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691121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四 繁荣与开放的世界(581-907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繁荣与开放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农业生产中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生产技术提高,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唐朝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3)文化上:兼收并蓄,全面繁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民族关系上: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5)对外交往上:开放与交流是这一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征,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是对外交往的史实。考点7 隋朝

2、的统一 科举取士制度(8年3考)【中考说明】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一、隋朝的一、隋朝的统一一(识记)(一)原因1.客观原因:长期的战乱,人们渴望和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为统一奠定了基础2.主观原因:隋文帝顺应时势,励精图治(二)概况1.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陈(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实现了南北统一(三)措施 改革制度:开创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加强中央集权2012,13;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修建大运河(四)意义1.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

3、的要求,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阶段的开始3.消除了南北交流的障碍,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来唐朝出现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二、科举取士制度(识记)(一)背景 (1)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的制度已不能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2)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3)完成统一的隋朝需要优秀人才巩固统治(二)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原则(三)目的:打破贵族世袭,为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供了途径,加强中央集权(四)发展历程:1.创立(隋朝):(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用分科

4、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确立2.发展完善(唐朝):(1)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2018,19(2)。扩充国子监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3.衰落及废除:(1)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考八股文,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2)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取士制度(五)特点: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2018,19(2)(六)影响:2018,19(2

5、)1.积极 (1)抑制门阀。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2)扩大官吏来源。庶族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也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原则(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4)加强中央集权。将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5)推动文化发展。普及儒家价值观及思想,形成文化认同(6)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2.消极 (1)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2)“由士而仕”成为读书人的主要目标,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材设问】(部编教材七下)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

6、有什么重大不同?前朝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学;科举制下选官的标准是才学,且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选拔,具有公正性和开放性。【易错警示】科举制开始出现是在隋文帝时期,正式形成是在隋炀帝时期。1905年,清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拓展思考】科举制度的创立对我们的启示。(1)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优秀的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2)制度创新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发展,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的建立。考点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唐朝兴盛的原因(8年4考)【中考说明 】知道唐太宗及“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及“开元盛世”,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7、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识记)(一)唐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07年,唐朝灭亡,中国的政治中心最终迁离关中地区2015,14(二)唐太宗:1.登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于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2.评价: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统治时期的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到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三) “贞观之治”1.时间:627649年2.概念:唐太宗统治期间

8、,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3.出现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爱惜民力(2)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选贤用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3)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4)实行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同少数民族的关系(5)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1)职能: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事务,吏部负责选用、考核官吏;户部管理户口、赋税;礼部掌管礼仪;兵部负责军政;刑部掌管刑法诉讼;工部负责土木兴建(2)关系: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

9、提高行政效率,又相互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4.主要措施:(1)政治:进一步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知人善任,从善如流;重视吏治,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加强中央集权2016,19(2);重视地方长官的选拔,合并州县,精简官员2014,19(2)(2)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在农业上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3)法律: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减轻刑罚(4)教育: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重视文化教育;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5)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

10、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汉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6)外交: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并积极接纳他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玄奘西行)(7)军事:在今新疆地区设置管理西域事务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2015,19(1)【教材设问】1.(部编教材七下)材料研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

11、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成舟与水的关系?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污等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2.(新北师七下)唐代社会唐代社会风尚有什么特点?尚有什么特点?唐代是一个社会开放的历史时期,具体说来表现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女性意识觉醒。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开放的态度,才使得唐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发展。【拓展思考】1.“贞观之治”对国家建设的启示。(1)政治方面: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爱他人,构

12、建和谐社会。(2)经济方面:要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关注民生。(3)民族关系方面:要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民族平等和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4)对外关系方面:要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2.唐太宗名言集锦。(1)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2016,19(1)(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虚心纳谏、重用人才)(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开明的民族政策)(4)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2017,13二、唐玄宗与“开元盛世”(识记)(一)唐玄宗 1.简介: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

13、,其执政前期年号为“开元”,后期为“天宝”。在其统治的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2.评价:唐玄宗是位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他统治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选拔,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懈怠朝政,重用奸臣,导致政治腐败,并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二)“开元盛世”1.时间:713741年(唐玄宗以“开元”为年号的统治时期)2.含义: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3.出现原因:唐玄宗即位后,政局稳定,励精图治,

14、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2014,19(2),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部编教材)4.主要表现:(1)农业:兴修水利、提高农耕技术、改进生产工具等,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个体小农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3)商业与城市:商业繁荣,大城市有长安、洛阳等。其中,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人口和疆域:开元年间,唐朝人口急速增加;唐朝最强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5)文学:唐玄宗时

15、期,唐代诗歌进入极度繁荣时期5.评价:“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达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世界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唐朝兴盛的原因(识记) 国家统一,社会长期安定繁荣;政治开明,吏治澄清,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统治者励精图治,关注民生,缓和社会矛盾;科举制为中央集权政府培养了大量人才;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和谐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接纳他国优秀文化。【拓展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1)前朝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迫使其调整统治政策,在

16、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2)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3)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4)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5)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考点9 唐与吐蕃交往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8年3考)【中考说明】以唐与吐蕃交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一、唐与吐蕃交往(理解)(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及措施: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全其

17、部落,顺其土俗”,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和平交往为主,武力征讨为辅,建立“羁縻府州”制度(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中央一般不过问其内政。这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二)唐与吐蕃交往1.吐蕃:吐蕃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2.表现2012,19(2):(1)唐太宗时(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2)唐中宗时(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3

18、)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称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4)唐穆宗时(823年):唐与吐蕃正式结盟,设立唐蕃会盟碑,表示互不侵犯。此碑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关系的见证3.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1)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奠定了汉藏之间密切交往的基础,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汉藏人民共同为祖国发展做出了贡献(四)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1.趋势:以和为主,民族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2.方式:设置管理机构、战争、和亲联姻、会盟、册封、经济文化交流3.原因(1)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增强,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19、的社会保障(3)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处4.表现:“天可汗”(北方和西北各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和亲(与吐蕃赞普联姻)、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等)、会盟(唐蕃会盟碑);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域管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5.意义: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拓展了唐朝的疆域;对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借鉴意义【考点链接】民族关系的发展(P181):北魏孝文帝改革(P23)、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元朝的民族融合(P37)、清朝设置驻藏

20、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P44)二、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玄奘西行1.时间:时间唐太宗时期2.目的:到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3.概况:唐朝与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4.贡献(1)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

21、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貌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史料(二)鉴真东渡1.时间:唐玄宗时期2017,132.目的:东渡日本,弘扬佛法3.概况: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他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移,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4.贡献:鉴真在日本除了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兼容并蓄(四)唐朝对外交往

22、频繁的原因1.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各国前来学习和贸易2.唐朝疆域辽阔、民族关系和睦,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3.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4.长安城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5.唐朝的陆海交通发达(五)特点:1.交往的范围广泛,具有连续性。隋唐时期,与我国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和非洲国家也有往来2.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3.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从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和生产技术;从外国传

23、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4.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六)对唐朝的影响1.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2.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七)对世界的影响: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影响了日本的“大化改新”)2013,21(1);中国的丝织品、造纸术、汉传佛教、诗文等大量传入东方各国,证明了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

24、流的重要枢纽,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点链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P190):张骞通西域(P16)、丝绸之路(P17)、玄奘西行(P29)、鉴真东渡(P29)、设置市舶司(P33)、郑和下西洋(P42)。【拓展思考】1.对唐朝民族和睦的唐朝民族和睦的认识。(1)开明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友好交往的前提,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2)唐与吐蕃的交往反映了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的胸怀和开明的政策,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密切联

25、系、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史实表明,促进民族发展是每个时代共同的主题,各民族都对祖国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2.对唐朝唐朝对外交往的外交往的认识及其及其带给我我们的启示。的启示。(1)认识: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前来与唐朝交往;唐朝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外来文化的精华(2)启示:唐朝的对外关系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突出,这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唐朝统治者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点击进入“陕西8年中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