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七章 CT检查技术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一)(一)CTCT平扫平扫•横断面扫描:应用于颅脑外伤、急性脑出血、脑梗死、脑先天性畸形、脑萎缩、脑积水等疾病,有时需加做增强扫描•冠状面扫描:用于垂体瘤、颅底病变、小脑病变以及大脑凸面病变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一)(一)CTCT平扫平扫—横断面横断面•体位及参数:仰卧位,头先进,下颌内收最常用扫描基线是听眦线(OML),即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层厚与层距8~10mm连续由下至上逐层扫描,一般扫描10~12个层面 扫描体位扫描体位 扫描基线扫描基线 扫描层面扫描层面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一)(一)CTCT平扫平扫•观察脑组织结构窗宽80~100Hu,窗位35Hu•观察颅骨结构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Hu头部头部CTCT软软组织窗:组织窗:可见硬膜可见硬膜外出血外出血头部头部CTCT骨骨窗:可见窗:可见左侧额骨左侧额骨骨折骨折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一)CTCT平扫平扫—冠状面冠状面•扫扫描描体体位位与与参参数数::仰卧或俯卧位,头过伸,头先进。
仰卧取颌顶位,俯卧取顶颌位(常用),两者均要求使扫描层面与OML垂直层厚与层距与横断面相同仰卧示意图仰卧示意图俯卧示意图俯卧示意图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二)CT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 1.适应证:适应证: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垂体微腺瘤及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 2.扫描前准备:扫描前准备:空腹4~6h,一般先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病人或家属签字后,再行增强扫描 3.扫描方法:扫描方法:可横断面或冠状面,确定范围,扫描参数同平扫;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注射,以2.5~3ml/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ml,扫描启动时间可同时进行,也可根据检查的目的和疾病的种类有所延迟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图像后处理(三)图像后处理 1 1..重重组组技技术术:不涉及原始数据的CT图像处理方法,如多平面图像重组(MPR)、三维图像处理(3D)等((1 1))脑脑血血管管CTCT成成像像((CTACTA)) :可用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大面积脑梗死及静脉窦血栓等疾病诊断螺距螺距1 1或或1.5mm1.5mm,层厚,层厚1mm1mm,重建间隔,重建间隔0.5mm0.5mm,,矩阵矩阵512512××512512,注射速,注射速度度3.53.5~~4ml/s4ml/s,高压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80~100ml80~100ml,注药后,注药后1515~~18s18s开始螺旋扫描开始螺旋扫描 。
一、颅脑CT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 2))脑脑CTCT灌灌注注成成像像((CTPCTP)) 是指用CT动态增强来分析局部器官或病变的动态血流变化,并以图形和图像的形式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技术 灌注参数包括: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 脑血容量(CBV) 对比剂峰值时间(TTP) 表面通透性(PS)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 2)脑)脑CTCT灌注成像(灌注成像(CTPCTP)) 技术参数: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50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3~7ml/s,注射开始后5~7s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管电压80~120kV,管电流200mA,1s/层,层厚5~10mm,共扫描40~50层,总扫描时间40~45s 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专用软件计算出各灌注参数值并可形成彩色功能图。
一、颅脑一、颅脑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CT Perfusion---CTPCT Perfusion---CTP 从中可以选择不同算法和不同功能的从中可以选择不同算法和不同功能的CTCT灌灌注模型:注模型:–头颅脑血流灌注的显示头颅脑血流灌注的显示–脑中风的早期诊断脑中风的早期诊断–脑肿瘤的血流灌注脑肿瘤的血流灌注–体部肿瘤的血流灌注体部肿瘤的血流灌注进入CT灌注软件 主控板 进入此界面后可以按毕加索进入此界面后可以按毕加索式的界面设置逐条进行操作式的界面设置逐条进行操作 点击点击[Registration][Registration]按钮做按钮做图象的较正以减少图象在图象的较正以减少图象在X X,,Y Y方方向的运动,而后点击向的运动,而后点击[Next][Next] CTCT灌注后处理工作界面灌注后处理工作界面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 2)脑)脑CTCT灌注成像(灌注成像(CTPCTP)) 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箭头)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箭头)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一)眼(一)眼 眶眶•扫描方向:扫描方向:包括横断面与冠状面扫描 •适适应应证证::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眼内肿瘤,眼肌肥大,炎性假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外伤、眶内异物等• 横横断断面面体体位位与与参参数数::仰卧位,头先进,听眶线与床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保持眼球固定不动。
扫描范围从眶下壁至眶上壁,层厚2~3mm,层距2~3mm,行无间距逐层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眼眶横断面扫描眼眶横断面扫描左侧眼眶内球后金属异物左侧眼眶内球后金属异物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2 2.冠状面扫描.冠状面扫描 适用于病灶位于眼眶上、下壁 先扫描头颅侧位定位像划定扫描线(尽量垂直听眦线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技术条件及参数与横断面扫描相同 框框内内血血肿肿软组织窗宽软组织窗宽180180~~240HU240HU,窗位,窗位3535~~40HU40HU;观察骨的窗;观察骨的窗宽宽1000~1500HU1000~1500HU,,窗位窗位350~400HU350~400HU 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耳部(二)耳部 1.1.扫描方法扫描方法 薄层靶扫描或HRCT;横或冠状面扫描2.2.适适用用证证 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等。
3.3.横横断断面面 仰卧位,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层厚、层距均为1~2mm,视野25cm,选择高kV、高mA,大矩阵512×512,高分辨力重建算法4.4.冠冠状状面面 仰卧或俯卧 ,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骨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扫描条件与横断面扫描相同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耳部(二)耳部 耳部耳部CTCT扫描图扫描图像后处理应采像后处理应采取高分辨力骨取高分辨力骨算法图像显算法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示软组织窗宽为为200200~~300HU300HU,窗位,窗位35~40HU35~40HU;骨窗宽为;骨窗宽为20002000~~4000HU4000HU,窗位,窗位400400~~600HU600HU横断面:听小骨横断面:听小骨冠状面:听小骨冠状面:听小骨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鼻和鼻窦(三)鼻和鼻窦 1.1.扫描方向扫描方向 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2.2.适用证适用证 鼻和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
3.3.横横断断面面 头先进,仰卧位;头颅侧位像划定扫描范围,基线与硬腭平行,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层厚层距3~5mm,视野25cm,矩阵512×512 4.4.冠冠状状面面 头先进,仰卧位或俯卧位;扫描层面与听眦线垂直,范围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和鼻腔;扫描条件与横断面扫描相同 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鼻和鼻窦 (三)鼻和鼻窦 软组织窗宽为软组织窗宽为240240~~350Hu350Hu,,窗位窗位3030~~40Hu40Hu;骨窗的窗宽;骨窗的窗宽为为10001000~~1500Hu1500Hu,窗位,窗位为为350350~~400Hu 400Hu 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喉部(四)喉部 1.1.扫描方向扫描方向 多采用横断面扫描,可做冠状位重组2.2.适用证适用证 喉部肿瘤,外伤及颈部淋巴结等3.3.横横断断面面 头先进,仰卧位;范围从第四颈椎向下至环状软骨下缘1cm。
扫描时病人连续发“E”音;管电压120kV,电流170mA,层厚与层距一般为5mm连续扫描,需要重组时层厚为1~2 mm螺旋扫描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喉部(四)喉部 软组织显示软组织显示窗宽为窗宽为300300~~350Hu350Hu,窗位,窗位为为3535~~40HU40HU;观察喉软;观察喉软骨或颈椎等骨或颈椎等骨质结构时骨质结构时也可采用骨也可采用骨窗条件,窗窗条件,窗宽为宽为10001000~~1500Hu1500Hu,窗,窗位为位为300300~~350Hu350Hu 二、头颈部二、头颈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一)常规扫描方法(一)常规扫描方法•体位与范围:体位与范围:病人仰卧位,双臂上举;定位于胸骨柄切迹水平,先摄取胸部正位定位像,划定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隔角 •扫描参数:扫描参数:层厚为7~10mm,层距7~10mm,原则上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即电压大于120kV,管电流120~170mA。
病灶较小可局部采用薄层或高分辩力CT扫描,层厚和层距2~3mm,并采用骨重建算法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胸部胸部CTCT扫描定位片扫描定位片胸部胸部CTCT通常需通常需要两种窗技术要两种窗技术来观察组织结来观察组织结构与病变,一构与病变,一种是肺窗:窗种是肺窗:窗宽为宽为15001500~~2000HU2000HU,窗位,窗位--450450~-~-600HU600HU;另一;另一种是纵隔窗:种是纵隔窗:窗宽为窗宽为250250~~350HU350HU,窗位,窗位3030~~50HU 50HU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特殊扫描方法二)特殊扫描方法1. 1. 高分辨力高分辨力CTCT扫描(扫描(HRCTHRCT)) 适应证:适应证:①肺部小结节病变 ②肺部间质性病变 ③肺部囊性病变 ④气道病变如支气管扩张的检查 ⑤胸膜病变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 ①薄层扫描,层厚与层距为1~2mm ②放大扫描或靶扫描,视野25cm以下 ③应用大矩阵,如512×512 ④采用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即采用骨重建算 法 ⑤适当增强扫描条件,即提高管电压和电流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1. 1. 高分辨力高分辨力CTCT扫描扫描 普通普通CTCT扫描扫描 HRCTHRCT扫描扫描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特殊扫描方法(二)特殊扫描方法 2. 2. 低剂量低剂量CTCT扫描扫描(low dose CT,LDCT) 适应证适应证: :成人胸部健康体检、肺癌普查、 肺小结节病变随访、眼眶、鼻窦及儿童 颅脑检查等。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CTCT扫描参数扫描参数 (1)国外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为:电压130kv,电流50mA,层厚10mm,螺距2 (2)国内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为:电压120kv,管电流在20~50mA之间,层厚7~10mm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 2. 低剂量低剂量CTCT扫描扫描 常规剂量常规剂量CTCT扫描扫描 低剂量低剂量CTCT扫描扫描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特殊扫描方法(二)特殊扫描方法 3. 3. 肺功能定量分析扫描肺功能定量分析扫描 要求在深呼吸气分别进行扫描,利用专用软件计算全肺体积、肺容积差、肺容积变化率和容积比等参数,以反映肺的功能情况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评价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特殊扫描方法(二)特殊扫描方法 4. 4. 心脏与冠状动脉心脏与冠状动脉MSCTMSCT成像成像 适应证:适应证:①冠状动脉各种先天性变异的诊断。
②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的筛选与诊断③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与评价④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对支架通畅情况的评价⑤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程度的评价⑥心脏功能分析与评价⑦心脏各类肿瘤与先心病的检测与诊断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4. 4. 心脏与冠状动脉心脏与冠状动脉MSCTMSCT成像成像 检查前准备: (1)禁食水,控制心率在60次左右 (2)介绍检查过程及有关事宜,消除患者紧 张情绪 (3)按要求连接导线和放置电极 (4)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屏气训练 (5)建立静脉通道,连接高压注射器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4. 4. 心脏与冠状动脉心脏与冠状动脉MSCTMSCT成像成像 检查步骤与技术参数 : ((1 1)先作胸部正、侧定位像扫描)先作胸部正、侧定位像扫描 ((2 2)确定扫描时间:)确定扫描时间:触发或经验 ((3 3)确定扫描范围:)确定扫描范围: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隔面下2cm ((4 4)设置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参数:0.5s螺旋扫描、层厚0.625mm或1.25mm;FOV250mm;矩阵512×512;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kv和330~420mA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5 5)非离子型高浓度碘剂)非离子型高浓度碘剂,注射速度3.5ml/s,用量 75~100ml ((6 6)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正常吸气后屏气)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正常吸气后屏气 ((7 7)图像相位窗的选择:)图像相位窗的选择:心动周期R波后75%和70%相位窗上进行横断面CT图像重建 ((8 8)重组方法:)重组方法:对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MPR(多重曲面重组)、MIP(最大强度投影)、VR(溶积再现)及CTVE(仿真内镜)等重组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5. 5. 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CTCT检查检查 ((1 1))CTCT增强增强,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 ((2 2)扫描参数:)扫描参数:120kv,120~170mA,层厚5mm,扫描速度0.5s,重建层厚1mm,FOV:38cm以上 ((3 3)对比剂注射速率:)对比剂注射速率:3~4ml/s,用量80~100ml,延迟时间:注射后8~10秒或采用触发 ((4 4)对盆腔以下双下肢进行)对盆腔以下双下肢进行CTCT扫描扫描,有助于同时发现下肢静脉的血栓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5. 5. 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CTCT检查检查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6. 6. 肺部肺部CTCT仿真内镜检查仿真内镜检查 (1)扫描方法与肺部平扫相似,在胸部正位定位像上选取扫描范围 (2)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20~170 mA,层厚1~3mm,重建间隔1.5~3mm,螺距1.0 (3)工作站专用软件进行仿真内镜图像重组, (4)主要用于气管与支气管病变检查和中心型肺癌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等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6. 6. 肺部肺部CTCT仿真内镜检查仿真内镜检查 三、胸部三、胸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阳性对比剂 2%~3%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中性对比剂 水加20mg 山莨宕碱(654-2)口服3.阴性对比剂阴性对比剂 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二)CTCT平扫平扫 1.1.体位与范围体位与范围 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进行横断面扫描。
•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3~5mm •胃和十二指肠:扫描范围自膈顶扫至脐部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CT2.CT扫描参数扫描参数 配好合适浓度对比剂检查前30分钟第一次口服300500ml,检查前即刻口服200300ml;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50mA或根据病人体型适当增加,层厚8~10mm,间隔8~10mm,螺距1.5~2.0,采集视野为大视野(38cm以上),重建方法为标准重建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3.窗技术窗技术 肝脏窗宽100~150Hu,窗位45~60Hu;胰腺窗宽250~350Hu,窗位35~50Hu;肾脏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肾上腺窗宽250~350Hu,窗位10~45Hu;腹腔及腹膜后窗宽300~400Hu,窗位20~40Hu。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三)CT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 1 1.肝脏.肝脏 通常为三期,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平 衡期•动脉期: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s扫描•门脉期: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60s扫描实相•平衡期:平衡期:对比剂注射后90~120s进行扫描 •如只进行肝脏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则称为双期扫描双期扫描有时还可根据病变的需要(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做不同时期的延迟增强扫描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CT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肝脏海绵状血管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瘤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CTCT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肝脏原发性小肝癌肝脏原发性小肝癌 动脉期增强:明显增强动脉期增强:明显增强 门脉期增强:快速退出门脉期增强:快速退出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 2.胰腺.胰腺 胰腺疾病的CT增强扫描一般行双期扫描扫描时间与扫描参数同肝脏。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 3.肾脏.肾脏 包括三期: (1)肾皮质期:肾皮质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s (2)肾实质期:肾实质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120s (3)肾排泄期或肾盂期:肾排泄期或肾盂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 5~10min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肾脏增强扫描肾脏增强扫描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肝脏血管造影(四)肝脏血管造影CTCT扫描扫描 1.动脉造影(动脉造影(CT-ACT-A)) 是指在血管造影室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螺旋CT机时比对剂用量为20~40ml即可 2.动脉性门静脉造影(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CTAP)) 注射对比剂20~25s后开始扫描,螺旋CT对比剂用量为100~120ml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五)(五)CTACTA 1 1.胸腹部大血管.胸腹部大血管CTACTA 适用于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和血管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等。
技术条件:管电压130kV,电流200~240mA,视野25~32cm,层厚1.25~2.5mm,标准重建注射速 度3~4ml/s,剂量100ml,注射后18~28s启动扫描,时间在30s内,成像范围30~45cm或更长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胸腹部胸腹部CTACTA::显示胸腹主显示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夹层,重组方法分重组方法分别为别为MIP(MIP(最最大密度投影大密度投影 ) )和和SSD(SSD(表面遮表面遮盖三维重建盖三维重建技术技术 )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2 2.肾动脉.肾动脉CTACTA 检查前准备同胸腹部大血管CTA,层厚2mm或小于2mm,重建间隔1.5mm,注射速度4~5ml/s,注射剂量80~100ml,延迟时间12s扫描范围从第十一胸椎下缘至第五腰椎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肾动脉肾动脉CTACTA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六)胃肠道(六)胃肠道CTCT仿真内镜仿真内镜((CTVECTVE))1.检查前作好胃肠道准备,同胃肠CT扫描2.扫描前5~10min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20mg 3.胃内服对比剂;肠道要注入1000~1500ml气体4.腹部常规条件扫描,但层厚为2~3mm,重建间隔0.5~1.5mm,螺距为1~1.5,一次屏气扫完5.在工作站利用软件重组形成胃肠道CTVE图像 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胃肠道胃肠道CTCT仿真内镜仿真内镜((CTVECTVE))四、腹部四、腹部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1 1.扫描准备.扫描准备•检查前一周,勿行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
•检查前一晚,口服泻药或当日检查前1h清洁灌肠•检查前4h,口服阳性对比剂500ml充盈小肠•检查前2h,再口服阳性对比剂500ml•使盆腔内肠腔显影,可检查前行保留灌肠•膀胱扫描者,检查前大量饮水、憋尿,使膀胱充盈 五、盆腔五、盆腔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2 2.扫描方法.扫描方法•体位: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定位:定位:扫描获取正位定位像以确定扫描范围•范围:范围:自耻骨联合下缘开始扫描至髂前上棘•参数:参数:前列腺、子宫扫描层厚、层距为5mm;精囊或小病变层厚、层距为3mm;发现病变行增强扫描,技术要求同腹部 五、盆腔五、盆腔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盆腔盆腔CTCT扫描定位像扫描定位像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肿瘤CTCT平扫与增强平扫与增强软组织窗软组织窗窗宽窗宽250250~~400HU,400HU,窗位窗位2525~~40HU40HU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脊柱CT检查常规做横断面扫描,通过重组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
•用于检查椎管是否狭窄,椎间盘及韧带病变,也可用于显示椎体骨折及内固定治疗后随诊•体位:体位:先除去病人佩带金属物品;病人采取仰卧位,为了减少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形成的曲度,颈段扫描取前屈位,胸段、腰段扫描取双膝屈位 六、脊柱六、脊柱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扫描方法:扫描方法:颈椎到骶椎分段摄取各自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各自扫描范围及扫描参数 •椎体扫描:椎体扫描:常用于检查脊柱外伤引起的骨折、脱位,结核或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等病变•层厚与层距:层厚与层距:5~8mm,逐层连续扫描;扫描层面应与被检查椎体垂直 六、脊柱六、脊柱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腰椎椎体腰椎椎体CTCT扫描示意图扫描示意图 腰椎椎体结核腰椎椎体结核CTCT图像图像: :软组织窗与骨窗软组织窗与骨窗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椎间盘扫描:椎间盘扫描:多采用薄层靶扫描,层面须与椎间隙平行,一般每个椎间盘扫3~5层•颈椎、胸椎间盘较薄,可选用管电流170mA,层厚、层距2mm,逐层连续扫描;•腰椎间盘较厚,可选管电流220mA,层厚、层距为3mm,逐层连续扫描 六、脊柱六、脊柱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颈间盘颈间盘CTCT扫描定位像与颈椎间盘横断面扫描定位像与颈椎间盘横断面CTCT图像图像: :轻度突出轻度突出( (箭头箭头) )骨窗的窗宽骨窗的窗宽为为10001000~~1500HU1500HU,窗,窗位位400HU400HU;软;软组织窗的窗组织窗的窗宽宽300300~~350HU350HU,窗位,窗位50HU50HU。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腰椎间盘腰椎间盘CTCT扫描定位像扫描定位像: :扫描线平行于椎间盘扫描线平行于椎间盘, ,扫描三层扫描三层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对脊柱肿瘤或复杂骨折病人,对脊柱肿瘤或复杂骨折病人,利用二维、三维利用二维、三维CTCT重组技术重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显示肿瘤与周从不同的角度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和骨折内固定治围组织关系和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情况很有临床实用价值疗的情况很有临床实用价值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一) )检查方法检查方法1.扫描体位.扫描体位 头先进,仰卧体位,需检查部位尽量置于检查床中央;行下肢扫描,取双侧同时扫描以便于对照;上肢前臂扫描也可双侧对照扫描,上臂则要单侧分别扫描2 2.扫描方法.扫描方法 先摄取正或侧位定位像;扫描范围根据不同部位和病变而定,扫描层厚与层间距一般为5~10mm,需重建者应薄层扫描 七、四肢七、四肢CTCT检查技术与应用检查技术与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1 1).肩关节、胸锁关节与锁骨扫描技术).肩关节、胸锁关节与锁骨扫描技术 病人仰卧,下肢并拢伸直,足尖朝向正上方,上臂平伸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检查床中轴与人体正中矢状面重合。
头先进以肩部皮肤为上界做正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扫描时请病人平静呼吸((2 2).肘关节、上肢长骨扫描技术).肘关节、上肢长骨扫描技术 病人头先进以肩部表皮外缘为上界进行正位定位片CT扫描,扫描范围由病灶部位确定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 3)、腕关节与手扫描技术)、腕关节与手扫描技术 病人俯卧位,头先进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手心向下,中指与检查床中轴线平行,扫描范围由病灶部位确定4 4)、髋关节扫描技术)、髋关节扫描技术 病人仰卧,头先进双足略分,足尖向内侧旋转,两足尖并拢,上臂抱头正位定位片扫描以髂嵴为上界,并以髋上缘为起始层向下进行扫描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5 5)、膝关节、踝关节扫描技术)、膝关节、踝关节扫描技术 病人仰卧,足先进上臂抱头,双足跟连线与检查床中轴线垂直由病灶部位确定CT扫描正位定位片,定位片应包括一个关节,再根据定位片确定6 6)、足扫描技术)、足扫描技术 病人面向机架坐于检查床上,足先进下肢弯曲,足平踏于检查床上,双足纵线与检查床纵轴平行从足趾远端起始做正位定位片,根据定位片确定扫描范围。
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下肢膝关节下肢膝关节CTCT扫描定位像扫描定位像膝关节横断面膝关节横断面CTCT扫描图像扫描图像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图像后处理(二)图像后处理 四肢CT扫描图像观察选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同时光观察• 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450HU;• 软组织窗宽300-500HU,窗位40-60HU;•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窗技术• 骨关节肿瘤、先天性畸形和复杂的骨折等疾病,可连续薄层螺旋CT扫描,可行二维或三维后处理重组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八节第八节 CT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