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576316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首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发展一、“十一五”时期首都经济发展情况回顾一是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由6970亿增加到13777.9亿,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1.4%;二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比2005年的5615美元翻了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三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3.9亿元,比2005年的919亿元翻一番多;四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229.3亿元,比2005年的2911.7亿元翻一番,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消费拉动型经济;五是投资规模达到5493.5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达到2.15万亿元,大体上比“十五”期间1.09万亿元翻了一番;六是进出口总

2、额达到3014亿美元,比2005年的1255亿美元翻一番多。其中服务贸易600多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倍多。二、首都经济主要特征一是服务经济。2010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3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总部经济。第二次经济普查显示,全市总部企业784家,总资产39.7万亿元,占全市的61.3%。美国财富杂志2011年最新评选结果显示,北京拥有41家世界50强企业的全球总部,仅次于东京(46家)。跨国公司总部在中国首选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在京中央企业总部达233家,国内百强企业中50家位于北京。三是绿色经济。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9吨标准煤(按

3、现价计算)下降到2009年的0.54吨标准煤(按现价计算),累计下降23.5%(按不变价计算),提前一年达到规划目标(20%)。万元GDP水耗:由2005年的49.5立方米(按现价计算)下降到25.9立方米(按现价计算),累计下降39.54%(按不变价计算)。二、首都经济主要特征四是知识经济。我市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聚集大量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我市有科技单位5089家,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6万人,研发与试验人员20万人。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3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万家,收入过亿的12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

4、京设立研发机构超过100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5%,不仅全国保持前列,而且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英国1.78%,美国2.6%,法2.1%,日本3.39%,全国1.8%)。2010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5.7万件和3.4万件。三、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各区域发展定位功能区功能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n集中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n体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主要载体城市功能拓展区n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新区n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主要载体n疏散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n未来北京经济中心所在生态涵养发展区n北京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n保证北京

5、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五、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作用显著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作用显著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总收入占到54个国家高新区的15.6%,规模最大;技术、专利、标准水平领先,承担了国家25%的“863项目”和36%的 “973”项目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资产占到全国的40%以上,控制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运用国际高端产业示范区: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经济排名第5,投资强度、产出效益位居前列东部发展带的重要增长极:首都机场跻身世界第九大机场,航空、保税、物流等发展迅速国际高端服务业集聚地:国际金融、传媒、著名商务服务企业云集体育、文化、会展及奥运旅游的潜在集聚地五、六大高

6、端产业功能区作用显著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作用显著n占全市平原面积的7%。n支撑了全市39.6%的GDP、22.4%的从业人员、47.3%的利润,40%以上的税收;集聚了90%的高技术产业、80%的现代制造业55%的生产性服务业、52%的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了全国1/10的汽车、全国1/10的计算机、全国1/6的集成电路、全球 1/10的手机。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1、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人口规模过快增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2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704.5万人,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

7、,年均增长3.8%。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给城市资源、能源平衡、环境承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自然资源“短板”制约明显,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8;能源大量依靠外埠供应。2、特大型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难题更加突出。交通管理:汽车保有量突破480万辆,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突出。垃圾管理:垃圾量快速增长(2005-2008年年均增长8%),垃圾产生量达到1.84万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面临选址难、建设难。环境管理:大气、污水等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城市绿地空间有限。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3、社会结构变化引发了新需求和新矛盾。社会结构复杂变化,教育、医疗、健康、住房、

8、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优质医疗资源需求旺盛,三甲大医院70-80%外地入京就医。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等化矛盾比较突出。适龄入园儿童将达到45万人左右,比目前增加16万人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压力较大,2009年非户籍在校学生数达33.2万人,2010年新学年小学入学中非本市户籍学生已超过50%。4、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更加迫切。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城市南部、西部以及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建设任务重,发展仍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服务等领域的区域差距仍然较大。七、“十二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

9、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全面实现,标志着北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n“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全力实施“三个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五个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七、“十二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n一条主线: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两个率先: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

10、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n三个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n四个服务: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n五个之都: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八、“十二五”时期重点任务n(一)创新驱动发展n(二)发展惠及人民n(三)彰显文化魅力n(四)城市服务生活n(五)绿色塑造未来n(六)改革激发活力n(七)开放实现共赢(一)创新驱动发展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需要继续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

11、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实现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互相融合、协调发展,培育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在更深层次上推进首都产业结构升级。为持续提升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持续竞争力,关键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把创新驱动作为未来五年的首要任务。(一)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全力抓好中关村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1+6”政策落实。“1”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6”项先行先试政策:一是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试点三是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四是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改革政策试点五是在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基础上推进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六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一)

12、创新驱动发展第二,加大政府创新支持力度。5年统筹500亿元财政资金(2010年是60亿元),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支持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政府采购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总额到5年累计超过300亿元(2010年是51.5亿元)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和提供市场并重转变。(一)创新驱动发展第三,充分发挥教育的战略引擎和支撑作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和首都发展持续提供坚强的创新和人才支撑。 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把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完善中央院

13、校共建模式,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引导市属高校特色发展。高标准建成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增强高等院校研发创新能力。支持工科院校建设新兴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第四,构建第四,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局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局第四,构建第四,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局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局统筹规划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地区,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统筹亦庄、大兴等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

1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第四,构建第四,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局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局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培育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三)彰显文化魅力n北京作为有着3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同时又是一座特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十二五”规划,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将文化独立成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把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作为首都的重要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5、之都,使北京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三)彰显文化魅力n第一,继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高度重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进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统一。系统实施魅力中轴线工程,再现朝阜大街美丽景观,重现历史文化魅力走廊。推进文物保护由单体展示向分类、连片、成线区域性的综合保护转变。(三)彰显文化魅力(三)彰显文化魅力(三)彰显文化魅力n第二,注重新的城市文化遗产创造。在保护传统文化风貌的同时,努力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让文化元素融入城镇乡村,努力创造出能够世代相传的新的城市文化遗产。n第三,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支持原创和社会资本参与,创造生产出更

16、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打造高水平文化院团,提高地方院团影响力。n第四,打造重大的、标志性的、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区,整体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建设现代演艺功能区、国学文化展示区、四合院休闲文化区及文化体验功能区,提升首都城市文化服务功能。n第五,努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十二五”时期立足促进首都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信息、金融、会展等融合发展,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四)城市服务生活 与其他特大型城市一样,交通拥堵、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城

17、市管理等大城市问题成为本市政府与市民的密切关心问题。“十二五”时期, 适应新形势下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的规律,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突出抓好交通疏堵、资源供应、人口调控、城市运行等市民关心的重大问题,显著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使城市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第一,加强人口管理。 人口过快增长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时期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特大城市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完善人口管理制度为重点,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遏制人口过快无序增长,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多元和谐、分布合理、管理严格、服务有效、与城市

18、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口总量调控的根本途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要把控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严格产业准入,加快低端业态的调整退出。提升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土地、房屋、劳动保障等各方面的管理,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主要是加大中心城人口疏解力度。第二,努力缓解交通拥堵。n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连通性和可通达性,使居民能够乘坐公共交通实现便捷出行,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n加快规划启动中心城轨道交通加密工程,2015年使轨道交通运行里程达到660公里,多出

19、原2015年轨道交通建设规划100公里。n实施中心城路网加密。完成中心城快速路网,基本建成五环内城市主干路网。n。第三,保障能源水资源供给。n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2014年具备消纳1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来水条件。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再生水利用达到10亿立方米。n实现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天然气使用量从目前的年72亿方增加到180亿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比目前减少600万吨。n着力解决城乡供热瓶颈,重点建设四大热电中心,总供热能力从目前的6.7亿平方米提高到8.5亿平方米第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n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要求,坚持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的统筹协调,

20、坚持常态与应急结合,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建设智慧城市,使北京成为管理高效、运行安全、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的宜居城市。n更加注重从管理要效能,全面提升交通、水、环境、能源等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促进城市逐步成熟。n把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能源运行两条生命线作为城市运行管理的战略重点。建设菜园子,保障菜篮子,完善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提高批发市场资源配置和掌控能力。进一步完善能源运行综合调控体系,强化供应保障,建立储备,确保能源安全运行。n高度重视城市安全管理,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全面增强城市防火、防洪、防震、减灾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综合防控能力,完成6800公里地下管线改造。

21、九、北京商业发展基本情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再次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再次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高位基础上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高位基础上增长15.7%,突破五,突破五千亿大关,达千亿大关,达5309.9亿元。被福布斯列为世界第亿元。被福布斯列为世界第15大大“购物之都购物之都”、第、第8大大“美食之都美食之都”。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贡献更突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贡献更突出。涵盖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商贸领域增加值、纳税额、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27.9%、23.8%、36.4%,均居全市第一。九、北京商业发展基本情况2010年全市社会商品购销总

22、额近7.4万亿元,是“十五”末年的2.9倍,商贸流通能力大幅提升,稳居国内城市前列。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229.3亿元,是“十五”末年的2.1倍;五年中接连跨过3000、4000、5000、6000亿元台阶;连续三年成为国内最大城市消费市场。2010年货物进出口达3014.1亿美元,是“十五”末年的2.4倍,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服务贸易收支752.8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是“十五”末年的2.5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63.6亿美元,是“十五”末年的1.8倍,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共281.8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额的一半以上。2010年核准境外投资

23、企业(机构)26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7.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年的5.2倍、8.9倍、3.6倍。2010年北京口岸进出境旅客1711.9万人次,海关监管货物137.8万吨,征收关税及代征税402.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年的1.6倍、1.5倍和2.0倍,流量持续扩大。首都机场客运吞吐量达7394.8万人次,位列全球第二。十、“十二五”建成国际商贸中心n主要目标是:n实现商品流通规模翻番,市场聚集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国内全球采购中心的地位;n货物、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突破1%,提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n国际时尚消费功能更加完备,社会消费品零

24、售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世界城市消费规模;n高能级商贸主体加速聚集,总部经济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n商贸配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商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之都。(一)提升品质,便民利民大力推进便民商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便民商业体系建设n完善提高社区商业。完善提高社区商业。按照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n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方便农村消费。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方便农村消费。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升级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升级继续提升商业服务品质继续提升商业服务品质n提高商业设施无障碍水平提高商业设施无障碍水平。n强化流通环节消费安全。强化流通环节

25、消费安全。n提升商业服务水平。提升商业服务水平。强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能力强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能力(二)谋划升级,促进发展继续加大消费促进工作力度继续加大消费促进工作力度发展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热点。针对保障性住房规模扩大带来的消费需求,促进家电、家居等住房关联商品消费。针对新兴消费群体,促进网络消费、刷卡消费、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针对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保健养老、体育健身、美容美发等服务消费发展,带动相关商品消费。针对本市消费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促进食品饮料、日用品、化妆品、五金电料等商品消费。积极促进汽车装饰、用品、配件等汽车售后消费;促进自驾出行消费、外卖消费、媒体定购消费等新型消费;

26、促进开展家庭消费主题团购。(二)谋划升级,促进发展n 优化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n 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n 推动国际商贸中心新型载体发展推动国际商贸中心新型载体发展n 推进现代商业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商业设施建设。促进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金融街西单广场等建设,带动市级商业中心区整体升级,打造国际购物消费核心区。引导中关村、大红门、马连道、菜市口等现有商业转型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系列主题商务区。对现有特色商业街进行二次升级,深化商旅结合,打造什刹海、宣南等文化休闲体验消费街区;引进国际品牌,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加强与轨道交通衔接,发展

27、地铁、城铁商业。促进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等功能区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朝阳东坝国际商务区、通州国际新城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商业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商业品质。(二)谋划升级,促进发展n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促进实体商业企业开拓线上市场,巩固本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国内领先地位。加快推进通州电子商务园等电子商务聚集区发展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电子商务企业规范经营。(二)谋划升级,促进发展n加快商贸主体高端化发展加快商贸主体高端化发展n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发展。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发展。充分发挥总部政策效

28、应,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做实做强总部实体经济。推动一批央企和民企返程投资设立地区总部。联合相关部门,促进总部企业认定,服务总部企业发展。2011年新增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各区县也要发挥区域优势,吸引各类总部型企业集聚发展。n推动在京内资企业总部快速发展。推动在京内资企业总部快速发展。加强为中央企业服务,依托国家部委和在京中央企业,设立、发展各类大宗商品市场企业总部和进出口企业地区总部。促进国内百强商贸企业与本市商业地产商对接,吸引国内有实力的民营商贸企业来京投资和设立地区总部。鼓励本地

29、大型商贸集团兼并重组,探索与金融部门合作,加快推动我市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与金融资本进一步结合,上市融资,实现扩张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n推动本市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本市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在餐饮、商场超市、沐浴、洗染等行业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商场超市节能降耗监测,推动流通企业绿色运营。选择10家以上沐浴企业开展节能试点工作。引导企业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增加绿色节能产品的销售。(二)谋划升级,促进发展n加快培育引进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引进知名品牌n加大北京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加大北京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发挥商贸

30、流通的先导带动作用,深化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创新推出商贸企业品牌。助力“北京创造”的价值实现,支持本地商贸企业加大对电子消费、医疗器械、动漫软件等优势产业“双自主”产品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资源,优先向“双自主”产品倾斜。组织北京侨商洽谈会,推动北京品牌企业与世界各地侨商合作。制定鼓励“双自主”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海外推介自主品牌,重点开拓新兴市场,力争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到5%以上。举办“北京老字号文化国门”展示、开展“老字号”创新成果大比武等系列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字号”发展,引导“老字号”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n加快国内

31、外品牌引进步伐。加快国内外品牌引进步伐。加强与国内品牌企业对接,让“各地商品大集”的更多品牌商品落地北京市场。举办“台湾名品博览会”,推进“台湾名品城”建设。依托中心商业区和多功能购物中心,举办国外品牌引进活动。以在京举办的国际展会为依托,打造“进口商品展览季”。培育专业化品牌代理商,带动国际知名品牌引进。鼓励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来京设立代理总部和地区总部。(三)服务全国,辐射世界n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在服务全国中不断壮大和发展首都商贸产业,进一步提高辐射力和影响力。n强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优势地位强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优势地位n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保持棉花、化工、钢铁、木材等市场在

32、国内优势地位,规范、发展千亿元规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强大宗商品定价权和交易规则制定话语权。推进拍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培育23家国际知名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强化拍卖季服务平台,进一步确立北京作为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地位。(三)服务全国,辐射世界 加强对内对外合作,联动促消费加强对内对外合作,联动促消费加强商旅互动,推出旅游美食线路、“老字号”旅游线路,鼓励企业拓展北京周边市场,扩大外来消费。加大汽车外销力度。继续举办“各地商品大集”,组织山东、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名特优商品进入北京市场。充分利用会展资源,推动相关消费联动发展。加强与首都国际机场合 作 , 促 进 免 税 商 品

33、消 费 。(三)服务全国,辐射世界 增强首都对外经贸的辐射功能增强首都对外经贸的辐射功能 进一步强化北京中枢型贸易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强化北京中枢型贸易的优势地位。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航空维修、医疗器械配送等业务,打造以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贸易型基地。支持电子产品加工贸易、汽车、新能源、乐器等出口基地建设,推动石景山动漫产业区、广播电视设备产业等出口基地认定。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相关工作,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推介北京“双自主”品牌出口百强企业和出口潜力百强企业。引导企业积极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材料。推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

34、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和平谷国际陆港发展,加快朝阳口岸平移至马驹桥物流基地进程,推进北京西客站口岸正式开放,继续提升通关便利水平。 巩固服务贸易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巩固服务贸易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利用北京产业优势,吸引国外高端客户在京落户、交付;重点促进设计产业、电影产业、演艺产业和动漫游戏产业等增长潜力较大的行业出口,保持技术贸易稳步增长。推动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按照“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思路,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推进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的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力争增长25%,培训服务外包人才5000人。(三)服务全国,辐射世界 加快外资增量结构调整和存量质量

35、提升。加快外资增量结构调整和存量质量提升。继续采取小规模、专业化、定向海外招商、利用中介和国际展会招商等方式,优化引资结构,重点围绕国际知名品牌、商务服务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开展引资工作,扩大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利用外资,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及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继续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非绿地、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本市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为外资内涵式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支持优势企业加快支持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走出去”步伐。步伐。积极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加境外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

36、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市场范围,加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业务拓展力度;组织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市场巡查和境外投资促进,推动本市“走出去”工作平稳较快增长。力促境外投资企业数量增长5%,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27亿美元。(三)服务全国,辐射世界n推动商务领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商务领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n协调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协调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加强商务服务业行业发展运行监测;支持组建商务服务业产业联盟;市区联动,打造主题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建立北京商务指数体系,发挥引领行业发展“风向标”作用。n促进会展业发展。促进会展业发展。建立会展业发展协调促进机制,出

37、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申办国内外高端大型会议和知名品牌展览,培育一批体现北京人文特色的品牌展会,鼓励在京举办的展览申请“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类企业在京办展办会,实施会展业发展的“国际推广行动”,推动本市会展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n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通州马驹桥、顺义空港等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推动开展共同配送,提高城市运行的物流保障能力。选择电子、医药等行业,继续实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工程,促进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在京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

38、理等高端物流业务,积极发展物流总部经济。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模式。十一、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n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n本市物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发展空间布局,物流业务网络辐射全国。(一)物流产业发展现状200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

39、均增长27;从业人员451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2,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5。2006至2008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005亿元,年均增长27。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3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7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956公里,电气化线路营业里程达339公里;首都机场通航国家达88个,通航城市187个,货邮吞吐量近137万吨。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等物流基地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初步构建了以物流基地为支撑,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专业化、规模化节点布局,形成了与交通干线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全市共有限额以上专业化物流企业733家,业务涵盖

40、“海、陆、空”各个领域。在2008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前4名均设在北京,前50名中有10家设在北京。“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形,现代物流已成为推动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物流产业振兴目标保持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近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25左右,到2011年突破7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到2011年突破600亿元,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加快以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房山良乡、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物流基地(以下统称五大物流基地)为重点的物流设施建设,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都市型现代物流体系

41、,进一步提升对城市运行的服务保障能力。优化物流发展环境,发挥物流枢纽的吸引辐射作用,实现高端物流业务集聚发展,使本市成为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通过完善基地设施及功能,力争近3年内五大物流基地物流业务营业收入总额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11年达到500亿元。2.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体系。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调整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完善市内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农产品、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四)

42、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四)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n加快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有实力的内资民营物流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在3年内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8至10家,引进国内百强物流企业15至20家。促进物流总部发展,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务,提升本市物流业影响力,强化物流枢纽地位。实施品牌物流企业培育工程。集成政策资源,加强分类指导,扶持龙头企业。到2011年,重点培育年营业收入百亿元、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3至5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以配送为主业、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5至10家;培育年营业

43、收入超亿元的食品、烟草、汽车等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专业化物流企业10至15家。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行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五)推进工商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发展社会化度。(五)推进工商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发展社会化度。n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扩大社会物流需求。开展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试点工程,选择10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示范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联动发展试点组合。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实施共同配送工程,发展面向商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通过工商企业

44、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力争使试点物流企业增加物流业务收入30亿元。(六)强化区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六)强化区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n发挥首都的综合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层次紧密合作机制,创办环渤海区域物流合作论坛。加强协调,推进区域间口岸合作,加快“大通关”建设,积极探索公、铁、海、空联合运输的新模式,提升物流基地口岸服务功能。发挥本市产业高端化优势,对于参与外埠市场竞争、输出技术和管理并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七)打造三大平台,建立物流业发展支撑体系。(七)打造三大平台,建立物流业发展支

45、撑体系。建立政策支撑平台。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要求,帮助企业解决重复纳税问题;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逐步实现物流企业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认真梳理针对物流企业的各项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现行交通管理政策,借鉴奥运期间的经验,推动组建城市生活必需品绿色运输车队,使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物流系统实现常态化运行。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开展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管理技术和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培育一批在物流技术及管理模式上具有示范效应的园区和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物流装备、信息系统及管

46、理方法,提高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物流”新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共同发展;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物流科技支撑体系,保持本市物流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建立信息支撑平台。支持建立北京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间、区域内物流节点及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健全本市物流统计监测体系及行业发展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决策、引导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八)保障措施n (一)加强组织协调。一)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本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研究解决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二)编制本市(二)编制本市“十二五十二

47、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三)加大政府对物流业调整、振兴、创新的资金支持。(三)加大政府对物流业调整、振兴、创新的资金支持。(四)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四)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制定物流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制定物流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障。(五)发挥行

48、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五)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北京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履行行业自律和服务充分发挥北京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履行行业自律和服务协调职能,发挥在政策建议、企业行为规范、区域交流与合作、社会协调职能,发挥在政策建议、企业行为规范、区域交流与合作、社会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十二、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2006年至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高于全市GDP增长率7.5个百分点。根据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预测,2009年全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49、有望实现16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已初现端倪。截至去年年底,本市已有文化创意企业单位逾5万家,从业人员114.9万人。文创产业成为北京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12.6%。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依据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以及2009年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以及家长的32万份抽样问卷调查和8省份实地调研,从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4个方

50、面,对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n n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要求,先后出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要求,先后出台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要的位置;n n规模与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规模与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

51、中教育招速,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明显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生规模大体相当,明显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力;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n n基础能力与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基础能力与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强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和经费保障,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生均经费水平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建保障机制,生均经费水平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设取得新成效;n n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实现新探索。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实现新探索。注重改革创新,注重改革创新

52、,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形式,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合作,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十三、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报告建议,报告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等职业教育摆在更

53、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办学机制,加快面向农村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办学机制,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各地要针对报告中所反映的职业教育发展。各地要针对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又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又快地发展。十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区域比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4、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原则,从政府宏观调控、资源现状和服务水平层面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综合进行评价排序。省市自治区2003年度2006年度2009年度北京市0.573(1)0.645(1)0.655(1)上海市0.530(2)0.577(2)0.602(2)浙江省0.510(3)0.510(3)0.517(7)天津市0.503(4)0.489(4)0.576(3)辽宁市0.436(5)0.430(7)0.465(19)重庆市0.430(6)0.417(9)0.439(24)江苏省0.422(7)0.482(5)0.519(6)山东省0.412(8)0.458(6)0.562(4)

55、以上引自:2011年职业技术教育第16期十五、北京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n n人口红利正在减少,n n科技红利正在起步;n n经济格局的不稳定;n n就业市场的不规则。(一)劳动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的挑战的挑战用工荒和就业市场的“饥不择食”造成上中职无用的现象。近两年来,由于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的扩大,使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很多企业发生了用工荒,出现了农民工和中、高职学生同工同酬的现象,造成了中职毕业后打工,不上中职照样打工的现实,学生错误地认为上中职没意义。就业的无奈和尴尬,使家长和考生重新审视上中职的价值。(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的挑战n n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与市场的衔接;与行业

56、、企业的合作;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衔接:与其他教育的衔接。(三)人才观、教育观、择业观的挑战用人观念、制度和政策影响考生报考中职用人观念、制度和政策影响考生报考中职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学历层次有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中职学历与不能满足一些用人单位的所提高,中职学历与不能满足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要求。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出现岗位和学历要求的不匹配。传统教育历,出现岗位和学历要求的不匹配。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良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理念的不良影响。学生从小接受“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使学生从小鄙夷职业教育

57、,在他们心的教育,使学生从小鄙夷职业教育,在他们心目中,中职是末流教育,将和其他同学产生较目中,中职是末流教育,将和其他同学产生较大差距,被人瞧不起,一辈子做大差距,被人瞧不起,一辈子做“ “蓝领蓝领” ”当工人当工人低人一等低人一等(四)生源等市场需求的挑战近年来由于生源的下降、学校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等原因,使得中职招生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四)生源等市场需求的挑战n n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n n从从1999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考人数经历了急剧攀升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考人数经历了急剧攀升的阶段,以每年平均的阶段,以每年平均13.

58、45%13.45%的速度递增,从的速度递增,从340.4340.4万人增万人增加到加到20082008年的年的10501050万人。万人。20092009年开始,每年参加高考人数年开始,每年参加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20102008-2010年,全国应届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为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49849万、万、834834万、万、803803万,万,20102010年全国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高考报名人数946946万,比万,比20092009年的年的10201020万减少万减少7474万人,万人,20112011年年 报名人数

59、报名人数933933万人。预计万人。预计2018201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603603万,相当于万,相当于20082008年的年的58%58%。未来十年内我国。未来十年内我国18182222岁的人岁的人口数将减少口数将减少40004000万,到万,到20202020年全国适龄人口将减少一半。年全国适龄人口将减少一半。 高校生源不足现象将更为突出,势必对中职和高职招生,甚高校生源不足现象将更为突出,势必对中职和高职招生,甚至整个教育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至整个教育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四)生源等市场需求的挑战普通高校持续扩招加剧了职业教育招生的严峻性。普通高校持续扩招加剧了职业教

60、育招生的严峻性。普通高校持续扩招加剧了职业教育招生的严峻性。普通高校持续扩招加剧了职业教育招生的严峻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1020202020)提出,今后)提出,今后1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将从24.2%24.2%提高到提高到40%40%,比,比20082008年增长年增长17%17%,大,大学生规模将以每年扩张学生规模将以每年扩张5050万的速度增加。高校扩招万的速度增加。高校扩招加剧了相对处于弱势的职业教育招生的严峻性。加剧了相对处于弱势的职业教育招生的严峻性。(四)生源等市场需求的挑战我国高考录取率:

61、我国高考录取率:19771977年年4.8%4.8%19871987年年27%27%19981998年年36.2%36.2%19991999年年49.3%49.3%20022002年年61.5%61.5%20092009年年62%62%人数的减少和录取率的增高,使学生求学的期望值越人数的减少和录取率的增高,使学生求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进而放弃读中职。来越高,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进而放弃读中职。十六、站在社会看教育、跳出职教看职教十六、站在社会看教育、跳出职教看职教人民日报人民日报20112011年年7 7月月1515日发表文章日发表文章“ “跳出教跳出教跳出教跳出教育看

62、职教育看职教育看职教育看职教” ”按照家按照家“ “十二五十二五” ”规划纲要的要求,发展结构优规划纲要的要求,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未来更长时期产业发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未来更长时期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核心内容,也是当前这一阶段我国展的根本方向和核心内容,也是当前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63、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过去我们常常就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但是,目前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甚至全体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跳出教育来看教育,站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角度去看待职业教育,站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的高度去看待职业教育。(一)跳出职教看职教(一)跳出职教看职教n n如果立足国际,就更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自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复苏,各国动用了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和国家干预措施,对产业进行深度调整,同时,提升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十七、

64、站在世界看中国(一)欧盟2020教育目标首推职业教育欧盟指出,欧洲国家平均有大约50%的高中生选择职业教育和培训,预测表明,未来10年欧洲市场将对具有中高级技能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初始职业教育和培训应使学生掌握与就业市场直接相关的劳动技能,而传统的“培训-就业-退休”的人生模式将逐渐被多次职业变更所取代。向弱势群体提供充分帮助,帮助其提高技能或变更职业。使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都可获得有效的高级学位。使用“欧洲资格框架”、“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系统”和“欧洲、通行证”,使学习者资格更加透明,学习成果得到普遍承认。n按照“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在国家层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制定

65、跨国流动战略,帮助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者建立适当的流动支持机制。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二)欧盟公布新旗舰项目支持年轻人就业(二)欧盟公布新旗舰项目支持年轻人就业(二)欧盟公布新旗舰项目支持年轻人就业(二)欧盟公布新旗舰项目支持年轻人就业n n20102010年年9 9月月151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实施新的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实施新的旗舰项目旗舰项目“年轻人在路上年轻人在路上” ”,目的是帮助年,目的是帮助年轻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让他轻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让他们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梦想变成现实。们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梦想变成现实。n n“年轻人在路上年轻人在路上” ”是是“

66、“欧洲欧洲20202020战略战略” ”的一部的一部分,包括分,包括2828个行动计划,主要目的是为年轻人个行动计划,主要目的是为年轻人提供更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和培训,同时鼓励提供更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和培训,同时鼓励年轻人充分利用欧盟的资助到其他国家学习或年轻人充分利用欧盟的资助到其他国家学习或接受培训。这个新旗舰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接受培训。这个新旗舰项目的实施有助于“ “欧洲欧洲2020”2020”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将会增加年轻人的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将会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为他们顺利进入职场铺平道路。就业机会,为他们顺利进入职场铺平道路。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年轻

67、人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求职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年轻人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求职人数已经从人数已经从400400万增加到万增加到500500万,欧盟的青年失业率现在万,欧盟的青年失业率现在已接近已接近21%21%。据统计,欧盟有。据统计,欧盟有500500万年轻人还在为找工作万年轻人还在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许多年轻人因为缺少职业资格证书或工作而四处奔波。许多年轻人因为缺少职业资格证书或工作经验错过了不少工作机会。这些挑战要求欧盟及各成员经验错过了不少工作机会。这些挑战要求欧盟及各成员国齐心协力采取强有力措施共度难关。国齐心协力采取强有力措施共度难关。n n研究表明,超过研究表明,超过40%40%的

68、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海外的学的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海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因为这种经历不仅会提高语言能力,而习和工作经历。因为这种经历不仅会提高语言能力,而且可以获得其他被人高度认可的技能。欧盟在资助学生且可以获得其他被人高度认可的技能。欧盟在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方面有很好的传统,很多项目都与此有关。进行国际交流方面有很好的传统,很多项目都与此有关。“ “年轻人在路上年轻人在路上” ”项目的目标是到项目的目标是到20202020年,欧盟所有年轻年,欧盟所有年轻人都能享有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人都能享有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三)英国拉开职业教育改革大幕(三)英国拉开职业教育改革大幕

69、n n今年今年3 3月,英国教育部公布了由伦敦国王学院的阿里森月,英国教育部公布了由伦敦国王学院的阿里森 伍伍尔夫教授领衔完成的职业教育独立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尔夫教授领衔完成的职业教育独立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英格兰目前至少有英格兰目前至少有3535万名万名16-1916-19学生无法从职业课程中获学生无法从职业课程中获益,而且有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益,而且有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16-1916-19学生只有较低学生只有较低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在劳动力市场根本不具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在劳动力市场根本不具有任何价值。有任何价值。n n55月月1212日,英国政府对伍尔夫报告做出

70、正式回应。英日,英国政府对伍尔夫报告做出正式回应。英国政府公布了多项措施旨在确保年轻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国政府公布了多项措施旨在确保年轻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可以拥有较好的英语和数学基础。这些措施意味着在候可以拥有较好的英语和数学基础。这些措施意味着在GCSEGCSE考试中没有拿到考试中没有拿到C C以上成绩的学生,必须在校继续以上成绩的学生,必须在校继续学习直到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学习直到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英国教育部长迈克尔英国教育部长迈克尔 戈夫于戈夫于5 5月月1212日正式宣布的职业教育日正式宣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有:改革措施有:确保所有年轻人在确保所有年轻人在1818岁

71、离校前获得较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岁离校前获得较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改革学校排行榜制度,提升职业教育价值改革学校排行榜制度,提升职业教育价值开展广泛咨询,制定最好的满足各方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展广泛咨询,制定最好的满足各方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原则和标准原则和标准引入新的评价机制引入新的评价机制考虑对提供高质量学徒岗位的企业给予资助,简化学徒岗考虑对提供高质量学徒岗位的企业给予资助,简化学徒岗位申请程序位申请程序支持支持14-1614-16岁学生到学院注册学习优秀的职业培训课程岁学生到学院注册学习优秀的职业培训课程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十七、站在世界

72、看中国n n(四)澳大利亚政府加强技能培养(四)澳大利亚政府加强技能培养n n近日,澳大利亚财政部发布一份红皮书建议:提近日,澳大利亚财政部发布一份红皮书建议:提升澳大利亚年轻人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大学文凭升澳大利亚年轻人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大学文凭获得数量,应该成为吉拉德政府第一任期的首要获得数量,应该成为吉拉德政府第一任期的首要任务。任务。n n红皮书强调:技能培养是提高澳大利亚生产红皮书强调:技能培养是提高澳大利亚生产力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红皮书敦促联邦政府支持力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红皮书敦促联邦政府支持各州进行整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包括各州进行整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包括为没有完

73、成为没有完成1212年教育或获得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年教育或获得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年轻人和其他希望提升技能的人建立一个新的年轻人和其他希望提升技能的人建立一个新的“ “职职业教育与培训津贴模式业教育与培训津贴模式” ”,同时确保职业教育与培,同时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于雇主和学生的需求更加敏感。训系统对于雇主和学生的需求更加敏感。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 (五五) )法国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法国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n n我们看到,很多欧美国家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我们看到,很多欧美国家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德国,在二战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职业教育被称作德国,在二战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职

74、业教育被称作“ “秘秘密武器密武器” ”,“ “双元制双元制” ”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典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范,16191619岁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占到岁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占到70%70%。法国,法国,20072007年年5 5月,法国总统萨科奇将发展教育作为新月,法国总统萨科奇将发展教育作为新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和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和改革总目标当中。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已经改革总目标当中。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

75、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革的新亮点。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六)韩国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六)韩国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韩国教育科技部已将职业高中教育提升策略的报告提交给专门制定就业战略的总统办公会讨论。这次提出的职业教育提升策略主要是加强职业高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就业率。韩国教育科技部宣布将在691所职业高中里重点扶持400所学校成为专才学校和专业学校。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发展专才高中和专业高中发展专才高中和专业高中n n目前,韩国有目前,韩国有2121所专才高中。这些专才高中的课程设所专才高中。这些专才高中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

76、求密切相关,而且专门聘请商业人才作学校的置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而且专门聘请商业人才作学校的校长。专才高中的发展为职业高中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校长。专才高中的发展为职业高中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n n根据专才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韩国教育科技部计划根据专才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韩国教育科技部计划逐步加强企业与专业学校的合作,打算把专长学校的管理逐步加强企业与专业学校的合作,打算把专长学校的管理权移交给中小型的企业管理层,方便他们为学校的长远发权移交给中小型的企业管理层,方便他们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打算,并为学校提供更多资助和支持,具体包括为专展做打算,并为学校提供更多资助和支持,具体包括为专业学校建立人

77、力资源需求的信息系统,加大政府和企业对业学校建立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系统,加大政府和企业对专业学校的支持力度。专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小规模的综合高中转型为核心专业高中小规模的综合高中转型为核心专业高中n n截至目前,韩国共有截至目前,韩国共有187187所综合高中。这些综合高中所综合高中。这些综合高中由于规模较小已经无法提供正规的职业教育,也不具备应由于规模较小已经无法提供正规的职业教育,也不具备应有的教学环境。而且,这些综合高中要转为普通高中也非有的教学环境。而且,这些综合高中要转为普通高中也非易事。易事。n n在小规模的综合高中转型过程中,韩国教育科技部将在小规模的综

78、合高中转型过程中,韩国教育科技部将把这些综合高中的教师分流到专业高中或普通公立寄宿高把这些综合高中的教师分流到专业高中或普通公立寄宿高中。中。n n根据教育科技部的职业高中教育提升策略,到根据教育科技部的职业高中教育提升策略,到20112011年,年,政府支持专业高中建设的资金将达到政府支持专业高中建设的资金将达到10001000亿韩元,其中亿韩元,其中4040亿韩元用于教师培训,亿韩元用于教师培训,200200亿韩元用于支持职业高中学生亿韩元用于支持职业高中学生的就业。的就业。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建设建设“ “就业第一就业第一” ”的体系的体系n n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都进

79、入高一级的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都进入高一级的学院或大学继续读书。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教育科技部学院或大学继续读书。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教育科技部打算建立打算建立“ “就业第一就业第一” ”的体系,鼓励学生毕业后首先应该的体系,鼓励学生毕业后首先应该先找工作,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职业生涯,以后先找工作,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职业生涯,以后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寻求机会到大学继续深造。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寻求机会到大学继续深造。n n为了帮助学生先就业后深造,职业高中的课程设置和为了帮助学生先就业后深造,职业高中的课程设置和学科重心会有相当大的调整,从现在对韩语、数学、英学科重心会有相当大

80、的调整,从现在对韩语、数学、英语等传统学术科目的关注,转向对能够培养学生专业技语等传统学术科目的关注,转向对能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科目的重视。韩国教育科技部将与工商业能的实际操作科目的重视。韩国教育科技部将与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开发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特点的职业能力测试,联合会共同开发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特点的职业能力测试,以取代现有的偏重学术水平的测试。以取代现有的偏重学术水平的测试。 十七、站在世界看中国n n韩国教育科技部会继续增加由政府部门资助的专业高中的数量,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稀缺的烹饪、海外建筑、社会服务等领域。n n为了确保专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韩国教育科技部鼓励企业和政府部门参与学校

81、管理,并且会定期对学校进行专业评估。十八、北京市人口情况及特征 全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704.5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比重为35.9%。 (一)外来流动人口(一)外来流动人口据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公布的数据,我市外省市来京人员共计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二)北京人口结构特征n从人口年龄构成看,本市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

82、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由于外来人口外来人口较多,且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15岁至岁至60岁的年龄阶段岁的年龄阶段,北京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国老龄人口13.26%的比重。n北京常住人口中,0至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至64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三)区域人口分布特征n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常住人口最多,955.4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7%;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603.5万,占30.8%;首都功能核

83、心区(东城区、西城区))216.2万人、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常住人口186.4万,所占比重分别为11%和9.5%。(四)主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分布状况全 市 (万 人)753.7批 发 和 零 售 业121.7住 宿 和 餐 饮 业45.7金融业 1 4 . 5租 赁 和 商 务 服 务 业 2 9 . 4居 民 服 务 和 其 他 服 务 业29.8教育36.7卫 生 、 社 会 保 障 和 社 会 福 利 业20.8文 化 、 体 育 和 娱 乐 业21.5(五)文化创意产业n文化创业产业从业人员文化创业产业从业人员 1070247n文化艺术47956n

84、新闻出版160249n广播、电影、电视46198n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397690n广告会展93368n艺术品交易16786n设计服务77804n旅游、休闲娱乐100258n其他辅助服务129938(六)物流业从业人(六)物流业从业人物流业从业人物流业从业人 (万人) 45.1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万人)28.8n采掘业、制造业、批发和零业(万人)16.3(七)会议会展业(七)会议会展业n会议会展业从业人员会议会展业从业人员(人)206626n#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人)19293n#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2444十九、本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n教育层次类型毕业生招生数在校生n中等教育253

85、067240937740396高中阶段教育151256135007421522普通高中7013265983203477其中:本市户籍6734660444189175中等职业教育8112469024218045普通中专276591874874596成人中专5266987620870职业高中238632115966132技工学校243361924156447二十、国家政策及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

86、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能型人才的需要。二十、国家政策及发展目标n n从我国的产业升级要求和国际角度

87、两个层面明确了从我国的产业升级要求和国际角度两个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之后,还有一个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之后,还有一个传统的错误观念需要改变。那就是,职业教育并不是针对特定错误观念需要改变。那就是,职业教育并不是针对特定人群,甚至是人群,甚至是“ “弱势弱势” ”学生群体的专业教育,而应该是学生群体的专业教育,而应该是“ “面面向人人向人人” ”,“ “面向全体社会从业人员面向全体社会从业人员” ”的终身教育。因此可的终身教育。因此可以说,以说,人人需要职业教育、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国家需人人需要职业教育、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国家需人人需要职业教育、社会需要职业教育、

88、国家需人人需要职业教育、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国家需要职业教育。要职业教育。要职业教育。要职业教育。 二十一、我市政策及发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高端、优质和特色发展之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著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率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二十一、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措施职业教育“三六五”创新行动计划“三三” 化化 把握时代特征,发挥首都优势,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六”项专项行动(一)职业教育服务“北京创造”专项行动围绕本市装备制

89、造、汽车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高端现代制造业重大建设项目,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建设汽车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服务、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组建5个由中高等职业学校参与的专业联盟和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二)职业教育助力“北京服务”专项行动面向本市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新兴生活服务业、服务外包和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数字展示、建筑装饰、安保管理、体育休闲、医疗护理、幼儿教育、老年服务、社会管理和宝玉石鉴定、加工与营销等重点专业建设,组建6个由中高职和普通本科参与的专业联盟和商贸、旅游和文化创意职教集团。二十一、职业

90、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措施(三)职业教育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围绕本市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需要,校企联合改造生物技术及应用、轨道交通、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和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加快开发物联网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组建4个专业联盟,培养1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展员工技能培训30万人次。(四)职业教育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行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园林景观、园艺技术等专业,建立专业联盟,培养1万名农业类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91、,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二十一、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措施(五)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型企业发展专项行动围绕本市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合作,建立1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以共建专业为载体,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高度融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创新型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六)职业教育服务重点区域发展专项行动服务本市“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功能区战略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两城两带”指中关村科学城

92、、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四新”指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六高”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商务中心区(CBD)、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临空经济区。二十一、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措施“五”工程(一)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建设35所国家级、市级示范(骨干)职业学校。其中,立项建设22所市级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并有20所列入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工

93、程紧围绕本市重点产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行业协会、大型骨干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整体优势,探索建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职业院校或大型企业建立20个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五年培养2万名高端技能人才。二十一、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措施(三)“三新”专业建设工程针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新专业开发与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光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数字展示、老年服务、绿色消费、文化休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旅游咨询、健康咨询、传统技艺传承等20个左右新专业。(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育100个专业创新团队、50名职业教育名师、200名专业带头人。通过“特岗计划”资助企业优秀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课,在职业学校建设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其提供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五)职业素养提高工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职业发展需要,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情操、擅合作、能胜任、有作为的职业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