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664719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22 大小:19.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1页
第1页 / 共322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2页
第2页 / 共322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3页
第3页 / 共322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4页
第4页 / 共322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5页
第5页 / 共3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目的与要求:掌握本课内容的同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做环境保护的使者、宣传者。3内容第一部分 环境与发展包括:绪论、生态学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二部分 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包括:水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及其资源化、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4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第一节 环境概述第二节 环境问题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第一章

2、绪论5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一、环境的概念1. 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的基本概念第一章绪论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6二、二、环境分类和组成环境分类和组成自然环境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人工环境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社会环境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绪论是是指指未未经经过过人人的的加加工工改改造造而而天天然然存存在在的的环环境境。它它是是人人类类发发生生、发发展展与与生生存存的的物物质质基础。基础。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是指在

3、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7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第一章绪论环境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又可分为:环境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又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境、宇宙环境。8(一)、聚落环境(一)、聚落环境(settlement environment)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的中心。聚落环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的中心。聚落环境境也就是人类聚居场

4、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也就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最直接的环境。它包括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它包括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第一章绪论9(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城市化对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第一章绪论10(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大气环境

5、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第一章绪论11第一章绪论12(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水

6、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水环境的污染。第一章绪论13(一)、聚落环境(续)(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第一章绪论14(二)、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第一章绪论是指一定

7、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15(三)、地质环境(三)、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 地地质质环环境境主主要要指指地地表表以以下下的的坚坚硬硬地地壳壳层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即岩石圈。即岩石圈。第一章绪论地理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可再地理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可再生资源,而地质环境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生资源,而地质环境则为我们提供

8、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资料丰富的矿产资源,难以再生的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难以再生的资源。16(四)、宇宙环境(四)、宇宙环境(cosmic environment) 宇宙环境是指星际环境宇宙环境是指星际环境。研究宇宙环境为了探求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及发研究宇宙环境为了探求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及发生的过程和规律对地球的影响。生的过程和规律对地球的影响。第一章绪论17第二节第二节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三、当代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第一章绪论18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是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

9、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健康的影响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第一章绪论19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primitiveenvironment)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secondaryenvironment)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章绪论20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二、环境问题的产生1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环境问

10、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2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世纪50年代前)年代前)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世纪50年代年代至至8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4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世纪80年代年代后)后)第一章绪论21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是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3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图片图片1952年,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

11、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第一章绪论22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5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图片图片1954年,甲基汞年,甲基汞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图片图片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8年,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8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联苯第一章绪论23三、当代环境问题三、当代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

12、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等。 第一章绪论241 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一章绪论252臭氧层耗竭(ozonedepletion)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

13、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臭氧(O3)作用,使其变)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成氧分子(O2),这种作),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坏。 第一章绪论263酸雨酸雨(acidrain)pH小于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等酸性气体,在大气

14、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形成酸雨。 第一章绪论27由于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由于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第一章绪论4 淡水资源危机(thecrisisoffreshwaterresource) 285大气污染大气污染(airbornepollution)第一章绪论296 资源、能源短缺(theshortageofresourcean

15、denergy) 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致。 解决途径:新能源的(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开发利用。第一章绪论307森林锐减森林锐减(forestdecrease)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绪论318 8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landdesertification)第一章绪论329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biodiversitydecrease)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

16、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倍至1000倍。倍。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的污染,全球变暖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第一章绪论3310垃圾围城垃圾围城(Thegarbageroundscity)垃圾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严重污染空垃圾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严重污染空气和水

17、体。气和水体。第一章绪论3412 有毒化学品污染(poisonouschemicalspollution) 13 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hazardouswastestransferbyrossingtheboundaryillegally) 11 11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oceanpollution)海洋污染主要有原油泄露污染、漂浮物污海洋污染主要有原油泄露污染、漂浮物污染、有机化学物污染及赤潮、黑潮等。染、有机化学物污染及赤潮、黑潮等。第一章绪论35第三节第三节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一、一、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一一) 限制阶段限制

18、阶段(二二) “三废三废”治理阶段治理阶段(三三) 综合防治阶段综合防治阶段(四四) 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第一章绪论36二、二、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19491973) 2、起步阶段(19731983) 3、发展阶段(19831995)4、深化阶段(1995至今) 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污染防治为

19、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向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由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开始集中治理流域性区域性环境污染。第一章绪论37伦伦敦敦烟烟雾雾38日日本本水水俣俣病病39深受痛痛病折深受痛痛病折磨的人磨的人痛痛病的发病过程图痛痛病的发病过程图第二章第二章生态学及生态环境生态学及生态环境第一节第一节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第二节第二节生态平衡及其意义生态平衡及其意义第一节第一节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基本概念v一、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命

20、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1869年,海克尔首先提出)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绿色植物生产者光合细菌等其他自养生物生物成分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生物群落)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生态系统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温度,光非生物成分土壤(自然环境)水,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等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组成(二)生态系统的结构v生态系统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

21、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1物种结构(Speciesstructure)2时空结构(temporalstructure)3营养结构(nutritionstructure)(三)生态系统的类型v1根据环境特性划分的生态系统(1)海洋生态系统(2)森林生态系统(3)草原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2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1)自然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3)半自然生态系统(四)生态系统的功能v1生物生产(biologicalproduction)v2能量流动(energyflow)(1)食物链和食物网(2)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v3物质循环(materialrecycling

22、)(1)水循环(watercycle)(2)碳循环(carboncycle)(3)氮循环(nitrogencycle)(4)硫循环(sulfurcycle)v4信息传递(informationtransmission)(1)营养信息(nutritionalinformation):(2)化学信息(chemicalinformation)(3)物理信息(physicalinformation)(4)行为信息(behaviorinformation)1.生物生产生物生产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光合作用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3C

23、落叶林2C1Cp草地4C3C2C1Cp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1000100101单位:公斤单位:公斤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传递效率:10%10%20%20%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只有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只有1.2%1.2%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动态的平衡营养信息营养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说,食物链、食物在某种意义上说,食物链、食物网就代表着一种信息传递系统。网就代表着一种信息传递系统。 化化学学信信息

24、息:生生物物代代谢谢产产生生的的物物质质,如如酶酶、维维生生素素、生生长长素素、抗抗生生素素、性性引引诱诱剂剂均均属属于于传传递递信信息息的的化化学学物物质质。有有的的相相互互制制约约,有有的的互互相相促促进,有的相互吸引,也有的相互排斥。进,有的相互吸引,也有的相互排斥。 物物理理信信息息:声声、光光、色色等等,吸吸引引、排排斥、警告、恐吓等斥、警告、恐吓等行行为为信信息息:识识别别、威威协协、挑挑战战、炫炫耀耀等等第二节第二节生态平衡及其意义生态平衡及其意义v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

25、维持着的一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种协调状态。v二、生态平衡的破坏二、生态平衡的破坏1结构的改变结构的改变2功能的衰退功能的衰退三、生态学及应用三、生态学及应用v(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规律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3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树立生态学观点,管理环境和保护环境2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3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产生与发展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可持

26、续发展理论的 内涵与特征内涵与特征( (重点重点) ) 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战略的行动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虽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明确提出于当代,但在我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是源远流长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的论著。 马尔萨斯(1766-1834年) 李嘉图(17721823年) 穆勒(17731836年)也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

27、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1)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大会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形势需要,同时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而召开的,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 1. 会议通过了

28、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2. 会议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三)(三)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时间:时间:20022002年年8 8月月2626日日99月月4 4日日 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目标:全面审议目标:全面审议1992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里约宣言和和21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主要等重要文件和主要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行动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

29、后行动的战略与措施的战略与措施 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召开开1010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会议通过了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这一重要文件。(一)(一)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如下。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如下。 1. 1.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 2. 2. 世界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世界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

30、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项基本因素的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3. 3. 解决的办法:控制发展,必要时不发展。解决的办法:控制发展,必要时不发展。二、关于可持续发展三份重要报告(二)(二)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世界自然保护策略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解释生命资源保护解释生命资源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确定优先保护的确定优先保护的问题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问题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提出达到这些目标的提出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有效方式。虽然虽然世界保护策略世界

31、保护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反复用到可绕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反复用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它并没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它并没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的定义。(三)(三)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提出了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的总观观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

32、较系统地分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该报告第一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该报告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vv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1993年年所著的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一书中提出了如下

33、的定义:下的定义:“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内涵(两个基本点)内涵(两个基本点)1) 1) 需求人的基本权力需求人的基本权力 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教育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资源开发与环境限度不能被突破资源开发与环境限度不能被突破2 2)限制)限制“人人平等人人平等” 不剥夺后代人的不剥夺后代人的 权力权力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 动质量的提高“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高

34、污染” ” “ “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二)(二)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持续性原则要求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三)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社会生态经济基础条件目的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l同代人

35、的公平。同代人的公平。l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代际公平。l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3)3)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 (一一) )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就是指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生态足迹就是指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生产活动及

36、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 ( (二二) )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生态足迹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需求生态足迹需求) )模型模型 式中式中, , efef为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全球公顷(全球公顷, ghm, ghm2 2);); N N 为总人口。为总人口。 ( (三三) ) 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ecolo

37、gical capacity)是指)是指“生态系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容能力( (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容纳废物能力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容纳废物能力) )及其可及其可维持养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维持养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口数量”。 用用ECEC表示,度量单位与生态足迹相同(全球公顷表示,度量单位与生态足迹相同(全球公顷, , ghmghm2 2)。)。( (四四) )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根据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根据一个地区的生态

38、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可以计算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可以计算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则出现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则出现生态赤字;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计算公式如下:盈余,计算公式如下: 生态盈余生态盈余( (赤字赤字):):ER或或ED=ECEF 式中式中,ER或或ED为为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二、经济学方向的指标体系二、经济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的价值

39、。国家或者区域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的价值。绿色绿色GDPGDP,经济学家称为环境调整后的国,经济学家称为环境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内生产净值。AEANDPAEANDP(Approx environmentalApprox environmental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是对扣),是对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以后的修正核算。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以后的修正核算。 绿色绿色GDPGDP=(=(现行现行GDP)GDP)( (自然环境部分虚数自然环境部分虚数) ) 一一( (人文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

40、数) ) (三)(三) 绿色绿色GDPGDP的应用的应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200620062006年年年年9 9 9 9月月月月7 7 7 7日向日向日向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媒体联合发布了媒体联合发布了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20042004。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420042004年全国总环境污染退化年全国总环境污染退化年

41、全国总环境污染退化年全国总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成本为成本为成本为5118.25118.25118.25118.2亿元,占当年亿元,占当年亿元,占当年亿元,占当年GDPGDPGDPGDP的的的的3.05%3.05%3.05%3.05%。虚拟治理成。虚拟治理成。虚拟治理成。虚拟治理成本为本为本为本为2874287428742874亿元,占当年亿元,占当年亿元,占当年亿元,占当年GDPGDPGDPGDP的的的的1.80%1.80%1.80%1.80%。三、社会政治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指数(HDI) 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 “收入”是指人均GDP的多少; “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

42、量状况; “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 +1/3GDP指数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UNDP)发表的发表的2009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显示: 20072007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为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7530.753。人文发展指数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挪威人文发展指数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挪威0.9710.971居世界榜首,澳大利亚以居世界榜首,澳大利亚以0.9700.970位居第二,位居第二,冰岛以冰岛以0.9690.969位列第三。我国以位列第三。我国以0.772

43、0.772位居世界第位居世界第9292位,属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位,属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四、系统学方向的指标体系四、系统学方向的指标体系(一)(一)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UNCSD)指指标体系(略)标体系(略)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二)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极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

44、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总体层系统层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动从从199219922009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的17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要求新型的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要

45、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本章将着重讨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章将着重讨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的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指引下的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第二节第二节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第三节第三节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第一节第一节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一)清洁生产的由来(一)清洁生产的由来(一)清洁生产的由来(一)清洁生产的由来 (二)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二)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二)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二)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清洁生产概述一、清洁生产概述二、清洁生产的概念二、清洁生产的概念 联合国环境署将清洁生产

46、定义为联合国环境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服

47、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对于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

48、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两个目标:两个目标: 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二)清洁生产的内容(二)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包括3 3方面的内容:方面的内容: (1 1)清洁的能源)清洁的能

49、源 (2 2)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生产过程 (3 3)清洁的产品)清洁的产品三、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三、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一)原材料及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一)原材料及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 (二)改革工艺和设备(二)改革工艺和设备 (三)改进运行操作管理(三)改进运行操作管理(四)生产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四)生产系统内部循环利用第二节第二节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给出的定义给出的定义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再利用、资源化

50、活动的总称。表表4-1 4-1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传统经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资源资源 产品产品 废物废物循环流动的生态经济循环流动的生态经济资源资源 产品产品 再生资源再生资源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数量型增长求得经济数量型增长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质量型增长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质量型增长传统的线性经济传统的线性经济生产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消费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资源能量能量废废弃弃物物21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纪的循环

51、经济生产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消费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资源能量能量再使用再使用循环使用循环使用不不可可利利用用物物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无毒化、无害化三、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三、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3R3R可以促进实现可以促进实现3Z3Z的目标的目标污染物污染物零排放零排放、物耗能耗物耗能耗零增长零增长、废弃物废弃物零填埋零填埋为为3 3“零零”即即3Zero3Zero,3Z3Z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组织循环:工厂、企业内部组织循环:工厂、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区

52、域经济:一组区域经济:一组( (群)工厂和企业群)工厂和企业-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 、生态农业、社区等。、生态农业、社区等。社会循环: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及环境之间大系社会循环: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及环境之间大系 统相互循环统相互循环工厂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是基础;工厂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是基础;工厂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是基础;工厂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是基础;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3R3R3R3R原则。原则。原则。原则。五、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五、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一)(一) 国外成功实践国外成功实践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丹麦卡伦堡生

53、态工业区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 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斯塔朵而炼油厂 丹麦最大的炼油厂 挪副挪尔迪斯克公司 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 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伦堡市政府 蒸汽供热蒸汽供热粉煤灰蒸汽供热脱硫,产生稀硫酸除尘脱硫,工业石膏关闭关闭3500座烧油座烧油渣炉子渣炉子,大大减大大减少了烟尘排放少了烟尘排放火焰气干燥提供提供70万立方米万立方米/年的冷却水年的冷却水,降降低低25%需水量需水量70万万m3水水(二)(二) 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我国循环经济实践 v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v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

54、造纸)示范园图4-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示意图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造纸)示范园第三节第三节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在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在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COCO2 2等温等温室气体,从而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全球气候变室气体,从而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正逐步转向发展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正逐步转向发展“低碳经低碳经济济”,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以更低的能源强度和温室气体排

55、相互理解的桥梁,以更低的能源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支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放强度支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环境的协调统一。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二、低碳经济的内涵所谓所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不断提高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

56、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三、低碳经济的目标三、低碳经济的目标发展发展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保障能源安全(一)保障能源安全 (二)应对气候变化(二)应对气候变化 (三)促进经

57、济发展(三)促进经济发展四、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四、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一)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一)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 (二)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排放(二)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排放 (三)发展吸碳经济并增加碳汇(三)发展吸碳经济并增加碳汇 (四)推行低碳价值理念(四)推行低碳价值理念五五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和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在最终目标上,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在最终目标上,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但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但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三位体的三赢模式;节约和环境友好三位体的三赢模

58、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有特定指向的是有特定指向的经济形态,针对的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经济形态,针对的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碳基能源体系,旨在实现与碳相关的,以及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碳基能源体系,旨在实现与碳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实现的途径上,二者都强调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实现的途径上,二者都强调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但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改善能源更加强调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循环经济强调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循环经济强调提高所有的资

59、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排放。提高所有的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排放。第五章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v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v第二节第二节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v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v第四节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v第五节第五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20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v一、一、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v自自然然资资源源(naturalresources):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广义,UNEP提

60、出)。v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狭义)。121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自然资源的分类二、自然资源的分类v1、可可更更新新资资源源(renewableresources):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资源。v2、不不可可更更新新资资源源(nonrenewableresources):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资源。v3、恒恒定定资资源源(constantresources):被利用后,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不会导致其储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其枯竭的资源。122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

61、保护三、自然资源的特点三、自然资源的特点v(1)有限性。v(2)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v(3)整体性。123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第二节第二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v一、水体一、水体(waterbody)v(一)水的分布124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水的循环(WaterCycle)125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三)水的社会功能v1.水是生命之源。v2.水是农业命脉。v3.水是工业的血液。v4.水是城市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v5.水的生态保障作用。126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水资源(二、水资源(waterre

62、sources)v(一)水资源的含义v陆地上可供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沼及部分储存在地下的淡水资源,亦即“可利用的水资源”。v(二)水资源危机v1.全球的水资源危机v2.我国的水资源危机127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v1.扩大水资源的供应量v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v3.控制水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128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v土土地地是是最最基基本本的的资资源源,它它是是矿矿物物质质的的储储存存所所,它它能能保保持持土土壤壤的的肥肥沃沃,能能生生长

63、长草草木木和和粮粮食食,也也是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是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v一、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landresources)v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129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特点v1.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特点:v(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v(2)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v(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v(4)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130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2.我国

64、的耕地现状131表5-1 2005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年份耕地面积2008200720062005总面积(亿亩)18.25718.2618.2718.31减少面积(万亩)29.061.0460.2542.43.耕地减少的原因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二、 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v我国人口众多,适于农耕的土地资源有限,又普遍存在着居住环境任意扩大和大量占用耕地的问题。因此,保护好土地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132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第四节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v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33第五章第五

65、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一)(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1、 森林资源(forestresources)的概念v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v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34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2.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v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物品和原材料,而且具有以下功能:v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1hm2阔叶林 每 年 可 吸 收 1000kgCO2, 释 放730kgO2;v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v净化空气、吸污降噪、杀菌等功能。135第

66、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136树 种滞尘量树 种滞尘量榆 树大叶黄杨刺 槐臭 椿12.276.636.375.88桑 树爽竹桃泡 桐桂 花5.395.283.532.02表5-3 不同树种的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滞尘量 单位:gm2 树 种时 间树 种时 间黑胡桃桧柏属柠 檬莱 莉0.080.25555柏 木白皮松柳 杉雪 松78810表5-4 杀菌能力强的树种和杀死原生动物所需的时间 单位:min 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3.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v(1)毁林开荒。v(2)酸雨对森林的威胁。v(3)薪柴与木制产品的需求。137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森林资源的

67、保护v强化森林管理;v改变林业经营思想;v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v加强林区保护138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二、 草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39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一)草地资源(grasslandresources)的概念及重要性v1.概念v草地是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滩涂草地以及各类草山、草坡的总称。是可再生资源。v2.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意义v草地是转换太阳能为化学能、生物能的绿色能源库,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地,同时也是丰富的基因库。它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

68、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140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3.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v(1)草原退化严重v(2)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v(3)草地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141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我国草地资源的保护v1.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v2.重视和发展草地产业v3.加快草地的治理和建设v4.预防草原灾害142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三、生物多样性三、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保护保护v1、 概念v生生物物多多样样性性是是指指植植物物、动动物物、微微生生物物和和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遗遗传传多多样样性性、物物种种多多样样性性和和生生态态

69、系系统多样性统多样性。143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2 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v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v2生物多样性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v3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v4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具有特殊的贡献。v5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144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v1.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v2. 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v3. 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

70、遗传资源;v4. 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 v5. 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145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四、四、自然保护区及其作用自然保护区及其作用v(一)自然保护区(natural preservationareas)的定义及类型v将具有典型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v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见下表5-5146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147表5-5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表类别及保护对象类型自然保护区举例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各类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非生物资源)森林

71、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吉林的长白山、福建的武夷山、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鼎湖山、吉林查干湖、陕西的太白山和新疆的哈纳斯保护区等。野生生物类(保护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类型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金花茶)、四川金佛山银杉保护区等自然遗迹类(保护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类型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砂岩峰林)、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火山地质地貌)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

72、资源环境保护(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v1.自然界的天然“本底”v2.天然的物种基因库v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v4.天然的“自然博物馆”v5.生态旅游的“天堂”v6.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v7.自然资源的“宝库”v8.开展环境外交的重要阵地148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第五节第五节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v一、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mineralresources)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v二、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二、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探

73、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可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149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三、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三、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v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v2由采矿引起的岩石和顶板的块体运动v3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影响v4对大气的污染v5对海洋的污染150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v1.设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v2.制定和实施具体措施v加强矿产资源管理v建立和健全矿山资

74、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v努力开展矿产综合利用的研究v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51第五章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v第一节第一节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v第二节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v第三节第三节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152第一节第一节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v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v人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各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相适应。v因此,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153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

75、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一、人与一、人与环境环境154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图6-1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的相关性v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地方病。155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二、环境与疾病v1、地方病(endemicdisease):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地方病。v(1)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由缺碘和高碘引起。v(2)克山病: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缺硒引起。v(3)地方性

76、氟中毒:高氟引起。氟斑牙,氟骨病。156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2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1)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2)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是很复杂的。(3)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的特征。(4)公害病是新病种。157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v一、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v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pollutant):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或导

77、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引起环境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v来源: 生产性污染物生产性污染物(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污染物生活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 放放射射性性污污染染物物(核能工业、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核武器生产及试验)。158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二、二、环境污染的特征环境污染的特征影响范围大影响范围大(地区广、人口多,涉及各个年龄阶段);作用时间长作用时间长(每天可达24小时); 污染情况复杂(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难难于于治治理理(一旦被污染,费大力气,花高代价也难以恢复原状,甚至会造成新

78、的污染)。159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v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v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地区会使居民呼吸系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v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可以引起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160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v2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v(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v(2)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v(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v(4)间接影响161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v

79、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v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v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土壤传染给人。v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v4生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62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四、四、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v环环境境致致病病因因素素:能能使使人人体体发发生生病病理理变变化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v环境异常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人类具有调节自己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163第

80、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四、四、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v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可分为潜潜伏伏期期(无临床表现),前前驱驱期期(有轻微的一般不适),临临床床症症状状明明显显期期(出现某疾病的典型症状),转转归归期期(恢复健康或死亡)。前两期可长可短。v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是否否引引起起急急性性中中毒毒;是是否否引引起起慢慢性性中中毒毒;有有无无致致癌癌、致致畸畸、致致突突变变作作用用;是是否否引引起起寿寿命命的的缩缩短短;是是否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164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65

81、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五、五、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v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侵入。v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各组织的分布和逐渐积累。v3、毒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消化道、呼吸道排泄。166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67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五、五、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续)(续)六、六、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v1、剂剂量量:人人体体必必需需元元素素:环境中含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均引起疾病;人人体体非非必必需需元素元素:要控

82、制最高限量。v2、作用时间作用时间v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v4、个体敏感性个体敏感性168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69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三节第三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室内环境与健康v一、室内污染源v二、居室污染的预防v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70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71 一、室内污染源 1.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2.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3.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4.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辐射 电磁波和射线 放射性辐射 5.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 6.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7.生物性污染源

83、8.室外来源 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二、居室污染的预防v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v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72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2002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如下表所示。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IndoorAirQuality)始于)始于20世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年代西方国家。我国我国2003年年3月月1日正式实施。日正式实施。173第六章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序号参数类别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1物理性温度2228夏季空调1624冬季采

84、暖2相对湿度4080夏季空调3060冬季采暖3空气流速m/s0.3夏季空调0.2冬季采暖4新风量m3/(h.人)305化学性SO2mg/m30.501小时均值6NO2mg/m30.241小时均值7COmg/m3101小时均值8CO2%0.10日平均值9NH3mg/m30.201小时均值10O3mg/m30.161小时均值11甲醛HCHOmg/m30.101小时均值12苯mg/m30.111小时均值13甲苯mg/m30.201小时均值14二甲苯mg/m30.201小时均值15苯并【a】芘mg/m31.0日平均值16可吸入颗粒物mg/m30.15日平均值17总挥发性有机物mg/m30.608小时均

85、值18生物性菌落总数Cfu/m32500依据仪器定19放射性氡222RDBq/m3400年平均值第七章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体污染与自净第二节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第三节水污染防治第四节水资源化第五节海洋污染v水是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水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切实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已成了当今人类的迫切任务。一、水体污染与污染源v水污染(waterpollution)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

86、恶化的现象。v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矿山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v(一)化学污染v1.酸碱盐污染v2.重金属污染v3.有机毒物污染v4.需氧性有机物污染v5.植物营养物质污染v6油类污染物质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续)v(二)物理污染v1.悬浮物污染v2.热污染v3.放射性污染v(三)生物性污染v主要指致病菌及病毒的污染。二、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v(一)工业污水v(1)污染量大v(2)成分复杂v(3)感官不佳v(4)水质水量多变工业废水的水质特点工业部门工业企业性质废水特点化工业化肥、纤维、橡胶、燃料、塑料、农药、油漆、洗涤剂、树脂有机物含量高,p

87、H值变化大,含盐量高,成分复杂,难生物降解,毒性强石油化工业炼油、蒸馏、裂解、催化、合成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水量大,毒性较强冶金业选矿、采矿、烧结、炼焦、冶炼、电解、精炼、淬灭有机物含量高,酸性强,水量大,有放射性,有毒性纺织业棉毛加工、漂洗、纺织印染有颜色,pH值变化大,有毒性制革业洗皮、鞣革、人造革有机物含量高,含盐量高,水量大,有恶臭造纸业制浆、造纸碱性强,有机物含量高,水量大,有恶臭食品业屠宰、肉类加工、油品加工、乳制品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有机物含量高,治病菌多,水量大,有恶臭动力业火力发电、核电高温,酸性,悬浮物多,水量大,有放射性二、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续)v(二)农业排

88、水1、农药2、化肥v(三)生活污水生活污水:COD400mg/L,BOD5250mg/L,SS250mg/L水量约150L/人天,与地区、生活水平、习惯相关来源:厕所、厨房排水,生活杂排水可回用杂排水:盥洗用水三、 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1.水体的自净:水体受污染后,逐渐变为清洁水的过程。2.水体自净作用类型v物理自净:稀释、扩散、沉淀作用;v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分解、凝聚、吸附等作用;v生化自净(主要):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3. 水环境容量(waterenvironmentcapacitywaterenvironmentcapacity)(1)定义 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

89、物的最大负荷量。(2)相关因素 W=V(CsCi)+C W,水环境容量;V,水体的体积;Cs,某污染物的环境标准;Ci,某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C,自净能力。(3)应用 制订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四、水污染现状v1、世界水污染v2、我国水污染第二节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v一、水质与水质指标v(一)水质v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v水中所含杂质按其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一、水质与水质指标v(二)水质指标可分为四大类:1.物理性水质指标2.化学性水质指标3.生物学性水质指标4.放射性指标(1)物理性质指标

90、v感官指标:温度;色度;嗅与味;浊度;透明度等。v其它指标:总固体(TDS);悬浮固体(SS);溶解固体;电导率等。一、一、水质和水质指标水质和水质指标(续)(续)(2)化学性质指标v一般指标:PH;碱度;硬度;阳离子;阴离子;总盐度。v毒性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农药。v氧平衡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氧(DO);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一、一、水质和水质指标水质和水质指标(续)(续)氧平衡指标v1.溶解氧(DO,dissolvedoxygen)v2.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v3.化学需氧量(CO

91、D,chemicaloxygendemand)v4.高锰酸钾指数(CODMn,permanganateindex)v5.总有机碳(TOC,totalorganiccarbon)v6.总需氧量(TOD,totaloxygendemand)COD和BOD的区别与意义项目BOD5COD定义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O2,mg/L)一定严格条件下,有机物被K2Cr2O7氧化所需的氧量(O2,mg/L)氧化动力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强氧化剂的化学氧化作用氧源水中的溶解氧(分子态氧)强氧化剂中的化合态氧意义测定生物可降解物质的多少,可生化性判据(BODCOD),判断生物可降解性的大小

92、测定所有耗氧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一般较BOD高,其差值表示不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对研究水体的污染与自净和污水的净化效果来说,起数值都是重要资料,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比性。(3)生物学指标v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菌数;病毒。 v(4)放射性指标v包括总放射性、总放射性、226Ra(镭226)和228Ra(镭228)一、一、水质和水质指标水质和水质指标(续)(续)v二、水质标准v(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1988年国家环保局颁布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代替GB3838-88),依据地面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适用

93、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v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v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v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v主要原则:1.卫生上安全可靠,饮用水中不应含有各种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卵;2.化学成分对人体无害,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对人体感官产生不良刺激;3.使用时不致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如过高的硬度导致水垢的形成等。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

94、项目及限值项目限值项目限值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色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它异色砷镉0.05(mgL)0.005(nlgL)浑浊度不超过l度(NTU),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NTU)铬(六价)氰化物0.05(mgL)0.05(mgL)臭和味不得有异臭、异味氟化物1.0(mgL)肉眼可见物不得含有铅0.01(mgL)pH6.58.5汞0.001(mgL)总硬度(以CaCO3计)450(mgL)硝酸盐(以N计)硒20(mgL)0.01(mgL)铝0.2(mgL)四氯化碳0.002(mgL)铁0.3(mgL)氯仿0.06(mgL)锰0.1(mgL)细菌学指标铜1.0(mgL)细菌总数

95、100(CFU/mL)锌1.0(mgL)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挥发酚类(以苯酚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0.002(mgL)0.3(mgL)250(mgL)250(mgL)粪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游离余氯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mgL(适用于加氯消毒)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以O2计)1000(mgL)3(mgL),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mgL放射性指标总放射性总放射性0.5(Bq/L)1(BqL)(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GB8978-1996)序号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总汞0.052烷基汞不得检出3总镉

96、0.14总铬1.55六价铬0.56总砷0.57总铅1.08总镍1.09苯并(a)芘0.0000310总铍0.00511总银0.512总放射性1Bq/L13总放射性10Bq/L第三节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v一、水污染控制v原则:“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v“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减少到最小值v“治”是指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污染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v“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二、废水处理常见方法及流程二、废水处理常见方法及流程物理法物理法物理法物理法化学法化学法化学法化学法生物法生物法生物法生物法废废废废水水水水处处处处理理理理基基基

97、基本本本本方方方方法法法法v通过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悬浮态的污染物质。v沉淀法(重力分离)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v筛滤法(截留)格栅、微滤机、砂滤、真空过滤机、压滤机v气浮法加压空气气浮v反渗透法(半渗透膜)物理法物理法物理法物理法化学法化学法化学法化学法生物法生物法生物法生物法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无害化,处理多为溶解性物质混凝中和法(处理酸碱废水)氧化还原电解法(处理含铬、氰等废水)吸附法(脱色,除臭,含砷、汞等)电渗析法废废废废水水水水处处处处理理理理基基基基本本本本方方方方法法法法物理法物理法物理法物理法化学法化学法化学法化学法生物法生物法生物法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新

98、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被降解为无害化合物。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滤池、转盘、接触氧化、流化床、自然处理氧化塘、土地处理厌氧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泥废废废废水水水水处处处处理理理理基基基基本本本本方方方方法法法法一一一一 级级级级 处处处处 理理理理二二二二 级级级级 处处处处 理理理理三三三三 级级级级 处处处处 理理理理按按按按 处处处处 理理理理 程程程程 度度度度也叫也叫也叫也叫初级处理初级处理,该过程只能除去废水中的大颗,该过程只能除去废水中的大颗,该过程只能除去废水中的大颗,该过程只能除去废水中的大颗粒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很难达到排放标准。粒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很难

99、达到排放标准。粒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很难达到排放标准。粒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很难达到排放标准。 一般可以除去细小的或呈胶体态的悬浮物及有一般可以除去细小的或呈胶体态的悬浮物及有一般可以除去细小的或呈胶体态的悬浮物及有一般可以除去细小的或呈胶体态的悬浮物及有机物,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机物,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机物,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机物,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 也称深度处理: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及溶也称深度处理: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及溶也称深度处理: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及溶也称深度处理: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及溶解态的污染物,一般可达到回用的目的。解态的污染物,一般可达到回用的目的。解态的污染

100、物,一般可达到回用的目的。解态的污染物,一般可达到回用的目的。 (二)城市污水的处理(二)城市污水的处理(续)三、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三、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 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物、细菌、寄生虫。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物、细菌、寄生虫。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物、细菌、寄生虫。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物、细菌、寄生虫。 处理方法:处理方法:处理方法:处理方法:(1 1 1 1) 减量(浓缩、脱水)减量(浓缩、脱水)减量(浓缩、脱水)减量(浓缩、脱水)(2 2 2 2) 稳定处理(好氧或厌氧消化)稳定处理(好氧或厌氧消化)稳定处理(好氧或厌氧消化)稳定处理(好氧或厌氧消化)(3

101、3 3 3) 最终处置(填地、投海、焚烧、建筑材料)最终处置(填地、投海、焚烧、建筑材料)最终处置(填地、投海、焚烧、建筑材料)最终处置(填地、投海、焚烧、建筑材料)(4 4 4 4) 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综合利用(一)污泥的脱水与干化 (二) 污泥消化 厌氧消化厌氧消化 好氧消化好氧消化 最终处置最终处置三、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续)三、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续)第四节水资源化v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v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v2减少农业用水,实施科学灌溉v3提高城市生活用水利用率,回收利用城市污水v二调节水源量,增加可靠供水v水库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治理污染v三加强水资源

102、管理第五节海洋污染(marinepollution)v一、海洋污染的种类v1.石油污染v2.赤潮v3.有毒物质污染v4.塑料制品v5.放射性污染二、海洋污染的特征v1.污染源多而复杂v2.污染持续性强v3.污染扩散范围大v4.防治难、危害大三、海洋污染的控制v1油污染控制v2塑料垃圾的防治v3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三、海洋污染的控制(续)v保护海洋,人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v禁止向海洋倾倒任何有毒有害废料;v所有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必须处理后才能排放入海;v加强在陆地上对垃圾管理、处理和资源化,不把海洋作为垃圾倾倒场。v保护水产资源,规范渔业和海水养殖业,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第八章 大气污染

103、及其防治主主要要内内容:容:v大气污染的分类及来源大气污染的分类及来源v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v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v颗粒污染物控制方法颗粒污染物控制方法v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v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一、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1 1、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来源人为源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电站电站工业生产工业生产工业和生活燃料燃烧工业和生活燃料燃烧固体废弃物燃烧固体废弃物燃烧自然源地质原因地质原因:间歇泉间歇泉,火山火山,海洋海洋气象原因气象原因:闪电闪电动物动物:尸体腐化分解尸体

104、腐化分解植物植物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2 2 2 2、大气污染的分类、大气污染的分类、大气污染的分类、大气污染的分类v按照污染范围,大气污染大致可分为:v局部地区污染:局限于小范围的大气污染,如烟囱排气;v地区性污染:涉及到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如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受到污染或整个城市受到污染;v广域污染:涉及到比一个地区或大城市更广泛地区的大气污染;v全球性污染:涉及到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目前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三个方面3 3 3 3、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v按照存在形态,大气污染物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v根据粒径大小,颗粒

105、污染物分为:飘尘和降尘v按照成因,气态污染物分为:一次大气污染物和二次大气污染物 一次大气污染物:直接以原始形态排放入大气中并达到足够的排放量从而造成健康威胁的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指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物质。v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的多种污染物的混合物。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臭氧(O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二、二、二、二、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 1、 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的危害对人体的危害对植物的危害对植物的危害对器物和材料的危害对器物和材料的危害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对

106、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 2 2 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空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GB3095-1996中限定了以下污染物的浓度值:TSP、PM10、NOx、NO2、CO、Pb、O3、BaP、SO2、F的浓度限值。大气圈三、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三、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三、气象条件与大气污

107、染的关系v1 1、风、风v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叫作风。v风的来向叫风向。v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距离是风速。v风对污染物起着输送的作用,污染区总是出现在污染源的下风向;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成正比,而与平均风速成反比,若风速增加一倍,则在下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将减少一半。2 2、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v波浪型(不稳)v锥型(中性or弱稳)v扇型(逆温)v爬升型(下稳,上不稳)v漫烟型(上逆、下不稳)四、颗粒污染物控制方法四、颗粒污染物控制方法从含尘气流中除去颗粒污染物的技术叫除尘技术,所用的装从含尘气流中除去颗粒污染物的技术叫除尘技术,所用的装置叫除尘器。置叫除尘器。v1

108、1、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技术指标技术指标v处理气体流量v净化效率v压力损失经济指标经济指标v设备费v运行费v占地面积2 2、除尘器分类、除尘器分类v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固态或液态粒子的设备称为除尘装置 湿式除尘装置 干式除尘装置 v按分离原理分类 :重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尘装置) 惯性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尘装置)离心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尘装置)洗涤式除尘装置过滤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声波除尘装置 3 3 3 3、除尘器的合理选择、除尘器的合理选择、除尘器的合理选择、除尘器的合理选择v1.选用的除尘器必须满足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 v2.粉尘的物理性质对除尘器性能具有较大的影

109、响v3.气体的含尘浓度:气体的含尘浓度较高时,在静电除尘器或袋式除尘器前应设置低阻力的初净化设备,去除粗大尘粒v4.选择除尘器时,必须同时考虑捕集粉尘的处理问题v高温、高湿气体不宜采用袋式除尘器v烟气中同时含有SO2、NO等气态污染物,可以考虑采用湿式除尘器,但是必须注意腐蚀问题v5.气体温度和其它性质也是选择除尘设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五、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五、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v1、吸收、吸收v吸收机理吸收机理-双膜模型双膜模型假定假定:v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 ,膜内为层流膜内为层流, ,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传质阻力只在膜内v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

110、,无浓度梯度无浓度梯度, , 即无扩散阻力即无扩散阻力v气液界面上气液界面上, ,气液达溶解平衡气液达溶解平衡v膜内无物质积累膜内无物质积累2、吸附、吸附v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吸附质被吸附物质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v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v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v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内表面积大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吸附容量大来源广泛,造价低廉良好的再生性能3、催化净化、催化净化v含尘气体通过催化床发生催化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的物质v应用:工业尾气和烟气去除SO2和NOx有机挥发性气体VOCs和臭气的催化燃烧

111、净化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v催化剂v加速化学反应,而本身的化学组成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v组成活性组分 助催化剂 载体v催化剂的性能v稳定性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表示方法:寿命老化v活性组分的流失、烧结、积炭结焦、机械粉碎等中毒:对大多数催化剂,毒物:HCN、CO、H2S、S、As、Pb六、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六、大气污染综合防治v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是防与治的结合,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行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v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v全面规划、

112、合理布局v严格环境管理v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v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v绿化造林v安装废气净化装置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土壤污染概述第二节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第三节农药污染农药污染第四节第四节化肥污染化肥污染一、土壤的基本特征与土壤污染土壤(soil)是指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一)土壤物质组成及基本理化性质1.土壤主要物质组成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2.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就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

113、,机械组成,容重,孔隙度等;物理状况如含砂量,松、软程度,红色或黑色等等;其化学性质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各种元素的含量,酸碱性(pH值),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CEC阳离子代换量,盐碱度以及有机质等。二、土壤污染的特征特性(一)土壤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土壤污染(soil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土壤质量恶化、正常功能失调,甚至某些功能丧失的现象。土壤自净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逐渐地自动被分解、转化或排出土体,使土壤中污染物数量减少,但减少的速度受土壤物理、化学

114、及生物学性质制约,从而使土壤表现出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二)土壤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1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soilenvironmentalbackground)是指在未受或少受污染时的元素含量,特别是土壤本身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2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soilenvironmentalcapacity)是指某一环境要素所能够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三)土壤污染危害的特性1累积性与隐蔽性2持久性与难排性3生物显示性与间接有害性三、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类型(一)土壤污染物种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Pb、Cd、Cr、Hg、Cu、Zn、Ni、As、Se)、放射性元素(137Cs、90

115、Sr)和F-、酸、碱、盐等;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农药、化肥、酚类物质、氰化物、石油、洗涤剂、以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二)土壤污染源及类型1水体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农业污染型4生物污染型5固废物污染型6综合污染型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一、重金属在土壤中共同行为特征及影一、重金属在土壤中共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响因素(一)(一)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1)水溶态)水溶态;(2)交换或吸附交换态)交换或吸附交换态;(3)碳酸盐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有机结合态)有机结合态;(6)残留态。)残留态。其活性和毒性通常也依这一顺序

116、降低。其活性和毒性通常也依这一顺序降低。(二)土壤重金属存在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1土壤质地2土壤有机质3土壤pH、Eh4土壤的阴、阳离子组成有机质含量越多,吸附越多。二、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危害影响(一)汞(Hg)(二)镉(Cd)(三)铬(Cr)(四)铅(Pb)(五)砷(As)(六)其他重金属污染水俣病病人水俣病病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图)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图)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1)客土、换土和翻土(2)隔离法(3)清洗法(4)电化学法2生物措施(1)微生物修复技术(2)动物修复技术(3)植物修复技术3施用改良剂4农业措施(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

117、环境容量(2)控制土壤水分(3)合理施用化肥(4)选种抗污染农作物品种(5)改变耕作制度或改为非农业用地第三节农药污染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一)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二)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和转移1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1)水解作用(2)氧化与还原(3)光化学降解(4)微生物的分解2农药在土壤中转移进入土壤的农药除大部分降解消失外,还有部分可以通过挥发成气体而散失到空中污染大气;或随地表径流污染水系;或被生物吸收。(三)农药对生态系统的污染1农药对植物的影响2农药对动物的影响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四)农药污染的防治1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3合理使用农药4加强农药管理第四节化

118、肥污染一、化肥污染的概述化肥(fertilizer)是化学肥料的简称,以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或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物质。化肥的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和其他中量、微量元素肥料。我国氮肥的主要品种是碳铵,尿素、氨水,硫铵。磷肥为过磷酸钙Ca(H2PO4)2,钙镁磷肥-Ca3(P04)2+CaO+MgO。二、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1土壤物理性状改变2长期施肥会促进土壤酸化3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4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三、化肥污染的防治(一)科学合理的施肥1科学的施肥制度2合理配合施肥3利用3S技术精确施肥(二)研制化肥新品种,走生态农业道路(三)加强管理,发展复合肥,减少杂质以提

119、高化肥质量思考题1、土壤污染危害的特性如何?2、土壤污染的类型有哪些?3、影响重金属存在形态的主要土壤因素有哪些?4、不同种类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如何?5、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有哪些?6、.农药在土壤中如何降解和转移?7、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8、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第十章 固体废弃物及其资源化主主要要内内容:容:v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理原则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理原则v固体废物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方法v固体废物资源化体系固体废物资源化体系v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固体废物处置方法v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v电子垃圾及其资源化电子垃圾及其资源化一、一、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理原则

120、固体废物分类及处理原则1 1、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分类v按其化学组成:无机废物和有机废物。v按其危害: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性固体废物。v按其形状:固态废物(粉状、粒状、块状)和泥状废物(污泥)。v按其来源: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和放射性废物。v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分类v工业固体废物: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削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v城市生活垃圾:在城市日常生活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

121、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v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共计47大类)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所谓危险特性是指具有化学反应性、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易燃性或引起危害的特性。2. 2. 2. 2. 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v在对固体废物进行减量化:基本任务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必须从 “固体废物资源化”延伸到“资源综合利用”上来.v无害化:基本任务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的目的。

122、v资源化:基本任务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v我国目前以“无害化”为主,以后要逐步从“无害化”走向“资源化”。二、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二、固体废物处理方法v在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之前,往往需要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预处理,以便下一工序的顺利进行。v物理法:利用固体废物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从中分选或分离有用或有害物质。根据固体废物的特性可分别采用重力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光电分选、弹道分选、磨擦分选和浮选等分选方法。v化学法:通过固体废物发生化学转换回收有用物质和能源。煅烧、焙烧、烧结、溶剂浸出、热分解、焚烧、电力辐射都属于化学处理方法。v生物法:利用微

123、生物的作用处理固体废物。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沼气发酵和堆肥即属于生物处理法。三、固体废物资源化体系三、固体废物资源化体系v固体废物资源化体系:是指从原材料经过加工制成的成品,经人们消费后,成为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循环系统。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生产消费废物再生产的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v整个资源回收系统可分为:前期系统和后期系统。v前期系统(分离回收):不改变物质的性能,分为废物收集时原形的系统即重复系统;改变原形不改变物理化学性质的有用物质回收系统即物理性原料的再利用系统。v后期系统:分为回收物质为目的的系统和回收能源为目的

124、的系统两大类。后者进一步分为可贮存可迁移型能源及燃料的回收系统和不可贮存,即随产随用型能源的回收系统。v后期系统主要是将前期系统回收后残留物,用化学的、生物的方法,改变废物的物性而进行回收利用。四、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四、固体废物处置方法v废物处置总的目标:保证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现在和将来对于人类均不致发生不可接受的危害。v废物处置的方法:通过多重屏障(天然屏障、人工屏障)实现有害物质与生物圈的隔离。v土地填埋处置:首先要科学选址,在设计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场地防护处置,然后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填埋操作和封场,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场地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v土地填埋处置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于处

125、置各种类型的固体废物的优点。目前,土地填埋已成为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一种主要方法。土地填埋处置的主要问题是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的收集控制问题。五、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五、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v三种主要处理方法: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焚烧v填埋处理:三种方法中唯一的最终处置方式。优点:方法简单,处理费用低不足: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和大气的二次污染,甚至引起填埋场气体爆炸;选址困难v高温堆肥: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优点: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缺点: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所以,堆肥的规模

126、不易太大。v焚烧: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 优点: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80%以上),处理彻底。 不足:焚烧厂的建设和生产费用极为昂贵。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装备所产生的电能价值远远低于预期的销售额给当地政府留下巨额经济亏损。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属,焚烧具有很高的毒性,产生二次环境危害。焚烧处理要求垃圾的热值大于3.35MJ/kg,否则,必须添加助燃剂,这将使运行费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难以承受的地步。v不论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焚烧或堆肥处理,都必须要有预处理。预处理程序首先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按可回收物

127、质、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分别装袋,然后,垃圾处理公司按垃圾分类收集和运送,分类处理和利用。六、电子垃圾六、电子垃圾v概念:凡是已经废弃的、或者已经不能再使用的电子产品,都属于电子垃圾。v污染危害:废旧家用电器中主要含有六种有害物质: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随意丢弃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焚烧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v电子垃圾处理回收利用技术:无铅化焊料和无溴阻燃剂的生产工艺技术;阴极射线屏幕和液晶显示器的拆解、循环利用和处置的成套技术装备;电子废弃产品破碎、分选及无害化处置的技术和装备;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无害化或低害化的生

128、产原材料和生产技术;废弃电冰箱、空调器压缩机中含氟制冷剂、润滑油的回收技术与装备等。第十一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一、噪声与噪声源一、噪声与噪声源(一)噪声(一)噪声总的来说,噪声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具有客观与总的来说,噪声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具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特点。主观两方面的特点。物理学观点:噪声就是各种频率和声强杂乱无序组合的声音。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令人不愉快、讨厌以致对人们健康有影响或危害的声音都是噪声,即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二)噪声的来源(二)噪声的来源噪声

129、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四种:噪声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四种:1.工厂噪声污染源2.交通运输污染源3.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源4.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源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按噪声产生的机理来划分按噪声产生的机理来划分1.机械性噪声2.空气动力性噪声3.电磁性噪声4.电声性噪声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三)噪声的特征(三)噪声的特征1.主观性2.局部性3.暂时性4.间接性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二、噪声的危害二、噪声的危害(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听力损伤2.生理影响(二)对生活和工作的干扰1.对睡眠的干扰2.对语言交谈和通讯联络的干扰(三)损害设备和建筑

130、物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三、噪声的评价三、噪声的评价(一)噪声的量度1.声压和声压级2.声强和声强级3.声功率和声功率级4.频谱分析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二)噪声的评价量1.A声级2.等效连续A声级和昼夜等效声级3.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三)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四、噪声控制四、噪声控制(一)基本原理1.噪声源的控制2.传播途径上的控制3.对接受者的保护第一节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二)基本技术1.吸声(Soundabsorption)(1)多孔吸声材料(2)共振吸声结构2.隔

131、声(Soundinsulation)(1)隔声墙(2)隔声罩(3)隔声间(4)声屏障3.消声(Noisesuppression)(1)阻性消声器(2)抗性消声器第二节第二节电磁性污染及其控制电磁性污染及其控制一、电磁辐射及其危害一、电磁辐射及其危害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是由振荡的电磁波产生的。在电磁振荡的发射过程中,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以一定速度向四周传播,这种以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电磁波辐射,简称电磁辐射。危害:(1)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2)电磁辐射对机械设备的危害(3)电磁辐射对安全的危害第二节第二节电磁性污染及其控制电磁性污染及其控制二、电磁

132、污染的控制二、电磁污染的控制(一)电磁屏蔽(二)接地导流(三)吸收衰减(四)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第三节第三节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一、放射性污染与污染源一、放射性污染与污染源放射性污染(Radioactivecontamination)人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称为放射性污染。人工放射性污染源(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3)医疗照射(4)其他第三节第三节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二、放射性污染的控制二、放射性污染的控制(一)重视放射性废气处理(二)强化放射性废水处理(三)妥善处理固体放射性废

133、物第四节第四节光污染、热污染及其防光污染、热污染及其防治治一、光污染及其防治一、光污染及其防治光污染(Lightpollution)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良反应影响称为光污染。(一)可见光污染(二)红外光污染(三)紫外光污染第四节第四节光污染、热污染及其防光污染、热污染及其防治治光污染的防护对策(一)在城市中,除需限制或禁止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隐框玻璃幕墙外,还应完善立法加强灯火管制,避免光污染的产生。(二)在工业生产中,对光污染的防护措施包括:在有红外线及紫外线产生的工作场所,应适当采取安全办法。如采用可移动屏障将操作区围住,以防止非操作者受到有害光源的直接照射等。(三)个人

134、防护光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眼部和裸露皮肤勿受光辐射的影响。为此佩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是十分有效的。第四节第四节光污染、热污染及其防光污染、热污染及其防治治二、热污染及其防治二、热污染及其防治(一)水体热污染(二)大气热污染第十二章环境规划管理logo第十二章环境管理v第一节环境管理v第二节环境法v第三节环境标准v第四节环境监测v环境管理v(environmentalmanagement)又称环境行政管理,指有关环境行政管理事务。包括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管理组织、行政协调)、环境行政管理改革制度、环境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废物的环境行政管理、对资源的行政管理和对产品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

135、境管理v一、环境管理的意义和内容v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治理问题,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问题。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v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v环境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下:v1从环境管理的规模来划分:宏观环境管理和微观环境管理v2从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性质来划分: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技术管理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v二、环境管理的原则及方法v(一)环境管理的原则v

136、1全过程控制原则v2双赢原则v(二)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v1法律手段v2经济手段v3行政手段v4技术手段v5宣传教育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v(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v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中的老三项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制度。新环境管理制度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制度。v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v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建设实施。v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

137、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v2“三同时”制度v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v凡是通过环

138、境影响评价确认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建设时必须按照“三同时”规定,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要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v“三同时”制度分别明确了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具体管理和监督执法。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v3排污收费制度v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向环境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超标准污染费,对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还必须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的制度。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通过技术改造和资源能源

139、综合利用以及开展节约活动,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能源,推动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按专款资金管理。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v4排污许可证制度v5限期治理污染制度v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v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v8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v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v10、排污交易权制度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v三、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v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起步较晚,仅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段时间经历了起步阶段(19731983),发展阶段(19841996)和深化阶段(

140、1996年后)。v(一)环境管理的发展v1环境管理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v2环境管理机构得到发展v(二)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v1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v2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v3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v4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第一节第一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法v一、环境法规概述v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并由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和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等所组成的完整的体系。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法规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法规 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生态

141、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主要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2年制定)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003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制定,1996年、200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制定,2004年修订)环境标准管理办法(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制定、1995年、200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5年制定,1998年、2004年修订)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制定,1999年修订)中

142、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制定,1998年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制定,2004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制定,200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5年制定,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6年制定,2000年、2004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第二节环境法v二、环境法规的目的及作用v目的:v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

143、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其含义是:合理地利用环境和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v作用:v1确立环境管理体制v2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v3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第二节环境法v三、环境法规体系v(一)宪法v(二)环境保护基本法v(三)环境保护单行法v(四)环境标准v(五)其他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第三节环境标准v一、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standards)v环境标准是为保护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环境技术规范。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

144、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v作用:v1、环境标准既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它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定和计划的重要依据。v2、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只有与环境标准相比较才能有意义。v3、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不论是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还是污染治理的目标等执法依据都是环境标准。v4、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标准可以制止任意排污,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和管理;采用先进的无污染、少污染工艺;促进设备更新

145、、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等。v制定环境标准要遵循以下原则:v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标准环境标准 v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v1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等。v2污染物控制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v(1)废水部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v(2)大气环境控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v(3)废渣部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46、168892008)。v3环境基础标准v4环境方法标准v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v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 v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及作用v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oring),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各种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

147、测,生态监测。第四节环境监测v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v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v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定期提出环境质量报告书。v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和控制污染提供依据。v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v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 v分类v1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

148、性污染监测。v2按监测目的分类v(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v(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v污染事故监测:v纠纷仲裁监测:v考核验证监测:v咨询服务监测:v(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第四节环境监测v三、环境监测的特点v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v(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v(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v(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v

149、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v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分布的特点,只有长期监测,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趋势。v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v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跟踪体系,对每一监测步骤实行质量控制。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 v四、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介v(一)化学分析法v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v(二)光谱分析法v1分光光度法:v2原子吸收和分子吸收光谱法:v3原子发射光谱法:v(三)色谱分析法v色谱分析法分为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v(四)电化学分析法第四节环境监测v五、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趋势v(一

150、)环境监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v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v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v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v(二)环境监测发展趋势v1由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v2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v3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v4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v5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v6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

151、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 v六、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v1制订合理的监测计划v2建立具有良好素质的监测队伍。v3实施质量控制v(1)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的代表性是监测成果的关键环节。v(2)样品运输和储存的质量保证v(3)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v(4)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第十三章环境影响评价logologo第第一一节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一、环境质量的概念一、环境质量的概念v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是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

152、、预测和评估。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其目的是在查明环境质量的历史和现状,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的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的污染水平,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环境污染防治和污染源的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核心问题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好坏,并以其是否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当前通常是以对人类健康的适宜程度)作为判别的标准。v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v(一)环境质量回顾评价(environmentalqualitybackwardassessment)v(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ssessmentforambientenvironmentalquality)

153、v(三)环境质量预断评价(EIA,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第十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二节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v(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v1调查法。对评价地区内的污染源(包括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规律)、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实地考察,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资料,以评价区域的环境背景值作为标准来衡量环境污染的程度。v2监测法。按评价区域的环境特征布点采样,进行分析测定,取得环境污染现状的数据,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背景值来说明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v3、综合分析法。根据评价目的、环境结构功能的特点和污染源评价的结论,并根

154、据环境质量标准,参考污染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以及背景值和评价的特殊要求等因素来确定评价标准,说明环境质量变化状况。v二、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二、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v环境影响评价(EIA,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是一种预断型的评价,它是对一个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利用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作预测性研究,其中包括对自然环境影响(生物地球物理影响和生物地球化学影响)和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价。同时提出防治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部门提供优化设计的建议。v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

155、定下来的国家,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v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v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基本项目审批程序。v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v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作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v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v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

156、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v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v2004年,人事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v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v1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v2多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联合评价v3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v4战略及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v一类是必须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一级、二级、三级。v一类是需要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v二、环境影响评价的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内容v(一)评价对象v环境影响评价主

157、要是针对大型的工业基本建设项目,大中型水利工程、矿山、港口和铁路交通等建设,大面积开垦荒地、围湖围海的建设项目以及对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或对各种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等产生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等。v(二)评价内容v1建设项目概况。工程的地理位置、规模、资源利用情况和项目情况。v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v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v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可行性技术经济论证意见。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v二、环境影响评价的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程序和方法v(一)评价程序v环境影响报告书应着重回答建设项目的选址正确与否,以及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否能满足要求。如对原选址

158、作出否定结论时,应按如下步骤重新进行。v1、工程分析v2、环境影响识别v3、环境影响预测v(二)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二)环境影响评价方法v1列表清单法2矩阵法v3网络法4图形叠置法v5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数法)6模拟模型法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v(三)(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v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全面总结。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按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v(一)总则v(二)建设项目概况v(三)工程分析v(四)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v(五)环境影响预测v(六)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v(七)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环境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v(八)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v(九)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v(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