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ppt课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8754025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克己复礼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克己复礼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克己复礼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克己复礼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己复礼1孔子生活年代(四个字):孔子生活年代(四个字): 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孔子生活于春秋后期。孔子生活于春秋后期。春秋时期,群雄纷争,史称春秋时期,群雄纷争,史称“春秋五春秋五霸霸”,周王室势力减弱,强大的诸侯,周王室势力减弱,强大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周王室只保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周王室只保留天下共主的虚名。留天下共主的虚名。对此,孔子是痛恨的。对此,孔子是痛恨的。2(一)什么叫克己复礼?(一)什么叫克己复礼?3克克约束、克制约束、克制己己个人私欲个人私欲复复回归回归礼礼礼仪礼仪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回归礼仪。约束自己,回归礼仪。 4(二)为什么要克己复礼?(二)为什么要克

2、己复礼?5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盖深疾之之辞。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盖深疾之之辞。 朱熹注朱熹注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件事情不能容忍呢?说明绝不能容忍。说明绝不能容忍。 (1)礼仪僭越)礼仪僭越6孔子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3、,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 朱熹注朱熹注“天下无道天下无道”是怎样的?是怎样的?天子大权落入诸侯之手,诸侯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之手,天子大权落入诸侯之手,诸侯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之手

4、,老百姓议论政事。老百姓议论政事。“天下有道天下有道”是怎样的?是怎样的?天子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政令不出自大夫,老百姓不天子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政令不出自大夫,老百姓不会议论政事。会议论政事。(2)天子大权旁落)天子大权旁落7子曰: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哉,言不得为觚也。 朱熹注朱熹注程子曰: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

5、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范氏曰: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8(三)复什么礼?(三)复什么礼?9子曰: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二代,夏商也。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二代,夏商也。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郁郁,文盛貌。郁郁,文盛貌。尹氏曰: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文而从之。”孔子认为周礼借鉴了夏商两代,是最完孔子认为周礼借鉴了夏商两代,是最

6、完备的。备的。10子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公。” 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恢复周礼恢复周礼11(四)怎样复礼?(四)怎样复礼?12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克己复礼为仁。一

7、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大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胜用矣。程子曰:程子曰:

8、 “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其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语矣。”程子曰:程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斯语,所以进于圣人。”(1)礼)礼13 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9、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你对孔子的)你对孔子的“礼礼”和和“仁仁”是怎样理解的?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1 1)“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礼”是是“

10、仁仁”的外的外在表现形式。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就是在表现形式。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就是“仁仁”了。了。“礼礼”是是“仁仁”的前提,的前提,“仁仁”是是“礼礼”的必然结果。的必然结果。(2 2)在在孔孔子子看看来来,“克克己己复复礼礼”就就是是要要克克制制自自己己,复复归归于于礼礼,一一切切照照礼礼的的规规定定办办事事,不不但但对对臣臣民民人人子子有有要要求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宋宋儒儒 “存存天天理理,灭灭人人欲欲”,无无视视人人性性, ,不不强强调调君君父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

11、化。14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子曰:“必必也正名乎!也正名乎!”是时卫君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是时卫君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子路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子曰: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野,野,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尔妄对也。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尔妄对也。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12、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范氏曰: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苟而已矣。”(2)正名)正名名正言顺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13、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手足无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措手不及):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父,子子。”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子告之以此。公曰: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14、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说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为什么?理解孔子的话了吗?为什么? 齐景公只关心生活中的齐景公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吾”,只关心,只关心“吾食之吾食之”,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天壤之别。 16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子曰:“必也正必也正名乎!名乎!” 子路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子曰:“野哉由也!

15、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粟,吾得而食诸?”(1)为什么)为什么“名正名正”才能才能“言顺言顺”?(2)“正名正名”的内容是什么?的内容是什么?(1 1)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名”,还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还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致的往往是“实实”不正。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不正。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要用制度(名),孔子要用“名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正在改变的“实实” 。 (2 2)正名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7有子曰:有子曰:

17、“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程子曰: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

18、,则以仁为孝弟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犯上作乱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为什么说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对兄长都不尊敬的人,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对兄长都不尊敬的人,就不可能去爱其他的人

19、。所以就不可能去爱其他的人。所以“孝孝”“悌悌”是仁的根本。是仁的根本。(3)孝悌)孝悌18宰我问: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期,周年也。期,周年也。君子三年不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恐居丧不习而崩坏也。恐居丧不习而崩坏也。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言期年则天运言期年则天运一周,时物皆变,丧至此可止也。一周,时物皆变,丧至此可止也。子曰: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曰:“安。安。”父母之丧:既殡,食粥、麤衰。既葬,疏食、水饮

20、,受以成布。父母之丧:既殡,食粥、麤衰。既葬,疏食、水饮,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练冠縓缘、要绖不除,无食稻衣锦之理。期而小祥,始食菜果,练冠縓缘、要绖不除,无食稻衣锦之理。“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初言女安则为之,绝之之辞。又发其不忍之端,以警其不察。而初言女安则为之,绝之之辞。又发其不忍之端,以警其不察。而再言女安则为之以深责之。再言女安则为之以深责之。宰我出。子曰: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21、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 19孝悌与礼的关系:孝悌与礼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孝悌孝悌”不仅是维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20(五)仁和礼乐的关系(五)仁和礼乐的关系21子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22、如乐何?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无序而不和。”22子曰: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云,钟鼓云乎哉?” 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朱熹注朱熹注“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礼”是是“仁仁

23、”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礼礼”是是“仁仁”的前提,的前提,“仁仁”是是“礼礼”的必然。的必然。23子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论语)“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令“一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一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墨子墨子)(1)从上述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墨子认为实现理想)从上述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墨子认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社会的途径。(2)请对上述这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请对上述这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1 1)孔子:克己复礼)孔子:克己复礼 墨子:尚贤墨子:尚贤(2 2)孔子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希望他们自觉遵守)孔子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希望他们自觉遵守礼乐规范以恢复社会秩序;礼乐规范以恢复社会秩序; 墨子则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希望统治者选贤授墨子则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希望统治者选贤授能来重建社会秩序。能来重建社会秩序。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