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74414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7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必修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时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标版课标版 政治政治1.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现(1)内涵: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的文化。(2)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教材研读教材研读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传统文艺传统文艺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精神纽带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的变迁

2、,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2)消极影响:如果传统文化,它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要求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要求(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2)要求: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一成不变一成不变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发扬发扬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2)科学技术

3、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发展方向创造创造6.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推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 化 , 推 出 体 现的新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过程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

4、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和享用者。发展发展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传承者传承者1.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答案文化继承的核心在于发挥其社会价值。2.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答案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满足人们积极的文化需求。3.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答案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4.科学技术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只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5.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答案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具有积

5、极作用。6.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内涵是恒久不变的。()答案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7.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前提和基础。()答案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考点突破考点突破1.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含义不同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侧重点不同相对

6、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从社会发展看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

7、发展进步。(2)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从传统文化自身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时代的需要看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3.正确

8、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典例典例1(2015湖南浏阳一中二模)2015年3月17日,成都市某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老师讲完活字印刷的历史和工艺后,就安排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 在 悠 扬 的 古 乐 声 中 , 小 学 生 们 涂 墨 、 覆 纸 、 轻 刷 , 春望春夜喜雨等杜甫诗作跃然纸上,成为学生们亲手完成的印刷作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丰富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交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A.B.C.D.答案B成都市某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的活动

9、,启示我们要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故排除。方法技巧采用排除法解答组合类选择题排误法: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以此缩小选择的范围。排异法:排除与题干材料主旨含义不同的选项,从而缩小选择范围,得出正确答案。解答此题可以采取排异法,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涉及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所以排除。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2016湖北荆州模拟)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 家 团 圆 ; 发 微 信 , 拜 大 年 , 走 亲 访 友 ; 花 各 异 , 韵 相 同 , 岁 岁 年 年 。 中 国 式 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

10、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答案A本题考查传统习俗的相关知识。材料中过春节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A;B、C表述错误,不能说中国式过年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也不能说中国式过年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说法不符合题意。变式训练变式训练22015天津文综,14(1),9分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

11、。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春节这一节日,可

12、见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春节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的期盼,可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通过民国政府对待春节的态度,可见要反对“全盘西化”现象。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考点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考点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发展原因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

13、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特别提醒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图所示: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提醒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4、(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4)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所以应该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5)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6)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名师点睛有关传统文化的命题(7)把握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发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8)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5、,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材料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典例典例22013课标,39(2),8分阅读材料,完

16、成要求。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答案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解析审设问可知,“文化传承和发展”是设问中的关键信息,通过此信息我们可判断出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依据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方面的相关内容,将选取的内容围绕设问中的“作用”进行整理,这样就可答好本题。方法技巧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交流伴随网

17、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发展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变式训练变式训练3(2015河南郑州二模)D市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门三孝”“涌泉跃鲤”的故事流传百世。近年来,该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了“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评选活动;先后出版了德孝文化系列书籍

18、,把德孝文化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主题之一;利用3D、微电影、微剧等技术和形式增添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D市是如何传承“孝”文化的。答案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市不断挖掘“孝”文化内涵。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市不断为传统“孝”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孝”文化中的作用。利用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推动“孝”文化的发展。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挖掘“孝”文化内涵,可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通过传承“孝”文化,可见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通过“增添时代魅力”,可见注入时代内涵。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可见科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