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648152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引自:http:/种内关系的基本类型种内关系的基本类型7.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competition)1个体间的竞争个体间的竞争-植物的密度效应植物的密度效应;2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繁殖与婚配制度)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繁殖与婚配制度)3与性别无关的种内关系(领域、社会等级、集与性别无关的种内关系(领域、社会等级、集群和利他行为,他感作用)群和利他行为,他感作用)7.1.1植物的密度效应植物的密度效应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最后产量恒值法则(lawofconstantfinalyield)在在很很大大播播种种密密度度范范围围内内,植植物物的的最

2、最终终产产量量是是相相等等的。(的。(Y=Wd)2Yoda氏氏-3/2自疏法则(自疏法则(Todas-3/2law)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连续生长,有些植株死亡,种群开始出现自疏株的连续生长,有些植株死亡,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自疏域的斜率一般为现象,自疏域的斜率一般为-3/2。(。(w=cd-3/2) w:平均重量平均重量c:常数常数d:密度密度1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7.1.2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无无性性繁繁殖殖无无需需偿偿付付减减数数分分裂裂的的代代价价,母母体体所所产产后后代代带带有有母

3、母本本的的整整个个基基因因组组,环环境境条条件件有有利利时时能能迅迅速增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速增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交配价。交配价。为什么多数生物行有性繁殖?一般认为,为什么多数生物行有性繁殖?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有性繁殖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适应性,有性繁殖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利于生存竞争利于生存竞争 。引自:Mcf

4、adden and Keeton, 1994红皇后效应(红皇后效应(Redqueeneffect):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种的竞争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种的竞争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动生物进化。动生物进化。引自:http:/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那些具不断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那些具不断变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下变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来;

5、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有性繁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变型宿主的能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宿主相互作用成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主相互作用成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内禀增长率rm 孤雌生殖种群孤雌生殖种群有性生殖种群有性生殖种群1525352性比性比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比例,大多数生物种群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比例,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的性比倾向于1:1。Fisher氏性比理论氏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相等

6、投入(equal investment),这是稀少型有利的结果。 假如雄比雌少,雄体竞争小于雌体,并与多个雌体交配生产假如雄比雌少,雄体竞争小于雌体,并与多个雌体交配生产后代,因此雄性适合度将比雌性的高。反之雌性适合度将超后代,因此雄性适合度将比雌性的高。反之雌性适合度将超过雄性。因此,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如果过雄性。因此,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这就是稀少型有利(这就是稀少型有利(raretypeadvantage)。)。3动物的婚配制度:动物的婚配制度:(1)

7、定义:)定义:指指种种群群内内婚婚配配的的类类型型,包包括括配配偶偶的的数数目目,配配偶偶持持续续时时间间,以以及及对对后后代代的抚育等。的抚育等。(2)类型:)类型:有一雌多雄制有一雌多雄制(斗鱼、红颈瓣蹼鹬),一雄多(斗鱼、红颈瓣蹼鹬),一雄多雌制(猕猴)及单配偶制(天鹅、鸿雁、白鹤)雌制(猕猴)及单配偶制(天鹅、鸿雁、白鹤)(3)影响因素: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影响因素: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的质量和分布。因素是资源的质量和分布。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源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7.1.3 7.1.3 与性别无关的社会性行为与性别无关的社会

8、性行为 1领领域域(territory):指指个个体体、家家庭庭或或其其他他社社群群单单位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引自:http:/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领域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领域行为

9、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1)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重、食性的关系2社社会会等等级级(socialhierarchy):指指动动物物种种群群中中的的各各个个动动物物的的地地位位具具有有一一定定的的排排列列顺顺序序的的等等级级现现象象。是是通通过过动动物物格格斗斗而而建建立立起起来来的的支支配配-从从属属关关系系。可可减减少少不不必必要要的的能能耗耗,保保持持稳稳定定,强强者者优优先先生生产产后后代代,有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引自:http:/3集群(集群(co

10、lonial)生活)生活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为集群共同利用领域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为集群共同利用领域。集群生活的不利因素:易招引集群生活的不利因素:易招引天敌注意,加剧个体间的资源天敌注意,加剧个体间的资源竞争,易于流行传染病。竞争,易于流行传染病。有利因素: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有利因素: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利于共同防御;利于共同防御天敌天敌;利于动物繁殖和抚育幼体;利于动物繁殖和抚育幼体;利于迁移或迁;利于迁移或迁徙。徙。 引自:http:/阿利氏规律(阿利氏规律(Alleeslaw):动物种群过密:动物种群过密(overcrowding)或过疏)或过疏(undercrowdi

11、ng)都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有一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个最适的种群密度。4利利他他行行为为(altruism):指指生生物物个个体体通通过过牺牺牲牲自自我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如如蜜蜜蜂蜂的的合合作作行行为为,狒狒狒狒等等的的哨哨兵兵行行为为。利利他他行行为为是如何进化而来的问题,是社会生物学的中心。是如何进化而来的问题,是社会生物学的中心。5他感作用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

12、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作用是生存斗争的这种作用是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一种特殊形式,种间、种内关系都有此现象种内关系都有此现象(黑胡桃、香蒲)。他(黑胡桃、香蒲)。他感作用对农林业生产管感作用对农林业生产管理、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理、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演替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上歇地现象)(农业上歇地现象)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7.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7.2.1 竞争 (Interspecific competiti

13、on)大大草草履履虫虫与与双双小小核核草草履履虫虫对对资资源源的的竞竞争争导导致致大大草草履履虫虫灭灭绝。绝。(双双小小核核草草履履虫虫与与袋袋状状草草履履虫虫可可达达成成共存,出现分化)共存,出现分化)独养独养混养混养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7.2.1.1Gause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具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受资源限制,具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共存。竞竞争争排排斥斥原原理理(principleofcompetiveexclusion):生生态态位位相相同同的的两两个个物物种种

14、不不可可能能在在同同一一地地区区内内共共存存,如如果果生生活活在在同同一一地地区区内内,由由于于剧剧烈烈竞竞争争,它它们们之之间间必必然然出出现现栖栖息息地地、食食性性、活活动动时时间间或或其其它它特特征征上上的的生生态态位位分分化。化。星杆藻星杆藻针杆藻针杆藻7.2.1.2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1竞争类型:竞争类型:(1)资源利用性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进行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进行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2)相互干)相互干扰性竞争扰性竞争(interferenceco

15、mpetition):通过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进行相互作用进行竞争。竞争。2竞争特竞争特点:点:(1)竞争竞争结果不结果不对称对称.(2)对)对一种资一种资源的竞源的竞争,能争,能影响对影响对另一种另一种资源的资源的竞争结竞争结果。果。7.1.2.3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种间竞争模型 设设N1和和N2分分别别为为两两物物种种的的种种群群数数量量,K1、K2、r1和和r2分分别别为为这这两两物物种种种种群群的的环环境境容容纳纳量量和和种种群群增增长长率率。按按逻逻辑辑斯斯谛谛模模型,型,dN1/dt=r1N1(1-N1/K1);dN2/dt=r2N2(1

16、-N2/K2)如如前前所所述述,(1-N/K)项项可可理理解解为为尚尚未未利利用用的的剩剩余余空空间间项项,而而N/K是是已已利利用用空空间间项项。当当两两物物种种竞竞争争或或共共同同利利用用空空间间时,已利用空间项除时,已利用空间项除N1外还要加上外还要加上N2,即:,即:dN1/dt=r1N1(1-N1/K1- N2/K1)(1)其其中中 为为竞竞争争系系数数,它它表表示示每每个个N2个个体体所所占占的的空空间间相相当当于于 个个N1个体。同样,对于物种个体。同样,对于物种2:dN2/dt=r2N2(1-N2/K2- N1/K2)(2)dN1/dt=r1N1(1-N1/K1- N2/K1)

17、(1)dN2/dt=r2N2(1-N2/K2- N1/K2)(2)(a)和()和(b)分)分别表示物种(别表示物种(1)和(和(2)处于平衡)处于平衡状态即状态即dN1/dt=0、dN2/dt=0时的条时的条件。在(件。在(a)图中,)图中,最极端的两种平最极端的两种平衡是(衡是(1)全部空全部空间被间被N1所占,即所占,即N1=K1,N2=0;(2)全部空间被全部空间被N2所占,即所占,即N1=0,N2=K1/ 。连。连接这两个端点,接这两个端点,即代表了所有的即代表了所有的平衡条件。平衡条件。LotkaVolterra模模型型的的行行为为所所产产生生的的四四种种可能结局可能结局(a)N1取

18、胜,取胜,N2灭亡灭亡(b)N2取胜,取胜,N1灭亡灭亡(c)不稳定共存不稳定共存(两种都有(两种都有可能取胜)可能取胜)(d)稳定的稳定的平衡(两种平衡(两种共存)共存)K1 K2/ ,K2 K1/ K1 K1/ K1 K2/ ,K2 K1/ K1 K2/ ,K2 K2/ ,K2K1/ ,K1K2/ ,K2K1/ 时,两条对时,两条对角线相交,出现平衡点,但平衡是不稳定的。角线相交,出现平衡点,但平衡是不稳定的。(d)当当K1K2/ ,K2K1/ 时,两条对角时,两条对角线相交,出现平衡点,平衡点是稳定的。线相交,出现平衡点,平衡点是稳定的。1/K1和和1/K2两个值,分别为种两个值,分别为

19、种1和种和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指的种内竞争强度指标。标。 /K2:物种:物种1对物种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的种间竞争强度 /K1:物种:物种2对物种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的种间竞争强度。( a)当当1/K1 /K1( b)当当1/K1 /K2,1/K2 /K1( c)当当1/K1 /K2,1/K2 /K2,1/K2 /K17.1.2.4 生态位(生态位(niche)niche)理论理论1生生态态位位(niche):指指物物种种在在生生物物群群落落或或生生态态系系统统中中占占据据的的地地位位和和角角色色。包包括括有有机机体体维维持持其其种种群群所所必必需需的的各各种种条条件件,其其所所利利用用的

20、的资资源源及及其其在在环环境境中中出出现现的的时时间间。有有机机体体的的生生态态位位可可能能会会随随着着其其生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长发育而发生改变。栖息地栖息地(habitat):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栖息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栖息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由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Elton在1927年再定义,Hutchinson提出n-维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空间生态位空间(nichespace)Hutchinson(1958) 提出 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件,和有机体能够利用的每个资源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件,和有机体能够利用的每个资源都可

21、以被认为是一个轴或维(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轴或维(dimension),在此轴或维上,),在此轴或维上,可以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一个范围。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可以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一个范围。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的维,就可以得到有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强了的定义图,的维,就可以得到有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强了的定义图,称为生态位空间。称为生态位空间。灰蓝呐莺的觅食生态位基础生态位:物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物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态位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利共生造成,互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可扩

22、大实际生态位)。位)。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物种在某一生态位纬度上的分布,称为资源物种在某一生态位纬度上的分布,称为资源利用曲线,表示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及其散利用曲线,表示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d两物种在资两物种在资源谱中喜好位源谱中喜好位置的距离置的距离w物种在喜物种在喜好位置的好位置的变异度变异度3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竞争释放竞争释放(competitive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在在新新几几内内亚亚的的大大岛岛上上,发发

23、现现三三种种地地鸽鸽,每每一一种种都都处处于于不不同同的的生生境境(沿沿岸岸灌灌木木、次次生生林林和和雨雨林林)。在在只只有有一一种种地地鸽鸽的的小小岛岛上上,该该种种地地鸽鸽使使用用所所有有三三种种生生境境。可可以以得得出出结结论论即即竞竞争争导导致致新新几几内内亚亚岛岛上上的的生生态态位位分分化化,但但在在小小岛岛上上发生竞争释放。发生竞争释放。性状替换性状替换(characterdisplacement):生态位收缩: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发生变化的现象。象。7.2.2捕食作用捕食作用捕食(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

24、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1) 典型的捕食典型的捕食,它们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2) 食草食草,他们逐渐的杀死对象生物(或不杀死),且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3)寄生寄生,一个种寄居在另一中的体内或体表,靠其体液、组织或消化物而生存。7.2.2.1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者的本领捕食者的本领:快速奔跑、隐蔽色、利爪、毒牙、集体围猎快速奔跑、隐蔽色、利爪、毒牙、集体围猎引自:Mcfadden and Keeto

25、n, 1994猎物的本领:猎物的本领:拟态、保护拟态、保护色、警戒色、色、警戒色、假死、快跑、假死、快跑、集体抵御集体抵御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协同进化(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负作用” 减弱。精明的捕食者7.2.2.2捕食者捕食者-猎物数量

26、动态猎物数量动态(p126页)页)Lotka-Volterra捕食者捕食者-猎物模型猎物模型:dN/dt=r1N- PN猎物方程猎物方程dP/dt=-r2P+ PN捕食者方程捕食者方程兔子与猞猁兔子与猞猁的种群震荡的种群震荡7.2.2.3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1)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2)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

27、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这时限制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这时限制猎物种群的主要因素不是捕食者数量,而是其他因素猎物种群的主要因素不是捕食者数量,而是其他因素。(3)影响显著)影响显著实验实验结果结果将鸭捕食者(狐狸、浣熊、将鸭捕食者(狐狸、浣熊、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去一些区域去除狐狸,另一一些区域去除狐狸,另一些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些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鸭营巢密度增加鸭营巢密度增加300%,筑巢成功率增加筑巢成功率增加50%北美野兔数量在去除狐狸北美野兔数量在去除狐狸的情况下增加的情况下增加300%,但在,但

28、在去除小型食肉动物的情况下去除小型食肉动物的情况下数量没有变化数量没有变化十多种中型哺乳动物数量十多种中型哺乳动物数量增加,野猪数量大增增加,野猪数量大增7.2.2.4食草作用食草作用食草的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食草的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2植物的防卫反应:植物的防卫反应: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植物与食草动物的植物与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1食草的危害与植物的补偿作用:食草的危害与植物的补偿作用:食草危害随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食草危害随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

29、段不同而不同。植物具生长补偿作段不同而不同。植物具生长补偿作用,如提高单位叶面积光合率,落用,如提高单位叶面积光合率,落叶减少等。叶减少等。3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关系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关系放牧系统中食草作用与植物净生产力的关系放牧系统中食草作用与植物净生产力的关系7.2.2.5寄生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细菌、真菌和原

30、生动物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2)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殖。(昆虫(昆虫)3)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1寄生物与寄主的相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神经系统、感寄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退化,生殖觉器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复杂的系统发达,复杂的生活史生活史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动物的整理行为、动物的整理行为、迁移。迁移。进化结果:危害逐渐减进化结果:危害逐渐减弱弱。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

31、互动态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互动态2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麻疹传染力循环 社会性寄生物:社会性寄生物: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获利的寄生物。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获利的寄生物。如鸟类的窝寄生如鸟类的窝寄生(种内窝寄生,鸭;种间窝寄(种内窝寄生,鸭;种间窝寄生:杜鹃)生:杜鹃)7.2.2.6互利共生(互利共生(mutulism):两种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可提高双方的适合度。两种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可提高双方的适合度。1体体外外互互利利共共生生:行行为为上上互互利利共共生生(清清洁洁鱼鱼与与顾顾客客),花和传粉动物,花和传粉动

32、物,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互利共生与进化:互利共生与进化:真核细胞的来源(线粒体等)真核细胞的来源(线粒体等)2细胞外互利共生:动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细胞外互利共生:动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白蚁与肠道中共生鞭毛类,反刍动物与瘤胃(白蚁与肠道中共生鞭毛类,反刍动物与瘤胃中细菌),菌根(高等植物与真菌)。中细菌),菌根(高等植物与真菌)。3细胞内互利共生:蟑螂脂肪体中的共生细菌,细胞内互利共生:蟑螂脂肪体中的共生细菌,藻类与原生动物的互利共生。藻类与原生动物的互利共生。兼性互利共生:不互相依赖共存的生物兼性互利共生:不互

33、相依赖共存的生物专性互利共生:组成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专性互利共生:组成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如地衣如地衣引自:http:/本节重点:本节重点:名名词词:领领域域(territory);社社会会等等级级(socialhierarchy)竞竞争争排排斥斥原原理理(principleofcompetitiveexclusion);生生态态位位(niche);协同进化(协同进化(co-evolution);他感作用;他感作用内容:内容:1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2植物的密度效应植物的密度效应3动物领域行为的一般规律。动物领域行为的一般规律。4两物种的竞争模型及模型行为。两物种的竞争模型及模型行为。5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6怎样管理好草原?怎样管理好草原?7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8共生的类型共生的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