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638482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 )说课稿说课稿说课人说课人: :朱传利朱传利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2,地位分析:必修 2 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而本节课是拉开这一历程的序幕,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进一步去探究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编排向学生真实展现了科学发现史的历程.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而这一科学方法正是模块 2

2、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2)阐明分离定律.2,能力目标(1)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2)通过课前的查阅 ,问卷调查任务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逐步养成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教

3、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二,说教法问题渐进探究教学法:结合实验现象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 ,采用”问题渐进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提出假说,并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在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成功分析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模拟实验教学法: 如何充分理解和领悟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孟德尔所提出的四点假说,教学中采取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和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的方式

4、,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三,说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意识比较强。初中的生物学基础: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之间的关系,但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认识不全面。(二)学习方法指导:1,通过课前完成小组任务(查阅资料和眼睑性状问卷调查)和课堂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2,结合教材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实验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提出假说,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3,适时地进行课堂练习和技能训练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或画概念图),同时结合生活和

5、生产中的生物遗传实例,提高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流程(“假说演绎法”教学流程)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 ,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建立假说:对”遗传因子的特点和传递”展开思考和讨论,画遗传图解,学生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通过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加深对假说的理解演绎推导: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自己的假说对测交实验的理论结果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理论上的预期实验检验:教师展示测交实验的结果,判断假说真伪.得出结论,归纳分离定律课堂练习和技能训练五,重难点突破1,加强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遗传学发展史,徐徐展现孟德尔发

6、现遗传规律的历史画卷。2,加强实验教学,凸显生物学科特点:通过人工授粉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3,应用渐近问题探究教学, 让学生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设计有梯次的问题串,尽量让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乐趣中,像孟德尔一样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判断。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并接受有很大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 但课堂教学中决不能面面俱到,一些知识或次要概念完全可以放到练习中或者下节课继续讲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两条线即一条实线孟德尔如何发现并验证分离定律,一条虚线假说演绎法的探究过程,科学方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教学三维目标才有可能落实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