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8666090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个普遍的事实和认识无论是我们自身语言习得的经验,还是许多典型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和学习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过程。我们总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成长我们的思想,铸炼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性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学习的根本原因。一个普遍的事实和认识大而言之,有了母语,才有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子子孙孙才能在母语习得中将自

2、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小而言之,语文是我们精神的栖息之地。于漪言:“中学语文是教文育人。”这也是由语言习得的人文性特征决定的。分而言之,听和读,决不只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感受和体验说话人和作者感情的过程,是理解和接收他们的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说和写,也不只是一个信息输出的机械方式,而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过程,甚至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萌发衍生的过程。(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概说问题缘起:课标前所未有的界定;人们认识的偏颇、实践的误区1、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内涵及优势(1)人文-人文性-人文精神(2)优势体现2、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价值(1

3、)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2)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3)完善学生的心智灵魂课标界定的由来97年底语文教学大讨论的思考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一文中写道:“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形尤其变得令人触目惊心。”对工具性的理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课实际上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

4、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对人文性的理解“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决不仅仅只是工具、载

5、体,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如果把语文学科比成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他的躯体,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则是他的灵魂。灵魂必寓于躯体,无躯体则为飘忽无定难以捉摸的幽灵;躯体须有灵魂主宰,无灵魂则为行尸走肉无疑。”(王尚文)“语言之外无所谓人,即使原本是人也会退化而为禽兽”。因此,“语言最能表现人之为人的特点。人在语言中思考、生活,人在语言中沟通、交流,人在语言中发明、创造,人在语言中提升、前进,人的内生活和外生活都不

6、能没有语言的支撑,人的所有能力都以语言能力为其前提或为其核心。”(王尚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物的属性;工具性是“表”,是信息的凭借和依托物;人文性是“里”,是语言的内容和灵魂,信息生命之所在。工具性在“文”,人文性在“道”,文道统一,体现了语文的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把语言和思想统一在一起,形式和内容融合在一起。工具性的发挥就是人文性,人文性的表现即是工具性。要学习语言必须理解人文,

7、要认识人文必须理解语言。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内涵极其丰富。“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内涵“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之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8、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其获得需通过人文教育来达到。高中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1、哲学思维,理性批判2、道德情操,提升品质3、人生态度,积极进取4、审美情趣,文质兼美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优势及规律人生如果是一棵树,语文就是它的根。语文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学,语文基础,对人的一生,对整个民族素质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而教

9、学的关键可归结为三点:感于情、明乎理、施其法。“感于情”:作者情、文中情、师生情、生生情,情情相生,整个课堂流淌着审美的情感溪流,演奏出和谐的柔美乐章;“明乎理”:语文教师就像一位律师,帮助人们在纷繁的事件中找出“理”来-帮助学生透过或华美或清丽或简朴或深沉的文字,透过小说、戏剧、散文、诗歌这“四大金刚”标志性的外衣,迂回曲折、探微知著,最终寻找到那个理性的内核。经过无数美的熏陶,情感的滋养,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的渗透,语文教师必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他们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于情、明乎理、施其法“施其法”:语文教师绝不可能像武侠小说所用的“乾坤大挪移”招数那样,轻而易举地把知识和技能简单地

10、“挪移”给学生,值得借鉴的是优秀导演的编导策划: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心底的好奇与渴望;有了这份铺垫,再适时地“施其法”,把学生纳入良性学习的轨道,为日后离开老师这根拐杖,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受用的理解与阅读、写作与表达、探究与创新等能力。因为“灵动的思维与方法是无价的生产力”。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优势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人性的完善和发展过程,师生以文本为依托,在情理法三个方面获得沟通和融合,正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优势所在。理解“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不是一

11、元的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有时甚至是包含关系。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情、文章情和读者情,情情之中有个合理的精神内核,即引人思考、给人以启迪的道理隐含其中,况且这些情与理又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通过作者在构思和表达上的诸多妙法来展现。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在琢磨出恰当的阅读方法后,引导学生进入最佳阅读状态,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之美、语言之美、情境之美。(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途径1、语文教材是人文渗透的主载体2、语文教学是人文渗透的主渠道 3、语文实践是人文渗透的主阵地(三)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策略宏观而言,须做到“三位一体”语文教材本身应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12、一”(建立母语表达的基本规律与精粹的人文内涵协调一致的教材整体架构;真正落实“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选文原则);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逐步提升自己修身、处世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学习和把握西方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以完善自己的教育心智;努力追求和修炼关爱、尊重、诚信、敬畏等精神品格,不断完善师德,以身教弥补言传,以达潜移默化之功);三位一体,渗透人文语文课堂要切实开展语言学习和训练,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而言,应从过分强调情意价值的培育转而追求“知识”、“能力”和“方法”的教学;就教学内容而言,应从片面强调“

13、量”的“拓展”转而追求“质”的精深;就学习方式而言,应从片面强调小组“合作”转而追求个体“自主”独立的研读)。当富于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用充分体现人文素养的语文教材去实施教学,在课堂中又能实实在在的致力于“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工具价值的追求和落实时,学生的语文精彩知识和基本能力就能逐渐丰富和增长,同时,文本富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也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学生。如此,“工具”价值便可兑现,“人文”理想也会渐入佳境。(三)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1、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2)充分利用语文读本 2、创建多样的阅读教学形式(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借助于

14、阅读课扩展阅读(3)课外阅读3、提升教师的阅读素质教师要有自己的课堂作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倡导。他给课堂作品订了三个标准:第一,课堂作品必须体现执教者对于文本的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第二,课堂作品必须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结晶,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智慧。第三,课堂作品必然包含着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具备这三点,然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经过反复打磨、修改、最后固定下来。2、作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1)打开学生的思路(2)提倡真实写作(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新意识(4)作文评语需充满人文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与学生展开平等意义上的亲切对话(四)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应注意的问题1、坚持工具

15、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避免失之偏颇;2、注意过犹不及,防止人文教育的说教化倾向;3、不是为人文而人文,注意自然融合、渗透,应抓住“文”这一载体,“以文养德”、“以文育情”;4、修订课标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需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克服两种错误认识:1、不敢提工具了。2、泛化人文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人文是附着在工具之上的,离开了“工具”,就根本谈不上“人文” 。任何完全离开工具价值的所谓人文的宣讲几乎都是背离语文规律的。“人文性”既然需要借助“工具”来加以表达而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必须在“语言”这个“工具”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做

16、好文章。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知识,包括语法、修辞和文体知识的观点和做法应予以纠正;片面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在大而化之、虚无空洞的主题及其“衍生品”方面纵横捭阖、大做文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严重失衡的做法,应迅速加以清理;知识引领,方法协助,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阅读和写作,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意识、习惯和对于母语的情感,并扎实而高水平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应成为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追求。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激发兴趣);当学生的身心处在最佳状态时,学得最好(精力充沛);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得最好(方法灵活多样);当学生遇到理智挑战时,学得最好(激活思维);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学得最好(实用价值);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亲自体验)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信托激励);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学得最好(方向明确);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学得最好(能力迁移);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学得最好(亲师信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