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632950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0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国学大师柳诒徵国学大师柳诒徵国学国学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孔子世孔子世家家孔子(前孔子(前551551前前479479),),春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

2、,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落。成年做过“委吏委吏”(司(司会计)和会计)和“乘山乘山”(管畜牧)(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游列国,终不再仕。孔子的生平孔子的生平 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是 体,凡篇,为体,凡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将大学 、中庸、中庸、 论语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孟

3、子编在一起,称为“”。春秋春秋语录语录儒儒四书四书论:纂辑,应读论:纂辑,应读l ln n; ;语:言谈。语:言谈。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一、解题:一、解题:季氏季氏将伐将伐颛臾颛臾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将伐将伐将: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伐: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是非正义的事。二、背景简介二、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季

4、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逐渐强大,把持鲁国朝政把持鲁国朝政,其,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和两位弟子的对话。齐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齐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论论语(语(ln) 颛臾颛臾(zhuny

5、)社社稷稷(j) 虎虎兕兕(s) 出于出于柙柙(xi) 焉用彼焉用彼相相矣矣(xing) 干干戈戈(g) 冉冉有(有( rn )椟椟( d )正音:请你读读准正音:请你读读准整体赏析课文整体赏析课文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一问: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几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见于孔子于孔子曰: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孔子曰:“求!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夫颛?夫颛臾,昔者先王臾,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且

6、在邦域之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第二次对话:第二次对话: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欲也。”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陈力就就列列,不能者止。,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过矣,矣,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是谁之过与?过与?”第三次对话:第三次对话:冉有曰: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孔子曰:孔子曰:“

7、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必为之辞。二问: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么?三问:三问:就孔子而言,几次对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话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孔子说话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是冉有说的。是冉有说的。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无乃尔是过与?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冉有为何不直

8、接说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而?而要拐弯抹角的说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的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地表白?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列举了什么理由?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责攻伐颛臾。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9、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也 何以伐为?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式得出了结论。孔子的意思是孔子的意思是: : (1) (1)颛臾为先王封国颛臾为先王封国, ,不可伐不可伐; ; (2) (2)颛臾在邦域之中颛臾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不必伐; ; (3)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结论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文字意义文字意义: 昔者昔者者,助词。者,助词。以为以为把把 作为。作为。 是是这这。 何以何以 为为:表

10、反问:表反问的句式。的句式。第一段语言知识点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无乃尔是过与与两个两个“于于”字字:见:见于于孔子曰孔子曰 有事有事于于颛臾颛臾一个古今异义词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东蒙主 把(他)封为把(他)封为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过与与 名作动,过错名作动,过错责备责备一个省略句: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昔者先王以(之之)为东蒙主)为东蒙主一个判断句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两个宾前句两个宾前句: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无乃与?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相当于“恐怕恐怕吧吧”是:

11、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是是”宾前宾前 无乃无乃过尔过尔与?与?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冉有的狡辩冉有的狡辩夫子欲夫子欲之之,吾吾二臣皆二臣皆不欲也。不欲也。七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不能者止。” (2) 危而

12、不持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文字、语句理解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才可)就任其职 , 没有才没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能就不要任其职。 危危:不稳不稳; 颠颠:跌到。跌到。持持:扶扶,扶持扶持,搀扶。搀扶。 虎兕虎兕:猛兽猛兽,喻季喻季氏氏;兕兕,独角犀牛。独角犀牛。 柙:柙:关猛兽的笼子。关猛兽的笼子。 椟:椟:匣子。匣子。 过: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

13、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彼相相,指冉有、子路。指冉有、子路。 九问:九问: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不欲”吗?如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并非真的“不欲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十问: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

14、么,这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目的?第一句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冉有第二次狡辩冉有第二次狡辩 冉有的辩解: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忧。” 今夫句首语气词。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固 城郭坚固。城郭坚固。 今现在。今现在。 必必定。为成为。必必定。为成为。 子孙季氏的子孙。子孙季氏的子孙。 忧忧患,名

15、词。忧忧患,名词。 分析:分析: 冉冉有有要要作作辩辩解解 , 表表明明冉冉有有仍仍然然坚坚 持持 对对 颛颛 臾臾 动动 武武 。 这这必必将将受受到到孔孔子子 进进一一步步批批评评,由由 此此也也将将进进一一步步显显 示示 孔孔 子子 的的 思思 想想 。求!君子疾夫舍求!君子疾夫舍“欲之欲之” 而必而必为之为之 辞。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哼哼!十一问:对于冉有对于冉有编造借口,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了一句,就转换

16、话题,谈论谈论“文德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编造借口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文德德属于治国之本,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十二问: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样做?对内要:均和

17、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之。文字理解文字理解夫、是夫、是 句首助词和近指代词。句首助词和近指代词。 远人远人本国以外的人。本国以外的人。修文德修文德实施文教和德政。实施文教和德政。 来、安来、安均为使动用法。均为使动用法。 相夫子相夫子辅佐季氏。辅佐季氏。谋动干戈谋动干戈策划动武。策划动武。萧墙之内萧墙之内 国内。国内。丘也丘也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有国有家者有国有家者 诸侯、大夫。诸侯、大夫。 寡、不均寡、不均(东西)少、(分配)不均匀。(东西)少、(分配)不均匀。贫、不安贫、不安贫困、不安定。贫困、不安定。盖盖因为,连词。

18、因为,连词。和和(上下)和好。(上下)和好。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

19、三个错误?哪三个错误?一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正确之举:正确之举: 丘丘也也有有国国有有家家者者,不不患患寡寡而而 患患不不均均,不不患患贫贫而而患患不不安安。盖盖均均无无贫贫,和和无无寡寡,安安无无倾倾。 夫夫如如是是,故故远远人人不不服服,则则修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邦分崩离析而不

20、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张即对即对均、和、安均、和、安的追求;的追求;强烈批评冉有、子路既无所作强烈批评冉有、子路既无所作为,又为,又“谋动干戈谋动干戈”的错误。的错误。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祸起萧墙”。 小结小结力伐争利力伐争利文德治国文德治国责责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先王以为东蒙 主主不可伐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且在邦域

21、之中矣不必伐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不当伐驳驳引用名言引用名言设比喻设比喻斥斥君子品质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揭穿阴谋晓晓之之以以礼礼晓之以晓之以理理晓之以晓之以德德季氏将有事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颛臾。吾二臣者皆不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欲也。今不取,后世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必为子孙忧。冉冉 有有孔子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中心概括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路的一次的一次对话对话。通过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表达了了“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22、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的政治思想,治思想,以及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用文教德政来使“远远人人”归服的主张。归服的主张。“与与”通通“欤欤”,语气词,用在,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吧”、“吗吗”同例同例1 1,表反问,可译为,表反问,可译为“呢呢”1、通假字、通假字1 1无乃尔是过无乃尔是过与与2 2是谁之过是谁之过与与1 1、修文德以、修文德以来来之之 既既来来之之 而不能而不能来来(之)(之)2 2“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之。”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使来、归顺来、归顺2、词类活用活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使安定。安定。3 3

23、、相相夫子夫子4 4、后世必为子孙后世必为子孙忧忧 吾恐季孙之吾恐季孙之忧忧 指忧患的事。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2、词类活用活用相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3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东蒙主2)是是谁之过与谁之过与古义:把古义:把当作当作 今义:认为今义:认为古义:指示代词,这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3)丘也闻有)丘也闻有国国有有家家者者4)陈力)陈力就列就列 古义古义:诸侯的封地叫:诸侯的封地叫国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家家 今义今义:国家,家庭。:国家

24、,家庭。古义古义:就就居,充任;列居,充任;列职位职位 今义今义:到队列里去。:到队列里去。过过是谁之是谁之过过与与无乃尔是无乃尔是过过与与且尔言过矣且尔言过矣过错,名词过错,名词责备,动词责备,动词安安不患贫而患不不患贫而患不安安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之安定,形容词安定,形容词使使生活安定生活安定4 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错了,形容词错了,形容词相相则将焉用彼则将焉用彼相相矣矣相相夫子夫子辅助盲人走路的人,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名词辅佐,动词辅佐,动词引出对象引出对象于于冉有、季路见冉有、季路见于于孔子孔子季氏将有事季氏将有事于于颛臾颛臾虎兕出虎兕出于于柙柙而谋动干戈而谋动干戈于于邦内邦

25、内对对 从从在在5 5、文言句式、文言句式1 1)固定句式)固定句式A A、无乃无乃尔是过尔是过与与?B B、何以何以伐伐为为?2 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也恐怕恐怕吧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为什么呢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为什么要攻打它呢?这是国家的臣属这是国家的臣属3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无乃尔无乃尔是是过与?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恐怕该责备你吧?又又何何羡乎!羡乎!A A、用、用“之之”或或“是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B B、当、当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充当充当宾语宾语时,就要前置。时,就要前置。又羡慕什么呢?又羡慕什么呢?又羡何乎?又

26、羡何乎?无乃过无乃过 尔与?尔与?l虎兕出柙: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责, ,主管者应负责任。主管者应负责任。 l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后指既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6、成语积累、成语积累l祸起萧墙: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部发生祸乱。l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或大张声势地做事。l分崩离析: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