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615508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课件人民版必修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学的兴起儒学的兴起秦始皇秦始皇李斯李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批判批判1 1、背景:、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领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一些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2 2、经过:、经过:(1)焚书)焚书前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2)坑儒)坑儒秦始皇将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咸阳。陕陕西西渭渭南南传传说说中中的的秦秦朝朝“焚焚书书堆堆”遗遗址址“(愚儒)入则心非

2、,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率群下以造谤。” 李李斯斯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夸主以为

3、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史记卷六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

4、到严厉打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击?击?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利于秦的统治利于秦的统治利于秦的统治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之书?之书?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秦王朝焚书的目的秦王朝焚书的目的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是为了遏制知识分是为了遏制知识分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子的思想,而医学、子的思想,而医学、子的

5、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卜筮、种树之书是卜筮、种树之书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实用之学,对社会实用之学,对社会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国家直接有益。国家直接有益。国家直接有益。3 3、评价:、评价:(1)其实质是一种)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思想文化专制政策;(2)对)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一起了一定的作用。起了一定的作用。(3)但其)但其限制了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由发展,摧残了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粗暴否定和一场和一场文化浩劫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

6、发,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展,使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因此进入低潮低潮。和战国时期相比和战国时期相比和战国时期相比和战国时期相比, ,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为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 1 1 1)变化:)变化:)变化:)变化: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 :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秦朝时期死气沉沉。秦朝时期死气沉沉。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 2

7、 2 2)原因)原因)原因)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的学术氛围。的学术氛围。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罢黜百家罢黜百家1 1、

8、背景:、背景: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汉武帝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汉武帝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董仲舒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要求。适应这一要求。(2)内容:)内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学术的建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的建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完成了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和文化政策的转变。董仲舒董仲舒(前(前179前前104)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9、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之士,进之士,进之士,进“天人三天人三天人三天人三策策策策”,建议,建议,建议,建议“诸不在六艺诸不在六艺诸不在六艺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礼、乐、射、御、书、礼、乐、射、御、书、礼、乐、射、御、书、数数数数)之科、孔子之术者,)之科、孔子之术者,)之科、孔子之术者,)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10、勿使并进。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为武帝所采纳,形成为武帝所采纳,形成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罢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黜百家,独尊儒术黜百家,独尊儒术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政治政治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材料一: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11、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1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 2)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3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

12、主张?)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统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治者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提出“大一统大一统”和和“罢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君权神授”与与“天人感应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仁政”:轻徭薄:轻徭薄赋。赋。(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

13、三纲五常”。1、特点:、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2、结论:、结论:先秦之儒先秦之儒先秦之儒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董仲舒之儒董仲舒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著作著作著作 论语论语论语论语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公羊春秋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仁、礼仁、礼仁、礼仁、礼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来源思想来源思想来源思想来源儒学儒学儒学儒学阴阳、法家阴阳、法家阴阳、法家阴阳、法家与统治者关系与统治者关系与统治者关系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批判时政批判时政批判时政维护统治维

14、护统治维护统治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3 3、评价:、评价:(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1)适应了)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提供理论依据;太学的出现太学的出现1 1、太学的建立:、太学的建立: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

15、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 2 2、太学的发展:、太学的发展: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以外,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以外,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自汉

16、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30000人。人。3 3、太学的影响:、太学的影响:(2)对社会风气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3)对统治基础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1)对教育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

17、度化的标志标志;(4)对政坛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4 4、太学清议:、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1)原因:)原因: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中的民本思想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

18、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的一定的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的一定的影响。影响。(2)影响:)影响:大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大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大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活较早的史例。大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2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1)特点:)特点: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19、选定官员;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2)影响:)影响:有益于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的稳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原则;原则;导致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相对薄弱秦始皇秦始皇汉武帝汉武帝不不同同点点政策政策原因原因影响影响相相同同点点目的目的实质实质作用作用排斥、打击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

20、统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从从秦始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到到汉武帝的

2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力。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展的过程。典例典例 展示展示1 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2 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迁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怎样理解? 3 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孔子孔子 孟子孟子 董仲舒董仲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