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76481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181 大小: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4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课件.ppt(1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第四讲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文言文翻译与断句u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3课时(包括自习课)习题课考点滚动、教师批改小综合训练第3课时(习题课)合作探究课时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文言文断句第2课时(讲授课)合作探究课时1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如何译准文言文第1课时(讲授课)对应课时学习方式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微课堂微课堂一刻钟一刻钟u考纲解读 一、考纲展示 2015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断句。能力层级:B二、命题特点(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该考点在试卷中大都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设置为2-3小题,要求翻译的句

2、子不会太长,但其中一定会包含以下内容:重要的文言实词;重点的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的文言结构。(2)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卷,湖南卷,广东卷;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四川卷、浙江卷、北京卷、重庆卷等。提升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仅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还要掌握必要的断句方法。(3)新课标全国卷、卷,2014年高考首次设置断句试题,因为断句更能考查考生的文言积累和语感,这个考点有覆盖更多地区试题的趋势,而且难度会逐渐加大。u五年高考一、(201

3、4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

4、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

5、旧唐书于休烈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

6、,“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译文:_ _(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译文:_ _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尝”(尊崇)等。【参考译文】

7、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坚贞诚信,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于撰写文章。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从谏言,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倾覆,国家的制度法令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查检。于休烈上奏章说:“国史实录是圣朝的重大典籍,编撰已

8、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让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命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官府会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中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授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的官职,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多次升迁被封为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

9、,家中没有什么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二、(2014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本详见第一讲“五年高考”部分)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或援丞裾相尔

10、汝,弗责也。译文:_ _(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译文:_ _(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译文:_ _答案 (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解析 (1)“或”是古今异义词,有的人。“弗责也”,省略了主语吴德基,要补充出来。(2)“道”,道理,放在否定副词“无”的后面,活用为动词,讲道理。“众”,名词作状语,在众人面前,当众。乃,副词,竟然,却。(3)“宣布”是古今异

11、义词,宣扬传布;“宁”是副词,难道。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答案 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遁入山谷”后要断开,“之”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12、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参考译文】 万夫长易俊原仅倚仗自己的勇猛,与部下几十人逃到山谷中,守卫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郡邑(上下)对此很担忧。江阴侯吴良接受诏令讨伐寇贼,已经发布檄文到别的县区,士兵也将要召集。(于是)召见吴德基谋划此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谋反的情形,为什么要激怒他使他产生变故呢?不如先用计招纳他。果真谋反,再用兵讨伐也不晚啊。”u最美语文石石 奢奢 徇徇 法法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

13、,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史记循吏列传)合作探究课时合作探究课时1如何译准文言文如何译准文言文u题点聚焦 一、文言文翻译四大关键点 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不遗漏,也不能多余。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务必关注“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四大关键点。关键点关键点(一一) 实词实词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直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

14、分数。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实词关键点,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关键实词:_、_译文:_ _答案:本句有两个关键采分点,一是“多”为一词多义,应释为“赞美”,一是“而”转折连词“却”。本句可译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关键实词:_、_译文:_ _答案:本句有两个关键采分点,一是“带”,意为“被围绕”。二是“户口”,今指“住户和人口”,这里只指“人口”。本句译为: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3)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关键实词:_、_、_译文:_ _答案:本句有三个

15、重要采分点。一个是“叱”,呵斥、斥责的意思;二个是“奴”字,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奴”;三个是“耻”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耻”。本句译为: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做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关键点关键点(二二) 虚词虚词主要是确认并准确翻译重点虚词,虚词意义的推断要紧紧立足于上下文语境进行。2.找出下面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虚词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关键虚词:_、_、_译文:_ _ 答案:本句有三个重要采分点。一是“以”意为“凭借”;二是“卒”,终于;三

16、是“至于”,到了结局。划线句子译为“不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关键虚词:_、_译文:_ _答案:本句有两个重要虚词采分点。一是“之”代词,代郑国;二是“其”,语气副词,“还是”。本句译为“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关键虚词:_、_译文:_ _答案:本句有两个重要虚词采分点。一是“于”,介词“在”;二是“诸”兼词,之乎。本句译为“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高人把

17、它卖掉呢?”关键点关键点(三三)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句式主要是指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在翻译时应引起特别的注意,一般原则是把判断的内容落实,把后置的成分往前调整,把前置的成分挪到后边去,把被动的内涵译足,把省略的成分补出。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为现代汉语。(1)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句式特点:_译文:_ _答案:本句是状语后置句。“长于臣”,即“于臣长”,可以翻译为“张良说:(项伯)比我年龄大”。(2)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句式特点:_译文:_ _答案:本句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本句可以翻译为“(刘兰芝)被焦仲卿的

18、母亲休回家,她自己发誓,以后不再嫁人”。(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句式特点:_译文:_ _答案: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同时还要结合前后句的关系,进行整合,全句可翻译为“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关键点关键点(四四) 文意文意翻译文句关键是译准,但准确有两种,一种是字字落实,即直译;一种是模糊翻译,即意译。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直译难以进行或直译难以体现原文意蕴时再用意译。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译文:_答案: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9、陈情表)译文:_答案:我活着应当不惜牺牲生命来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二、例谈“直译”和“意译”(一)直译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方法一: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褒禅山也称作华山。唐代

20、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方法二: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译: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代的说法。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译:儿时一起玩耍,说说笑笑好快乐。例,“总角”,男女

21、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译: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江湖边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君主担忧。例,“庙堂”本指“庙宇”,这里代指“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

22、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方法三: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译:(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译:日夜勤劳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

23、,故“息”应该不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的乐趣。例,“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光亮似的。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译:啊,多么高的山峰啊!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可译为“啊”。方法四: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

24、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应该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鸿门宴)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置在座位上。例,“受”“璧”“置”“坐”,应分别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人不涉难,则智不明。译: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例,“涉”“难”“智”“明”就可以分别译成“经历”“磨难”“智慧”“明达”。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例,“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

25、并补充为“妻子儿女”。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启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问他们(为什么讥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例,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以(之)为轮。(荀子劝学)译:用火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例,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

26、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但如果(自己的)体力完全可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就有理由讥笑(你),而自己(也)会感到悔恨。例,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例,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27、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鸿门宴)译:沛公把军队驻扎在霸上。赐之(以)彘肩。(司马迁鸿门宴)译:赏给他一只猪腿。例、,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之)以入山。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例,“携”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一把刀和十个饼”,翻译时可译为“这些东西”,但一定要译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

28、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译: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受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着吧。例,“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译: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例,“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例,“十一”是分数,应译为“十分之一”。方法五:移位法由于古

29、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等。1.主谓倒装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句子是主谓倒装句,“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有多种情况,都应遵循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例,“何厌之有”,翻译

30、时要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使宾语前置,不译。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例,“不吾予”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吾”放到动词“予”的后面。译为“不肯给我”。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往往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应调整顺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要把“利”强放到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

31、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例,“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实质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在上面例、例,“于南亩之农夫”“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多”“就”前作状语。5.文言文中的数词活用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

32、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例,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例中的“三”译为“再三”,并放到谓语“举”的前面。例译为“举起暗示项王再三”,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应放

33、在谓语之前。方法六:凝缩法凝缩即是对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二)意译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又文从字顺,明白通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意译。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在翻译具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并略施一些文采,以求译句行文典雅蕴藉。1.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

34、可直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析:例,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析:例,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译:贯通五经六艺。析: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

35、要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翻译。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析:例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要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析:例中“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3.借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

36、的交往呢?析:例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本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指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应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析:例,“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指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指音乐。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绔”代“富家子弟”,“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

37、而立”代“三十岁”,“陛下”代“皇帝”,“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4.对文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析:根据“无”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应是“没有”的意思。全句可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析:根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

38、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5.合叙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析:“兵革非不坚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可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6.错综阅读古文时,如果在正确理解词义及准确分析语法的基础上仍不能上下贯通地理解文意,则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析:“洌”是“清”的意思,若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洌”,则显得不合事理。如果把“香”“洌”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

39、贯通了。此句可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清洌香甜,酒味香醇”。7.对偶我们可以根据对偶及其类型和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析: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得失是有定数的”。8.夸张(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析:此句可译为

40、“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后站起来,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析:此句可译为“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9.婉辞婉辞,主要是避讳。如把皇帝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析:“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10.用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41、京口北固亭怀古)析:例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应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析:例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方法点拨 文言翻译中常见的6种错误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

42、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学生翻译 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评析 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 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学生翻译 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的非常骄横) 评析 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

43、如译为“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 正确翻译 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2.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得不够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漠)家者,遣人索之。漠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学生翻译 (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评析 “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

44、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这样老师就会觉得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正确翻译 丢下另一半未打开 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3.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4:(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宋书郭原平传)学生翻译 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评析 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

45、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翻译为“跌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正确翻译 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示例5: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学生翻译 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评析 “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的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自卫

46、”,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正确翻译 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 4.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 示例6: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学生翻译 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评析 “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会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是被皇帝召见。正确翻译 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的)亲近信任。 示例7: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

47、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学生翻译 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评析 “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省略了一个“此”,翻译时要补上。 正确翻译 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5.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会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8: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学生翻译 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评析 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

48、,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正确翻译 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 6.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为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以外,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子翻译不到位。 示例9: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学生翻译 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评析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

49、要翻译出来。正确翻译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u课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一)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50、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二二)蹇蹇 叔叔 哭哭 师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

51、“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设题角度设题角度1:用:用“保留法保留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1.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译文:_ _答案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译文:_ _答案 召康公还

52、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设题角度设题角度2:用:用“增删法增删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译文:_ _答案 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4.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译文:_ _答案 你必定死(在)那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5.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译文:_ _答案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设题角度设题角度3:用:用“替换法替换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6.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

53、此攻城,何城不克?译文:_ _答案 (我)用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7.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译文:_ _答案 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8.穆公访诸蹇叔。译文:_ _答案 秦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设题角度设题角度4: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9.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译文:_ _答案 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10.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译文:_ _答案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

54、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1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译文:_ _答案 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12.晋人御师必于殽。译文:_ _答案 晋人一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设题角度设题角度5:关注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关注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_ _答案 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设题角度设题角度6:关注词类活用现象:关注词类活用现象1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译文:_ _

55、答案 使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15.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译文:_ _答案 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合作探究课时合作探究课时2“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技巧示范技巧示范u题点聚焦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下面我们为考生提供几种常用的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期对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一、文言文断句方法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

56、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一)读文段,通文意(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例1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湖 阳 公 主 新 寡 帝 与 共 论 朝 臣 微 观 其 意 主 曰 宋 公 威 容 德 器 群 臣 莫

57、 及 帝 曰 方 且 图 之 后 弘 被 引 见 帝 令 主 坐 屏 风 后 因 谓 弘 曰 谚 言 贵 易 交 富 易 妻 人 情 乎 弘 曰 臣 闻 贫 贱 之 交 不 可 忘 糟 糠 之 妻 不 下 堂 帝 顾 谓 主 曰 事 不 谐 矣【解析】 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皇帝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逐层、逐句断开。【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

58、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例1中的人物主要有三个,湖阳公主、帝

59、、弘。“弘”即“宋弘”,有必要把人名先圈出来,否则无法断句。例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三)看虚词,找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60、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61、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3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四)明语法

62、,辨句式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反问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判断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其他固定句式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例4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或

63、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解析】 这一语段只要找出“谓”“曰”等动词来判断出人物的对话,本段就可以断句。【答案】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例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

64、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解析】 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例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解析】 找出主谓结构即可断句。【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

65、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五)明修辞,巧判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1.找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例7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左传襄公十五年)【答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66、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2.重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8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解析】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飧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答案】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

67、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六)懂文史,定句读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例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留侯世家)【解析】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

68、起来便容易许多。【答案】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七)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10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解析】 熟读这段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

69、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二、文言断句四大误区(一)词语不清,不懂词义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其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句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粮食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二)结构不明,不辨语法(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是后一句的主语。例: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

70、,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可口的食物享用)(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

71、,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三)识记不牢,不晓句式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例: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柳河东集)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

72、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儿,更加体乏无力)(四)知识欠缺,不知名物制度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u课堂训练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水出井陉

73、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B.客还公孙枝进谏曰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其若为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C.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D.里有赵三者与母俱佣于郭氏母殁后年馀一夕似梦非梦闻母语曰明日大雪墙头当冻死一鸡主人必与尔尔慎勿食答案 D解析 D项,“俱”是“都”的意思,作动词“佣”的状语,因此“俱”和“佣”之间不应点断;“一夕”在句中是时间状语,因此这两个字前后都要停顿。2.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

74、、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从句意看,本句论述的是乱亡之国的情况,故首先可排除A项,“自古乱亡之”断句有误;由“此势之然也”是个判断句可排除B项;“枢密使”是个官职名,不应断开,故可排除

75、C项。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D.人或说

76、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烧了

77、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依仗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心中又思念家乡,想回东方去,(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穿了绣花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有谁知道呢!”劝者说:“别人说楚国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劝者扔进鼎镬煮死了。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

78、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5.请为下面的文段断句。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树难去易)答案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参考译文】 杨树,横着栽它可以长,倒着栽也可以长,折断它也可以长。但是如果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在后面拔,那么就没有一棵树可以成活生长了。以十人之多,栽容易生长的东西,却不能够胜过一个人的力量,什么原因

79、呢?栽树难而拔树容易呀。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宫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馀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

80、不果出免丧召开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改)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B.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C.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D.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答案 C解析 “父忧未终”中间不可

81、以停顿,“父忧”为专有名词,指为父亲守孝,较为常见,与“未终”构成主谓句,可在“未终”后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中,“职方员外郎”“郎中”为专有名词,前边要出现与授予或黜免相关的词语,分别是“召为”“进”;“不果出”是文言习惯用法,译为“结果没有出任”。“未终、不果出、不任战”均为带否定词的谓语结构,要视作整体。从语境看,“奏”后的内容为宾语,“缺伍三万有奇”可联想到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的停顿,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参考译文】 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并未立即出任。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后,(唐顺之)被征召做了职方员外郎,并晋升为兵部郎中。朝廷派唐顺之到蓟州镇核查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余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