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773800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5.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综合研究(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1

2、.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要素组成组成?2.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地理环境各要素案例案例1: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风带控制)气候干燥、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地表水贫乏风成作用盛行风成作用盛行大片沙漠、大片沙漠、砾漠砾漠动植物稀少动植物稀少案例案例2:深圳红深圳红树林树林(位于(位于亚热带亚热带海岸)海岸)气候温气

3、候温暖湿润暖湿润形成潮湿形成潮湿的泥质滩地的泥质滩地是红树植物和候是红树植物和候鸟珍禽以及海洋鸟珍禽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生物的栖息地案例案例3: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乱砍滥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失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过度砍伐过度砍伐、开、开垦、放牧等垦、放牧等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沟壑纵横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土壤贫瘠生态恶化生态恶化植被植被破坏破坏气 候土 壤生 物地 貌水 文请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请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l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

4、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某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分。 自然要素间以物质能量交换为特征的相互作用,自然要素间以物质能量交换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获得整体特征。使自然地理环境获得整体特征。 强调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并不否定部分强调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并不否定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事实上,各个自然要素的特征对整体的作用,事实上,各个自

5、然要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环境整体特征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环境整体特征的反映。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代替整体特征。代替整体特征。二、自然综合体二、自然综合体- -地理系统地理系统- -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 1.1.自然地理学以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中自然地理学以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中的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式”

6、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整体整体”的名称的名称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或地理耗散结构。或地理耗散结构。 2.2.所谓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所谓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系统。此概念由此概念由E.E.索恰瓦提出,索恰瓦提出, 他还为其定了几条逻辑原则:他还为其定了几条逻辑原则: 1 1)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地理系统各组成

7、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自由度;自由度; 2 2)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 3) 3) 分异(分异(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与整化与整化(integrationintegration)相互补偿的原则;相互补偿的原则; 4) 4) 地理系统尺度理论;地理系统尺度理论; 5) 5) 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 6) 6) 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 3.3.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

8、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一)物质组成(一)物质组成 1.1.化学元素组成化学元素组成 2.2.圈层组成圈层组成 3.3.要素组成要素组成(二)能量基础(二)能量基础 地理环境主要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地理环境主要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射,次要能源包括宇宙射线,月球射,次要能源包

9、括宇宙射线,月球- -太阳重力太阳重力场引起的潮汐能,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场引起的潮汐能,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等。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等。(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而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回宇宙空间,而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收支平衡。四、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两种能量在地理地球的外

10、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两种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发展。理环境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发展。2.2.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并存。又以同心圆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并存。又以同心圆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 3.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非生命物质与生命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非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的永恒发展。的永恒的永恒发展

11、。 4.4.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五、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特征五、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特征 1.1.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 2.2.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3.3.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

12、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可分割的。 4.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这两幅图片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差异性差异性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所谓所谓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性,因而发生更替

13、的规律. . 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太阳辐射辐射,一是,一是地球内能地球内能。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最普

14、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的分异规律则是基本规律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的分异规律则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律的具体体现。 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自然地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自然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表带学说是地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表征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学说。征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学说。一、地带性分异规律一、地带性分异规律(一)一)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二)二)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道库恰耶夫自然地

15、带学说的要点: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础。 由宇宙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动力学原因。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态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态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应存在另一种规

16、律。(三)三) 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 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而且由这些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而且由这些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向延伸的地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向延伸的地带性自然区域。地带性自然区域。 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海洋上发现大量地理地带性证据。海洋上发现大量地理地带性证据。 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了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了水分水分尤尤其是其是水热组合关系水热组合关

17、系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重要作用。 根据布迪科和格里高里耶夫的意见,辐射干根据布迪科和格里高里耶夫的意见,辐射干燥指数与地带界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利燥指数与地带界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指数来表示各种地带的理想分布和相互用这一指数来表示各种地带的理想分布和相互关系;关系; 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 K=R/K=R/LrLr R R年辐射差额年辐射差额 LL蒸发潜热蒸发潜热 r r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地带地带K K苔原苔原K K0.350.35森林森林K=0.35-1.1K=0.35-1.1草原草原K=1.1-2.3K=1.1-2.3半荒漠半荒漠

18、K=2.3-3.4K=2.3-3.4荒漠荒漠K K3.43.4 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完全不同的事实。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完全不同的事实。 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仍有地带性分异存在。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仍有地带性分异存在。 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热能基础热能基础辐射平辐射平衡衡kJ/2a湿湿 润润 条条 件辐件辐 射射 干干 燥燥 指指 数数3极度极度湿润湿润不足不足过度湿润过度湿润适度适度湿润湿润00.20.20.40.40.60.60.80.810(高纬度高纬度)多年多年积雪积雪0209(南极、(南极、亚北极

19、和亚北极和中纬度)中纬度)a北极荒北极荒漠漠b苔原苔原(南部(南部有岛状有岛状 疏林疏林 ) c北泰加北泰加林和中林和中泰加林泰加林d南泰加林南泰加林和混交林和混交林e阔叶林和森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林草原草原草原温带温带半沙半沙漠漠温带温带荒漠荒漠209313.8(亚热带(亚热带纬度)纬度) a具有具有大量沼大量沼泽的亚泽的亚热带半热带半希列亚希列亚群落群落b亚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亚热亚热带半带半沙漠沙漠亚热亚热带荒带荒漠漠313.8热带纬度热带纬度 a赤道沼赤道沼泽占显泽占显著优势著优势地区地区b强度湿强度湿润(强润(强度沼泽度沼泽化)赤化)赤道林道林 c中等过度湿中等过度湿润(中度沼润(中度沼泽

20、化)赤道泽化)赤道林林 d过渡为明过渡为明亮热带森亮热带森林和多林林和多林萨王纳的萨王纳的赤道林赤道林干旱萨王干旱萨王纳纳荒漠荒漠化萨化萨王纳王纳(热(热带半带半荒漠)荒漠) XIII热带热带荒漠荒漠b亚热亚热 带草带草 原原a亚热亚热带硬叶带硬叶林与灌丛林与灌丛根据蒋忠信根据蒋忠信(19821982)提出)提出的正态频率分的正态频率分布函数曲线模布函数曲线模型的计算结果型的计算结果绘出的自然地绘出的自然地带分布高度带分布高度H H随随纬度纬度的变化的变化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规律: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分布不均热量分布不均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地表景观和自

21、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热带季风气候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地中海气气 候候 温带海温带海 洋性气洋性气 候候温带温带大陆大陆性气性气候候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季风气候候温带季温带季风气候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热带季 雨林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温带落 叶阔叶叶阔叶 林带林带亚热带常绿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温带落叶阔叶

22、林带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苔原带 冰原带冰原带温温带带荒荒漠漠带带温带温带 草原带草原带赤道赤道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北极圈1.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2.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热量条件)热量条件)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 荒漠带 高山植物区二、非地带性规律二、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3、的能量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包括:基础。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包括:(一)海陆分异(一)海陆分异 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

24、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 干湿度分带性与大陆广狭和海岸带走向有着密干湿度分带性与大陆广狭和海岸带走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切的联系。 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不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海洋水汽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海洋水汽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干湿状况不同干湿状况不同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中纬纬度度地地区区最最明明显显 南南北北延延伸伸 东东西西更更替替(水分条件)水分条件)(三)具有构造地貌成

25、因的区域性分异(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一个大地构造单位首先形成一个地貌区,一个大地构造单位首先形成一个地貌区,在这个地貌区内还可发生次级分异并形成在这个地貌区内还可发生次级分异并形成次级自然区。次级自然区。(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都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 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分异因素

26、。(五)垂直带性分异(五)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带的基带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垂直带谱有以下性质:谱。垂直带谱有以下性质: 1.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谱呈大陆性特征。谱呈大陆性特征。 2.2

27、.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3.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4.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地带需要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5.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的差别。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的差别。山地中随着海拔的变化山地中随着海拔的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从山麓到山顶水热

28、状况水热状况差异大差异大自然带沿水平延伸垂直更替自然带沿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带积雪冰川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积雪冰川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灌木林带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这么大的差异?带谱有这么大的差异? 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南坡的纬度比北坡低,又是迎风坡,南坡的纬度比北坡低,又是迎风坡,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所

29、以南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所以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总结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形成形成形成基础基础基础基础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典型地区典型地区典型地区由赤道向两由赤道向两由赤道向两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极地域分异极地域分异极地域分异热量热量纬度因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自然带东西延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伸南北更替低纬和高纬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非洲)(非洲)从沿海向内从沿海向内从沿海向内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陆地域分异陆地域分异陆地域分异水分水分海陆位置海陆位置自然带南北延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伸

30、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山地的垂直山地的垂直山地的垂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水热水热状况状况海拔海拔自然带水平延自然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伸垂直更替 高山地区高山地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三、地域分异的尺度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 大尺度分异大尺度分异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

31、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尺度分异的基础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上述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既是截然对立上述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既是截然对立的,的,“非此即彼非此即彼”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的,“亦此亦彼亦此亦彼”的。它们在整个地理环境的形的。它们在整个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性。纬向地带性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性。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属的区域分异规律,从全球讲,它们是第一级的属的区域分异规律,从全球讲,它们是第一级的区域分

32、异规律,它直接反映纬向地带性因素(生区域分异规律,它直接反映纬向地带性因素(生物、气候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地质、地物、气候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对地理环境结构的影响。貌因素)对地理环境结构的影响。 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系复杂,它们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系复杂,它们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及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及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u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u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

33、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u自然区有一个最低级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内不再进自然区有一个最低级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内不再进行区划,而是划分土地类型。行区划,而是划分土地类型。u自然区划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应有实践价值。自然区划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应有实践价值。u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域发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

34、域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法。一、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自然区划的原则通常可以把区划的原则分为两类:通常可以把区划的原则分为两类: 一是区划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一是区划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须考虑的; 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须遵循的原则。1.1.发生统一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

35、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2.2.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 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3 3、区域共扼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 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性的,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称之为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称之

36、为区域共扼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4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区域特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就是主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就是主导因素原则。导因素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后者强调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后者强调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划的各组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划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前者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前者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明某个具体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础上查明某个具体

37、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二、自然区划的方法二、自然区划的方法1.1.部门区划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划分区域单位。2.2.古地理法古地理法 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

38、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3.3.地理相关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相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4.4.主导标志法主导标志法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的依据,并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

39、本按同一标志划分。5.5.顺序划分法顺序划分法 即即“自上而下自上而下”的区划法。该方法着眼于地的区划法。该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地域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地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6.6.合并法合并法 又称又称“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法,是从最低级的区域单法,是从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三、自然区划的

40、等级系统三、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区划单位 1.1.带: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区划中,带是作为带: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区划中,带是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非单纯的热量带。具体指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非单纯的热量带。具体指标有:标有:1010积温、辐射平衡值,以及土壤、植被所反应积温、辐射平衡值,以及土壤、植被所反应的气候特点等。的气候特点等。2.2.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3.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地带内部各自

41、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地带内部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就形成若干性变化,而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就形成若干亚地带。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部亚地带。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如海陆分布、陆地干湿度分异、具有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如海陆分布、陆地干湿度分异、具有大地构造背景的地貌分异、垂直带性分异、地方气候分异等。地构造背景的地貌分异、垂直带性分异、地方气候分异等。 1.1.大区:与基本地

42、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大区:与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 气环流特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部分。如中国三大自然区。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部分。如中国三大自然区。 2. 2. 地区:大区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地区:大区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3.3.亚地区: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运动差亚地区: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4.4.州: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州: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

43、及由它引起的其它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异及由它引起的其它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土地类型研究一、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一、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一)一) 土地的含义土地的含义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专门委员会的定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专门委员会的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动物

44、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概括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土地的种种定概括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土地的种种定概括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土地的种种定概括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土地的种种定义,可以发现以下共同点:义,可以发现以下共同点:义,可以发现以下共同点:义,可以发现以下共同点:1.1.1.1.土地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土地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土地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土地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域综合体;2.2.2.2.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

45、土地级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别高低而异;别高低而异;别高低而异;别高低而异;3.3.3.3.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4.4.4.4.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然受人类影响。然受人类影响。然受人类影响。然受人类影响。(二)二)

46、土地的分级土地的分级1 1、立地、立地 立地是最低级地域个体单位和自然地域划分的立地是最低级地域个体单位和自然地域划分的下限。在其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最大的一下限。在其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最大的一致性,土地利用适宜性与限制性相同。致性,土地利用适宜性与限制性相同。2 2、土地单元、土地单元是中级土地单位。一个土地单元内,水的运动、是中级土地单位。一个土地单元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均应相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均应相同,应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同,应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土壤变种组合和植被群丛组合,潜水条件合、土壤变种组合和

47、植被群丛组合,潜水条件也应相同,因而整体自然特征保持非常明显的也应相同,因而整体自然特征保持非常明显的相对一致性。相对一致性。3 3、土地系统、土地系统是由地貌上有关联且重复出现的土地单元集合而是由地貌上有关联且重复出现的土地单元集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元。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元。二二 、土地的分类、土地的分类(一)一) 立地的分类立地的分类(二)(二) 土地单元的分类土地单元的分类(三)(三) 土地系统的分类土地系统的分类三三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1 1、土地评价对象、土地评价对象 土地类型及其质量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类型及其质量是土地评价的

48、对象2 2、土地评价原则、土地评价原则 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 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永续利用原则永续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3 3、土地评价方法、土地评价方法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法和两段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法和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土地潜力分等法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方法。第五节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研究一一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 通过垦殖和养殖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

49、通过垦殖和养殖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耕作中培育各类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耕作中培育各类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 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变化,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为农业生产、采矿、水利和交通建设所必这种改变为农业生产、采矿、水利和交通建设所必须。须。 水利建设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了航运水利建设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了航运和灌溉。和灌溉。v1 1、矿产的开采、矿产的开采v特点:使土壤、覆盖物和基岩迁移特点:使土壤、覆盖物和基岩迁移特点:使土壤、覆盖物和基岩迁移特点:使土壤、覆盖物和基岩迁移v积极影响积极影响

50、积极影响积极影响: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v如:有利于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基础设施的建如:有利于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基础设施的建如:有利于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基础设施的建如:有利于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社会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社会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社会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等。保障资金的积累等。保障资金的积累等。保障资金的积累等。v负面影响负面影响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废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废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废

51、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废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坏景观,污染环境,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坏景观,污染环境,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坏景观,污染环境,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坏景观,污染环境,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问题失等问题失等问题失等问题v如如如如山西的煤矿开采山西的煤矿开采山西的煤矿开采山西的煤矿开采1 1 1 1、造成全省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造成全省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造成全省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造成全省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地面塌陷,泥石地面塌陷,泥石地面塌陷,泥石地面塌陷,泥石流流流流等地质灾害水渠、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等地质灾害水渠、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等地质灾害水渠、

52、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等地质灾害水渠、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的毁坏;的毁坏;的毁坏;的毁坏;2 2 2 2、水源严重污染水源严重污染水源严重污染水源严重污染,含水层遭到毁坏,加剧了山西,含水层遭到毁坏,加剧了山西,含水层遭到毁坏,加剧了山西,含水层遭到毁坏,加剧了山西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3 3 3 3、每年排放的煤烟型污染物、每年排放的煤烟型污染物、每年排放的煤烟型污染物、每年排放的煤烟型污染物污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大气,降低了居,降低了居,降低了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各种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各

53、种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各种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各种职业病的患病率职业病的患病率职业病的患病率职业病的患病率4 4 4 4、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许多高级专业人才望、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许多高级专业人才望、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许多高级专业人才望、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许多高级专业人才望而却步,难以被吸引进来,原有的而却步,难以被吸引进来,原有的而却步,难以被吸引进来,原有的而却步,难以被吸引进来,原有的人才人才人才人才也面临也面临也面临也面临着着着着流失流失流失流失的危机,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的危机,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的危机,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

54、展受到的危机,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影响。 2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跨区域调配v特点:解决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特点:解决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特点:解决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特点:解决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v美国的北水南调,我国的美国的北水南调,我国的美国的北水南调,我国的美国的北水南调,我国的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工程工程v积极影响积极影响积极影响积极影响v(1 1 1 1)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缓解缺水地区人们的用水困缓解缺水地区人们的用水困缓解缺水地区

55、人们的用水困缓解缺水地区人们的用水困难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难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难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难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v(2 2 2 2)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保证生产用水保证生产用水保证生产用水保证生产用水v(3 3 3 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及小气候,有利于水土改善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及小气候,有利于水土改善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及小气候,有利于水土改善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及小气候,有利于水土保持及防止地面沉降等保持及防止地面沉降等保持及防止地面沉

56、降等保持及防止地面沉降等v负面影响负面影响负面影响负面影响 n n这项投资达亿元、比三峡工程投资还多两倍的工程这项投资达亿元、比三峡工程投资还多两倍的工程这项投资达亿元、比三峡工程投资还多两倍的工程这项投资达亿元、比三峡工程投资还多两倍的工程将将将将“跋山涉水跋山涉水跋山涉水跋山涉水”公里,把总计亿立方米的长公里,把总计亿立方米的长公里,把总计亿立方米的长公里,把总计亿立方米的长江水调到中国北方水系,以从根本上缓解北方的严重干旱缺江水调到中国北方水系,以从根本上缓解北方的严重干旱缺江水调到中国北方水系,以从根本上缓解北方的严重干旱缺江水调到中国北方水系,以从根本上缓解北方的严重干旱缺水。水。水

57、。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处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处n n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的城市缺水和生态、农业用水问题。河部分地区的城市缺水和生态、农业用水问题。河部分地区的城市缺水和生态、农业用水问题。河部分地区的城市缺水和生态、农业用水问题。n n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n n还将有利于防治汉江还将有利于防治汉

58、江还将有利于防治汉江还将有利于防治汉江“水华水华水华水华”现象,提高长江流现象,提高长江流现象,提高长江流现象,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质域的水质域的水质域的水质 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出现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出现的影响 对长江流域来说:对长江流域来说:减少水量,影响水质、航减少水量,影响水质、航运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引起海水倒灌,泥沙冲运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引起海水倒灌,泥沙冲淤状况的变化等问题淤状况的变化等问题 对调入区来说:对调入区来说: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盐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盐碱化,改变含水量,影响生态环境碱化,改变含水量,影响生态环境“ “西气东输西气东输西气东输西气东输” ”对地理环境的

59、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正面正面正面:1 1 1 1 将拉动新疆经济快速增长,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将拉动新疆经济快速增长,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将拉动新疆经济快速增长,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将拉动新疆经济快速增长,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新疆财力紧张状况。收入,改善新疆财力紧张状况。收入,改善新疆财力紧张状况。收入,改善新疆财力紧张状况。2 2 2 2 将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相将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相将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相将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相当多的新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60、。当多的新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当多的新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当多的新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3 3 3 3 能够带动新疆化学工业、邮电、通信、交通、教育、能够带动新疆化学工业、邮电、通信、交通、教育、能够带动新疆化学工业、邮电、通信、交通、教育、能够带动新疆化学工业、邮电、通信、交通、教育、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4 4 4 4 保证东部经济发达区的燃料供应保证东部经济发达区的燃料供应保证东部经济发达区的燃料供应保证东部经济发达区的燃

61、料供应5 5 5 5 使长江三角洲的清洁能源的比例上升使长江三角洲的清洁能源的比例上升使长江三角洲的清洁能源的比例上升使长江三角洲的清洁能源的比例上升15151515以上以上以上以上, , , ,可大大可大大可大大可大大削减长江中下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长江中下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长江中下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长江中下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 ,改善环境质改善环境质改善环境质改善环境质量量量量 负面:负面:负面:负面:(1 1 1 1)工程穿越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工程穿越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工程穿越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

62、工程穿越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基本农田等多类敏感地区,部分地区草原、基本农田等多类敏感地区,部分地区草原、基本农田等多类敏感地区,部分地区草原、基本农田等多类敏感地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引起环境问题。沿途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引起环境问题。沿途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引起环境问题。沿途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引起环境问题。沿途的重要文物古迹会受破坏。重要文物古迹会受破坏。重要文物古迹会受破坏。重要文物古迹会受破坏。(2 2 2 2)工程安全问题)工程安全问题)工程安全问题)工程安全问题减少影响的措施减少影响的措施减少影响的措施减少影响的措施: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环

63、保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压缩开挖土量,控制生活垃圾,对施工线路压缩开挖土量,控制生活垃圾,对施工线路压缩开挖土量,控制生活垃圾,对施工线路压缩开挖土量,控制生活垃圾,对施工线路上的文物古迹设置隔离带或派专人监管。上的文物古迹设置隔离带或派专人监管。上的文物古迹设置隔离带或派专人监管。上的文物古迹设置隔离带或派专人监管。根据不同的地质、水文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根据不同的地质、水文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根据不同的地质、水文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根据不同的地质、水文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工程安全措施(如管道的大小、管壁厚度等)工程安全措施(如管道的大小、管壁厚度等)工程安全措施

64、(如管道的大小、管壁厚度等)工程安全措施(如管道的大小、管壁厚度等)3 3 3 3、生物资源利用、生物资源利用、生物资源利用、生物资源利用积极改造积极改造积极改造积极改造:培育农产品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新品种,“ “三高农业三高农业三高农业三高农业” ”,改善环境,提高土地产出量,改善环境,提高土地产出量,改善环境,提高土地产出量,改善环境,提高土地产出量如西瓜的改良:无籽如西瓜的改良:无籽如西瓜的改良:无籽如西瓜的改良:无籽个小皮薄个小皮薄个小皮薄个小皮薄黄肉黄肉黄肉黄肉负面影响:过度利用,负面影响:过度利用,负面影响:过度利用,负面影响:过度利用,破

65、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如过如过如过如过度砍伐森林、利用草场、猎杀动物等度砍伐森林、利用草场、猎杀动物等度砍伐森林、利用草场、猎杀动物等度砍伐森林、利用草场、猎杀动物等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二二 、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三三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问题的反思和解决之路对问题的反思和解决之路对

66、对人人地地关关系系的的反反思思 可可持持续续发发展展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实践清清洁洁生生产产生生态态农农业业人人地地关关系系历历史史演演变变人被动适应环境人被动适应环境人主动适应环境人主动适应环境人主宰自然环境人主宰自然环境 人地协调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环境环境问题问题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决定论决定论人定胜天论人定胜天论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论发展论 内内涵涵基基本本原原则则人人地地关关系系思思想想的的历历史史演演变变人口激增人口激增资源短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破坏问题问题日日益益突突出出A、传统的以高消耗,、传统的以高消耗,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B、先污染、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世纪6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谋求人地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