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8592896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一、土壤的形成因素n n(一)母质因素 n n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的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n n1. 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 n n2. 母质的矿物、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如酸性花岗岩和玄武岩的不同。 n n3. 母质的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如砂质母质、壤质母质、粘质母质影响。(二)气候因素(二)气候因素水热状况直接参与母质风化和物质淋溶,很大程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影响土壤有机物质积累、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循环速度和范围。如,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影响;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影响土壤矿

2、物迁移等。(三)生物因素(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四)地形因素(四)地形因素(四)地形因素(四)地形因素此此因因素素是是影影响响土土壤壤和和环环境境之之间间进进行行物物质质、能能量量交交换换的的一一个个重重要要条条件件,其其主主要要作作用用表表现现为为:一一方方面面使使物物质质在在地地表表进进行行再再分分配配;另另一一方方面面是是使使土土壤壤及及母母质质在在接接受受光光、热热条条件件方方面面发发生生差差异异,以以及及接接受受降降水水或或潜潜水水在在土土体体的的重重新新分分配配方方面面的的差差异异。如如地地形形重重新新分分配配母母质质;地地形

3、形重重新新分分配配水水热热状状况况;地地形形与与土土壤壤发发育育的的关关系等系等(五)时间因素(五)时间因素(五)时间因素(五)时间因素土土壤壤的的形形成成随随着着时时间间的的延延长长而而逐逐渐渐发发育育。时时间间因因素素用用土壤年龄表示,可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土壤年龄表示,可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六)人为因素(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第一一,人人类类活活动动对对土土壤壤的的影影响响是是有有意意识识、有有目目的的、定定向向的的;第第二二,人人类类活活动动是是社社会会性性的的,它它受受着着社社会会制制度度和和社社会

4、会生生产产力力的的制制约约;第第三三,人人类类活活动动对对土土壤壤的的影影响响具有双重性,可以产生正、负双向效应。具有双重性,可以产生正、负双向效应。 人人类类活活动动起起决决定定作作用用的的情情况况下下,使使自自然然土土壤壤发发展展进进入入到到一一个个新新的的、更更高高级级的的发发展展阶阶段段,即即农农业业土土壤壤发发育育过程。过程。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与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目前农业土壤的发育主要以人为因素为主。育,目前农业土壤的发育主要以人为因素为主。 二、主要成土过程二、主要成土过程二、主要成土过程二、主要成土过程(一)原始成土过程(一)原

5、始成土过程是是指指从从岩岩石石露露出出地地面面有有微微生生物物着着生生开开始始到到植植物物定定居居之之前前形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二)有机质积聚过程(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 (三)粘化过程(三)粘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聚集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过程和淋溶淀积粘化过程。粘过程和淋溶淀积粘化过程。粘化过程结果在土体

6、心土层形成化过程结果在土体心土层形成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50cm50cm60cm60cm,因这一深度水热,因这一深度水热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土矿物的产生。土矿物的产生。 (四)钙化过程(四)钙化过程 是指干旱、半干旱区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体、核状、斑点状,若出体、核状、斑点状,若出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生产上障碍层次。生产上障碍层次。 (五)盐化、脱盐过程(五)盐化、脱盐过程盐

7、盐化化过过程程是是指指土土体体中中各各种种易易溶溶性性盐盐类类在在土土壤壤表表层层积积聚聚的的过过程程。发发生生在在滨滨海海区区、干干旱旱区区、半半干干旱旱区区,形形成成具具盐盐化化层层的盐渍土。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人为因素等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人为因素等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层的过程。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层的过程。 (六)碱化、脱碱化过程(六)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碱化化过过程程是是指指土土壤壤胶胶体体上上吸吸持持较较多多交交换换性性钠钠,使使土土壤壤呈呈碱碱性性反反应应,并并引引起起土土壤壤物物理理性性质质恶恶化化的的过过程程

8、。结结果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pH值大于值大于9.09.0。 脱脱碱碱化化过过程程是是指指通通过过淋淋洗洗和和化化学学改改良良,从从土土壤壤吸吸收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盐化化与与碱碱化化相相伴伴随随进进行行。先先盐盐化化,发发生生脱脱盐盐化化过过程程,产产生生交交换换性性钠钠解解吸吸,从从而而产产生生碱碱化化,即即碱碱化化土土是是盐盐化化、脱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脱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七)白浆化过程(七)白浆化过程 是是指指土土体体中中出出现现还还原原高高铁铁高高锰锰作作用用而而使使某某一一土土层层漂漂白的

9、过程。白的过程。(八)灰化过程(八)灰化过程是指土体表层是指土体表层R R2 2O O3 3及腐殖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质淋溶淀积而SiOSiO2 2残留的残留的过程。过程。 (九)潴育化过程(九)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是指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形成潴交替进行的过程。形成潴育层,特点:产生锈斑锈育层,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华北平原潮降频繁区。如华北平原潮土区。土区。(十)潜育化过程(十)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形成潜育层,此过程,形成潜育层,此层次呈蓝

10、灰色,又称灰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蓝层。蓝层。 (十一)富铝化过程(十一)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有此成土过程。有此成土过程。(十二)草甸化过程(十二)草甸化过程 是是指指土土壤壤表表层层的的草草甸甸有有机机质质聚聚集集过过程程和和受受地地下下水水影影响响的的下下部部土土层层的的潴潴育育化化过过程程以以及及底底层层的的潜潜育育化化过过程程的的重重叠过程。叠过程。(十三)熟化过程(十三)熟化过程 是是指指在在人人为为因因素素影影响响下下,通通过过耕耕作作、施施肥肥、灌灌

11、溉溉等等措措施施,改改造造土土壤壤的的土土体体构构型型,减减弱弱或或消消除除土土壤壤中中存存在在的的障障碍碍因因素素,协协调调土土体体水水、肥肥、气气、热热等等,使使土土壤壤肥肥力力向向有有利利于于作作物物生生长长方方向向发发展展的的过过程程。简简单单地地说说为为人人类类定定向向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三三 我国土壤分类我国土壤分类1 1、土壤分类概述、土壤分类概述(一)土壤分类含义 土壤分类是指

12、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过程。(二)科学土壤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正确认识土壤,合理利用多种土壤资源的重要环节,可为改造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 2 2 2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分布的规律性(1 1 1 1)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土壤壤分分布布的的水水平平地地带带性性是是指指土土壤壤分分布布与与热热量量的的纬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包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包括: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是是

13、指指土土壤壤随随纬纬度度不不同同而而出出现现变变化化。如如我我国国东东部部沿沿海海区区由由北北向向南南土土壤壤呈呈现现明明显显的的纬纬度度地地带带性性分分布布,依依次次为为黑黑土土暗暗棕棕壤壤棕棕壤壤黄棕壤黄棕壤红壤红壤砖红壤砖红壤。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是是指指土土壤壤随随经经度度不不同同而而出出现现的的变变化化。由由于于距距离离海海洋洋的的远远近近及及大大气气环环流流的的影影响响而而形形成成海海洋洋性性气气候候、季季风风气气候候以以及及大大陆陆干干旱旱气气候候等等不不同同的的湿湿度度带带,这这种种湿湿度度带带基基本本平平行行于于经经度度,而而土土壤壤亦亦随随之之发发生生规规律

14、律的的分分布布,称称之之为为土土壤壤分分布布的的经经度度地地带带性性。如如我我国国西西部部的的干干旱旱内内陆陆由由东东向向西西土土壤壤呈呈现现明明显显的的经经度度地地带带性性分分布布,依依次次为为黑黑钙钙土土栗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漠土。(2 2 2 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 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 土壤演变规律。因为地形高低土壤演变规律。因为地形高低 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 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

15、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 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 有规律的分布。有规律的分布。4 4、土壤的区域性分布、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在在广广域域土土壤壤分分布布规规律律的的基基础础上上,由由于于受受中中小小地地形形、水水文文地地质质、母母质质、人人类类活活动动等等地地方方性性因因素素影影响响,在在广广域域土土壤壤基基础础上上分分布布着着中中域域土土壤壤和和微微域域土土壤壤,表表现现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5 5、主要、主要农业农业区土壤区土壤类类型型 南南方方红红壤壤、黄黄壤壤:南南方方;质质地地黏黏重重,耕耕性性差差,酸酸性性强强

16、,易易产产生生铝铝害害,氧氧化化物物矿矿物物多多,易易于于固固定定磷磷,养分养分贫贫瘠。瘠。 黄黄土土性性土土壤壤:黄黄土土高高原原,华华北北平平原原,是是主主要要的的农农业业土土壤壤。土土层层深深厚厚,质质地地细细匀匀,疏疏松松,透透水水性性强强,耕耕性性良良好好,微微碱碱性性,结结构构性性差差,有有机机质质,养养分分低低,易水土流失。易水土流失。 干干旱旱区区土土壤壤:西西北北。形形成成没没有有灌灌溉溉就就没没有有农农业业的的特殊特殊农业农业地地带带,干旱与,干旱与盐盐碱是存在的主要碱是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 东东北北森森林林草草原原土土壤壤:土土壤壤种种类类多多。特特点点:土土层层深深厚厚

17、,有有机机质质含含量量高高,养养分分含含量量高高,疏疏松松富富有有团团粒粒结结构。构。质质地地较较粘,存在水土流失粘,存在水土流失问题问题。 水水稻稻土土:在在水水耕耕熟熟化化的的强强度度影影响响下下形形成成的的一一类类特特殊殊土土壤壤。水水稻稻土土与与旱旱地地土土壤壤区区别别是是氧氧化化还还原原状状况况不同。不同。n n1.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

18、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n n2.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四、土壤培肥n n(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n n1、土体构造良好:土体构造是指在1m深度内上下土层的垂直结构,包括土层厚度、质地和层次组合。n n土层厚度包括土体厚度和耕层厚度。土体厚度指地表至岩石或沙层之间的深度,种植深根植物土体应达到1m,浅根植物至少不应小于40-50cm,而且没有特殊的障碍层。耕层厚度一般20-30cm。n n2、养分适量协调:高产肥沃的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在于越多越好,而是要适量协调,达到一定的水平。n n3、物理性质良好:高产肥沃的土壤有较多的水稳性团聚体。(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n n1、增肥改土n n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n n3、合理轮作n n4、应用土壤改良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