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78197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间的空间组织概述(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作业和阅读文献区域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梯度推移学说与实践 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北方”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欠发达的“南方”区域产生不利(极化效应)和有利(涓滴效应或淋下效应)的作用。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极化极化- -涓滴效应学说涓滴效应学说 思考:你如何理解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1)落后南方的流动性生产要素要(劳动力和资金)向发达的北方流动,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2)国内贸易市场对

2、北方有利而南方不利。高额关税保护北方进口替代性产品的生产,使南方从北方购进产品的价位高;南方生产效率低于北方,国际出口弱于北方而衰退,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高而失去国内北方市场,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极化效应(1)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解决南方的失业问题。(2)北方向南方购买互补商品或投资,可能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3)北方的进步因素向南方涓滴,推动南方经济、社会进步。涓滴效应梯度推移学说与实践 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说在我国的实践 实践及成效 三种反推移学说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主导论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区域的主导部

3、门是(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先进的兴旺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以高梯度区域为主,然后,通过城市系统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思考:你知道梯度推移的方式?梯度推移学说 推移方式有两种,(1)紧邻推移,即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2)等级推移,即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推。最终创新活动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推移方式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低,只能采用由东向西的梯度推移,选择东部作为高梯度既有经济上的必然性,又有

4、理论上的合理性。但由于西部地区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引力场中占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和区位场的引力强度不够,且引力均为递减函数,从而导致了从东向西的顺序推移效果欠佳,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了跳跃式、多方向、多层次的推移实践,包括由边向中、由西向中的推移,走多向吸收与辐射式、多层次推移道路。 梯度推移说在我国的实践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以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茂松教授(2005,6)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为代表。认为,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

5、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其实质是产业革命,即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我国中部地区应该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的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反梯度推移论 思考:你知道刘教授提出的反工业提出学说的依据吗?1)中部地区兼有东、西之长的较为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武汉、郑州、长株潭、合肥、昌九等增长极的规模正在形成,如果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发展,则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全国经济枢纽中心。2)中部六省有丰富的生物农业资源和地下与地表资源,在当今全球自然矿产资源仍为稀缺的条件下,可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加工业,以形成现代农业和现代资源工业,提高资源产出的效益

6、。目前,中部省份有一批行业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产值比重在全国占20以上的目前就已有煤炭采掘(23.9)、黑色金属采选(22.0)、有色金属采选(34.3)、非金属采选(30.3)、食品加工(24.4)等。这些都是实现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基础。 原因原因 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不同的时期的作用大小有别。 并存论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其它推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的时期。 主导论 中心:指因多种原因而率先发展起来的个别区域。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经济权力因素、技

7、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外围:指发展缓慢的区域。外围依赖于中心的发展而发展 。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 欧洲的中心外围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世界体世界体系系 的中心、的中心、次外围、次外围、 外外围的动态变围的动态变化化 (a)1795 (a)1795年年; ; (b) 1895 (b) 1895年年; ; (c)1995 (c)1995年年中心对创新的潜在需求旺盛: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中心的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

8、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1)中心国家(殖民主义宗主国) -控制作用 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落后国家产生控制作用,进行

9、剩余价值的剥削。(2)外围国家(殖民地) -依附 落后国家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3)宗主卫星链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 1975年, 相互依赖的发展(1)内涵:指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2)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的指标。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 北北依赖体系:是依赖程度最深的依存关系,主要表现为专业分工协作,高新技术部门的协作不断深化,商品贸易、资本

10、流动、科技交流和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广泛,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宏观经济调节进入了新的阶段。 南北依赖体系:表面上为原燃料等初级产品与资金、技术等之间的对流,但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的两类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类依赖体系的发展日益广泛和深入。 南南依赖体系: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77国集团、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一系列区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相互投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深了这些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东西依赖体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十分活跃,发达

11、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上述四种关系相互交叉,使世界成为具有多层次和多向性依赖关系的整体。 区际联系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合作理论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区际经济联系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空间,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 空间相互作用(1)区域互补性。相关区域间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空间相互

12、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2)区域可达性指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呈正向关联。影响区域可达性的因素:空间距离与交通联系强度。运输时间。 被传客体的可传输性。 区域间的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障碍的大小。(3)干扰机会 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区域间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区域分工理论 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里昂怫夫之谜

13、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命题 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 部门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 亚当斯密,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18世纪,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益,他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条件(这里主要指自然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最低,这叫作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单位酒1单位棉布A国成本80100B国成本12090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他认为,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的依据,是这个国家在生产某类商品时,其生产成本与其他国家比较是相对有利还是相对不利。每个国家都应出口其“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进口其“

14、比较成本”较高的商品,这样,国际贸易就可使双方都获得利益。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分工前1单位酒1单位棉布共计英国120100220葡萄牙 8090170分工后酒棉布共计英国200200葡萄牙160160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

15、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生产要素禀赋论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当两国商品市场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要素禀赋理论” 广义生产要素禀赋论 里昂怫夫发现,美国这个被人们普遍认为资本比劳动力丰裕的国家,1947年、1951年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而与“HO”模

16、型大相径庭,被称为“里昂怫夫之谜”。里昂怫夫认为,该“谜”可能由于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比其他国家高(大约是其他国家的倍)造成的。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即按美国的劳动量乘以来计算,那么美国将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怫夫之谜是关于征收关税对各种生产要素间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它提出了在区域分工过程中不能忽视关税因素的作用,但这一命题没有考虑要素密集反向问题,也没有考虑关税保护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化等问题,因而也有不是之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命题日本小岛清认为,当两国或两地区在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均无差异时,分工的动力来

17、自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即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都不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由于这种分工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地实现,需经当事双方的某种协议加以实现,故小岛清将这种分工称之为“协议性分工”。 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部门贸易是指一国或某一地区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商品。当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的某种产业能够有效地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时,就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外销售商品,而当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的收入达到相当高度时,消费者就会表现出多样化选择,从而为外国或外区域同类但有某些不同特征的商品提供了市场。部门内贸易理论( (一一) ) 区域合作的意义区域合作的意义1区域合作产生的原因区域合作是与区

18、域分工相伴产生的。因为,在区域分工的深化过程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伴随着区域之间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就必然要开始寻求合作。2区域合作的形式区域之间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关联而形成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因而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满足各自的多方面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一定的稳定性。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同种优势,形成竞争力的合力,追求各自经济发展的更稳定、规模更大。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

19、生产力。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3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 (二二) )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 (三三) ) 区域合作的类型区域合作的类型1区域行业合作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区域性生产合作 区域性商业合作 区域性运输合作 区域性物资合作 区域性金融合作

20、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它的功能如下:(1) 建立区域市场;(2) 联合开发资源;(3) 联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4) 开展资金横向融通;(5) 建立信息网络;(6) 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分析区域间的相互开放与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在区域分析中,它一般被理解为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

21、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全球化下的区际经济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获利水平边缘化国家的发展区际经济差异的收敛:全球化是使区域间差异扩大还是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 (一一) )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1) 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

22、条件方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差异。(2) 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3) 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1.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两种观点2. 对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二二) ) 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全球化下的区际经济利益协调:全球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从区域一体化到全球化的制度协调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

23、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 本土化本土化对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过程中十分活跃的跨国公司来说,本土化主要表现为其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本土化的内容:1管理本土化2技术、原材料的本土化3企业形象的本土化和国际营销本土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表面上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本土化(民族化)也并非一定有悖于全球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一)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二) )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思思 考考 题题1试述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2怎样理解要素分工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3怎样理

25、解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时代的政策选择?4简述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5怎样理解全球化时代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6、怎样理解全球化时代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可能变化?7、怎样理解制度在全球经济协调中的作用?(一)名词解释 区际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干扰机会、经济中心、区域分工、区域经济差异、里昂怫夫之谜、要素禀赋学说。(二)问答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谈谈你对相互依赖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的认识;作业1 王慧,史同广.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区域开发规划中的作用J.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996,(02) . 2 于印超. 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区域经济地理学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95,

26、(03) . 3 宝贡敏,吴天然. 论规模经济与国际分工J. 世界经济 , 1996,(10) . 4 张哲.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探讨J. 财经论丛 , 2004,(04) . 5 宝贡敏,和丕禅. 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J. 国际贸易 , 1996,(03) . 6 李树桂. 区际分工原理与区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J. 经济评论 , 2000,(05) . 7 张可云. 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J. 理论研究 , 2000,(05) . 8 罗兴武.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J. 对外经贸实务 , 2005,(04) . 9 朱允卫. 论环境

27、规制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J. 国际经贸探索 , 2002,(05) . 10 褚清华,赵峰. 区域分工的制度变迁及利益补偿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3) .阅读文献11 郭正模. “梯度推移”、“发展极增长点”与“点线面扩展”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析J. 生产力研究 , 1988,(01) 12 张硕城, 陈述. 梯度推移:创造广东经济奇迹的战略读陈鸿宇教授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广东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与地区差距研究J. 南方经济 , 2001,(11) 13 张益 , 牛中孚. 实行梯度推移的战略不利于西北经济的开发J. 兰州学刊 , 1985,(04) 14 魏

28、敏, 李国平. 基于区域要素极化式聚集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J. 财贸研究 , 2005,(03) 15 魏敏, 李国平, 王巨贤. 我国梯度推移粘性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J. 当代财经 , 2004,(08) 16 李世华. 梯度推移与“四沿”展开战略的比较研究J. 求索 , 1990,(04) 17 李新家. 关于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研究的重要意义读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有感J. 广东社会科学 , 2002,(01) 18 戈晓宇, 杨大平.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评介J. 学术研究 , 2002,(01) 19 郭凡生. 何为“反梯度理论”兼为“反梯度理论”正名J. 开发研究 , 1986,(03)20 魏敏, 李国平. 梯度推移粘性:一个引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J. 探索 , 2004,(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