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699009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课件 湘教版选修6(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二二节节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巧设计巧设计名师课堂名师课堂一点通一点通创新演练创新演练大冲关大冲关设计设计1 1设计设计2 2知识点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第第一一章章1 1知道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全球知道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全球 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性的环境污染问题。2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3 3结合实例学会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结合实例学会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 原因及其严重危害。原因及其严重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 1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环境问题是指由于 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或自然原因使

2、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了变化,并对人类及 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坏的问题。 2 2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 两大类。两大类。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其他生物其他生物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种种类类成因成因问题举问题举例例原原生生环环境境问题问题 或自然因素或自然因素火山火山喷发喷发造成的大气造成的大气污污染,染, 引起的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污染等染等次次生生环环境境问问题题环环境境污污染染排排放放废

3、废弃弃物物超超过过自自然然环环境境 的的 和和 ,使,使环环境系境系统统的的 发发生生变变化化 污污染染、大大气气污污染染、固固体体废废弃物弃物污污染、染、 污污染等染等生生态态破坏破坏人人类类不不合合理理开开发发利利用用资资源源引引起起的的 环环境境质质量量 或或 枯枯竭竭森森林林毁毁灭灭、 、水水土土流流失、失、 退化和生物多退化和生物多样样性性 等等自然力自然力地震破坏地震破坏容纳容纳自净能力自净能力结构与功结构与功能能水体水体噪声噪声生态生态恶化恶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荒漠化荒漠化草原草原减少减少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 1原因原因 (1) (1)工业

4、生产导致人类索取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境中的 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迅速增加,造成部分 和生态环和生态环境恶化。境恶化。 (2)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使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使 的良性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以及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以及 加剧。加剧。 (3) (3) 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三废三废”资源枯竭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科学技术2 2危害危害(1)(1)威胁威胁 。(2)(2)危害危害 。(3)(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

5、展。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人类健康人类健康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内容内容影响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变暖暖导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致南、北极地区部分 ,加上海水,加上海水受受热热膨膨胀胀,导导致致 酸雨酸雨对对水生生物、水生生物、 、森林的生、森林的生长发长发育都会育都会产产生危害,生危害, 建筑物,危害建筑物,危害臭氧臭氧层层破坏破坏会使其吸收会使其吸收 的能力大大减弱,危害的能力大大减弱,危害 和生和生态环态环境境冰川融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农作物农作物腐蚀腐蚀人体健康人体健康紫外线紫外线人类人类健康健康 2.2.大

6、面积的生态破坏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1) (1)植被破坏:损坏区域自然景观,带来严重后果。植被破坏:损坏区域自然景观,带来严重后果。 (2) (2)生物生物 减少:主要表现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减少:主要表现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的不断消失。的不断消失。 (3) (3)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 和和 损失,破坏土损失,破坏土壤结构。壤结构。 (4) (4)荒漠化:最严重的是荒漠化:最严重的是 ,其次是,其次是 。 3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主要特点:一是 ;二是;二是 ,危害严重,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经济损失巨大。多样性多样性有机质有机质养分养

7、分非洲非洲亚洲亚洲突发性突发性污染范围大污染范围大 一、教材一、教材P6P6图图1 13 3探究探究 1 1图示反映世界人口变化情况怎样?图示反映世界人口变化情况怎样? 提示:提示: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2 2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 提示:提示:随着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量急剧随着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对土地的占用、对其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不断扩大;增加,对土地的占用、对其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与消费中

8、排放的另一方面,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与消费中排放的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 二、教材二、教材P9P9图图1 16 6探究探究 3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 提示:提示: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 4 4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酸雨较严重?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酸雨较严重? 提示:提示:南方降雨多;南方冶金工业发达,能源消耗多;南方降雨多;南方冶金工业发达,能源消耗多;南方土壤呈酸性增加了雨水的酸性程度。南方土壤呈酸性增加了雨水的酸性程度。 三、热点探究三、热点

9、探究 5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延长南非德班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延长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尽快启、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在内的一揽子协议,并为动绿色气候基金等在内的一揽子协议,并为20202020年后的全球减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排行动作出了安排。 (1) (1)大会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大会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提示:提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 (2) (2)这一环境问题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环境问题会产生哪些危害。 提示:提示: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造成气候异常,使旱海平

10、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造成气候异常,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健康。涝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健康。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 1 1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发展2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世界人口高速增长3 3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

11、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重。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图所示。 例例11读读“PPEPPE怪圈图怪圈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材料: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生活贫困生活贫困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环境环境退化退化”的恶性循环。因此的恶性循环。因此PPEP

12、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具有普遍性,因此往往作为贫困地区贫困机是贫困地区具有普遍性,因此往往作为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1) (1)从从线索入手,简述线索入手,简述PPEPPE怪圈的形成原因。怪圈的形成原因。 (2) (2)从从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析 第第(1)(1)题,把握住题,把握住“从从线索入手线索入手”,可以看,可以看出:人口过度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活贫困,为满足出:人口过度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活贫困,为满足生存需要,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退化

13、。第生存需要,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退化。第(2)(2)题,生题,生活贫困导致当地政府及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环境意识淡薄,活贫困导致当地政府及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环境意识淡薄,环保投入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环境质量,使环境恶环保投入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环境质量,使环境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化,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答案答案 (1)(1)人口增长加大人口压力,造成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加大人口压力,造成资源短缺,对环境的压力增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长期的环境效对环境的压力增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长期的环境效益,致使环境问题加剧。益,致

14、使环境问题加剧。 (2) (2)贫困使人们当前的生存问题远远超过长期的环境保贫困使人们当前的生存问题远远超过长期的环境保护的需要,导致环境问题产生,并且出现环境问题时,缺少护的需要,导致环境问题产生,并且出现环境问题时,缺少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投入进行环境治理;环境问题往往又加剧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投入进行环境治理;环境问题往往又加剧了贫困,二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了贫困,二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1 1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目前仍有许多农村居民使用农作物秸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目前仍有许多农村居民使用农作物秸 秆作生活燃料。据此完成秆作生活燃料。据此完成(1)(1)(3)(3)题。题。(1)(1)将秸秆作

15、燃料,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将秸秆作燃料,产生的最大问题是 ( () )A A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水土流失B B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C C家畜饲料减少,破坏生态家畜饲料减少,破坏生态D D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2)(2)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A农作物秸秆不能还田农作物秸秆不能还田B B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严重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严重C C气候变化加大,降水增多气候变化加大,降水增多D D酸雨面积不断扩大酸雨面积不断扩大(3)(3)从生态角度看,农作物秸秆最好的利用方式是从生态角度看,农作物秸秆最好的利用方式是 ( (

16、) ) A A焚烧还田焚烧还田B B编织工艺品编织工艺品 C C发展沼气发展沼气 D D发展畜牧业发展畜牧业解析:解析:秸秆仍然是我国农村许多地方的重要能源之一。秸秆当秸秆仍然是我国农村许多地方的重要能源之一。秸秆当燃料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使肥力下降。最好的办法是大燃料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使肥力下降。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沼气,这样既能解决广大农村做饭、照明等能源需求问力发展沼气,这样既能解决广大农村做饭、照明等能源需求问题,又可作为肥料还田,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江南丘陵地区题,又可作为肥料还田,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

17、要的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答案:答案:(1)D(1)D(2)B(2)B(3)C(3)C1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问题原因原因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全球气全球气候候变变暖暖温室气体的大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量排放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导导致沿海低地面致沿海低地面积缩积缩小、加小、加剧剧海岸侵海岸侵蚀蚀、引起洪水泛、引起洪水泛滥滥、造成咸水、造成咸水入侵等入侵等酸雨酸雨煤、石油等化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石燃料燃烧产烧产生的酸性气体生的酸性气体对对水生生物、水生生物、农农作物、森林的生作物、森林的生长发长发育育产产生危害;腐生危害;腐蚀蚀建筑物;直接建筑物;直接损损害人体害人体健康健康臭氧臭氧层层破

18、坏破坏氟氟氯烃氯烃的大量的大量排放排放到达地面的紫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线辐射增加,射增加,给给人人类类健健康和生康和生态环态环境境带带来来严严重危害重危害2.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大面积的生态破坏问题问题原因原因主要危害主要危害植被破坏植被破坏人人类类不合理的生不合理的生产产、生、生活活活活动动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失衡、失衡、环环境境质质量量下降、生物多下降、生物多样样性减少、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物多生物多样样性减少性减少生生态环态环境的破坏、境的破坏、资资源源的的过过度开度开发发、环环境境污污染染和外来物种入侵和外来物种入侵部分物种减少部分物种减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人人

19、类类不合理的生不合理的生产产、生、生活活活活动导动导致植被破坏致植被破坏土壤有机土壤有机质质和养分和养分损损失,失,破坏土壤破坏土壤结结构构荒漠化荒漠化气候气候变变化和人化和人类类活活动动等等可利用土地面可利用土地面积缩积缩小、土小、土地地产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口能力降低3.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特点特点危害危害实实例例突突发发性性居民猝不及防居民猝不及防切切尔尔诺贝诺贝利核利核电电站站的核泄漏川的核泄漏川东东石油石油特大井特大井喷喷污污染范染范围围大大危害危害严严重,重,经济损经济损失大失大 例例22读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世界部分地

20、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完成成(1)(1)(3)(3)题题 (1) (1)图中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原始森林破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水土流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 C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21、、水土流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2)(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下列污染物与图中环境问题无关的是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 )A A工业排放废气工业排放废气 B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家庭炉灶排放废气C C汽车排放废气汽车排放废气 D D建筑工地扬尘建筑工地扬尘(3)(3)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 )A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过度放牧,草原退化C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D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

22、用强烈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从图中可看出: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是沙漠化问题;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是沙漠化问题;在在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分布在非洲的原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始林区,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云贵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分布在沿岸海域,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应是海域污染问题。西欧的酸雨主

23、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答案答案 (1)B(1)B(2)D(2)D(3)C(3)C 2 2读读“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下列问题。(1)(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问题。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_,_,_。(2)(2)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趋于恶劣,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趋于恶劣,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

24、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_要素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陆要素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陆地环境中的地环境中的_表层松化,导致扬尘起沙。此外,人类表层松化,导致扬尘起沙。此外,人类对陆地环境中对陆地环境中_要素的直接破坏,也扩大了沙尘暴的要素的直接破坏,也扩大了沙尘暴的范围和危害。范围和危害。(3)(3)缓解环境问题缓解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可采取的措施有( (双选双选) () () )A A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我国能源消费将用水能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我国能源消费将用水能 和天然气取代煤炭和天然气取代煤炭B B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C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污染或无

25、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 的产业的产业D D提高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提高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解析:解析:第第(1)(1)、(2)(2)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我国地理环境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我国地理环境特征可判断特征可判断为土地荒漠化,为土地荒漠化,为水土流失,为水土流失,为酸雨。为酸雨。沙尘暴频发与地理环境中气候、土壤、生物三要素密切相沙尘暴频发与地理环境中气候、土壤、生物三要素密切相关。第关。第(3)(3)题,题,A A、B B两项不符合实际。两项不符合实际。答案:答案:(1)(1)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2)(2)气候土壤生物气候土壤生物( (植被植被) )(3)CD(3)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