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食礼课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58774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食礼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中国传统食礼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中国传统食礼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中国传统食礼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中国传统食礼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食礼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食礼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食礼第一节先秦时代的食礼一、礼的起源与作用(一)礼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有“礼源于宗教”、“礼源于对人的欲望的抑制”、“礼源于商品交换”、“礼以义起、“礼生于理,起于俗”、“礼源于人性”等多种观点。导致礼的雏形出现的直接因素,当在于人们的饮食行为。儒家经典礼记认为,礼发韧于饮食活动。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 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始于对鬼神的祭祀。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周易序卦传也讲:“物富然后有礼。”原始礼仪是在人们的

2、食物丰富之后,再从人们的饮食习惯开始的。“礼”字的原意是把食品放在豆这一食器里供奉给神的意思。正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所说:“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曲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又如古代的“鄉”(乡)字。本来“鄉”同“饗”,甲骨文和金文中只有“鄉”宇,其含义为鄉人共食。后来才把在一块共食的人群称作“鄉”,也即推演为鄉党、鄉里的“鄉”。由此可以看出,周札中的“乡饮酒礼”当是从原始社会的聚餐饮食活动中演化生成出来的。(二)礼的作用礼的主旨是充分承认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分异的合理性,认为这种分异就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得以维护,就必须使贵

3、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礼的作用是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别表现出来。凡同层同等之人礼数相同,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不同等人之间在权利、义务上有所不同。礼就是要标明这种差异,使各等之人按适合自己所属之等的礼数去做、去生活。每个人都严格地遵循由自己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礼仪规范,就是对现存社会制度最好的维护,这就是“行礼”。饮食是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行为,因此也就有种种的礼仪规范。二、饮食方式商周时期,人们在进食时实行的是分食制。分食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里,人们遵循的是对财物共同占有、平均分配的原则。当时,氏族内食物是公有的,食物煮熟以后,按人数平均分配。那时,既无厨房

4、饭厅,也没有饭桌,人们均围在火塘旁进餐。分食制一直沿袭了很长时期,商周乃至汉唐仍盛行分食制。这不仅与远古社会平均分食的饮食传统有关,而且与合食所需的新家具、肴馔品种的发展等因素有关。先秦时期,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或凭俎案而食。与当时无桌椅板凳以及大多数房屋较为低矮窄小有关。商代以后,无论是王府还是贫苦人家,室内都铺席,但席的种类却有区别。贵族之家除用竹、苇织席外,还有的铺兰席、桂席、苏熏席等,王公之家则铺用更华贵的象牙席。铺席多少也有讲究,西周礼制规定天子用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两重。后来,有关用席的等级意识逐渐淡化,住房内只铺席一重,稍讲究一点的,再在席上铺一重,谓之“重席”。下面

5、的一块尺寸较大,称为“筵”,上面的一块略小,称为“席,合称为“筵席”。筵席本是铺在地上的坐垫,后因人们常在其上进行饮食活动,逐渐演变成酒席的代名词。席地而食也有一定的礼节,如:坐席要讲席次,主人或贵宾坐首席,称“席尊”、“席首”,余者按身份、等级依次而坐;坐席要有坐姿,要求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足后跟上;若坐席双方彼此敬仰,就把腰伸直,称之为跪或跽;坐席是不能随随便便的,坐时不要两腿分开平伸向前,上身与腿成直角,形如簸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很不礼貌的坐姿。商周时期,人们的进食方式可以说是手抓与用筷子、匙叉进食并存。三、饮食上等级森严先秦时各阶层的饮食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周代时,“鼎”是代表人们身份之

6、物,西周就对其使用做了明确规定,身份不同,用鼎的数量也不同。天子用九鼎,鼎实为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称太牢。诸侯用七鼎,鼎实为牛、羊、猪、鱼、腊、肠胃、肤,称大牢。大夫用五鼎,鼎实为羊、猪、鱼、腊、肠胃,称少牢。士用三鼎,鼎实为猪、鱼、腊。周代筵宴上饮食可分为四部分,分为饭、膳、羞、饮。饭是主食,盛在簋、簠或盨中。但这些都是大件容器,食用时还要用匕盛在碗中。膳为用“六畜”之肉烹制的主莱,一般置于鼎中。羞指众多的小菜和多样化的食品,一般装入豆中。饮则为酒等饮料的总称,饮用时用勺盛人酒具,如觥、爵、觚、觯。按照周礼,各等级的人食有常式不许僭越。周礼记周天子便宴:“食用六谷,膳用

7、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罋。”仪礼公食大夫礼记诸侯招待应聘上大夫的宴会是八豆、八簋、六铏、九俎,外加雉、兔、鹑、鴽四种野味;招待下大夫则为六豆、六簋、四铏、七俎而无野味。一般说只有贵族、统治者才能经常吃肉,平民庶人被称为蔬食者。至于奴隶,大多连脱粟米饭都吃不上,只能食“犬彘之食”。孟子为其“仁政”描绘的蓝图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到了“仁政”社会,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人生七十古来稀,“仁政”又难得,可以想,见黎民百姓是几乎与肉无缘的。四、宴礼与餐前祭祀仪礼和礼记中所记述的“乡饮酒礼”主要发生在西

8、周乡民之间,王公贵族的宴席则有“燕礼”和“公食大夫礼”。“燕”通“宴”,因此仪礼与礼记中的“燕礼”即“宴礼”。“燕礼”就是国君宴请群臣之礼。礼记燕义中讲:“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这段话是说,饮酒时,宰夫(宴会主持人)先敬国君,国君饮后举杯向在座的来宾劝饮;然后宰夫向大夫献酒,大夫饮后也举杯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士献酒,士饮后也举杯劝饮;最后宰夫向庶子献酒。燕礼中应用的餐具饮器、食物点心、果品酱醋之类,均因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别。由比可见,燕礼中尊卑差别十分啁显。西周时,“燕礼”往往

9、与“射礼”联合举行,先行“燕礼”,而后行“射礼”。西周初年以武立国,十分注重射礼。礼记射义云:“古者储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射礼是在宴饮后比赛射箭,“燕射礼”主要行于诸侯与宴请的卿大夫之间,其具体礼仪可以在仪礼大射中看到。西周贵族们行“燕射礼”的场面,在诗经中也有一些描写,其中,以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所描写的最为形象、精彩。诗中描述了西周幽王宴会大臣贵族的情形,展示了西周王室宴会礼仪的基本情况以及群臣失仪纵酒、行为放荡的生活。餐前祭祀是商周饮食礼俗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在进餐前,一般都要荐祭祖先和神灵。这在西周时已成为一种制度。周礼天官膳夫云:“膳夫授祭品。”郑玄注:“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郑

10、玄在注礼记曲礼上也云: “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孔子也主张进餐前必须祭祀先人,他说:“虽疏食菜羹,必祭,必斋如也。”商周时进餐之前礼祭祖先和神灵的礼俗,对后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一直在古代中国传承着。中国讲究“心到神知”,但供晶归根结底还是“供膳人吃”。第二节 封建制时代食礼一、分餐与合食中国自原始社会直至汉唐一直盛行分餐制。分餐制并非外国人的“专利和舶来品,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据姚伟钧先生考证,宴席由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大约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渐普及开来的。汉代仍承袭先秦的分餐制。从发掘出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如在河南密县

11、打虎亭一号汉墓内画像石的饮宴图上,主人席地坐在方形大帐内,其面前设一长方形大案,案上有一大托盘,托盘内放满杯盘。主人席位的两侧各有一排宾客席。在成都市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一幅宴乐图,在其右上方,一男一女正席地而坐,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舞蹈。中间有两案,案上有尊、盂,尊、盂中有酒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也实行的是分食制,在宴会上,项王、项伯、范增、刘邦、张良一人一案,分餐而食。 西晋以后,随着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风南渐,引起了饮食生活方圃的一些新变化。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其相继问世,并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新变化,至隋唐时期已达高潮;传统的床榻

12、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常见的有四高足或下设壶门的大床,案足增高;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不断增多,椅子、桌子均已开始使用。至五代时,这些新出现的家具日趋定型,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各种桌、椅、屏风和大床等陈设在室内,图中人物完全摆脱了席地而食的旧俗。随着桌椅的使用,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在唐代壁画中也有不少反映。在敦煌第473号窟唐代壁画中也可看到类似围桌而食的情景。在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发掘了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墓室东壁绘有一幅宴饮图,图正中置一长方形案桌,案桌上杯盘罗列,食物丰盛,案桌前置一荷叶形汤碗和勺子,供众人使用,周围有三条长凳,每条凳上坐三人,这幅图反映出分食已过渡到合食了。

13、由分食侧向合食制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两种饮食方式是并存的。如在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南唐名士韩熙载盘膝坐在床上,几位士大夫分坐在旁边的靠背大椅上,他们的面前分别摆着几个长方形的几案,每个上都放有一份完全相同的食物。碗边还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内的一套进食具,互不混杂,说明在当时虽然合食制已成潮流,但分食制仍同时存在。合食制的普及是在宋代,饮食市场的繁荣,名菜佳肴的层出不穷,一人一份的进食方式已不适应人们追求多种菜品风味的需要,围桌合食也就成了一种不可阻挡之势。二、筵宴坐次在筵宴坐次的安排上,中国向来有以东为尊的传统。源于于先秦,在仪礼少牢馈食礼和特牲馈食礼中可以看

14、到这一现象。郑玄讲:天子祭祖活动是在太祖庙的太室中举行的,神主的位次是太祖,东向,最尊;第二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北,即左前方,南向;第三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南,即右前方,北向;主人在东边面向西跪拜。这反映出室中尊卑位次的排序。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东向坐,是自居尊位而当仁不让,项伯是他叔父,不能低于他,只有与他并坐。范增是项羽的最主要谋士,乃重臣,故其坐次虽低于项羽,却高于刘邦。刘邦势单力薄屈居亚父之下。张良是刘邦手下的谋土,在五人中地位最低,自然只能敬陪末座,也就是侍”坐。这种主客坐次的颠倒安排,反映了项羽的自尊自大和对客人刘邦、张

15、良的轻侮,这是一种不讲礼,而是讲霸道的行为。家宴中最尊的首席一般由家中的长者来坐,有时也有例外。如史记武安侯列传中说,田盼“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向,自坐东向”。田盼坐首席,因为他是丞相,在家比哥哥年龄小,官位却比哥哥高,只有东向坐才符合他的丞相身份,符合礼制。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在堂室结构的室中,而是在一些普通的房子里或军帐里,都是以东向为尊的。而汉唐时堂上宴席尊卑坐次则有所不同。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堂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的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没有门而有两根楹柱,堂的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分别叫东序和西序。堂的东西两侧是东堂、东夹和西堂、西夹。堂的后面有墙,把堂与室、房隔

16、开,室、房有门和堂相通。堂用于举行典礼、接见宾客和饮食宴会等,但不用于寝卧。在堂上举行宴饮活动时,以面南为尊。如仪礼乡饮酒礼中,堂上席位的次序是:主宾席在门窗之间,南向而坐;主人在东序前,西向而座;介(陪客)则在西序前,东向而坐。清人凌廷堪礼经释例中讲: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 (参见图91)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沿袭这种礼俗,在汉唐时,若在堂上举行宴会,一般也是南向为尊。但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参见图99-22)。宴席中席人数并非定数,自明代流行八仙桌后, 席一般坐八人。但不论人数多少,均按尊卑顺序设席位,席上最重要的是首席,必须待首席者入席后,其余的人方可入

17、席落座。中国宴席按入席者身份排坐次的礼俗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三、进食礼仪礼记中对进食礼仪有详细的记载。礼记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故其中所讲的饮食行为规范带有一定的汉代色彩,并为后世所遵循,成为一种礼俗。关于菜品的摆放位置,礼记曲礼中讲:“凡进食之礼,左肴右 ,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 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 右末。”上鱼莱时,礼记少仪中说: “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即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右方。民间也有“鱼不献脊”的习惯:据传,春秋末年,吴国苏州太湖有一位擅烹炙鱼的厨师叫太和公。吴王僚特别爱食此炙鱼

18、,吴公子光欲争位,请勇土专诸去刺杀吴王僚,但平时无机会接近吴王僚。得悉僚爱吃炙鱼,便让专诸去拜太和公为师。炙鱼手艺学成后,专诸乘公子光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之机,做好一条整鱼炙,藏匕首于鱼腹,在上菜时,取出匕首,刺死了吴王僚。后来,宴席上莱,一般不将鱼脊对着客人,表示以诚相待,同时鱼腹味肥美,对着客人,也是让客人便于品味。对于吃饭时的礼仪规矩,礼记中也有规定。礼记曲礼上云:“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 ,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 羹,毋刺齿,毋 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客 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

19、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若和长者在一起吃饭,更要注意礼仪。礼记少仪云:“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流 。小饭而亟之,数噍,毋为口容。”如果与国君一起进食,更要讲究揖让周旋之礼。礼记玉藻云:“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先饭,辩尝羞,饮而俟。若有尝羞者,则俟君之食,饭饮而俟。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尝之,然后唯所欲。凡尝远食,必须近食。这套饮食礼仪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不同阶层的饮食活动中,普遍遵循着礼的规范,体现着尊卑等级的差别,同时对人们讲礼貌、谦恭、尊敬长辈风气的形成也是有显著作用的。有些食礼,一直沿袭至今,如吃饭时长者优先,讲究吃相等皆成为中华民族

20、的优良传统。第三节 现代宴席礼仪一、宴席坐次与餐桌排列(一)宴席坐次中式宴席一般用方桌或圆桌,每席坐八人、十人或十二人不等。民间很重视席位的安排,尤其要突出“上座”, “上座”即首座,一般靠近正对大门的室壁。一般情况如图所示:1一席二人席位正对图是正常的坐法,傍对图是客人礼让不肯正坐时的坐法 2一席三人席位:见图 3、 一席四人以上席位上述席中的末座者,通常是第二主人,或主人的亲属晚辈,宴饮中负责接菜、递盘。 (二)餐桌排列餐桌排列要视桌数多少、宴会厅的大小与形状、主体墙面位置,一般而言,主桌应设在面对大门、背靠主体墙面的位置。两桌以上的宴会,桌子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各个坐位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下

21、图是餐桌排列的通常方式:宴席的席位排列应视席数多少、客厅形状、客人情况等合理布置。民间举办宴席,宾主人座时,还有一些规矩,如:所请者是平辈,则年长者在前,年幼者在后;所请者辈分有高低,则按高低依次入座;若是长辈请晚辈,晚辈虽是客人,也应礼让长辈;所请者有亲疏,疏者应逊让在后;宾主人数超过两桌时,主人应坐第一桌。有些地区对一些特定宴席有特别讲究,比如外甥结婚,则舅舅坐首座;岳父母庆寿,则女婿人首座;其他客人无论辈分多高,年岁多大,在这两种宴席上也应该礼让。 二、宴席上的礼仪中国人在宴席中十分讲究礼仪。宴席中的规矩很多,各地的情形不尽一致,这里介绍一下宴席上的一般礼仪。在接到请柬或友人的邀请时,能

22、否出席应尽早答复对方,以便主人安排。一般说来,接到别人的邀请后,除了有重要的事情外,都应该赴宴。参加宴会时应注意仪容仪表、穿着打扮。赴喜宴时,可穿着华丽一些的衣服;而参加丧宴时,则以着黑色或素色衣服为宜。出席宴请不要迟到早退,如逗留时间过短,一般被视为失礼或对主人有意冷落。如果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在入席前应通知主人告辞的时间,可以选择在上了宴席中最名贵的菜之后。吃了席中最名贵的菜,就表示领受了主人的盛情。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离去。赴宴时应“客随主便”,并听从主人安排,应注意自己的坐次,不可随便乱坐。邻座有年长者,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开席前若有仪式、演说或行礼等,赴宴者应认真谛听。若是丧席,应该

23、庄重,不应随意欢笑。若是喜宴,则不必过于严肃,可以轻松一点。在宴客时,主人应率先敬酒。敬酒时可依次敬遍全席,而不要计较对方的身份地位。敬酒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在主人与主宾致词、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碰杯,注意倾听。席中,客人之间常互相敬酒以示友好,并活跃气氛。当遇到别人向自己敬酒时应积极示意、响应,并须回敬。要注意饮酒不要过量,以免醉酒失态。宴饮时应注意举止文明礼貌。取莱时,一次不要盛得过多,最好不要站起来夹菜。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莱肴,上菜或主人夹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碗内。吃食物时应闭嘴咀嚼,嘴内有食物,不要说话,更不要大声谈笑,喷出饭菜、唾

24、沫。吃东西不要发出声响,喝汤不要啜响,如果汤太烫,可待其稍凉之后再喝。嘴内的鱼刺、骨头应放在桌上或规定的地方,不要乱吐。并且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剔牙齿、挖耳朵、掏鼻孔等。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宴席中的饮食礼仪。宴席食礼是食礼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为讲究的部分。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有一些属于尊老爱幼、礼貌谦恭、热情和睦、讲究卫生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也有一些不够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区敬酒必须喝干的礼俗,对那些不胜酒力的人确实是勉为其难;一些地区男女不同席的礼俗,妇女不上正席的习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须革除。思考与练习题如何理解“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有何作用?试述中国历史上分食制与合食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宴席的坐次有何讲究?参加中国式宴会应注意哪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弘扬中国饮食礼俗的优良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