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782243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物理课件:14-2透 镜-(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2 透 镜双凸平凸弯凸双凹平凹弯凹第二节透 镜 ( lens )透明物质磨成薄片,其表面都为球面或有一面为平面,组成透镜中间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一、薄透镜成像公式:薄透镜 透镜的厚度与球面的曲率半径相比可以忽略。1薄透镜成像公式: 设薄透镜两个球面的曲率半径为 r1、r2 ,折射率为 n,透镜两侧的折射率分别为 n1、n2 。主光轴上有一物点 O ,物距为 u 。 第一球面成像:u1 = u,第二球面成像:u2 = - v1,v 2= v 两式相加得:薄透镜成像公式 +) )2符号规则 符号规则与单球面折射公式相同。 3焦度: 4焦距:

2、5几个特例: 1).透镜两侧介质相同: n1 = n2 = n02)透镜两侧为真空时: n1 = n2 = 1焦度:焦距:高斯公式:空气中的薄透镜焦度与焦距的关系: 单位:1 屈光度 = 1米-1 = 100 度 例 求图中凸透镜的焦距和焦度。设透镜的折射率为1.5,置于空气中。解: 设光线射向凸面 r1 = 30 cm, r2 = 设光线射向平面r1 = , r2 = - 30 cm 可见,对薄透镜来说,光线不论从哪一面入射,薄透镜的焦距均相同。焦度: f 是以米为单位。二、薄透镜组合: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薄透镜组成的共轴球面系统。第一透镜成像:u1=u,应用高斯公式得 第二透镜成像:u2=

3、-v1,v2= v 两式相加得:例14-3 凸透镜 L1 和凹透镜 L2 的焦距分别为 20cm 和 40cm,L2 在 L1右侧 40cm 处。在 L1左边 30 cm 处放置某物体,求经过透镜组后成的像。解 : L1成 像 : u1=30cm, f1=20cm,由高斯公式:L2成像:u2=(40cm - v1)= -20cm,f2= -40cm由高斯公式:三、厚透镜 ( thick lens ) 解决厚透镜的成像问题,可采用逐个球面成像法。 1利用逐个球面成像法 【例题】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状的玻璃 ( n = 1.5 ) 厚透镜置于空气中,球面的曲率半径 R =10cm,主光轴上有一物点

4、距离半球 10 cm。试求所成像。 10 cmR=10cmn=1.510 cmR=10cmn=1.5解:1)平面折射成像: u1 =10 cm,n1=1, n2=1.5, r1=得 v1= -15 cm2)球面折射成像:u2= R - v1 = 25 cm,n1=1.5, n2=1,r2= -10cm 得 v1= -100 cm2三对基点 引入基点(焦点、主点、节点)的概念,可用于进行几何作图成像,类似于中学学过的薄透镜的几何作图成像。 1)两焦点 F1、F2 2)两主点 H1、H2 3)两节点 N1、N2F1F2H1H2N2N13作图法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在第二主平面折射后通过第二焦点

5、 F2 ;F1F2H1H2N1N2 2)通过第一焦点 F1 的光线,在第一主平面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通过第一节点 N1 的光线,从第二节点N2平行于入射光线射出。四、柱面透镜 一个点光源经过柱面透镜所成的像为一条竖直的直线。五、透镜的像差 1球面像差 一个物点发出的远轴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近轴光线所成的像不重合,导致点光源成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斑,这种像差称为球面像差。矫正方法:(1) 加光阑五、透镜的像差 1球面像差 一个物点发出的远轴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近轴光线所成的像不重合,导致点光源成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斑,这种像差称为球面像差。矫正方法:(1) 加光阑(2)加发散透镜发散透镜的边缘部分比中央部分的发散能力强,所以可以减弱凸透镜边缘部分的强会聚能力。 2、色像差 n 与光的波长有关, n n 与光的波长有关, n纠正方法:故不同波长,其透镜焦距也不同,由此造成色像差。将不同折射率的凸透镜和凹透镜适当配合。 2、色像差14 3 眼 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