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861321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儿_教案教学设计2130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示儿 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一中六年级李桂华 一、教材分析: 示儿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作为本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自主体悟,想象创新,情景交融。要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从而突出语文课程审美性的特征。

2、因为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言简意丰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因此从开始上课到结束,这节课始终让学生处于古诗学习的氛围中,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中,使他们从中了解古诗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了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所代表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体会意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适时进行德育、美育定渗透教育。 这节课的目标是

3、学会一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首古诗,通过课外延伸古诗,同类比较达到对示儿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为了激发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 因此导课时设计了 “总理的遗嘱”这一内容。学生理解本诗后,就延伸到了课外各类爱国诗:如题临安邸相互参读比较升情;插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最后以“心声倾诉给台湾小朋友说几句话”为本课的结束。教学中还运用了许多学习方法:如抓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朗读法,展开想象等。诗句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课内古诗 示儿的情感和思想。三、素质教育目标。 (一)

4、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四、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五、教学重点: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六、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课:1976 年 1月,

5、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 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同学们, 对刚才这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中你读出了总理的心愿了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 )2、盼望祖国的统一,自古以来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797 年前,一位 85 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

6、么呢? (板书课题: 示儿 ) (二) 、回忆、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咱们以前都学了不少古诗了,大家能说出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揭示学法: (课件出示)走进诗人、理解诗题;抓准字眼、明析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吟诵诗句、熟背诗文。 (三) 、循序渐进, 学习本诗。1、走进诗人、理解诗题学生对于陆游应该比较熟悉了,所以可以让学生简介作者,解释诗题,教师做适当补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 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 86 岁

7、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 )2、抓准字眼、明析诗意(1) 、自读古诗。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手中的工具书, 自读诗句, 了解诗意(2)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刚才自学中的疑问,分。享你的学习收获。 (3) 、汇报交流。讲解诗的大意,找准关键字眼。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3、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听录音范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

8、段病床前的对话,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4、吟诵诗句、熟背诗文教师小结: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学生练习背诵诗句。 (四) 、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我想用一首诗来

9、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件出示林升的 题临安邸 )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2)那么,如何才能使国富民强呢?(课件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

10、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心声倾诉 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今天,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是,台湾的同胞们却远离祖国母亲。请大家对远在台湾的小朋友们说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尽可能的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 示儿教学反思: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上了;而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 本课选用的古诗示儿虽然

11、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学生对于这首诗已经都比较熟悉了。在这节课的开始,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讲述了“1976 年 1 月,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然后我问学生: “对刚才这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中你读出了总理的心愿了吗?”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得出来,学生听得很动情,理解得也很透彻,从而为本文的学习搭建了一座畅通的桥梁。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12、然后让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方法-“走进诗人、理解诗题;抓准字眼、明析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吟诵诗句、熟背诗文。 ”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并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境描绘出来,加深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感悟。学生们对本诗掌握了以后,我又适时进行了课外延伸,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一首课外古诗-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事实证明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项训练活动-心声倾诉:对台湾的小朋友说几句话。为了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情况,我特意规定学生最好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情绪激昂高涨,我自己也感觉效果不错。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上肯定也会存在不少应改进的地方,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请各位老师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