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63402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80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课件(1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小 儿儿推推拿拿学学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一、推法一、推法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纹推的范畴,根据其操作形式不同,有直推、旋推、分推之别。1.直推法 用拇指端外侧缘或拇指螺纹面或示、中两指螺纹面在穴(部)位上做直线推动,称为直推法。2.旋推法 用拇指螺纹在穴(部)位上做旋转移动,速度比运法快,用力比揉法轻,这种推法称旋推法。3.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桡侧或螺纹面,或用两食指,或中指螺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旁做“”或“”方向分开推移,称分推法。【动作要领】 1、“轻而不浮,快而着实”;2、指推时穴部有推移感,但不推动皮下组织;3、速度宜快,每分钟150200次。【临床应用】 推法是小儿推拿的主

2、要手法,它的功能特点是推以通之,即开通关窍,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脏腑,适宜于小儿各种病症的治疗,主要用于五指螺纹面。直推法重在祛邪直推法重在祛邪,多为泻(清)法,常用,多为泻(清)法,常用穴(部)位有:天门、太阳、膻中、肺俞、穴(部)位有:天门、太阳、膻中、肺俞、七节、五经、三关、六腑;七节、五经、三关、六腑;旋推法着重补虚旋推法着重补虚,多用于虚证,常用的穴,多用于虚证,常用的穴(部)位有脾经、肺经、肾经;(部)位有脾经、肺经、肾经;分推法即分阴阳,重在调和阴阳分推法即分阴阳,重在调和阴阳,常用穴,常用穴(部)位有:坎宫、手部阴阳、肺俞等(部)位有:坎宫、手部阴阳、肺俞等二、拿法二、拿法

3、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两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端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一紧一松的拿捏,称拿法。小儿推拿中,又将按法、掐法、捏法、揉法称之为拿,因此,拿法还具有较广泛的含义。【动作要领】1、缓和连贯2、由轻到重3、刚柔相济4、持久有力【临床应用】 拿法的刺激较强,有强心醒神,定惊止搐,发汗解表之功效,即拿以强之。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惊风,昏迷等病症。常用的穴(部)位有:肩井、合谷、风池、委中、承山等。三、按法三、按法用拇指指面、中指指面,或掌心,或掌根,按压在一定的穴(部)位上的手法,称按法。由于所用不同的部位进行按压,分别可称之为指按法

4、、掌按法。小儿推拿常用指按和掌按。【动作要领】1、 按而不动 2、垂直向下 3、逐渐用力【临床运用】 按法的功能特点是按以止之,即有止痛、止吐、止咳、止泻之功能。临床单独使用较少,常与揉法结合成复合手法,称之为按揉法。常用穴位有:肩井、委中、丰隆等穴。四、摩法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摸。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摸。【动作要领动作要领】1.肘关节微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肘关节微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2.指掌着力要随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盘旋活动,指掌着力要随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盘旋活动,用力

5、自然。用力自然。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次左右。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总之,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临床运用】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五、揉法用拇指或食指或食、中、无名指指腹紧紧附着于穴位上作缓和回旋的揉动。【动作要领】1、腕关节放松,连动前臂作回旋运用;2、柔和均匀,带动皮下组织;3、速度宜快,不能在皮肤上摩擦,频率约每分钟200次左右。【临床运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

6、身各部位,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功能特点是以和散之,即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能;多用于胸腹胀满疼痛,食积,呕吐,泄泻,痢疾,便秘,咳喘等症。临床上揉法单独使用外,往往也与掐、按配合,形成复合手法。常用形式有三种:1.揉中加按法:往返或旋转揉数次后加按1次。2.揉按法:往返或旋转揉中边揉边按。3.掐后加揉法:拇指甲掐后加揉法,以缓解掐法之不适。六、运法 用拇指指面或食指指面或食、中指面在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移动,称运法。【动作要领】1、较直推法用力为轻,仅在表皮运作,不带动皮下组织;2、较旋推法幅度大,呈线状操作。【临床运动】运法的功能特点是运以祛之,即运正祛邪。运法

7、小儿多施于上肢部的穴(部)位,且往往与掐法相结合。如惊风目窜视者:从小天心掐运至内劳,腹泻呕吐者,虎口至总筋;脾胃不和者:运脾(土)入肾(水),运肾(水)入脾(土)。其他还有运八卦,运太阳等法。七、搓法 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地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动作要领】1、双手用力要对称2、搓动要快3、移动要慢【临床运用】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一般常用于推拿手法结束时。一般用于推拿治疗作为结束手法。具有调气和血,疏通脉络,放松肌肉的作用。主治关节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病症。八、捏法 用拇、食指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捏某一部分,称捏法。【动作要领】1、捏拿肌

8、肤不宜过多,捏时手法不宜过重,捏拿时不宜拧转肌肤2、操作时当先(捏肌肤)拿-提-捏;次推动,随提随放,随着向前推进犹如波浪似,动作交替协调。九、掐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动作要领】1、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于食指绕侧缘。2、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即快又重,深透为止,不得扣动或掐破皮肤。【临床运用】掐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常用于高热、抽搐、昏迷等惊风等病证。常用穴位有:百会、人中、承浆、小天心、中冲、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临床上掐法往往与按、揉相伍,形成复合手法。掐法是强刺激手法,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十、捣法 用中指指端叩击穴位,称捣法。【动作要领】捣击时肩肘关节

9、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捣击穴位应准确,用力宜稳。复式操作手法复式操作手法概念概念复式操作法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手法也不是两种复合手法,而是一种操作法,但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法,它具有固定的穴位(部位),规定的操作程序,如黄蜂入洞,开璇玑,按旋走搓摩等。黄蜂入洞【位置】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操作】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20次。【作用】宣肺气,通鼻窍【主治】鼻塞不通,发热无汗。【临床运用】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开璇玑开璇玑【位置】在天突下1寸【操作】分推肋间直推鸠尾至肚脐摩挪肚脐至大

10、横直推肚脐至中极【作用】宽胸理气,降逆止呕【主治】胸闷痰喘,积食不化,呕吐,泄泻等症【临床应用】开者开通、宣通之意,故有宣肺气,降胃气之功,临床上对于痰邪壅塞,食积不化引起的胸闷气促,咳痰不畅,伤食腹痛,呕吐泄泻等实证均可运用。 按弦走搓摩按弦走搓摩【位置】两腋下胁肋处。【操作】医者双掌在小儿两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摩。【作用】理气化痰【主治】胸闷,气促,咳嗽,积滞等症状。【临床运用】此法理气化痰,主要用于积痰,积滞引起的胸闷痞积,咳嗽气急,咳喘不利诸症状。运水入土运水入土【位置】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操作】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4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面由小儿小指根推

11、运起,经过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大拇根止,推运50100次。【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主治】泻痢,疳积,便秘等症。【临床运用】常用于久病,虚证。如因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疳积,泻痢等症。运土入水运土入水【位置】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操作】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4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面由小儿拇指根推运起,经小天心,掌小横纹至小指根,推运50100次。【作用】利尿,清湿热,补肾水【临床运用】功能:利尿,清湿热、滋补肾水。常用于肾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频数、赤涩等。水底捞明月水底捞明月【位置】内劳宫周围【操作】医者左手持小孩左手4指,掌心

12、向上,用酒精滴入掌心,接着医者用右手中指在内劳宫周围旋运之,并结合吹气,边吹气,边旋运推之,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作用】清热凉血,宁心除烦。【主治】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临床运用】此法大寒大凉,功能清热凉血,宁心除烦,临床上主治高热之证,对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属于邪入营血的各类实热证,尤为适宜。 概概述述:小小儿儿推推拿拿穴穴位位中中,一一为为经经络络学学说说中中的的十十四四经经穴穴和和奇奇穴穴,二二为为小小儿儿推推拿拿本本身身所所具具有有的的特特定定穴穴位位。小小儿儿特特定定穴穴位位具具有有以以下下三三方方面面的的特特点点: 常用穴位常用穴位(1 1)小小儿儿推推拿拿特特定

13、定穴穴位位不不仅仅有有如如孔孔穴穴点点状状的的特特点点,还还有有线线状状(如如三三关关,六腑)和六腑)和面状面状(如腹,五指节)等。(如腹,五指节)等。(2 2)小小儿儿推推拿拿特特定定穴穴位位大大多多数数分分布布在在头头面面和和四四肢肢(双双手手居居多多),方方便便了了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3 3)小小儿儿特特定定穴穴位位不不象象十十四四经经穴穴那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1 1、攒竹:(天门)、攒竹:(天门)位位置置:从从两两眉眉中中点点(印印堂堂)起起,直直上上至至前前发发际际(神神庭庭),称一直线称一直线。操操作作:用用两两拇拇指指侧侧面

14、面从从印印堂堂推推至至神神庭庭穴穴,两两手手交交替替直直推推24次(如图)。次(如图)。此此法法名名“开开天天门门”亦亦称称“推推攒竹攒竹”。 【作用作用】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镇惊安神。祛风散寒,醒脑明目,镇惊安神。【主治主治】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眼疾诸病症。惊惕不安,眼疾诸病症。【临床运用临床运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心经、肝经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心经、肝经等合用;若等合用;若目赤肿痛,多与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目赤肿痛,多与掐

15、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清肝经等合用。清肝经等合用。以作为头部常例穴之一。以作为头部常例穴之一。2 2、坎宫:、坎宫:位位置置:自自眉眉头头起起至至眉眉梢梢成成一一横横线线上上缘缘,左左右右两两穴穴 。操作:操作:用两拇指正面从用两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着眉头向眉印堂穴处沿着眉头向眉梢分推梢分推24次。此推法名次。此推法名“推坎宫推坎宫”,又名,又名“头部分阴阳” 。 【作用】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肿痛。【临床运用】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亦作为头部常例穴之一。亦作为头部常

16、例穴之一。3 3、太阳、太阳【位置位置】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 1寸凹陷处,为寸凹陷处,为奇穴。奇穴。【操作操作】1.推太阳推太阳 用拇指桡侧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处向后用拇指桡侧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处向后直推直推24次左右。次左右。2.按揉太阳按揉太阳 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揉按太阳穴,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揉按太阳穴,方向向耳的方向揉转,揉中加按,即每揉方向向耳的方向揉转,揉中加按,即每揉5下按压下按压2次,共次,共24次左右。次左右。3.运太阳运太阳 用大指或中指在太阳穴周围运转。用大指或中指在太阳穴周围运转。【作用作用】1.推太阳推太阳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祛风散

17、寒,醒脑明目。2.按揉太阳按揉太阳 治外感头痛。治外感头痛。3.运太阳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左太阳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临床运用】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亦作为头部常例穴之一。之一。4 4 耳后高骨:耳后高骨:位位置置:耳耳后后入入发发际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18、。 操操作作:用用拇拇指指或或中中指指指指面面做做按按揉揉法法,揉揉5次按次按2次次。【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俞等穴合用。5.风池风池【位置】 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操作】 用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各35次,按后加揉1020次;或用拇指、示指对称拿风池,称拿风池。【作用】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鼻塞,眼病等。【临床运用】 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本法发汗效

19、果较显著,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症。常按揉风池可预防感冒。6 6 天柱骨天柱骨位位置置:颈颈后后发发际际正正中中至至大大椎椎穴穴,沿沿颈颈椎椎棘棘突突成成一一直线直线 。操操作作:用用拇拇指指或或食食、中中两两指指自自上上而而下下直直推推,推推50100次次,称称推推天天柱柱(图图3-9)。或或用用汤汤匙匙边边蘸蘸水水自自上上向向下下刮刮,刮刮至至皮皮下下轻轻度瘀血即可。度瘀血即可。 【作用】 将逆止呕,祛风散寒,定惊。【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临床运用】 在天柱用推法、刮法可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虎口),揉中

20、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惊风,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单用刮法多沾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至局部皮下有轻度瘀血,治暑热发痧症。7.百会百会【位置】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头顶正中点。【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分别称为掐百会或按揉百会,亦可用灸法。【作用】 镇惊安神,升阳举陷。【主治】 头痛,惊痫,目眩,久泻,脱肛,遗尿等。【临床运用】 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痫,烦躁,肝阳头痛,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运小天心等合用,用于虚证之目眩,遗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亦可用灸法救脱,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8.印堂(又名眉

21、心、大天心)印堂(又名眉心、大天心)【位置】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操作】 用拇指甲掐后,再加揉之。掐5次左右,揉2050次。【作用】 醒脑提神,祛风通窍。【主治】 感冒,头痛,抽搐,昏厥。【临床运用】 治疗感冒,头痛,常与推太阳,推攒竹,推坎宫等穴合用;若抽搐,昏厥多与掐小天心,掐老龙,按揉百会,清心经,清肝经等穴合用。9.人中(又名水沟)人中(又名水沟)【位置】 位于沟上1/3与2/3交界处,属督脉经穴。【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次,或掐之醒即止之(注:此法应注意不要掐破皮肤,若掐破皮肤应注意防止感染。【作用】 通关开窍,定惊安神。【主治】 惊风,昏厥,抽搐,牙关紧闭。【临

22、床运用】 掐人中能通关开窍,镇惊风。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时,掐之有效,多与掐十宣、老龙等合用。10.承浆承浆【位置】 下唇的中央凹陷中。【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数次。【作用】 止呕、止泻,开窍醒神。【主治】 实热吐泻,惊风昏迷,流涎等。【临床运用】 掐而醒之,掐承浆能醒神开窍,用于惊风昏迷,常与掐老龙合用;若高热,吐泻者,多与推板门、涌泉、大肠经,揉龟尾,推七节,揉足三里、中脘等合用。单用主要用于治疗流唾液。1.1.天突天突【位置位置】 胸骨切迹上缘凹陷中,属任脉。胸骨切迹上缘凹陷中,属任脉。【操作操作】 用中指端钩点按揉用中指端钩点按揉2020次左右。次左

23、右。【作用作用】 化痰平喘,顺气止呕。化痰平喘,顺气止呕。【主治主治】 痰壅气急,咳喘胸闷,恶心呕吐等。痰壅气急,咳喘胸闷,恶心呕吐等。【临床运用临床运用】 按揉天突能化痰平喘,顺气降按揉天突能化痰平喘,顺气降逆,以止呕。由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逆,以止呕。由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喘、呕吐,多与推揉膻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喘、呕吐,多与推揉膻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 若用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动作宜快,若用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动作宜快,可使其呕吐。可使其呕吐。2.膻中膻中(又名心演、演心)(又名心演、演心)【位置位置】 在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

24、处,属任脉。在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属任脉。【操作操作】 (1 (1)揉按膻中揉按膻中用拇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用拇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 (2(2)分推膻中分推膻中揉后再用两手中指从膻中左右分推揉后再用两手中指从膻中左右分推 数十下;数十下; (3 3)直推膻中直推膻中继用示指、中指、无名指由胸骨切迹往下继用示指、中指、无名指由胸骨切迹往下 推数十下;推数十下; (4 4)按压肋间按压肋间接着用食、中指分开由锁骨下一肋间起接着用食、中指分开由锁骨下一肋间起 按压每个肋间,至第五肋间,连按压按压每个肋间,至第五肋间,连按压3535 次。次。 以上推法亦称为以上推法亦称为“推胸法推

25、胸法”。【作用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主治主治】 胸闷,吐逆,咳喘,痰鸣等。胸闷,吐逆,咳喘,痰鸣等。【临床运用临床运用】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 治疗呕吐,噫气常与推板门,分推腹阴阳,运内治疗呕吐,噫气常与推板门,分推腹阴阳,运内八卦等合用;八卦等合用; 治疗哮喘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哮喘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 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揉天突,按揉

26、丰隆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合用。3.乳旁乳旁【位置】 乳头外侧旁开1横指(0.5寸),左右两穴。【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20次左右。【作用】 理气宽胸,止咳平喘,降逆止呕。【主治】 胸闷,咳嗽,痰喘,呕吐。【临床运用】 揉乳旁治疗肺系疾患之咳喘,常与乳根、膻中、肺俞、天突合用;若呕吐者,多与推板门等穴合用。4.乳根乳根【位置】 乳头下1横指处。【操作】 用中指或拇指的指端按揉20次左右。【作用】 宽心理气,止咳平喘。【主治】 胸闷咳嗽,痰喘。【临床运用】 见乳旁穴。5. 5. 腹部腹部【位置】 上腹部。【操作】(1)腹部分阴阳: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

27、分推腹阴阳,分推100200次;(2)摩腹:掌或4指摩,称摩腹,摩5分钟。(3)拿腹【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 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临床运用】 摩腹,分推腹阴阳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背,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6.6.中脘中脘【位置位置】 脐上脐上4 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中点)。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中点)。【操作操作】 用中指面做顺时针方向揉转数十次用中指面做顺时针方向揉转数十次安中调中安中调中法;法; 逆时针方向揉转数十下逆时针方向揉转数十下补中法补中法; 先顺时针方向揉转数十次,接着由

28、上往下直推,先顺时针方向揉转数十次,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次数为揉转数的次数为揉转数的1/21/2消导法消导法。 【作用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主治】 腹痛,胀满,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腹痛,胀满,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振等。【临床运用临床运用】 由于此穴有由于此穴有3 3种操作方法,作用有别,种操作方法,作用有别,临床运用时应注意辨证,对证使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辨证,对证使用。如安中调中法有调和胃脾的功能,用于脾胃不和的如安中调中法有调和胃脾的功能,用于脾胃不和的食欲不振等症;食欲不振等症;补中法有补脾气,健胃气的功能,常用于胃脾虚弱补中法有补脾气,健胃气

29、的功能,常用于胃脾虚弱之症;之症;消导法有消食导滞作用,常用于乳食积滞之症。消导法有消食导滞作用,常用于乳食积滞之症。7.肚脐(又称神阙、气舍)肚脐(又称神阙、气舍)【位置】 位于肚脐正中(奇穴)。【操作】 用中指端揉转数十次,加按35次,称揉按肚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作用】 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主治】 食积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吐泻。【临床运用】 揉脐,摩脐法对脾胃肠疾患疗效尤佳。它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积滞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8.天枢天枢【位置】 脐旁2寸。【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的指

30、端按揉50100次。【作用】 调理胃肠,消积导滞。【主治】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食积不化。【临床运用】 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调大肠,消积导滞。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便秘等症。临床上天枢与脐同时操作时,可以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同时揉动。9.丹丹 田田 【位置】 小腹部中点(按:另有脐下2寸及脐下3寸之说).【操作】或揉、或摩、或推,分别称为揉丹田,或摩丹田,或推丹田。揉200300次,摩5分钟,推为揉数的一半。【作用】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主治】 腹泻,腹痛,遗尿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临床运用】 揉、摩、推丹田能

31、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揉后加推上丹田,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单用揉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也可与清后溪等合用。10.肚角肚角【位置】 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处。【操作】 用双手拇指、示指、中指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拿或按3-5次。【作用】 止痛,止泻。【主治】 腹痛,腹泻。【临床运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5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完毕后,再拿此穴。1.

32、大椎大椎【位置】 第7颈椎至第1胸椎棘突之间,属督脉。【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或指端按,继加揉,共约30次,分别称为掐大椎或按大椎。【作用】 退热解表【主治】 高热,强项,咳嗽。【临床运用】 掐或按大椎有清热解表的作用,继加揉法起缓解前法引起的不适,本穴主要用于感冒,发热,项强等症。此外用提捏法,以屈曲的示指、中指两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局部皮下出现轻度瘀血为止,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2.肩井(又称膊井)肩井(又称膊井)【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阴胆经。【操作】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每次治疗拿或按约5次。【作用】 宣通

33、气血,发汗解表。【主治】 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临床运用】 按拿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收法(结束手法),也可用于治感冒、惊厥及肩背部疼痛等症。3.定喘定喘【位置】 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的凹陷中。【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2030次。【作用】 止咳平喘。【主治】 咳嗽,哮喘,肩颈痛等。【临床运用】 按揉定喘穴能止咳平喘,常用于外感内伤之咳喘,临床常与揉肺俞、风门等穴合用。4.创新创新【位置】 在第1胸椎棘突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1穴。【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按约30次。【作用】 止咳平喘。【主治】 咳嗽,哮喘。【临床运用】 揉按创新,能止咳平喘。常用于

34、外感咳嗽,哮喘,临床多与天突、膻中、肺俞等合用。5.风门风门【位置】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用两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端揉按,称揉按风门,揉按2030次。【作用】 止咳,平喘。【主治】 感冒,咳嗽,气喘。【临床运用】 揉风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临床上多与清肺俞,推揉膻中等配合使用。6.肺俞肺俞【位置】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 (1)用拇指或中指面揉2030次,称揉肺俞;(2)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呈“介”字形推50100次,称推肺俞;用(3)盐粉或姜汁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称盐擦“八”字。以上诸法总称推背法或称全

35、推揉肺俞 【作用】 宣肺止咳,化痰退热。【主治】 喘咳,痰鸣,胸闷,胸痛,发热等。【临床运用】 揉推肺俞有宣肺止咳,化痰退热的功能,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若加盐擦“八”字,效果更好。7.脾俞脾俞【位置】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 用揉法,称揉脾俞,治疗时揉50100次。【作用】 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主治】 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黄疸,水肿,慢惊,四肢乏力等。【临床运用】 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常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多与揉胃俞,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8.胃俞胃俞【位置】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用指揉法,

36、称揉胃俞。【作用】 健脾胃,消积滞。【主治】 胃病,小儿吐乳,消化不良。【临床运用】 揉胃俞有健脾胃,消积滞的功能。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积滞,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揉脾俞,推脾经,揉按足三里等合用。9.肾俞肾俞【位置】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用揉法,称揉肾俞。【作用】 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主治】 肾虚、泄泻、下肢瘫痪。【临床运用】 常用于肾虚腹泻,或阴虚便秘,或下肢瘫痪等,多与推肾经,补脾经,揉丹田等合用。10.腰俞腰俞【位置】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操作】 按揉本穴称按要俞。每次治疗约按揉30次。【作用】 通经络,止泄泻。【主治】 腰疼,泄

37、泻,下肢瘫痪。【临床运用】 按揉腰俞,能通经络,止腹泻。多用于腰痛及下肢瘫痪,泄泻等症。11.脊柱骨脊柱骨【位置】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 用示指、中指面至大椎直推至骶椎(长强)名“推脊”。每次治疗推100300次(图3-25)。【作用】 清热镇惊。【主治】 发热,惊风。【临床运用】 推脊能清实热,常用于实热证及急惊风等症,临床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掐、按大椎等合用。12.脊脊【位置】 脊柱两旁,由肺俞至肾俞之间。【操作】 用捏法,由肾俞处往上翻至肺俞,两侧各35次,此法俗称“翻皮” 。【主治】 疳积,吐泻,腹痛,便秘,夜啼等。【临床运用】 用捏脊法自下而上捏之,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

38、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13.七节骨七节骨【位置】 第4腰椎至尾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操作】 用拇指侧面或示指、中指两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推上和推下七节。每次治疗推60200次。【作用】 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主治】 泄泻,脱肛,便秘。【临床运用】 1.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久痢,久滑泄等症,临床上常与按百会,揉丹田,补脾经等合用治疗

39、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小儿腹胀或出现其他变虚。2.推下七节骨能泄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泄。14.龟尾(又名尾闾、长强、尾尻)龟尾(又名尾闾、长强、尾尻)【位置】 位于尾椎骨端。【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分别称揉龟尾或按揉龟尾(图3-29)。【作用】 止泻,固脱,通便。【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临床运用】 龟尾穴即相当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使用,可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症。1.总筋总筋【位置】 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

40、】 用拇指指甲掐或指端按揉之,同时另一手握小儿四指远端加摇法,分别称掐总筋,按揉总筋。每次掐24次,揉24次左右。【作用】 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气机。【主治】 惊风,抽掣,夜啼,口舌生疮,潮热牙痛等。【临床运用】 按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之气机。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此穴也作为推上肢的首推穴之一,故往往作为常例。治疗惊风抽掣多用掐法,操作时手法宜快,并稍用力。2.阴阳(又名大横纹)阴阳(又名大横纹)【位置】 位于总筋两旁,。【操作】 用两手拇指从总筋处向左右两边分推2030次。本法又名“分阴阳”。【作用】 调和阴阳。【主治】 寒热

41、往来,腹胀,吐泻,食积,痢疾,烦躁不安等。【临床运用】 分推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乳食停滞,腹胀,吐泻等症。亦可用治痢疾,有一定效果。也作为推上肢部首推穴之一,故也作为常例。3.板门板门【位置】 从虎口经鱼际直至总筋之间的一条线即是此穴部。【操作】 在大鱼际肌中点用拇指端揉,称揉板门;用拇指推法自拇指根(即虎口)推向腕横纹;或板门推向腕横纹,称推板门。【作用】 止咳嗽,健脾胃,止吐泻。【主治】 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咳喘等。【临床运用】(1)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止咳平喘。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胀,咳喘等。

42、(2)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若吐泻兼作,则板门推向横纹后加按揉数下,然后横纹推向板门。推板门能止泻、止吐,每次揉推3040次。4.脾经脾经【位置】 拇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旋推为补脾经法;直推为清脾经法。【作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止吐泻。【主治】 腹泻,呕吐,疳积,食欲不振,便秘,痢疾等。【临床运用】(1)补脾经法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2)清脾经法能清热利湿,止呕止吐。用于湿热内蕴,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5.肝经肝经【位置】 食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

43、;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每次治疗推100500次。【作用】 平肝息风,开郁除烦。【主治】 急慢惊风,烦躁不宁,目赤,口苦,咽干等。【临床运用】1.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急惊风,抽搐,烦躁不宁,目赤,口苦,咽干等症。2.补肝经能补益肝肾,常用于慢惊风,但肝经宜清不宜补,因肝为阴中之阳脏,稍有不慎,易动肝风,故若肝虚应补时,以补肾经代之,称滋肾养肝法。心经(又名心火)心经(又名心火)【位置】 位于中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直推为清,称清心经(图3-36)。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每次治疗推100500次。【作用】 清心除烦,补益气

44、血。【主治】 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夜啼,惊惕不安等。【临床运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后溪等合用。(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面色无华,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肺经(又名肺金)肺经(又名肺金)【位置】 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每次治疗推100500次。【作用】 宣肺清热,化痰止咳,疏风解表,补益肺气。【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咽喉肿痛,

45、肺虚等。【临床运用】(1)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2)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虚之证。肾经(肾才)肾经(肾才)【位置】 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肾经;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每次治疗推100500次。【作用】 滋补肾阴,温养下元,清利下焦湿热。【主治】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小便赤色不利,癃闭等。【临床运用】(1)补肾经能滋肾阴,温下元。用于先天不足;(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湿热,小便赤色等症。“肾为先天之本,”故临床上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多

46、以清后溪代之。大肠(又名小三关,指三关)大肠(又名小三关,指三关)【位置】 食指掌面桡侧缘,自示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 从示指尖直向虎口,称推大肠。【作用】 清利大肠湿热。【主治】 腹泻,脱肛,痢疾,便秘。【临床运用】 大肠能清利大肠之湿热,常用于泻痢,便秘,大肠湿热证,临床多与推六腑,推七节,揉龟尾等穴合用。小天心小天心【位置】 在内劳宫与总筋之间正中处。【操作】 用拇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或用捣法分别称揉按小天心、捣小天心;用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治疗时揉按2030次,掐510次。【作用】 镇惊安神,清热除烦。【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阴虚内热,久热不退。【临床运用】(1)揉

47、按小天心能清热除烦,主要用于心经有热的烦躁不安或阴虚内热,久热不退之症。(2)掐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握拳者,则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宫510次,能眼平手直;若眼往下翻,则由小天心掐运至总筋510次 。内劳宫内劳宫【位置】 掌心中,屈指时,第2、3掌骨之间中点,属于厥阴心包经。【操作】 用掐、揉法,分别称为掐内劳或揉内劳,临床往往用掐后加揉,每次掐揉2030次。【作用】 清热除烦。【主治】 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临床运用】(1)揉内劳能清热除烦,用于心经积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

48、等症。(2)掐内劳能发汗退热,常用于热厥,表实无汗者。四横纹(四缝)四横纹(四缝)【位置】 掌面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关节横纹处:(四横纹之中点为“四缝”)。【操作】 用拇指甲掐。各掐45次,继加揉各56次。【作用】 行气导滞,清热除烦。【主治】 疳积,腹痛腹胀,烦热等。【临床运用】 掐揉四横纹能理气导滞,清热除烦,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痛,烦热,消化不良,腹泻等症。常与推脾经,揉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挤黄色液体或出血以治疗疳积,效果较好。十宣(又称十王)十宣(又称十王)【位置】 位于十指尖指甲肉赤白肉际处。【操作】 用掐法,称掐十宣(图3-46)。10个指尖各掐5次

49、,或醒后即止。【作用】 清热,醒神,开窍。【主治】 高热,惊风,昏厥。【临床运用】 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醒神,开窍的作用,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合用。老龙老龙【位置】 中指甲根正中后1分处。【操作】 用掐法,称掐老龙。【作用】 开窍醒神。【临床运用】 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若小儿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精宁精宁【位置】 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凹陷中。【操作】 用掐法,称掐精宁。次数:35次。【作用】 行气、破结、化痰。【主治】 气喘、干呕、惊风。【临床运用】 掐精宁能行气、破结、化痰。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吼痰喘

50、,干呕,疳秋等症。本法于体虚者面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则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同用,以免克削太甚,元气受损。端正端正【位置】 中指甲跟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螺纹面揉分别称掐、揉端正。每次掐5次,揉50次。【作用】 降逆止呕,升提止泻,镇惊,止衄。【临床运用】1.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呕,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揉左端正能提升。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2.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配合。同时本穴对鼻衄有效,方法用细绳由中指第3节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二扇门二扇门【位置】 二扇门又称左、右扇门,一扇

51、门,三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赤白肉际处。【操作】 拇指、示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二扇门;拇指偏锋按揉,或用示指、中指端按揉,称按揉二扇门。每次掐5次,揉按约100次。【作用】 发汗,退热,镇惊止搐。【主治】 急惊抽搐,口眼歪斜,身热无汗。【临床运用】 掐揉二扇门能发汗退热,镇惊止搐,常用于急惊抽搐,身热无汗。揉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若口眼歪斜向左掐右手穴;歪斜向右掐左手穴。二人上马(又名上马、二马)二人上马(又名上马、二马)【位置】 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凹陷中(按:相当于“液门”穴,属于少阳三焦经)。【操作】 用拇指端揉或指甲掐称揉上马或掐上马。每次掐2030

52、次,揉100150次。【作用】 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尿通淋。【主治】 虚热喘咳,小便赤色淋漓,腹痛,牙痛,睡时磨牙等。【临床运用】 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上马能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尿通淋。为补肾滋阴的要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色淋漓等症。本法对体质虚弱,肺部感染有干性啰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啰音配揉掌小横纹,多揉有一定疗效。外劳宫外劳宫【位置】 手背第2、第3掌骨交接处凹陷中,与内劳宫相对处,为奇穴。【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称揉外劳宫,用指掐,称掐外劳宫。每次掐5次,揉按约100次。【作用】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寒解表。【主治】 风寒感冒,受寒腹痛,肠鸣

53、腹泻,脱肛,遗尿,寒疝。【临床运用】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寒解表。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皆宜,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上也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合谷(又名虎口)合谷(又名虎口)【位置】 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之中点,稍偏示指处,属手阳明大肠经。【操作】 用右手拇指、示指两指甲对称掐之,或相对拿捏,分别称为掐合谷,拿合谷。每次数掐拿35次。【作用】 发汗解表,开窍醒神。【主治】 感冒,牙痛,急惊昏迷。【临床运用】 掐拿合谷能发汗解表,开窍醒神。常用于

54、风寒感冒,牙痛,急惊昏迷。临床多配合掐人中,老龙等穴治疗急惊昏迷。若牙痛,多与二马、牙关等配合使用。一窝风(又名外一窝风)一窝风(又名外一窝风)【位置】 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操作】 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一窝风,每次治疗约100次。【作用】 祛风散寒,温中行气,止疼痛,利关节。【主治】 外感无汗,腹痛,关节痹痛,瘙痒等症。【临床运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与揉脐,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祛风散寒,止痹痛,利关节,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及风邪所致瘙痒等症也有较好效果。阳池阳池【位置】 在手背腕上横纹陷中上约2分处,即手背腕上横纹陷中靠腕

55、面的凹陷边。【操作】 用拇指掐阳池掐35次。【作用】 止头痛,利尿,通便。【主治】 头痛,尿赤,便秘。【临床运用】 掐、揉阳池,临床上主要用于风痰头痛,外感头痛,多与揉耳后高骨、丰隆、一窝风配合用。若尿赤,小便不利,多与后溪配合用。大便秘结,常与推六腑,推下七节等配合用。三关(又名大三关)三关(又名大三关)【位置】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操作】 用拇指桡侧面或示指、中指面自腕背推向肘,称推上三关;用食指、中指面自肘推向腕背,称推下三关。每次治疗推约100次(按:男,三关推上;女,三关推下)。【作用】 发寒解表,温阳散寒。【主治】 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斑白疹,

56、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临床运用】(1)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寒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2)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六腑六腑【位置】 前臂尺侧缘,阴池(神门)至肘(少海)成一直线。【操作】 用拇指面或示指、中指面自肘推向腕或自腕推向肘,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每次治疗推100300次,或推至该处皮肤发凉为度。(按:男,退下六腑;女:推上六腑)。【作用】 清热,

57、凉血,解毒。【主治】 一切实热病症,如高热,烦渴,惊风,口疮,木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干燥等。【临床运用】(1)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2)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或里证(脏腑之病),则可以退六腑三次,推三关一次:若以寒为主或表证者,则可以推三关三次,退六腑一次。天河水天河水【位置】 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

58、(曲泽)成一直线。【操作】 两示指、中指面沾水自腕推向肘,每推1次,结合吹气一口(按:另也有不结合吹气之说),称清推天河水;用示指、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交互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每拍打一番同时结合吹气一口,称打马过天河。前后两法速度的移动宜慢不宜快。治疗以该处皮肤发凉为度,总的原则:不超过18口气。【作用】 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治】 外感发热、潮热、高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等一切实热病症。【临床运用】(1)清(推)天河水,性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心,汗微出,

59、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坎宫,揉太阳等合用。(2)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箕门箕门【位置】 大腿内侧,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中点成一直线。【操作】 用示指、中两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做直线推法,称推箕门(图3-57)。每次治疗推100300次。【作用】 利尿通淋【主治】 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临床运用】 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后溪等合用。百虫(又名血海、百虫窝)百虫(又名血海、百虫窝)【位置】 位于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髌骨内上缘2.5寸处。【操作】 用拿法,称拿百虫。每次拿约

60、5次。【作用】 通经络,止抽搐。【主治】 四肢抽搐,下肢痿癖。【临床运用】 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膝眼(又名鬼眼)膝眼(又名鬼眼)【位置】 位于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内外侧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操作】 用按揉法,称按膝眼。用拿法,称拿膝眼或拿鬼眼。每次拿约10次。【作用】 通经络,止抽搐。【主治】 下肢痿软,惊风抽搐。【临床运用】 按膝眼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拿百虫等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或用掐法。足三里足三里【位置】 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

61、侧约一横指处,属足阳明胃经。【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作按揉法,称按揉足三里。每次按揉50100次。【作用】 调理脾胃,强壮身体。【主治】 腹胀,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乏力。【临床运用】 本穴属足阳明胃经,能健脾和胃。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常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推板门等配合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脾主治脾虚腹泻;且常与捏脊,摩腹等配合应用,作为小儿保健。前承山前承山【位置】 前承山穴又名中臁、子母、条口。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寸,上巨虚穴下2寸,距胫骨前1横指(中指)与后承山相对处,属足阳明胃经。【操作】 用掐揉或拿法,称掐前承山;揉前承山或拿前承山。每次掐、拿约5次,揉约30次。【作用】

62、 解痉止搐。【主治】 惊风下肢抽搐。【临床运用】 掐揉本穴主治抽搐,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仆参等合用,治疗角弓反张,下肢抽搐。丰隆丰隆【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属足阳明胃经。【操作】 拇指或中指端揉按,称揉按丰隆。每次治疗揉按50100次。【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主治】 咳嗽,痰鸣,气喘。【临床运用】 揉丰隆和胃气,化痰湿。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常与揉膻中,推揉肺俞等合用。解溪(又名鞋带)解溪(又名鞋带)【位置】 位于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间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端揉,称掐解溪或揉解溪。每次治

63、疗掐35次,揉50100次。【作用】 解痉通络,止吐止泻。【主治】 惊风,吐泻不止,踝关节屈伸不利。【临床运用】 掐揉解溪能解痉通络,止吐止泻,临床用于惊风抽搐,或踝关节屈伸不利,多与掐前承山、昆仑、仆参等穴合用。若吐泻,多与揉中脘,揉脐、推七节、龟尾等合用。大敦大敦【位置】 大敦穴又名三毛,位于足大趾外侧爪甲根与趾关节之间,足拇指毛际处,故名“三毛”。【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大敦。每次治疗掐约5次。【作用】 解痉,开窍。【主治】 惊风,抽搐,昏厥。【临床运用】 掐大敦能解痉开窍。主要用于惊风抽搐,昏厥等症。常与仆参、解溪、老龙等合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神醒时应马上停止操作。委中委中【位置

64、】 腘窝中央,在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35次,或用拿法约5次,分别称掐委中或拿委中。【作用】 解痉,通络。【主治】 惊风抽搐,下肢痿软。【临床运用】 本穴用于急惊抽搐及下肢痿软无力。常与掐大敦、承山、足三里、膝眼等穴合用。后承山(又名承山、鱼肚、后水)后承山(又名承山、鱼肚、后水)【位置】 在腓肠肌交界尖端,人字形凹陷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用拇指指面揉按,称揉按承山;用拿法,称拿承山。每次治疗按2030次,拿约5次。【作用】 止抽搐,通经络。【主治】 惊风抽搐,腿痛转筋,下肢痿软。【临床运用】 拿后承山能止抽搐,通经络,常与拿委中等配合治疗

65、惊风抽搐,下肢痿软,腿痛转筋等。昆仑昆仑【位置】 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之间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掐此穴称掐昆仑。或与太溪穴对拿,称拿昆仑。每次治疗拿、掐约5次。【作用】 解痉,醒神。【主治】 惊风抽搐,昏迷不醒。【临床运用】 本穴为急救用,常与太溪穴对拿,掐老龙等穴配合,治惊风抽搐,昏迷不醒。仆参仆参【位置】 在昆仑穴下,跟骨外侧下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用拿法,称拿仆参;或掐法称掐仆参。每次治疗拿、掐约5次。【作用】 开窍醒神。【主治】 昏厥,惊风。【临床运用】 本穴也属急救用穴,常与掐老龙、大敦等穴合用,治疗昏厥,惊风等病症。申脉申脉【位置】 在外踝尖下约3分

66、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操作】 掐或按、或点法,分别称为掐申脉,按申脉,点申脉。每次治疗45次。【作用】 开窍醒神,镇静安神。【主治】 昏厥,惊风,癫狂。【临床运用】 同“仆参”。涌泉涌泉【位置】 在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人”字凹陷中,属足少阴肾经。【操作】 用揉法,或揉按法,分别称揉涌泉,揉按涌泉(图3-68)。每次治疗揉50100次。【作用】 清热除烦,止吐止泻。【主治】 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临床运用】(1)久揉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热,久热不退,烦躁不安等症,常与按揉内劳宫,揉上马等配合应用。配合退六腑,清天河水亦能退实热。(2)用揉按法能止吐、止泻,但临床应用时有男女之别,如男:左揉转加按之止吐;右揉转加按之止泻;又吐又泻则左右用相等的揉转加按。女:左揉转加按之止泻;右揉转加按之止吐;吐泻兼作,则以左右相等的揉转加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