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犯罪心理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659770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犯罪心理结(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的过程和阶段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在犯罪实施过程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变化、深度变化和心中

2、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变化、深度变化和心理状态变化。理状态变化。 所谓动机变化,是指犯罪人犯罪动机和需求种类所谓动机变化,是指犯罪人犯罪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和转化等变化。所谓深度变化,是的更迭、重合和转化等变化。所谓深度变化,是指犯罪行为深度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即指犯罪行为深度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即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或弱化。所谓心理状态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或弱化。所谓心理状态变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前后、刑事诉讼中,以及监禁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前后、刑事诉讼中,以及监禁处境中心理状态的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处境中心理状态的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犯罪

3、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的过程和阶段一、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一、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强从广义上讲,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强化和弱化两方面。化和弱化两方面。从狭义上讲,仅指犯罪心理结构不断加深和强化从狭义上讲,仅指犯罪心理结构不断加深和强化这一方面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犯罪动机为这一方面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和人格状况的整体变化两方面。核心的发展变化和人格状况的整体变化两方面。(一)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一)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1.1.从动机到行为的发展变化。由朦胧意向到决意实施犯从动机到行为的

4、发展变化。由朦胧意向到决意实施犯罪,体现了犯罪心理由潜在到外显、由心理到行为的转罪,体现了犯罪心理由潜在到外显、由心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化过程。 2.2.犯罪动机的多极化趋势。犯罪动机的基本形式是由单犯罪动机的多极化趋势。犯罪动机的基本形式是由单一化到多级化的发展变化。犯罪人的犯罪欲求是不断扩一化到多级化的发展变化。犯罪人的犯罪欲求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大和加深的。 3.3.动机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变化。动机的发展变化,动机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变化。动机的发展变化,又推动着需要、利益、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行为又推动着需要、利益、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等其他心理要素的发展变化。这是由

5、人的个性的整习惯等其他心理要素的发展变化。这是由人的个性的整体性和结构性所决定的。同时,犯罪动机是犯罪心理中体性和结构性所决定的。同时,犯罪动机是犯罪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犯罪动机的加深或减弱,同样能够带动最活跃的因素,犯罪动机的加深或减弱,同样能够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变化的作用。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变化的作用。 (二)人格状态的发展变化(二)人格状态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的固着化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变化,必然犯罪心理的固着化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变化,必然会带动行为人整个人格状况的恶化。会带动行为人整个人格状况的恶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一)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

6、分(一)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1.1.被动型。这是受客观情境和诱因的影响,形成犯被动型。这是受客观情境和诱因的影响,形成犯罪动机而发生犯罪行为的类型。如被害人的引诱、罪动机而发生犯罪行为的类型。如被害人的引诱、挑逗、侮辱,同伙的拉拢、胁迫、教唆,以及适合挑逗、侮辱,同伙的拉拢、胁迫、教唆,以及适合于犯罪的机遇等。于犯罪的机遇等。 2.2.主动型。当主体产生强烈愿望企图进行犯罪时,主动型。当主体产生强烈愿望企图进行犯罪时,他便有意识地选择、发现适合自己作案手法的场所他便有意识地选择、发现适合自己作案手法的场所和机会,或者积极地控制、改变场所条件,制造犯和机会,或者积极地控制、改变场所条件,

7、制造犯罪机会,使它适合于自己作案。罪机会,使它适合于自己作案。 由被动到主动,是犯罪心理结构深化的一个重要标由被动到主动,是犯罪心理结构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志。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二)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二)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1.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行为人不能按照社会对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行为人不能按照社会对他的要求行事,最终违反了刑事法律而犯罪。他的要求行事,最终违反了刑事法律而犯罪。 2.2.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这类犯罪人不只是社会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这类犯罪人不只是社会化的缺陷,而是适应或经历了反社会化的过

8、程,接受了化的缺陷,而是适应或经历了反社会化的过程,接受了反社会文化和犯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明确的反社会态反社会文化和犯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明确的反社会态度。有意识地采取犯罪手段,来达到反社会的目的。度。有意识地采取犯罪手段,来达到反社会的目的。以上两种类型不同点在于:前者虽然行为人同社会之间以上两种类型不同点在于:前者虽然行为人同社会之间关系不协调,但并未完全对立,只是因一时一事处理不关系不协调,但并未完全对立,只是因一时一事处理不当而造成犯罪;后者则形成了明确的反社会态度,主动当而造成犯罪;后者则形成了明确的反社会态度,主动地、有意识地违反法律法规,以犯罪行为与社会对抗。地、有意识地违反法

9、律法规,以犯罪行为与社会对抗。其中,反社会态度的形成,是犯罪心理深化的另一标志。其中,反社会态度的形成,是犯罪心理深化的另一标志。 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三)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三)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1.1.偶发型。犯罪行为的发生,尚处在一时性、间偶发型。犯罪行为的发生,尚处在一时性、间歇性的阶段,并未形成犯罪行为习惯,犯罪技能歇性的阶段,并未形成犯罪行为习惯,犯罪技能尚不熟练。尚不熟练。 2.2.习惯性。由于反复实施犯罪活动,已形成行为习惯性。由于反复实施犯罪活动,已形成行为习惯,达到犯罪动力定型的程度。习惯,达到犯罪动力定型的

10、程度。 当特定刺激当特定刺激出现时,犯罪人便产生习惯性的从犯罪心理到犯出现时,犯罪人便产生习惯性的从犯罪心理到犯罪行为的不可抑制的连锁反应。罪行为的不可抑制的连锁反应。 是否形成犯罪行为的自动反应系统,是犯罪心理是否形成犯罪行为的自动反应系统,是犯罪心理深化的又一重要标志。深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四)以犯罪活动在主体活动中的地位来划分(四)以犯罪活动在主体活动中的地位来划分1.1.业余型。行为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犯罪业余型。行为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犯罪行为系偶尔为之,作为对正常生活的行为系偶尔为之,作为对正常生活的“补充补充”。2.

11、2.职业型。行为人无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以职业型。行为人无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以犯罪收入为生;或者虽有正当职业和收入做掩犯罪收入为生;或者虽有正当职业和收入做掩护,但犯罪收入在其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护,但犯罪收入在其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超过正当职业收入。超过正当职业收入。是否以犯罪为业,是犯罪心理深化更为显著的是否以犯罪为业,是犯罪心理深化更为显著的重要标志。重要标志。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外界积极因素(一)外界积极因素 1 1、惩罚的正面效应、惩罚的正面效应 犯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施行的是一种为社会犯罪

12、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施行的是一种为社会所禁止的行为,有可能获取一时利益,又面临着所禁止的行为,有可能获取一时利益,又面临着被逮捕、判刑的可能,犯罪人必然在这两者之间被逮捕、判刑的可能,犯罪人必然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抉择。进行权衡抉择。 一般来说,刑罚惩罚力度应大于犯罪者获利一般来说,刑罚惩罚力度应大于犯罪者获利的程度,而且保证多数犯罪人不至于漏网,才能的程度,而且保证多数犯罪人不至于漏网,才能收到应有的威慑效应。收到应有的威慑效应。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外界积极因素(一)外界积极因素 2.2.教育与综合治理。教育与

13、综合治理。单纯依靠刑罚惩罚,并不能收单纯依靠刑罚惩罚,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在发挥刑罚威慑作用的同时,结合进到预期效果,必须在发挥刑罚威慑作用的同时,结合进行法制、道德教育,改变犯罪人的错误认知,削弱其犯行法制、道德教育,改变犯罪人的错误认知,削弱其犯罪意志,才能有效地抑制其犯罪心理。但教育也不是万罪意志,才能有效地抑制其犯罪心理。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应当在对违法犯罪者实行有效矫正、辅导的同能的,应当在对违法犯罪者实行有效矫正、辅导的同时,做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时,做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3.3.情境变化。情境变化。犯罪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犯罪人生活犯罪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犯罪人生活在其中的

14、小环境因素与情境因素的影响。在其中的小环境因素与情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1.1.犯罪机遇与现场条件的变化。犯罪人蓄意作犯罪机遇与现场条件的变化。犯罪人蓄意作案,但来到现场后,发现自己已错过了犯罪机案,但来到现场后,发现自己已错过了犯罪机遇,致使犯罪人无从下手,被迫暂时放弃犯罪遇,致使犯罪人无从下手,被迫暂时放弃犯罪动机。如果犯罪机遇、现场条件变得比事先估动机。如果犯罪机遇、现场条件变得比事先估计的更为有利,则有可能加强犯罪动机或产生计的更为有利,则有可能加强

15、犯罪动机或产生新的犯罪动机。新的犯罪动机。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2.2.犯罪目标和侵害对象的变化。包括犯罪目标、犯罪目标和侵害对象的变化。包括犯罪目标、侵害对象的消失,事主的警觉等,对犯罪动机侵害对象的消失,事主的警觉等,对犯罪动机会起暂时的遏制作用。如果犯罪动机过于强劲,会起暂时的遏制作用。如果犯罪动机过于强劲,原有的侵害对象虽然消失,却出现了新的侵害原有的侵害对象虽然消失,却出现了新的侵害对象,则有可能迁怒无辜,或因判断失误造成对象,则有可能迁怒无辜,或因判断失误造成

16、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犯罪。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3.3.被害人态度。被害人采取的态度对犯罪动机被害人态度。被害人采取的态度对犯罪动机有时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被害人态度坚定,有时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被害人态度坚定,坚决反抗,有可能迫使犯罪人心慌意乱、放弃坚决反抗,有可能迫使犯罪人心慌意乱、放弃作案;也可能因犯罪人态度顽固,事主的反抗,作案;也可能因犯罪人态度顽固,事主的反抗,导致其犯罪动机恶化,遂用力残害对方。导致其犯罪动机恶化,遂用力残害对方。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

17、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4.4.共同犯罪人的影响。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共同共同犯罪人的影响。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在其实施过程中,如果同案人态度发生犯罪,在其实施过程中,如果同案人态度发生变化,中途退出现场,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变化,中途退出现场,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人的作案心理,削弱其犯罪动机。如果同案人人的作案心理,削弱其犯罪动机。如果同案人态度凶残,实施新的犯罪,同样会对其他成员态度凶残,实施新的犯罪,同样会对其他成员的犯罪动机产生恶化影响。的犯罪动机产生恶化影响。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

18、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一、主体外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5.5.惩罚的负效应。如果一味使用重刑,不断地惩罚的负效应。如果一味使用重刑,不断地扩大打击范围和增加刑罚的严厉程度,将使许扩大打击范围和增加刑罚的严厉程度,将使许多犯罪人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对刑法的耐受阈多犯罪人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对刑法的耐受阈限,甚至出现不畏惧刑罚的反应。限,甚至出现不畏惧刑罚的反应。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1.1.良知与罪

19、恶感的萌发。良知尚未泯灭,对自良知与罪恶感的萌发。良知尚未泯灭,对自己的荣誉前途仍有一定程度的重视,本人有一己的荣誉前途仍有一定程度的重视,本人有一定的上进心和某些有益兴趣;犯罪后出现罪恶定的上进心和某些有益兴趣;犯罪后出现罪恶感和负疚感。这些对犯罪心理起抑制作用。感和负疚感。这些对犯罪心理起抑制作用。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2.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犯罪人需要结构的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犯罪人需要结构的偏倾与不合理,是产生犯罪动机的直接动因。应偏倾与不合

20、理,是产生犯罪动机的直接动因。应当帮助和引导犯罪人对其需要结构予以改造,实当帮助和引导犯罪人对其需要结构予以改造,实行行“吐故纳新吐故纳新”。运用新的适合于社会道德和法。运用新的适合于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需要来取代原有的畸形需要。律规范的需要来取代原有的畸形需要。3.3.条件限制。包括生理、心理和强制性条件限制,条件限制。包括生理、心理和强制性条件限制,达到对违法犯罪达到对违法犯罪“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程度,的程度,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犯罪心理结构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的弱化。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

21、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1.1.需要。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需要。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首先同主体的需要及其强度有关。如果变化,首先同主体的需要及其强度有关。如果主体某方面的欲求强劲而不可得,个体社会化主体某方面的欲求强劲而不可得,个体社会化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就会不惜冲破道德、法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就会不惜冲破道德、法律的束缚,决意实施犯罪。如果某方面的欲求律的束缚,决意实施犯罪。如果某方面的欲求减弱,反对动机增强,就会终止犯罪或完全停减弱,反对动机增强,就会终止犯罪或完全停止犯罪活动。止犯罪活动。第二节影响犯

22、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2.2.情绪。多数情况下,不安、嫉妒、恐惧、愤怒等消情绪。多数情况下,不安、嫉妒、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将会加速犯罪动机的形成。有时,某种强烈极情绪,将会加速犯罪动机的形成。有时,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也有可能引起反对动机,从而抑制犯罪的的情绪感受也有可能引起反对动机,从而抑制犯罪的实施。实施。3.3.认识。犯罪人认识上的偏颇,易引起犯罪动机的恶认识。犯罪人认识上的偏颇,易引起犯罪动机的恶化和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化和产生新的犯罪动机。 4.4.意志。人的意志活动不仅有强弱之

23、分,还有正确意意志。人的意志活动不仅有强弱之分,还有正确意志与错误意志的区别。行为人在正确方向上的控制力志与错误意志的区别。行为人在正确方向上的控制力薄弱,错误方向上的控制力畸形发展,将会进一步加薄弱,错误方向上的控制力畸形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强犯罪动机,促进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敢冒风险,强犯罪动机,促进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敢冒风险,不计后果。不计后果。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5.5.犯罪经验。犯罪经验丰富者,在犯罪现场应犯罪经验。犯罪经验丰富者,在犯罪现场应变能力强,往往做出有

24、利于自己的犯罪选择,变能力强,往往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犯罪选择,连续实施犯罪行为。缺少犯罪经验的人易于惊连续实施犯罪行为。缺少犯罪经验的人易于惊慌失措,放弃作案动机,或者为了保护自己,慌失措,放弃作案动机,或者为了保护自己,做出鲁莽的恶性犯罪选择。做出鲁莽的恶性犯罪选择。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6.6.犯罪习惯。某种犯罪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犯罪习惯。某种犯罪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癖好和需要。犯罪习惯形成后,一遇犯罪一种癖好和需要。犯罪习惯形成后,一遇犯罪机会,往往无须经过动机斗争,

25、便产生新的作机会,往往无须经过动机斗争,便产生新的作案动机。即使经过教育,在认识方面有了提高,案动机。即使经过教育,在认识方面有了提高,恶习一时难以改正,并且容易出现反复。恶习一时难以改正,并且容易出现反复。7.7.犯罪模仿。这种模仿和认同,能强化犯罪心犯罪模仿。这种模仿和认同,能强化犯罪心理结构,加速新的犯罪动机的产生。理结构,加速新的犯罪动机的产生。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8.8.犯罪准备。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还与犯罪准备状况犯罪准备。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还与犯罪准备状况有关。

26、比如在犯罪过程中突然发现缺少犯罪工具或犯有关。比如在犯罪过程中突然发现缺少犯罪工具或犯罪工具不适用,又无替代方法,会导致犯罪动机钝化,罪工具不适用,又无替代方法,会导致犯罪动机钝化,引起犯罪行为中止,或向新的犯罪动机转移。引起犯罪行为中止,或向新的犯罪动机转移。9.9.生理状况。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动时,疾病突发、生理状况。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动时,疾病突发、难以支持或精神恍惚,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得不暂时难以支持或精神恍惚,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得不暂时放弃犯罪动机。随着犯罪人年龄的变化,带来生理状放弃犯罪动机。随着犯罪人年龄的变化,带来生理状况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行况的变化,也

27、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变化。为的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从从总总体体上上看看,犯犯罪罪人人犯犯罪罪心心理理结结构构的的变变化化,主主要要取取决决于于其其个个性性心心理理缺缺陷陷的的严严重重程程度度。如如是是否否形形成成反反社社会会心心理理倾倾向向,是是否否坚坚持持顽顽固固的的犯犯罪罪态态度度等等,其其中中,犯犯罪罪人人犯犯罪罪动动机机的的良良性性或或恶恶性性变变化,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化,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犯罪罪心心理理结结构构的的强强化化是是指指犯犯罪罪心心理理形形成

28、成后后恶恶性性发发展展的的过过程程,也也就就是是犯犯罪罪心心理理定定型型化化、个个性性化化、多多方方向向化化的的过过程程。犯犯罪罪心心理理形形成成后后,经经过过实实施施犯犯罪罪活活动动,获获得得犯犯罪罪体体验验,其其犯犯罪罪心心理理结结构构将将不不断断得得到到巩巩固固和和加加强强,如如果果得得不不到到切切实实有有效效的的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一)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一)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外界不良诱因具有

29、广泛的内容,包括被害人一方的刺外界不良诱因具有广泛的内容,包括被害人一方的刺激,同伙的拉拢、胁迫、教唆,各种有利于犯罪的条激,同伙的拉拢、胁迫、教唆,各种有利于犯罪的条件、机遇、以及外界容易诱发犯罪的各种社会消极因件、机遇、以及外界容易诱发犯罪的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等等,都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提供了条件。素等等,都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提供了条件。(二)社会强化作用(二)社会强化作用来自个体外部的社会强化,使违法犯罪的行为方式和来自个体外部的社会强化,使违法犯罪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得以保持下去,个体之所以继续进行违法犯行为倾向得以保持下去,个体之所以继续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就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

30、强化的结果。罪行为,就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结果。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三)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三)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在犯罪得逞后,犯罪人不仅获得了实际利益,而且获在犯罪得逞后,犯罪人不仅获得了实际利益,而且获得了欲望满足后被称为犯罪体验的愉悦感。它对犯罪得了欲望满足后被称为犯罪体验的愉悦感。它对犯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均产生很大的消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均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使犯罪行为得到强化。极影响,使犯罪行为得到强化。(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

31、结构强化的结果(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结果犯罪心理结构强化之后,仍然有待于外界刺激因素的犯罪心理结构强化之后,仍然有待于外界刺激因素的“引爆引爆”,才会产生犯罪行为。此时,只要适当的机,才会产生犯罪行为。此时,只要适当的机遇(被害对象的出现),就会迅速地将犯罪动机外化遇(被害对象的出现),就会迅速地将犯罪动机外化为犯罪行为。为犯罪行为。 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一)犯罪动机的变化(一)犯罪动机的变化1.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除了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除了主体内外因素的作用外

32、,动机冲突也会引起犯罪动机的变化。作用外,动机冲突也会引起犯罪动机的变化。犯罪人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是:犯罪人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是:(1 1)双趋冲突。所谓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双趋冲突。所谓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列的目标,而且这两个目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列的目标,而且这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标对其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当个体因条件限制无法兼得时,往往产生一种两个当个体因条件限制无法兼得时,往往产生一种两个并存的目标难做取舍的矛盾冲突心境。就犯罪人而并存的目标难做取舍的矛盾冲突心境。就犯罪人而言,其双趋冲突主要有三种情

33、况:言,其双趋冲突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1 1)双趋冲突:)双趋冲突:良知冲突良知冲突:即在犯罪人头脑中残存的道德与法制观:即在犯罪人头脑中残存的道德与法制观念对犯罪动机的遏制。一方面不甘心堕落,要做一个念对犯罪动机的遏制。一方面不甘心堕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守法者;另一方面,又为强大的利欲所驱动。有道德的守法者;另一方面,又为强大的利欲所驱动。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作案人都身居: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作案人都身居要职,握有一定权力。一方面是号称公正廉洁的国家要职,握有一定权力。

34、一方面是号称公正廉洁的国家公务员或企业领导人,另一方面又进行犯罪勾当。公务员或企业领导人,另一方面又进行犯罪勾当。 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某人在入室抢劫过程中,发现家庭主妇:某人在入室抢劫过程中,发现家庭主妇美貌异常,勾起凌辱之心,然而,因时间和条件所限,美貌异常,勾起凌辱之心,然而,因时间和条件所限,不可能同时达到目的。通过动机冲突,最终决定抢走不可能同时达到目的。通过动机冲突,最终决定抢走财物,将主妇灭口。财物,将主妇灭口。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1.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2 2)双避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于个人都具有威胁性

35、,虽然都想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于个人都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驱动等原因,个人只能接受其一才能回避,但由于利益驱动等原因,个人只能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另一,在选择时便会遇到双避冲突的心理困扰。避免另一,在选择时便会遇到双避冲突的心理困扰。实施犯罪时的双避冲突实施犯罪时的双避冲突:盗窃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盗窃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突然遇到值班人员,如果俯首就擒,势必受到刑罚处罚;突然遇到值班人员,如果俯首就擒,势必受到刑罚处罚;如果打伤或杀害值班人,固然可以脱身却有违盗窃财物如果打伤或杀害值班人,固然可以脱身却有违盗窃财物的初衷,并有沦为杀人犯受到更严厉惩罚的可能。的初衷,并有沦为杀人犯

36、受到更严厉惩罚的可能。作作案后的双避冲突案后的双避冲突:犯罪人作案后遭到通缉,公安机关限:犯罪人作案后遭到通缉,公安机关限令在一定期限内投案自首。如果拒不归案,有朝一日被令在一定期限内投案自首。如果拒不归案,有朝一日被捕后势必受到严惩;如果投案自首,虽然可以减轻刑罚,捕后势必受到严惩;如果投案自首,虽然可以减轻刑罚,仍免不了牢狱之灾。仍免不了牢狱之灾。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一)犯罪动机的变化(一)犯罪动机的变化1.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3 3)趋避冲突)趋避冲突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有趋近和躲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对同一目标同

37、时有趋近和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趋之又避之既趋之又避之”的矛盾的矛盾心理。由于犯罪行为对于犯罪人来说,既有获利心理。由于犯罪行为对于犯罪人来说,既有获利又有受到刑罚惩罚的两重性,有着又有受到刑罚惩罚的两重性,有着“进退两难进退两难”的困扰,所以趋避冲突最难决断。但是,这种权的困扰,所以趋避冲突最难决断。但是,这种权衡利弊并非完全依据客观情势决定,何者有利何衡利弊并非完全依据客观情势决定,何者有利何者有弊,往往受一种主观的感受所驱使。者有弊,往往受一种主观的感受所驱使。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一)犯罪动机的变化(一)犯罪动机的变化1.1.影

38、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4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事实上,犯罪人在做出犯罪与否的抉择时,都不事实上,犯罪人在做出犯罪与否的抉择时,都不是碰到单一的趋避冲突,而是多种趋避冲突并存。是碰到单一的趋避冲突,而是多种趋避冲突并存。例如,想获得非法利益,又怕事情败露受到刑罚例如,想获得非法利益,又怕事情败露受到刑罚惩罚;想从事犯罪活动,良心谴责又挥之不去;惩罚;想从事犯罪活动,良心谴责又挥之不去;想铤而走险,又疑神疑鬼、求神问卜、以保平安想铤而走险,又疑神疑鬼、求神问卜、以保平安等,都表现出趋避冲突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等,都表现出趋避冲突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

39、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一)犯罪动机的变化(一)犯罪动机的变化2.2.犯罪动机强化的形式犯罪动机强化的形式经过犯罪预备和实施,动机的强化不外乎以下三经过犯罪预备和实施,动机的强化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种情况:同一动机的强化;同一动机的强化;一种动机转变为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犯罪动机;另一种犯罪动机;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1 1)动机的实现。又称犯罪动机既遂。即在犯罪)动机的实现。又称犯罪动机既遂。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

40、活动而告终。划,达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的实现、欲望得到满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的实现、欲望得到满足而暂告消失或弱化。足而暂告消失或弱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一)犯罪动机的变化(一)犯罪动机的变化2.2.犯罪动机强化的形式犯罪动机强化的形式(2 2)动机的派生。是指在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动机的派生。是指在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的过程中,遇到新的刺激和情境,萌生出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遇到新的刺激和情境,萌生出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 (3 3)动机的转移。是指一种犯罪动机转化为另一种新的)动机的

41、转移。是指一种犯罪动机转化为另一种新的犯罪动机。动机转移可分为两种情况:犯罪动机。动机转移可分为两种情况:动机替代:即用动机替代:即用一种新的犯罪动机替代原有的犯罪动机。一种新的犯罪动机替代原有的犯罪动机。动机的扩大:动机的扩大:即由单一犯罪动机转化为多种犯罪动机。即由单一犯罪动机转化为多种犯罪动机。 (4 4)动机的重合)动机的重合犯罪动机重合是犯罪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犯罪动机重合是犯罪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前后两种(或两种以上)犯罪,其犯罪性质、犯现象。即前后两种(或两种以上)犯罪,其犯罪性质、犯罪目的、犯罪方式均截然不同,但犯罪动机却重合不变。罪目的、犯罪方

42、式均截然不同,但犯罪动机却重合不变。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1.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随着犯罪自觉性、主动性随着犯罪自觉性、主动性的增强,犯罪的频率也就增加,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的增强,犯罪的频率也就增加,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由业余的、偶发的犯罪发展成职业的、经常性的犯罪。由业余的、偶发的犯罪发展成职业的、经常性的犯罪。2.2.非法欲望更为强烈。非法欲望更为强烈。随着犯罪频率的增加,犯罪分子随着犯罪频率的增加,犯罪分子的非法欲望也逐步增强。的非法欲望也逐步增强。 3.3.具有一定

43、的犯罪经验。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经过屡次犯罪活动积累了作案经过屡次犯罪活动积累了作案经验,提高了作案技巧和逃避侦查的能力,在选择动机、经验,提高了作案技巧和逃避侦查的能力,在选择动机、确定目的、采取手段、分析条件,以及作案后逃逸、销确定目的、采取手段、分析条件,以及作案后逃逸、销赃、毁灭罪证等方面,变得更为老练、狡诈,更会伪装、赃、毁灭罪证等方面,变得更为老练、狡诈,更会伪装、欺骗。欺骗。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4.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即从单一犯罪发展即从单一犯罪发展为多方面犯罪

44、。这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一个标为多方面犯罪。这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一个标志。志。5.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不少犯罪分子初次犯不少犯罪分子初次犯罪时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需求而产生犯罪动机,罪时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需求而产生犯罪动机,经过多次违法犯罪,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司法经过多次违法犯罪,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司法机关的惩处,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同社机关的惩处,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同社会对立的地位,因而反社会心理逐渐形成,日趋会对立的地位,因而反社会心理逐渐形成,日趋巩固,破坏性也就更大。巩固,破坏性也就更大。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

45、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6.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犯罪分子动机斗争逐渐减少和削弱,犯罪意识、犯罪分子动机斗争逐渐减少和削弱,犯罪意识、犯罪观念开始形成和确立,犯罪态度逐渐巩固。犯罪观念开始形成和确立,犯罪态度逐渐巩固。7.7.形成犯罪人格。形成犯罪人格。通过多次犯罪,使他们的犯罪通过多次犯罪,使他们的犯罪心理结构渐趋强化,其个性与犯罪活动之间的联心理结构渐趋强化,其个性与犯罪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巩固,形成犯罪人格,犯罪行为习惯达到系日益巩固,形成犯罪人格,犯罪行为习惯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难以分化和消

46、退。动力定型的程度,难以分化和消退。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阶段(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阶段1.1.定型化阶段。定型化阶段。犯罪心理结构通过反复进行犯犯罪心理结构通过反复进行犯罪活动得到强化,犯罪行为不再是偶尔进行的罪活动得到强化,犯罪行为不再是偶尔进行的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的、巩固的自觉行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的、巩固的自觉行为,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犯罪意为,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定型化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定型化是

47、其显著特征。是其显著特征。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阶段(三)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阶段2.2.个性化阶段。个性化阶段。经过定型化阶段,不仅犯罪心理结构经过定型化阶段,不仅犯罪心理结构中各要素继续得到强化,而且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支配中各要素继续得到强化,而且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支配犯罪行为的心理组合更为协调和巩固,心理冲突越来犯罪行为的心理组合更为协调和巩固,心理冲突越来越少乃至消失,犯罪心理结构功能上的统一性和整体越少乃至消失,犯罪心理结构功能上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由人格的一部分逐步成为其个性心性得到充分发挥,由人格的一部分逐步成为其个性心

48、理结构的主导方面,形成鲜明的犯罪人格。理结构的主导方面,形成鲜明的犯罪人格。 3.3.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在此阶段,犯罪行为已经不是其生活在此阶段,犯罪行为已经不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或生活的表征,而成为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的一部分或生活的表征,而成为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活的意义。行为人以犯罪收入作为其生活的主要来源。活的意义。行为人以犯罪收入作为其生活的主要来源。组成犯罪集团,有严密的组织分工,形成黑社会组织。组成犯罪集团,有严密的组织分工,形成黑社会组织。 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

49、念及动因(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及动因犯罪心理结构弱化是指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犯罪心理结构弱化是指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态转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过程。弱活动的渐进过程。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可分为外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可分为外抑制和内抑制两个方面。抑制和内抑制两个方面。 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

50、念及动因(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及动因所所谓谓外外抑抑制制,是是指指犯犯罪罪心心理理结结构构的的抑抑制制与与良良性性转转化化,首首先先必必须须有有外外部部强强大大抑抑制制力力的的控控制制与与导导引引,主主要要是是:惩惩罚罚的的正正面面效效应应、教教育育与与综综合合治治理理、情情境境变变化化与与改改善等。善等。所所谓谓内内抑抑制制,是是指指犯犯罪罪心心理理结结构构的的抑抑制制与与良良性性转转化化,当当然然,犯犯罪罪人人的的内内在在积积极极因因素素的的发发掘掘与与壮壮大大,仍仍需需依依靠靠矫矫治治工工作作者者的的帮帮助助与与扶扶持持。内内抑抑制制的的主主要要因因素素有有:犯犯罪罪人人良良知知与

51、与罪罪责责感感的的萌萌发发、常常态态需需要要的的满满足足和和不不良良需需要要的的转转换换与与代代偿偿,以以及及主主体体生生理理条条件件、心心理条件的限制等。理条件的限制等。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1 1要有内部的心理矛盾和功能的分化。要有内部的心理矛盾和功能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犯罪人头脑中积极心理被发掘和消极心理被抑在犯罪人头脑中积极心理被发掘和消极心理被抑制,出现了对立面的斗争;由于两者矛盾斗争和功制,出现了对立面的斗

52、争;由于两者矛盾斗争和功能的分化,才能产生心理冲突和良性转化的推动力。能的分化,才能产生心理冲突和良性转化的推动力。经过矫正教育,在犯罪人知、情、意、行等品德经过矫正教育,在犯罪人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结构中,有一两个心理因素率先出现新思想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两个心理因素率先出现新思想的萌芽,使犯罪心理结构的体系出现薄弱环节和萌芽,使犯罪心理结构的体系出现薄弱环节和“突突破口破口”。 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2.2.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了促进转化,犯罪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了促进转化,犯罪人需要经常处在积极的

53、内心体验之中,有着良好的需要经常处在积极的内心体验之中,有着良好的心境,而不是经常处在因犯罪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心境,而不是经常处在因犯罪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挫折和压抑状态之中。带来的挫折和压抑状态之中。 3.3.要有系统的动因。推动犯罪心理结构弱化和良要有系统的动因。推动犯罪心理结构弱化和良性转化的动因不是单一的,必须是复合;既要有性转化的动因不是单一的,必须是复合;既要有外因,又要运用和调动内因;既要有意识上、观外因,又要运用和调动内因;既要有意识上、观念上的动力,又要有物质、文化生活的保证;既念上的动力,又要有物质、文化生活的保证;既要控制犯罪需求,又要满足合理需求,培养高尚要控制犯罪需求

54、,又要满足合理需求,培养高尚需求,实现需要的转化、满足和代偿。需求,实现需要的转化、满足和代偿。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一、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概念和机制(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4.4.要要遵遵循循转转化化的的规规律律。良良性性转转化化,并并不不是是犯犯罪罪人人的的个个别别心心理理因因素素发发生生变变化化。要要实实现现良良性性转转化化,应应在在知知、情情、意意、行行等等几几个个方方面面都都发发生生变变化化,从从而而引起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引起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弱弱化化只只能能使使犯犯罪罪心心理理暂暂时时处

55、处于于静静态态,并并不不能能从从根根本本上上消消除除犯犯罪罪心心理理,不不进进则则退退,极极易易反反弹弹,所所以以,在弱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行转化。在弱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行转化。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一)暂时型(一)暂时型犯罪心理结构因外部压力和条件限制,暂时受到犯罪心理结构因外部压力和条件限制,暂时受到遏制,但在外部约束放松,恶性交往增多后,又遏制,但在外部约束放松,恶性交往增多后,又很快恢复到原有状况。很快恢复到原有状况。 (二)假象型(二)假象型犯罪心理结构因刑罚威慑力的强大而龟缩潜伏,犯罪心

56、理结构因刑罚威慑力的强大而龟缩潜伏,或者只是为了麻痹警察和帮教人员,故意装作悔或者只是为了麻痹警察和帮教人员,故意装作悔悟、表现积极,给人以假象,仍企图伺机进行犯悟、表现积极,给人以假象,仍企图伺机进行犯罪活动。罪活动。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三)渐进型(三)渐进型通过教育和本人努力,行为人认识到违法犯罪的错通过教育和本人努力,行为人认识到违法犯罪的错误,有一定的悔改决心,犯罪心理逐渐得到有效抑误,有一定的悔改决心,犯罪心理逐渐得到有效抑制和良性转化。虽有轻微的态度动摇或轻微的违法制和良性转化。虽有轻微

57、的态度动摇或轻微的违法违纪行为,但总的趋势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违纪行为,但总的趋势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醒悟型(四)醒悟型经过强有力的教育或某一事件的启发,以此为契机,经过强有力的教育或某一事件的启发,以此为契机,犯罪人猛然醒悟,以很强的意志力克制自己的不良犯罪人猛然醒悟,以很强的意志力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从此终止犯罪,成为新人。行为,从此终止犯罪,成为新人。 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二、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五)反复型(五)反复型在犯罪心理结果弱化和良性转化进程中,时好时坏,在犯罪心理结果弱化和良性转化进程中,时好时坏,

58、经常出现反复。虽有反复,但经过教育均有所悔悟,经常出现反复。虽有反复,但经过教育均有所悔悟,继续努力改正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反复程度继续努力改正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反复程度逐渐减轻,由量的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终于改逐渐减轻,由量的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终于改好。许多有一定犯罪经历的犯罪人的转化大都属于好。许多有一定犯罪经历的犯罪人的转化大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六)停止型(六)停止型犯罪心理结构在不断弱化之后,终于被打破和消除,犯罪心理结构在不断弱化之后,终于被打破和消除,实现了良性转化,犯罪行为不再出现,达到了重新实现了良性转化,犯罪行为不再出现,达到了重新社会化和回归社会的目的。社会化和回归社会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