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629384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文与与可可画画筼筼筜筜谷谷偃偃竹竹记记 苏苏 轼轼文同墨竹文同墨竹海南岛东坡书院海南岛东坡书院东坡笠屐图东坡笠屐图写写 作作 背背 景景 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表兄文与可之间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表兄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的深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10181079),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

2、州)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的“偃竹图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词: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

3、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代表,合称“苏辛苏辛”。诗歌: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成为北宋诗坛骄傲骄傲。散文: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唐宋八大家家”领衔人物。领衔人物。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宋四家”。绘画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是文人画的开创者

4、之一,有有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竹石图等传世。等传世。赋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的赤壁赋赤壁赋与欧阳修的与欧阳修的秋声秋声赋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同为文赋的代表作。全全文文结结构构第一段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第一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二层第二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三层第三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

5、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的美学观点第三件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饭第三段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亲密无间解读第一段:一.翻译下列句子1.自蜩腹蛇蚹生而有之也。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2.夫既心识

6、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 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 解读第一段:一.翻译下列句子3.平居自视了然,岂独竹乎?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4.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则非耶? 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认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解读第一段:二.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见其所欲画者2.乃见其所欲画者 岂独得其意 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副词,却 竟然)(就是 就)(代词,自己)(代词,他的)(代词,自己)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可分几层?各

7、写了什么? 三层。 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解读第一段: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3.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解读第一段: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有道者预习: 1.第二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 2.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3.文章题目既然为

8、“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2.熟读第一段。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B 大概,大致 解读第二段一、完成下列各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与可无以答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窥父

9、不在,窃发盆 B 都是 “赞 同,同意” 踩 跟踪,追随 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都是 “打开”的意思 3.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三件趣事。表现文与可的性格:第一件事突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10、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 B. C. D. A胸有成竹心手相应尺幅千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

11、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D 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思想的?1文体,杂文;文体,杂文;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记叙了

12、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过人、无拘率直的人;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什么一种感

13、情?又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什么一种感情?又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作者的这种感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作者的这种感情主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对二人情主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在“乐乐”事的叙述中凸现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事的叙述中凸现

14、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系,而这个“乐乐”又与失友的又与失友的“悲悲”形成了反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同时作者还借助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同时作者还借助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思,直接抒发感情。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言明快、活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言明快、活

15、泼、幽默,对诗、赋、文及典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随物赋形随物赋形”“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的典范之作。松 竹 梅 岁 寒 三 友桃 李 杏 春 风 一 家 将下列这副春联补充完整松 竹 梅于潜僧绿筠轩于潜僧绿筠轩松、竹、梅松、竹、梅合称合称“岁寒三友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始见于南宋。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

16、丐论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题文与可画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中国古代称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四君子”是是梅、兰、竹、菊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人格化。梅花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

17、,先众花而报春;而报春;兰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寒三友岁寒三友”与与“四君子四君子”而而竹子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的象征。“未出土时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诗便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梅兰竹菊高贵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的品性引起画

18、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思想的内涵。的内涵。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 ” 与与“四君子四君子”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湖州竹派”的重的重要人物。由于画家个性不同,画竹时的神

19、气各异,要人物。由于画家个性不同,画竹时的神气各异,画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李景黄在画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李景黄在似山竹谱似山竹谱指出:指出:“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有气斯苍,有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有气斯苍,有神乃润。文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苏之下笔风雨,神乃润。文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苏之下笔风雨,其气足也。其气足也。”由此可见,文同的由此可见,文同的“胸中成竹胸中成竹”,主,主要是指要是指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文人画竹,如果胸中。文人画竹,如果胸中没有竹子的神气,也就没有竹子的神气,也就“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不出气韵生动的竹子了。,画不

20、出气韵生动的竹子了。苏苏 轼轼 与与 画画 竹竹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竹生时何尝逐节生?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一瓣香。”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东坡画竹不作节,此东坡画竹不作节,此达者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风霜凌厉,达者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风霜凌厉,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语。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语。”石涛石涛作为明朝遗民,归顺清朝后,文人的

21、名节问题一直作为明朝遗民,归顺清朝后,文人的名节问题一直令其苦恼,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问题,但画起墨令其苦恼,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问题,但画起墨竹来,不像苏轼那样放达,再怎么写意,也不能废竹来,不像苏轼那样放达,再怎么写意,也不能废了竹节。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证。了竹节。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证。 苏苏 轼轼 与与 画画 竹竹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为为”的意义和用法的意义和用法1.今画者乃节节而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为之之(动词,描画,勾勒。(动词,描画,勾勒。名词代词前,后无动词)名词代词前,后无动词)2.子由子由为为墨竹赋墨竹赋以遗与可曰以遗与可曰(动词,写(动词,写作

22、)作)3.余余为为徐州徐州(当、做,可译为(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到某地做官)4.而予而予以为以为有道者(有道者(动词,认为动词,认为)5.吾将吾将以为以为袜(袜(以之为,把以之为,把当作当作)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少纵即逝矣:1、初不自贵重: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月落庭空影许长:3、废卷而哭失声: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吾将以为袜:5、发函得诗: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而读书者与之:7、以书遗余曰:以书遗余曰:没,通没,通“殁殁”,死亡,死亡 少,通少,通“稍稍”,稍微,稍微 贵重

23、,古:看重;今,价值高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许,古:这样;今,也许许,古:这样;今,也许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以为,古:把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当作;今,认为发,古:打开;今:发送发,古:打开;今:发送 与,古:赞成;今:给与,古:赞成;今:给 遗,古:赠送;今:遗失遗,古:赠送;今:遗失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吾将买田而归老老焉:焉:(2)余因而余因而实实之:之:(3)与可与可厌厌之:之:(4)自自蜩腹蛇蚹蜩腹蛇蚹以至于以至于剑拔剑拔十寻者:十寻者:(5)初不自初不自贵重贵重:形容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老,养老,

24、老,养老形容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实,证实,实,证实形容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厌,厌恶,厌,厌恶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贵重,以,贵重,以为贵重,觉得为贵重,觉得贵重贵重指出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指出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1、然然自视了然:自视了然:予不能然也: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绢:然二百五十匹绢:2、以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与可以书遗予曰:与可以书遗予曰:吾将以为袜:吾将以为袜:3、之之竹之始生: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一寸之萌耳:

25、生而有之也:生而有之也:临事忽丧之:临事忽丧之:士大夫传之:士大夫传之:而读书者与之:而读书者与之:的样子的样子这样这样然而然而把把把把把把当作当作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的代词,代节叶代词,代节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语气助词,补足音节代词,指与可之言代词,指与可之言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4、于于与可没于陈州:与可没于陈州:5、其其乃见其所欲:乃见其所欲:以追其所见:以追其所见:其所以然:其所以然:岂独得其意:岂独得其意:6、而而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生而有之也:生而有之也:废卷而哭失声:废卷而哭失声:在,表地点在,表地点

26、代词,代代词,代“画家画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代词,代提到的事情代词,代文与可代词,代文与可但是,表转折但是,表转折就,表承接就,表承接代词,代代词,代“画家画家”表并列表并列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应,不学之过也。2、子由为、子由为墨竹赋墨竹赋以遗与可曰以遗与可曰3、足相蹑于其门、足相蹑于其门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吾将以为袜吾将以为袜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7、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0、轮扁,斫轮者也、轮扁,斫轮者也11、岂复有竹乎:、岂复有竹乎:12、世岂有万尺竹哉?、世岂有万尺竹哉?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岂岂乎?:哪里乎?:哪里呢?呢?岂岂哉?:哪里哉?:哪里呢?呢?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其它重点掌握词语其它重点掌握词语1.为为墨竹赋墨竹赋以以遗遗与可:给与,馈赠。与可:给与,馈赠。2.投投诸诸地而骂:兼词,之于。地而骂:兼词,之于。3.以为以为口实口实:话柄。:话柄。4.而读书者而读书者与

28、与之:许可,答应。之:许可,答应。5.余因而余因而实实之:证实。之:证实。6.月落庭空影月落庭空影许许长:长:形容词前,形容词前,如此的,这样的。如此的,这样的。7.近近语语士大夫:读玉音,对某某说。士大夫:读玉音,对某某说。8.因因以所画以所画筼筜谷偃竹筼筜谷偃竹遗予:副词,就。遗予:副词,就。9.而余亦载与可而余亦载与可畴昔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戏笑之言者:从前。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岂独竹乎!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3

29、、袜材当萃于子矣。、袜材当萃于子矣。4、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译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

30、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练习三翻译答案练习三翻译答案1.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的竹子呢?2.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理。3.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4.我认

31、为是深知道理的人的认识,难道不是我认为是深知道理的人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吗?练习四答案要点练习四答案要点总:抓住动人的细节,用极精练的语言总:抓住动人的细节,用极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描绘人物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描绘人物动作和情感。1.1.喷饭句:形象的说明了两人之间思想喷饭句:形象的说明了两人之间思想的一致和情感的默契,表现了苏诗的幽的一致和情感的默契,表现了苏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魅力,写往昔二人从友情默诙谐的艺术魅力,写往昔二人从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极写现在失去挚友中得到的快乐,正是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的悲痛。2.2.曝画句:借助动作含蓄的两曝画句:借助动作含蓄的两人真挚、深厚的情谊。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