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604541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9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ppt(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第八讲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运动参加者的社会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当人们谈到优秀运动队时,都会想到它的教练员,人们可能还会提出:为什么有些教练员成功了,有些教练员没有成功?这里,仅从管理和领导的角度,探讨教练员成功的因素。因为管理和领导运动员是教练员的基本职责。教教练练员员的的领领导导行行为为 一、领导方式与领导功能一、领导方式与领导功能二、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二、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 三、教练员的权威体系三、教练员的权威体系领领导导方方式式与与领领导导功功能能(一)领导概述(一)领导概述(二)领导方式(二)领导方式(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三)教练员

2、的领导功能(一)领导概述(一)领导概述 P187 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领导者的存在。任何组织或团体,无论其规模大小,总会有它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有的是自然产生的,有的是由团体成员推举出来的,还有的是由上级组织委派的。教练员多为上级委派,少数是由团体成员推荐的。领导者大致有以下特点:领导者大致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们是相对于一批被领导的群众而言的,没有群众,也就无所谓领导。因此,他们必定存在于组织或群众中。第二,他们由于特殊原因,必然对一批群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领导一群人;二是勉强使一些人服从于自己的领导。第三,他们的领导作用常常体现在人类行为或团体活动的某些方面,而

3、不是一切方面,所以常常在某一团体中能发挥领导作用的人,未必也能在其他团体中照常发挥领导作用。总之,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关键在于他能够影响和推动一批人,通过这些人去完成团体或组织的任务及目标。(二)领导方式(二)领导方式 P187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行为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影响被领导者的风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重视从领导者的行为、作风的角度,即领导者是怎样做的,怎样领导他的团体的角度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对领导者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下介绍的是较有代表性的关于领导方式的研究。 1、勒温的分类l 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创始人德国

4、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行使权力和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不同,将领导分为三类:l第一类,专制式领导。l 这是将权力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将权力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具有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特点的领导作风。这种领导主要依靠主要依靠领导者个人的能力、经验、个人的能力、经验、知识和胆略知识和胆略来指导指导团体或组织的活动活动。他们大多独断专行而且缺乏对下属的尊重大多独断专行而且缺乏对下属的尊重。 l第二类,民主式领导。l 这是将权力定位于团体将权力定位于团体,具有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博采众长博采众长特点的领导作风。这种领导以平等主以平等主义思想为指导,尊重下属成员的不同能力与资义

5、思想为指导,尊重下属成员的不同能力与资历,历,领导者以人格感召为主,使下属以人格感召为主,使下属由衷地愿愿意追随和接受其领导。意追随和接受其领导。 l第三类,放任式领导。l 这是将将权权力力定定位位在在团团体体成成员员,具有无为而治、放任自流特点的领导作风。这种领导采采取取一一切切活活动动都都由由下下属属成成员员自自我我摸摸索索,团体或组织的方方针针和和决决策策也也由由下下属属自自行行决决定定,领领导导者者并并不不参参与与。除除了了成成员员要要求求外外,一一般般情情况况下下领领导导者者对对工工作作不不提提意意见见,对对工工作作成成果果也也不不加加评评论论。在这种情况下,成员的士气不高,工作效率

6、也低。成员的士气不高,工作效率也低。l 勒勒温温认认为为,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三种极端的领导方式并不常见,大大多多数数领导者采取的领领导导方方式式往往是处处于于两两种种极极端端类类型型之之间间的的混合型混合型。l2、李克特的分类l 美国美国心理学家李克特把领导方式分为4类:l第一类,剥削式的集权领导。l 这种领导将将权权利利集集中中在在领领导导者者身身上上,由由领领导导者者单独做做出出决决定定,然后下达给下属,并在必必要要时时以以强强制制的的方方法法让让下下属属执执行行,下属无任何发言权。他他们们之之间间存存在在着着一种互互不不信信任任的的气气氛氛,从而使团体或组织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使团体或组

7、织的目标难以实现。l第二类,慈善式的集权领导。l 这种领导将权力控制在领导者身上,将权力控制在领导者身上,但授授予下属部分权力下属部分权力。领导者对下属有对下属有一种比较和和气的态度。做决定时,气的态度。做决定时,领导者考虑下属的反映,考虑下属的反映,并能奖惩并用。并能奖惩并用。 l第三类,协商式的民主领导。l 这种领导将权力控制在领导者身上,授将权力控制在领导者身上,授予下属部分权力予下属部分权力。决策权虽然主要在领导者,但需要在充分听取下属意见并在取得下属同意在充分听取下属意见并在取得下属同意之后才做决定。之后才做决定。 l第四类,参与式的民主领导。l 这种领导让下属参与管理和领导,上下让

8、下属参与管理和领导,上下级处于平等地位,双方有比较充分的信任,级处于平等地位,双方有比较充分的信任,并且建立起一定的友谊。有问题时,双方民并且建立起一定的友谊。有问题时,双方民主协商讨论,由最高领导者做最后决策。主协商讨论,由最高领导者做最后决策。 l 采用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效果最好,是大部分具有高度成就的部门领导者釆的方式;采用剥削式的集权领导,效果最差,是大部分成就低的部门领导者采用的方式。l3、三隅二不二的分类l 日本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三隅二不二对领导者的两种行为取向即人情取向人情取向和工作取向工作取向进行了大量研究。 表 领导方式与团体效果领导方式方式 生生产效率效率 对团体的体的

9、信任程度信任程度团体凝体凝聚力聚力PMPM最高最高最高最高最高最高P P中中间第二位第二位第三位第三位M M中中间第三位第三位第二位第二位pmpm最低最低最低最低最低最低l 这4种领导方式对生产效率和团体凝聚力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日本的一些厂矿企业进行的多次现场调查,三隅二不二发现领导行为处于PM型时,下属成员的生产效率和劳动积极性最高,处于pm时,下属成员的生产效率和劳动积极性最低。l4、费德勒的分类l 费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进行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权变模式也叫情境模式,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领导方式的领导风格。费德勒把人格测量同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方式和领导效率。 l 他

10、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关键要看情境如何。有效的领导方式依赖于领导者与下属相互影响的方式、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具体地说,有以有以下三个决定性条件会影响领导效果。下三个决定性条件会影响领导效果。l第一,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l第二,任务的结构:l第三,职位的权力:费德勒关于德勒关于领导形形态与工作成与工作成绩调查的情况比的情况比较领导所所处情境情境情况情况类型型有利有利中中间状状态不利不利1 12 23 34 45 56 67 78 8领导与与职工的工的关系关系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较差差较差差较差差较差差任任务结构构明明确确明明确确不不明明不不明明明明确确明明确确不不明

11、明不不明明职位位权力力强强弱弱强强弱弱强强弱弱强强弱弱应采取的能采取的能够促促进生生产率的率的领导方式方式指指令令指指令令指指令令宽容容宽容容无无资料料无无关关系系指指令令l 费德勒认为,根据这三种因素的情况,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共可分为8个类型。其中,三种因素齐备是领导的最有利环境,三种因素均缺是最不利的环境。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方式,应该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卓有成效。 l 他为了了解领导者人格特征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曾对1200个团体进行了调查,证明在最不利和最有利这两种情况下,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指令型领导方式,效果较好;而处于中间状态的情境条件时,则采用“以人为中心”的宽容型

12、领导方式,效果较好。l例如,在工作任务明确,规定严格,但领导又不为人们欢迎,而必须采取机敏手段的情况下,“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便可能获得较好效果;在领导为下属欢迎而任务却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这种领导方式也能奏效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 P190教教练练员员的的领领导导功功能能1、沟通功能、沟通功能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3、决策功能、决策功能4、激励功能、激励功能l1、沟通功能、沟通功能l作为运动队统帅的主教练,要领导好其他教练员和全体运动员,内部团结是基础条件。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高质量的交流沟通和互相尊重,有助于增强运动员的满意感和提高比赛成绩。l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教练

13、员行为和环境的看法有时会出现很大差异。一些研究表明,身处中心地位的教练员,在队中进行人际协调,与其他成员进行各个方面和各种方式的交流与沟通是其主要职责之一,也是使其及时了解情况,协调各种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可靠保证。l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l为了实现团体的目标,教练员要在作出决策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列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工作,要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安排计划,使用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实施训练计划和完成比赛任务的过程中,使全队上下团结一致,协同作战,逐渐接近并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l3、决策功能、决策功能l这是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基本功能,由于教练员在运动团体中占据显赫重要的位置,他要审时度势,知人善任,确

14、定目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作出最终的决断。教教练练员员的的激激励励功功能能(1)培养运动员接受目标和执行计划的自觉性)培养运动员接受目标和执行计划的自觉性(2)激发运动员实现团体目标的热情)激发运动员实现团体目标的热情(3)提高运动员的行为效率)提高运动员的行为效率4、激励功能、激励功能 激励是通过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所制定的各种制度和奖惩条例,为提高被领导者的动机水平、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所进行的活动。在运动团体中建立起激励机制,就可以强化运动员的成就动机。因为,当把运动员的表现与对其奖惩与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势必会促使其作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并会获得一定的成绩,奖赏自然也会同时而至。这样

15、,运动员就会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动机得到强化,进一步激励他向新的目标努力,形成良性循环。l教练员激励功能的内涵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l(1)培养运动员接受目标和执行计划的自觉性)培养运动员接受目标和执行计划的自觉性l 通常情况下,运动员的行为目标与运动队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运动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同个人目标、团体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成正比。因此,作为领导者,教练员就要千方百计把实现团体目标与满足运动员的需要统一起来,努力创造一种环境,加强运动员对团体目标的认同,从而提高运动员执行团体目标的自觉性。l(2)激发运动员实现团体目标的热情)激发运动员实现团体目标的热情l 运动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16、一方面取决于运动员个人目标与运动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依赖于运动员训练热情的激发和保持。因此,运动员训练热情的激发是领导激励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团体内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不仅存在组织关系,而且存在感情关系,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教练员的作用是主要的,因此,注意满足运动员的心理需要,是激发运动员实现团体目标的热情的关键措施。l(3)提高运动员的行为效率)提高运动员的行为效率l 运动员的行为效率,是指为实现团体目标所作贡献的大小或能力才干的发挥程度。它也是鉴定领导行为水平的直接依据之一。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应当通过自己的领导行为给运动员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7、,使“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为团体目标的实现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l二、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影影响响教教练练员员领领导导行行为为的的因因素素 (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三)情境的特点(三)情境的特点(四)运动员的特点(四)运动员的特点l(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P192l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或者哪些基本素质有助于一个领导者的成功,是人们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l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对领导者基本素质的研究有以下特点:l第一,研究者对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有某些共同看法,也有不同意见。l第二,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有两个不

18、同的方向,一是评价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二是总结领导者实际所具有的素质。l第三,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中的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不尽相同。l那么,从体育运动领域的特殊性出发,教练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呢?这里不想做穷尽式的论述,只择其主要方面加以评价。l第一,高尚的人格第一,高尚的人格。l 对运动员来说,教练员常常成为学习、模仿的对象。教练员要在人格上取得运动员的充分信任,才可能有效地实施技术指导和行政管理。l第二,高超的管理能力第二,高超的管理能力。l 教练员必须从任何可能的方面去开发运动员和运动队的潜能。运动队的管理不但制约运动员和运动队水平的提高,甚至关系到运动队的生存,可见

19、管理问题的重要性。l第三,高超的技术指导能力第三,高超的技术指导能力。l 教练员必须全面地、具体地负责运动员所有的技术、战术、身体方面的训练和比赛,因此,教练员必须是某项运动的专家。l(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P192l 人类的大多数特点都处于一种连续体中,领导方式也不例外。领导方格就是将人情取向作为纵坐标、工作取向作为横坐标所形成的教练员领导方式系统。对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领导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教练员领导方式系统教练员领导方式系统1.91.9型型9.99.9型型5.55.5型型1.11.1型型9.19.1型型 高高 对对运运动动员员的的关关注注 低低 低低 对

20、运动成绩的关注对运动成绩的关注 高高 1 2 3 4 5 6 7 8 91 2 3 4 5 6 7 8 99 8 7 6 5 4 3 2 1 l9.9型;激发内部动机,在积极的环境同每个运动员有高交互作用,特别重视取得优异成绩并在追寻乐趣中达到这一目标;l5.5型:对运动员的需要和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同等关注,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平衡;l1.9型:特别重视运动员的需要,保持一种友善的气氛,迫寻乐趣;l1.1型:很少尽领导之责,很少教授技能,忽视运动员的需要;l9.1型:强调计划性、组织性和顺利完成任务,但很少注意运动员的需要,运动成为一种工作,很少有乐趣。l显然,9.9型的教练员是最理想的教练员,

21、这种教练员对于自己的领导方式采取一种灵活的和适应性的态度。他既不是专制型的,也不是民主型的,而是两种类型的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指导并授权助手,让集体成员为达到集体目标承担责任。l(三)、情境的特点P193l 以情境为线索探讨领导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情境不同,所要求的领导功能也不相同。情境因素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l第一,当前任务。l第二,团体传统。l第三,时间。l第四,助手。l第五,紧张。l 研究表明,在紧张的条件下,在专制型领导下的被试,任务完成得更好。而在不紧张的条件下,在民主型领导下的被试,任务完成得更好。因此,比赛期间高度的紧张可能会使运动员寻求一种更加专制的领

22、导方式。l(四)、运动员的特点P193l运动员自身的某些特点也与领导行为有密切关系。这表现在:l第一,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l第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l第三,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l第四,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更倾向于专制的和社会支持性的领导行为。l第五,不同运动动机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l 以上研究成果并未直接涉及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关系,但都涉及到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体验到的满足感,这是运动动机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体育运动的投入,因此,有理由认为,它可能对运动成绩有间接影响。l 三、

23、教练员的权威体系教教练练员员的的权权威威体体系系(一)教练员的影响力(一)教练员的影响力(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四)教练员的影响力及权威体系(四)教练员的影响力及权威体系l(一)、教练员的影响力 P195l 教练员的影响力是指教练员为实现团队是指教练员为实现团队目标,在同运动员的接触与指导过程中,对目标,在同运动员的接触与指导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心理、行为、运动技能以及成绩水运动员的心理、行为、运动技能以及成绩水平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平产生的影响的程度。(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 P194l1、强制性影响力l2、自然

24、影响力(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l1、服从感l2、敬畏感l3、敬重感l4、敬爱感l5、信赖(四)、教练员的影响力及权威体系 P187l1、教练员的影响力体系l 在运动团队中,教练员是从人的角度和情境的角度产生影响力的。在具体的领导过程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影响力是相互交叉进行的,教练员、运动员和情境三者之间彼此是相互影响的。当然,在某一时期,教练员的有效领导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人格特征和特定的情境作用。我们可以用卡伦等人的领导影响力体系图来说明三者的关系。l2、教练员的权威体系l 教练员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教练员在运动团队中所具有的权威力量。所谓权威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

25、种让人甘愿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倾向。教练员的权威就是运动员心悦诚服地去接受教练员的领导,对其要求与指令认真地执行,这是运动员或团队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可概要的表述为:报酬性权威报酬性权威强迫性权威强迫性权威合作性权威合作性权威 专家性权威专家性权威 模范性权威模范性权威教练员教练员运动员运动员l教练员的权威体系l较大的权威与影响l较小的权威与影响l 其中权利是上级机关赋予且必须服从的,而威信是让人信任而甘愿接受的。根据佛兰奇和瓦沃的研究,下图可以说明教练员的权威体系。尽管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影响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练员处在支配地位,其影响力要比运动员大得多。l 其中报酬性权威和强迫性权威是指教练员

26、所掌握的奖惩权利;合法性权威是指教练员所处的地位与权利;专家性权威是指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楷模性权威是指教练员本身的吸引力和成员对其的喜爱和敬佩。 第二节 运动团体的凝聚力运运动动团团体体的的凝凝聚聚力力一、团体凝聚力的性质一、团体凝聚力的性质二、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二、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团团体体凝凝聚聚力力的的性性质质(一)什么是团体凝聚力(一)什么是团体凝聚力(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一)什么是团体凝聚力(一)什么是团体凝聚力 P196 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凝聚力均可简称为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一方面是团体成

27、员对团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 团体凝聚力既是表现团体团结力量的概念,又是表现个人心理感受的概念。l这种个人的心理感受又进一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第一,认同感:第一,认同感:它是指团体成员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的心理感受。认同感往往会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个人的情绪焦虑不安时,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大。l第二,归属感:第二,归属感:它是指团体成员在情绪上融入团体,作为团体一员,所具有的“我们”和“我们的”这种心理感受。当团体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时,团体成员有共同感受,

28、一部分成员会为其他成员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从感情上爱护自己所属的团体。l第三,力量感:第三,力量感:它是指团体成员依靠团体、得到支持、完成任务的信心方面的心理感受。在团体凝聚力强的情况下,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团体规范,符合团体期待的行为时,团体就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动,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个人信心更足,决心更大。l总而言之,团体凝聚力表现在知、情、意三个方面。认同感对团体成员的认知给以知识和信息,归属感是团体成员情感上的依据,力量感则给团体成员以力量,使团体成员的活动坚持不懈。(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 P196 任务凝聚力是指队员团结一致

29、为实现某一特殊的和可识别的目标作出努力的程度。 篮球队组织进攻或展开全场紧逼防守时;排球队组织背飞进攻或防守背飞反击时;足球比赛最后两秒时客队一记漂亮的进球,使所有主队球迷目瞪口呆,而客队队员则因险胜而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时,这些,都可视为任务凝聚力的表现。 社会凝聚力指团体成员相互欣赏,并愿意成为队中一员的程度。1978年世界冠军纽约新英格兰棒球队很好地说明了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的独立性。这支球队比任何一支棒球队都出色,他们能够组织一流的双杀,击中拦截手,成功完成跑垒。然而,队中队员相互并不欣赏,队员之间常发生斗殴,党朋结营,公开在媒体上或私底下相互辱骂。 研究人员对1978年的新英格兰

30、棒球队进行研究时,如果仅考察任务凝聚力和团体表现的关系,就会观察到两者的正相关。但是,如果考察社会凝聚力和团体表现的关系,就会发现两者的负相关。忽视此例中两种不同团体凝聚力的区别,会使人对研究结果感到困惑。许多研究团体凝聚力和运动员行为的早期研究都遭遇此种结局。这说明,凝聚力的性质是凝聚力与团体表现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必须予以重视。(二)目标整合(二)目标整合(一)领导方式(一)领导方式(三)志趣一致(三)志趣一致(四)心理相容(四)心理相容(五)成员互补(五)成员互补(六)外界压力(六)外界压力(七)内部竞争(七)内部竞争(八)团体规模(八)团体规模(九)团体稳定性(九)团体稳定性团团体体凝

31、凝聚聚力力的的影影响响因因素素 二、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二、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P197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方式、目标整合、志趣一致、心理相容、成员互补、外界压力、内部竞争、团体规模和团体稳定性。(一)领导方式(一)领导方式 所谓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在领导行为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影响被领导者的风格。领导方式对团体凝聚力具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勒温曾将领导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曾将领导方式分为工作取向高的和人情取向高的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对团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具有不同影响。民主型领导方式以及人情取向高的领导方式容易造成较高的团体凝聚 (二

32、)目标整合(二)目标整合 目标整合是指团体目标与个体目标之间的一致。团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有整体的目标,个体有个体的目标,两者的目标如果能够统一起来,保持一致,就可称为目标整合。目标整合包括两个方面:对团体来说,总目标应该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使个体目标在团体内得以实现;对团体成员来说,个体目标必须与整体目标一致,或趋于一致,当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发生冲突时,应以整体利益为重,修正个人目标,甚至牺牲个人目标以顾全大局。 团体目标反映着团体凝聚力的量与质,对团体凝聚力的强度和方向都有重要影响。对团体凝聚力的量来说,凡整体目标被其成员广泛自愿地接受,这样的团体凝聚力就高。自愿目标比外在

33、目标、非自愿目标更可能产生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反映着团体成员的相互吸引以及成员分担团体任务和目标的程度。成员分担团体整体目标的程度越高,团体凝聚力也越高。(三)志趣一致(三)志趣一致 志趣一致是指团体成员在动机、理想、志向、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一致。而上述心理品质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志趣一致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证团体成员间有相似的态度;二是可以保证团体成员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因为志趣相投有利于团体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产生较多的共同语言,使各成员的观点、意图和活动方式易被理解。 (四)心理相容(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

34、容是指团体成员与成员、成员和团体、领导者和下属、领导者和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如果是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心理的相容性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它可以作为团体团结的心理基础和实现团体目标的保证;二是它可以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团体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否则,团体成员之间将会互相设防,关系紧张,矛盾重重,貌合神离,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纠纷之中。(五)成员互补(五)成员互补 成员互补是指团体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互相取长补短。一个团体内,每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因

35、而,需要在不同方面互补,取长补短,才可能增强团体凝聚力。互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智力的互补,既需要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的人们,也需要具有不同智力结构的人们共同协作;第二,性格、气质的互补,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具有相同性格与气质的人在一起反而合作得不好,而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在一起,因需要得到互补,而使心理气氛和谐;第三,年龄的互补,领导班子应老、中、青三者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六)外界压力(六)外界压力 外界压力是指团体遇到的外来威胁。团体处于外界压力时,凝聚力会提高。迈厄斯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迈厄斯曾组织了几个三人一组的步枪射击组,设置了不同的情境,即让有些组彼此竞争,有些组不搞竞争。结果

36、表明,开展组间竞争的组比不竞争的组团结得更紧密,成员间彼此相互吸引,相互合作,亲密宽容 (七)内部竞争(七)内部竞争 内部竞争指团体成员间的互相争胜。这种内部竞争也会影响团体凝聚力。米尔斯研究了步枪队员之间竞争与凝聚力的关系。他将180名运动员中的90名分配到竞争组,另外90名分配到非竞争组。在实验中,对以下三种情况进行测量:个体对他人的尊重;个人感到被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个体在失败时相互指责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性组比非竟争性组成员间显示出相互尊敬的现象。米尔斯由此认为,竞争性情境可促使队员间的相互理解和适应。但是,过分激烈的竞争肯定不利于群体凝聚力。卡伦指出,过分激烈的竞争会对整个队的

37、人际关系或活动产生损害作用。(八)(八)团体体规模模 团体规模指团体成员的数量。当团体规模增大且用力集中在相当专门的作业时,很可能由于两种原因而降低工作效率:第一,个人动机的强度减弱,人们感到他们在整体的努力中显得不重要;第二,有时,由于某种机械的原因而使效率丧失。拔河比赛的启示克瑞蒂提出,运动队越大,就越需要努力加强团体凝聚力。如果运动队突然变小,如一名受到处罚的运动员下场了,全队的效率未必会减小,因为其他队员会发现他们在整体中的努力变得更重要,从而会激发起更加努力的动机。但有时应当试图减少运动队的人数,为的是让替补队员有机会参加比赛,不要让他们一直坐在候补席上。队中不参加比赛的人太多,会增

38、加队内的敌对情绪。因此,运动队的人数会影响队员间的情感距离,进而影响运动队的凝聚力。团体规模和工作效率的关系还可以从责任扩散现象中得到进一步的解释。社会心理学家达利和拉坦内在研究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时发现,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利他行为就会明显减少,旁观者的人数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大。这种“旁观者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因袖手旁观而产生的内疚感、羞耻感将会减少,因为见危不救的责任并非由一个人而是由在场的所有人来承担,即所谓的责任扩散。同理,在需要多人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团体成员亦会认为所有团体成员均对完成任务负责,从而产生依赖他人努力的倾向,降低了自

39、己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这提示教练员,在完成必须由各团体成员合作的任务中,要仔细、具体地分派各成员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严格按照个人的成绩进行奖惩。团体成员越多,就越要注意防止这种因“旁观者效应”而产生的责任扩散。(九)团体稳定性(九)团体稳定性 团体稳定性是指团体成员的变动程度。团体凝聚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团体稳定性会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多纳利收集了19011969年间6个大型棒球队的比赛资料,发现有的队在一年里花去一半时间在调换和训练新队员,而且新队员只有一半人能够取得成功。根据多纳利在1965年跟踪研究的6个队所得资料发现,新队员至少要参加11场球的比赛,

40、才能发展队的任务凝聚力。各个项目也基本上相同。多纳利的研究发现,团体成员不太稳定的运动队不仅凝聚力低,而且获得成功的次数较少。成员之间长期的友好联系有助于提高队的凝聚力,一个队越有凝聚力,其成员就越不愿意离开运动队。 第三节 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运运动动中中的的攻攻击击性性行行为为 一、攻击的基本含义一、攻击的基本含义二、攻击行为的原因二、攻击行为的原因三、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三、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 运动场上的攻击与暴力行为为世人所不齿,道德所不容。尽管世界各地的体育组织不断加大惩戒的力度,但这种丑陋的现象至今仍时有发生,从而构成了不容忽视的体育社会问题。在分析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时,人们不禁要问:运

41、动员、教练员乃至观众为何会产生或卷入这种行为?攻击和暴力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吗?攻击是人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本节将探讨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行为的概念,攻击的有关理论,运动活动与攻击以及减少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二)攻击行为的分类(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攻攻击击的的基基本本含含义义 (三)攻击行为的危害(三)攻击行为的危害一、攻击的基本含义一、攻击的基本含义 P200 攻击是指“以损害或者伤害另一个生物体为直接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该生物体想要回避这种行为”。体育运动中的攻击行为可以理解为:有意识地使他人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的行为。极端的、严重的攻

42、击行为就是暴力。(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参考吉尔(1986)的标准,可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攻击行为:第一,攻击是一种外显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语言的(如,出言不逊、威胁恐吓,侮辱谩骂等),也包括身体的(如,殴打、袭击、踩踏等)。第二,攻击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对攻击对象的身体或心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伤害。如,某篮球运动员当对方在其身体上方跳起投篮时,故意起身将对方扛起,虽然未导致对手受伤,但仍是攻击行为,应判技术犯规。l第三,攻击行为必须指向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如,某足球守门员指尖虽碰到了皮球,但还是未能阻挡破门,懊恼之中将足球狠狠地踢向球网,这种行为虽没有风度,但不能

43、视为攻击行为。l第四,攻击是一种故意的行为。这种行为含有明显的伤害意图。如,某球迷企图冲上去袭击对方球迷,但因人群间有栏杆隔断,虽未造成对方受伤,但仍属于攻击行为;又如,某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空翻时,恰有一名教练从身边快速闪过,运动员因受到干扰而摔下平衡木并严重受伤,只要教练员不是出于故意,他的行为就不算攻击。l阅读资料 P201 虽然理论上,攻击的判别标准是清晰的,但在实践中,有时却难以准确判断某个具体的行为是否为攻击行为。因为,尽管是否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有客观的标准,伤害者是否具有明显的伤害意图却难以判断。如,排球比赛中,某运动员一记漂亮的扣球落地开花,他情不自禁地做出了一个挥拳动作。如果

44、这个动作是背对对手的,可以理解为自我激励;假如是面向对手的,则很可能被裁判判为不正当行为(挑衅或攻击)。 阅读资料: 攻击的典型案例 P202阅读资料10-5攻击的典型案例1990年6月24日,国际足联世界杯足球赛荷兰对联邦德国的18比赛在意大利米兰市的圣西罗体育场进行。第16分钟,德国前锋沃勒尔在左路突破中被荷兰前卫里杰卡尔德铲倒在地,裁判当即出示黄牌对荷兰人予以警告。爬起身来的沃勒尔趁着裁判低头记录之际,向里杰卡尔德做出了一个极不君子的手势。5分钟后,沃勒尔又因冲撞对方守门员而与荷兰队员发生争执,这时里杰卡尔德几乎失去了控制,于是他的全部怒气化作一口唾液,愤怒地喷射在沃勒尔的后脑勺上。于是

45、两人被同时罚出场外。1995年,美国NBA的一场比赛中,休斯敦火箭队迎战波特兰开拓者队。火箭队的麦克斯韦尔冲进波特兰队的观众席,击倒了一名正在辱骂的球迷。麦克斯韦尔由此被判停赛10天并罚款2万美元。1997年6月28日,世界拳击理事会重量级拳王争霸战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麦逊花园广场进行。战至第3回合,拳台受挫的泰森出人意料地用他那坚硬的牙齿咬下了对手霍利菲尔德的部分耳朵,导致比赛中断。最终,泰森受到了吊销拳击执照的处罚。1999年12月,美国NBA的一场比赛中,金州勇士队的球星斯普瑞维尔卡住教练卡里希莫的脖子并扬言要杀死他,这个恶劣的动作使他的教练窒息达15秒钟,最终斯普瑞维尔被NBA禁赛一

46、年。1985年5月29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海瑟尔体育场欧洲足球俱乐部冠军杯决赛在意大利的尤文图斯和英格兰的利物浦之间进行。比赛开始前,醉醺醺的英国足球流氓用破酒瓶、破罐头、旗杆棍和金属杆袭击尤文图斯队的球迷。几分钟之内,成百名尤队球迷发现自己被挤压在球场周围的铁栅栏上,无法逃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往球场方向挤压,铁栅栏终于不堪重负,崩塌倒下,成百名惊恐失措的球迷被踩压成恐怖的一堆人山。这个事件造成了32人死亡,437人受伤,酿成了现代足球史上著名的“海瑟尔惨案”。 有时,攻击行为容易和果敢行为相混淆。果敢行为是指为赢得胜利而不顾受伤或伤人的危险,用合理行动奋勇拼搏的行为。1987年5月20日,在广

47、州进行的第24届汉城奥运会男子足球预选赛东亚区小组赛中,比赛至第47分钟时,中国队员唐尧东面对已准备双拳出击的香港守门员刘栋平奋不顾身地头球破门,同时被对手击中眼部受伤。在这个例子中,攻守双方触球机会均等,均无伤害对方的意图,双方的行为都是果敢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二)攻击行为的分类 P203 根据攻击者采取攻击行为时目的的不同,常常将攻击分为两类:一类是敌意性攻击;另一类是工具性攻击。攻攻击击行行为为的的分分类类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l1、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l 以伤害对手为直接目的的攻击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害者饱受痛苦和折磨,伤害者此时常

48、常伴有愤怒的情绪。前面所讲的里杰卡尔德和泰森的例子都是比较典型的敌意性攻击。l2、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l 为实现某些外在目的而采取的攻击行为称为工具性攻击。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如,胜利、金钱等)而伤害他人。攻击者此时未必具有愤怒情绪,而且伤害他人的行为可能并未超出竞赛规则的限制。l例如,在一场散打王争霸战中,某运动员明知对手膝部已经受伤,却在比赛中故意用脚猛踢对方受伤部位;在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中,法国球星齐达内在沙特队员已经倒地的情况下,跳起落地时仍故意踩踏对方;在一场自由式摔跤比赛中,某运动员扳住身下对手的腿向反关节方向凶狠地扭转,对手疼痛难忍,愿以双肩着地为代价避免受

49、伤,但该运动员不顾对手央求,仍扭伤其关节韧带,以造成对手在日后比赛中对自己的恐惧。这些都是典型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图10-4 三类与攻击有关的行为之间的交叉重叠 应该强调的是,任何攻击行为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不正当行为,是各级体育组织必须严厉禁止的行为,因为它的社会影响极坏,会给青少年树立不良的榜样。(三)攻击行为的危害(三)攻击行为的危害 P204 攻击行为是与竞技运动相伴而生的副产品。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危害:在现代竞技体坛,攻击性的行为涉及到运动员、观众、教练员和裁判员,造成大规模的殴斗,酿成骇人听闻的体育暴力,造成惨重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甚至引发国家之间的战争,因此其社会

50、影响极坏。 第二是对项目本身的危害:运动竞赛过程中的攻击性行为和体育暴力,不仅有悖于体会道德与宗旨,而且已成为困扰和阻碍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难题与障碍。资料:拳击比赛与暴力 P 204资料来源10-6拳击比赛与暴力曾有一项研究,调查了凶杀率与拳王争霸赛中公开暴力的关系。被调查的人在连续看了10场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都承认自己在不同程度上模仿了攻击行为。赛前诸如“我要砸掉你的脑袋”这样的言语攻击,以及赛后气氛的渲染,提供了大量的攻击暗示。研究人员比较了1973年至1978年的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预期的凶杀率和实际发生的凶杀率。结果发现,从此赛后的第三天开始,凶杀案的数量以平均12.46的

51、比率上升。凶杀率增长最高的情况发生在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的比赛之后,即著名的阿里和弗雷泽之战。那场比赛之后,凶杀案增加了26起。当泰森愤怒地咬了霍力菲尔德的耳朵时,赛场内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无不为之哗然。这一攻击性行为激起了不少青少年心中蠢蠢欲动的暴力倾向。据说,那次比赛之后,很多人在和他人的争吵或打斗中学泰森的样,疯狂地咬伤了对方的耳朵。孩子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负面影响。除了拳击这种公开暴力外,其他如电视暴力、媒体对暴力问题的过度渲染等,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污染”,增加了他们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呼吁媒体尽可能地减少节目中的暴力镜头;还要呼吁父母监督孩子观看的节目

52、,在出现暴力镜头后,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和教育。资料来源: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攻攻击击行行为为的的原原 因因 (一)本能理论(一)本能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道德分析理论(三)道德分析理论(四)修正的挫折(四)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理论二、攻击行为的原因二、攻击行为的原因 P205为什么有些运动员的攻击性特别强?为什么竞技运动中有些人的行为会失控?攻击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为回答这些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解释攻击行为原因的4种理论。它们分别是本能论、社会学习理论、道德分析理论和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一)本能理论(一)本

53、能理论本能论是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论。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与饥饿、口渴、性欲等类似,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驱力。它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合理释放或满足需求等途径能够得到控制。由于人类具有攻击的天性,所以就促进了体育运动和比赛。而体育运动和比赛也为攻击行为提供了一个可以被社会接受的发泄能量的出路。本能论的重要推论就是攻击行为使攻击的内驱力得到排泄或释放,这种对被压抑的攻击本能的释放叫做情感宣泄。根据本能论,比赛中袭击对手的行为使运动员合理地宜泄了被压抑的攻击本能。然而,学者们至今没有找到攻击本能存在的证据,而宣泄的概念也未得到有效的验证。所以,我们还不能说竞技运动提供了合理宜泄攻击本能的场

54、所。(二)社会学(二)社会学习理理论与本能论中攻击行为的遗传观点相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占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然后在个体出现类似行为时受到强化而学习获得的。美国学者阿尔伯特班图拉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儿童行为实验以证明攻击行为的习得性。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让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的塑料娃娃的攻击行为(拳打、脚踢、口骂),然后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让另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平静地玩同样的充气娃娃,毫无攻击行为,然后也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最后实验者将两组儿童的行为表现加以比较,实验结果如下(表10-3)。表10-3 儿童目睹攻击行为后的行为表现实验条件攻击行为总量

55、(得分)有形的(打)言语的(骂)暴力模式(实验组)12.738.18平静模式(控制组)1.050.35引自时蓉华,1996,428页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比控制组多12倍以上,说明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而且它与挫折的关系也不大。图10-5 攻攻击行行为的模仿的模仿在另一项实验中,班图拉把幼儿园的孩子分为4组:第一组观看一个成人对玩具娃娃所进行的攻击行为;第二组观看电影中所表现的同样的攻击行为;第三组观看动画片,即由小猫表现出同样的攻击行为;第四组是对照组,让他们观看非攻击行为的模式,即以中性态度对待玩具娃娃的模式。然后向所有孩子提供一次攻击别人的机会。实验结果表明,那些

56、看过攻击行为模式的孩子比没有看过影片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要严重得多。第一组是活生生的模特儿,所提供的攻击行为最有力地发生榜样作用;第二组是电影提供的攻击行为模式,也同样有力地增强了孩子的攻击性;而动画片的影响力较小。这个实验说明,攻击行为是榜样学习的结果(图10-5)。史密斯(1988)的研究发现,职业运动员的暴力行为已经被年轻的业余选手所模仿。攻击行为在冰球界被视为有价值的行为,而运动员很快就学会了具有攻击性是让自己获得别人认同的方法之一。许多教练员、父母、队友还鼓励这种攻击行为。年轻的冰球队员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偶像展现攻击行为,就会使他们自己的攻击行为得到强化。美国学者温伯格等(1999

57、)指出,社会学习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运动员不是被教成要公然地使用暴力的。然而,攻击可以也确实存在于各种运动之中。例如,一位花样滑冰选手可能会为了打击对手的士气而说“我听裁判说你这种服装今年是不合格的”这种令人气愤的话。这是一个较细微的攻击的例子,但其意图仍然是为了要伤害他人。大部分运动员的父母和教练不会容忍运动员主动攻击他人的行为,但如果运动员对对手的攻击行为“以牙还牙”,他们还是认可的。社会学习理论获得了许多支持性证据。它强调榜样对攻击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杜绝攻击行为,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行业规范,防止不良榜样受到模仿。阅读资料10-7坏孩子比利7岁的比利,

58、是少儿冰球联盟布法罗轰炸机队的守门员。一次,他在自己的球门附近与队友和对手纠缠中发生了一次小冲突。比利被打得头晕目眩,但他不知道是谁、怎样打了他。生气之余,他一拳打在离自己最近的对手的鼻子上作为报复,结果被裁判罚出场外。教练告诉他说不应该出拳,因为球队需要他,他坐在板凳上对球队是没有帮助的。然而,后来比利偶然听到教练对一位助手的夸耀,“比利真是一位战斗者”,这使比利的感觉非常好。在家里,比利的爸爸似乎对他的表现感到骄傲。他告诉比利绝对不要首先打人或在冰球场上向别人挥拳出击,但要像个男子汉并能保护自己。他说:“冰球是个狗咬狗的游戏,你不能让任何人欺负你,总之,你不会看到NHL的守门员受人欺负而默

59、不作声。”从此,比利变成了一位令对手畏惧的守门员任何攻入球门区的人都可能会遭到他异常粗野的对待。如今比利正在观察职业运动员,学习怎样可以既打得粗野又不被罚出场外。资料来源: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437页。(三)道德分析理论(三)道德分析理论道德分析理论由布瑞德麦尔(1994)提出。该理论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体愿意参与攻击的程度与其自身所处的道德分析的阶段有关。由于人类的攻击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布瑞德麦尔认为在道德分析的水平与体育运动中明显的攻击行为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由于竞技运动使攻击行为合理合法,因此接触竞技运动可能实际上

60、起到了延缓一个人的道德发展的作用。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道德水平通常在运动竞赛中被束之高阁,布瑞德麦尔称这种伦理道德的暂停现象为“被搁置的道德”。此外,运动队中所创造的“道德气氛”可能对运动员愿意参与攻击的程度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应该强调:教练员、家长和全社会对于运动员中道德气氛的建设以及道德分析水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挫折攻击的动机攻击行为图10-6 挫折攻击理论挫折(如失败、射门受阻等)唤醒水平提高(痛苦或愤怒)社会习得的线索显示攻击的适当性攻击图10-7 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四)修正的挫折四)修正的挫折攻攻击理理论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源自多拉德等学者早年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19

61、39)。该理论实质上属于攻击行为的动机理论,它将挫折视为攻击行为的动机(图10-6),即挫折引起攻击。该理论的提出者多拉德1941年指出:挫折可以激发起多种反应,其中之一就是攻击行为。然而,后人的研究表明,挫折虽往往与攻击有关,但不能认为挫折总是引起攻击和侵犯。挫折只是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伯克维茨提出的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是对多拉德早期理论的修改和完善。该理论认为挫折未必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通过提高人的唤醒水平或增加人的愤怒情绪,提供了“攻击的准备”。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必须有某些与攻击相联系的刺激因素。这些刺激因素是受挫折的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线索,它是后天习得的。例如,斗牛士手

62、中挥舞的红旗,对于被激怒和受挫折的公牛就是一个刺激的线索。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某些刺激(线索)可以成为其产生攻击倾向的“触发装置”。只有当刺激线索显示在该情境下攻击是适当的情况下,挫折才会诱发攻击行为(图10-7)。与挫折相联系的消极情绪,是刺激攻击行为倾向的基本原因。愤怒情绪是敌意性攻击的根源,而抑郁也是引发攻击行为的消极情绪。虽然,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来自父母、同伴和其他攻击者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诱因式的奖赏和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自我满意感,也促成运动员将自己变成攻击者(图10-8)。图10-8 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这一理论虽然是挫折攻击理论的改进版,但两者之间还

63、是有本质的不同:多拉德的理论倾向于挫折是直接产生攻击的动机、攻击行为;伯克维茨则主张攻击行为是人在挫折情境下,受到多种刺激的诱发后产生的。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的最大优点是结合了挫折攻击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并注意到了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攻击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提示我们:要减少竞技运动中的攻击性,应从减少挫折情境下的诱发因素着手。教练员应该及时发现导致攻击行为的情境,如果运动员屡受挫折并产生愤怒情绪时,教练员应将此队员带离赛场,让他平静下来。运运动动活活动动与与攻攻击击行行为为(一)观众的攻击行为(一)观众的攻击行为(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三)与攻击行为

64、有关(三)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的赛场环境因素(四)减少运动中攻击(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行为的策略观赏比赛会降低观众观赏比赛会降低观众的攻击性吗的攻击性吗好斗观众的特征好斗观众的特征三、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三、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 P208研究攻击行为的理论固然重要,但运动心理学家还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一些运动实践中关于攻击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是:哪些观众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助于获胜吗?运动场上何时可能产生攻击?怎样减少攻击行为?下面分别加以讨论。(一)观众的攻击行为(一)观众的攻击行为体育运动中的攻击行为不仅发生在运动员和运动队之间,而且还常常发生在看台上。观看比赛的观众不是

65、被动的,他们常常会积极支持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队或运动员。激烈的竞争、民族主义(或地方主义)情绪、酗酒等都有可能导致观众暴力。此外,经济利益的冲突也可能使观众产生攻击和暴力行为。例如;为不同球队获胜而投注的球迷可能会因另一些球迷持相反观点而大打出手,也可能因自己所支持的球队中某个运动员偶然的低级失误导致自己的预测失败而袭击运动员。这两种攻击行为都是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体育运动有时会怂恿观众的暴力行为。1、观赏比赛会降低观众的攻击性吗、观赏比赛会降低观众的攻击性吗传统的观点认为,观赏竞技运动有助于观众的合理宣泄,会降低观众的攻击性水平。然而,一项研究(1986)表明:一般来说,观赏比赛不会降低观众的

66、攻击性水平。相反,观看某些直接身体接触对抗的项目甚至会提高观众的攻击准备性。2、好斗观众的特征、好斗观众的特征(1)人格与认知特征)人格与认知特征拉塞尔等学者(1995)曾对参与暴力的球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被试在调查表上“易怒的人格”和“身体攻击”两项上的得分很高。另外,这些人常常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其他观众会在理解和加入他们打架斗殴的狂热气氛中,对他们的争吵和打斗推波助澜。(2)其他人口统计学特征)其他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冰球球迷的研究指出了哪些类型的球迷具有暴力倾向。研究结果表明,年轻、经济状况差、体态瘦小、有近期参与斗殴的经历并喜欢结伴而行的男性,常常是潜在的暴力分子。特别是在处于拥挤

67、的环境或受到酒精的影响时,他们更易产生攻击行为。在研究过程中,训练有素的研究助手在比赛间歇时随意选取部分球迷进行了短暂的面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假如附近看台上发生冲突,被调查者中有61%的人说他们会旁观;26%的人说他们将设法阻止冲突;7%的人说他们将欢呼雀跃或积极加入;其余的人则说他们会立即离开那个地方。这7%的“闹事者”喜欢看打架,看冰球比赛时希望看到打斗场面,而且行为易冲动。此外,还有研究(1983)发现,赛场上的一些小规模的攻击行为,如运动员之间短暂的打斗,或者因裁判的某一判罚引起的激烈争论等,与之后观众的攻击有关。根据上述规律,为了减少观众暴力,竞赛的组织管理者除需注意闹事者的

68、特征之外,还应禁止贩卖酒精饮料,努力避免座位拥挤并严格约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场上行为。(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运动员的攻击行为与其竞赛表现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在比赛中攻击对手是为了“以攻为守”,不仅干扰对手的情绪、分散其注意力,而且防止自己因被对手袭击而受伤。橄榄球后卫杰克塔图姆说如果他在每次攻防时“惩罚”对手,他的队获胜的机会就比较大(1977)。也有的教练员把攻击行为作为比赛战术的一部分,让一个技术比较差的队员用攻击行为对付一个技术比较高的对手来使他分心甚至因打架而被罚出场,从而扩大本方的胜面。有些运动心理学家同意攻击促进运动表现的观点,其理

69、由是敌意性攻击常常与愤怒的情绪相联系,愤怒的情绪可能增强比赛动机,提高生理唤醒水平,因而促进竞赛表现。然而,另一些学者不同意攻击促进运动表现的观点,其理由是:攻击行为所升高的唤醒水平可能超过运动员的最佳功能区,或使运动员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其场上表现。造成观点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在实践中有时很难明确区分攻击行为和果敢拼搏行为。不过,攻击与运动表现的关系问题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们迟早会为自己的攻击行为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常常是高昂的。即使攻击行为能使运动员或运动队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益,但这是一个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问题。运动员必须认真思考:为了短期利益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是否值得。(三)与攻

70、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三)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与与攻攻击击行行为为有有关关的的赛赛场场环环境境因因素素1、环境的温度、环境的温度2、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3、害怕报复、害怕报复4、比赛的结构、比赛的结构5、竞争、相互熟悉和比赛次数、竞争、相互熟悉和比赛次数6、目标定向、目标定向l1、环境的温度、环境的温度l环境温度与攻击行为可能存在线性关系:温度越高,运动员的攻击性强。对棒球投手攻击行为的观察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l2、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l如果运动员主观上感到对手企图伤害他们,他们更倾向于“以牙还牙”,主动采取攻击行动。攻击性强的运动员更倾向于将对

71、手偶然的行为感知为攻击的企图,而有可能忽视对比赛的胜败和竞争的关注。对高中男子篮球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l3、害怕报复、害怕报复l在某种程度上,担心遭到对手报复的运动员更可能会阻止自己主动采取攻击行动。如果一名篮球队员担心遭到对方的报复性攻击,这名运动员就不大可能用胳膊肘袭击对方的肋骨。然而,这种对对手“具有相同”反击能力的敬重,也有可能很快地发展成公开的攻击和反攻击。l4、比赛的结构、比赛的结构l(1)分数差距)分数差距l随着比赛分数差距的拉大,落后方更具攻击性的惩罚就会发生。当双方比分非常接近或持平时,几乎不会发生攻击行为。在重大比赛中,对攻击行为的处罚非常严厉,以至于队员、

72、教练和球队经理都尽量避免采取过激行为。l(2)主场比赛或客场比赛)主场比赛或客场比赛l主队或客队的攻击行为可能取决于攻击的性质和比赛的项目。足球队在客场比赛时,更具攻击性;而对于冰球队来说,主客队具有同样程度的攻击性。l(3)比赛的结果)比赛的结果l与挫折攻击理论的假设相一致,输球的球队比赢球的球队更具攻击性。l(4)联赛排名)联赛排名l球队排名越靠后,该队球员更易表现攻击行为。排名最前的球队最不易表现攻击行为。(5)比赛的阶段)比赛的阶段通常,随着比赛的进行,攻击行为也陡增。毫无疑问,在比赛的第一个阶段时,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最少,这个发现与比分差异有关。5、竞争、相互熟悉和比赛次数、竞争、相互

73、熟悉和比赛次数职业冰球赛中,在地区内各冰球队之间的比赛中,运动员发生较多的攻击行为;而在地区之间各冰球队之间的比赛中,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相对少。参加地区内比赛的球队由于地理位置近和较为频繁的比赛,相互较为熟悉,因此竞争激烈。相反,在地区之间的比赛中,由于各队来自不同的地区,加上相互之间比赛次数不多,各队队员相互不熟悉,因此,队员不太紧张,竞争不很激烈。随着比赛次数增多,各队队员相互逐渐熟知,竞争将愈来愈激烈,队员也愈更多地表现出攻击行为。6、目标定向、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看重社会比较和获胜)的运动员,更倾向于认为比赛中的攻击行为是合理的,是比赛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运动员自我定向的增长,他们对规

74、则的遵守和对体育官员的尊重却在逐渐减少。与此相反,高度的任务目标定向与良好的运动员风度密切相关。(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减减少少运运动动中中攻攻击击行行为为的的策策略略1、减少运动员的攻击与暴力行为、减少运动员的攻击与暴力行为2、减少观众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减少观众的攻击和暴力行为l1、减少运动员的攻击与暴力行为、减少运动员的攻击与暴力行为l(1)应该给年轻的运动员树立非攻击性但十分有效的果敢行为的榜样。l(2)参与攻击的运动员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l(3)参与攻击的运动员所受到的惩罚必须超过他从攻击中获得的好处。假如两者是平衡的,运动员就会以为攻击与暴力行为不

75、会付出代价。l(4)对于参与攻击甚至听任运动员参与攻击的教练员,应该解雇,或者审查、暂停其执教资格。l(5)应该消除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引起敌意性攻击的外在刺激。比如,一名极度狂热的观众哗众取宠地展示刺激性标识,就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l(6)应鼓励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如何处理和应对运动员攻击行为的训练班。l(7)除了处罚有攻击行为的运动员之外,对于在火药味浓重的比赛中表现出克制和耐心的运动员应该予以奖励。l(8)在实践中应使用专门约束攻击行为的策略和技巧。l(9)教练员和领队应在比赛之前鼓励各个队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交往。l2、减少观众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减少观众的攻击和暴力行为l(1)密切监视潜在的闹事

76、者。有暴力和斗殴前科的观众应拒绝其入场观看比赛。l(2)竞赛中应限制含酒精饮料的销售和饮用。l(3)竞技赛事应当作为家庭事务来宣传和提倡。最好的方法是营造一个家庭式的环境,并对友好参与者提供经济报偿。l(4)新闻媒体不应美化攻击行为,也不应挑起两队队员和观众间的摩擦或厌恶感,这样可以使观众更有责任心。l(5)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样,观众的攻击行为必须从快从重予以惩罚。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如果你是运动员,你希望你的教练员采取哪种领导方式?为什么?2、如何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运动水平等特征,采取最有效的领导方式?3、如何根据训练和比赛的不同的特征,采取最有效的领导方式?4、你可能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集体,例如班集体、运动队等;找出一个对你最重要的那个集体,考虑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集体的凝聚力?5、采取哪些措施能提高集体的凝聚力?6、什么是攻击与暴力?举例说明什么是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果敢行为。7、试分析攻击行为的危害。8、攻击行为的本能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有何本质区别?9、就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分析在什么情境下运动员或观众易产生攻击行为。应怎样减少运动员和观众的攻击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