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8552068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230 大小:1,02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0页
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0页
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0页
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0页
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串讲班.ppt(2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考前串讲班复习资料1.复习思路u构建框架,梳理知识;u熟悉题型,把握重点;u有效复习,事半功倍;u习题训练,谨防丢分。2.构建框架儿童发展概论儿童发展概论学科概述生理社会、文化对象、内容、阶段划分、学科特点、历史现状、研究原则及方法遗传基因神经动作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社会性个性道德发展认知新兴学科:儿童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3.熟悉题型n考试性质:非选拔性、标准化n试卷结构n名词解释 10分n填空 25分n选择与判断15分n简答 30分n论述与案例分析20分n模拟题训练4.有效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观点结合教学实践n“了解”:

2、n填空、选择,“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原理n“理解”:n简答、名词,“为什么”“怎么样”,在了解的基础上,领会概念把握规律n“掌握”:n论述,“怎么做”,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第一章 绪论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 发展:n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发展”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儿童的生长成熟,也指成人后衰退消亡的过程。n 儿童发展:n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及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1.儿童发展概述 1.1

3、儿童发展概念n儿童发展的发展特点n发展的基础性:所有的这些发展都是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n发展的递进性:儿童发展是各个发展领域整体的、内在关联的、互相促进的递进性发展,儿童发展是一种快速的、递进性的发展状态n发展的易感性:儿童发展一方面容易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n儿童发展研究领域:n生理发展n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n认知发展n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儿童发展研究领域

4、:n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n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n文化性发展n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人类发展n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n儿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n儿童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学科n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n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1.儿童发展概述 1.2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n年龄阶段:n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划分:n弗洛伊德以性本能的发展为标准划分n施太伦根

5、据复演论的思想所划分的阶段n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划分:n皮亚杰以认知结构的变化划分n埃里克森将生物、文化和社会这种因素结合起来划分n苏联达维多夫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依据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弗洛伊德-性本能:n强调生物本能(性本能),以此为标准把人格发展分为五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问题。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时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 (13、14岁以后)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n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

6、到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个体的发展是自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n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八个阶段的顺序由遗传决定,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环境决定。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达维多夫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标准:1.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2.摆弄实物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01个月)2.乳儿期(1岁以内)3.婴儿期(13岁)4.幼儿期(36岁)5.儿童

7、期(612岁)6.少年期(12、1314、15岁)7.青年期(14、1517、18岁)8.成年期(18岁以后)1.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内托儿所)2.学前期即幼儿期(36岁幼儿园)3.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12岁小学)4.少年期(12、1314、15岁 初中)5.青年期(14、1517、18岁 高中)n本国的划分:n两种分法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n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同时也具有不平衡性。n(1)儿童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

8、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n(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稳定性:可变性:n(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n稳定性:n社会教育条件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有其相对稳定性;n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在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的发展次序和所需时间是相同的;n生物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生物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有一种共同的规律。n可变性:n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以引起儿童年龄特征的变化n可变化性也指

9、个体差异,即共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各阶段特点:n婴儿期的特点n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第一高峰期),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迅速n言语的获得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n幼儿期的特点n儿童身心的飞速发展时期n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n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n语言能力、个性倾向性逐渐发展,儿童社会性、文化性初步发展n初步形成自我意识n学龄儿童期的特点n儿童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学习活动逐步取代了游戏活动n过渡性特征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各阶段特点:n少年期的特点n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发育的第

10、二高峰期n心理发展速度缓慢,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n青年期的特点n身心趋于成熟,社会性、文化性发展趋于稳定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儿童发展科学的演变特点儿童发展科学的演变特点n(1)研究日益系统规范,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n(2)儿童发展研究的范围在扩展。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龄儿童上,后来将年幼儿童的发展扩展到青春期,再后来提出儿童发展的研究应站在人的毕生发展的高度来研究n(3)儿童发展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早期是对儿童整体的系统观察为特征,之后对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情绪、早期依恋等进行系统研究n(4)儿童发展理论由学派纷争走向发展理论的微型化n(

11、5)儿童发展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趋向整合2.历史与现状 2.1儿童发展研究演变历程n当代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当代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n(1)儿童发展研究多层次、多领域的整合趋向n(2)儿童发展研究理论形态的两级趋向n(3)儿童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统整趋向n(4)儿童发展研究的实践转向n(5)儿童发展研究的文化转向2.历史与现状 2.2儿童发展研究现状n观察法n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n观察法是儿童发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n分类: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n自然观察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用在

12、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儿身上n访谈法n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n分类:结构性访谈法、非结构性访谈法n优点: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有针对性收集数据,自由3.研究方法 3.2具体研究方法n问卷法n问卷法与访谈法很相似,只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或称为,利用问题表格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n不适合学前儿童。n测量法n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3.研究方法 3.2具体研究方法n实验法n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

13、一种研究方法。n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n文化比较法n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3.研究方法 3.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儿童发展的基础2.儿童发展的基础 2.1遗传与产前发育n遗传n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n遗传和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n遗传的物质基础n染色体与DNA: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n遗传方式:n遗传疾病:代谢性遗传疾病、染色体变异疾病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现状结构。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的

14、主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的任务:发送指令到细胞质,用以合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形成人类机体各种特征的生物基础)2.儿童发展的基础 2.1遗传与产前发育n遗传疾病:n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许多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基因缺陷或基因突变引起代谢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不正常导致各种发育不正常。n苯丙酮酸尿症代谢性缺陷永久性地智力迟钝和精神发育迟缓n唐氏综合症染色体变异斜视、身材矮小粗壮、伸舌心智发育迟缓n特纳氏综合征(X0)女性空间技能有缺陷n克莱恩费尔特氏综合征(XXY)男性有女性特征在与文字表达有关的智力发展方面有缺陷2.儿童发展的基础 2.1遗

15、传与产前发育n产前发育:n受精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最快时期产前发育就开始了。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个体出生前,在母体内会度过近10个月(约280天)。n1、胚种期:着床,受精后两周n2、胚胎期:是胚胎迅速生长的状态,(2周8周末)胚胎初期,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心跳,初具人形n3、胎儿期:产前发育的最后阶段,第9周出生n产前发育的影响因素:n致畸因子:在胎儿期损害胎儿发展的环境因素统称致畸因子。n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n胎教: 就是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

16、练和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神经元及其联结n神经细胞:n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产生感觉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n聪明之源的神经元具有“长时程”可塑性n神经胶质细胞:n遍布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又称惰性细胞。n对神经元起着提供营养、支持、修复、保护作用,并参与髓鞘的形成。n最新研究显示,胶质细胞不仅具备信息传递和处理功能,也具有与学习记忆有关的可塑性。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

17、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神经元及其联结n突触:n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如图n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也可通过突触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如图所示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大脑发育n新生儿出生脑重约350g,一年后达成人一半,两三岁达到成人的75%,到五岁时达到90%n大脑皮层n大脑皮层的发育:是人脑中最大的结构,占脑重的85%,是最后停止生长的脑结构,比大脑的其他任何部位对环境性的影响都敏感。2岁时大脑皮层大部分发育成熟,到8岁时,人的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几乎完

18、全发育成熟n脑的偏侧优势:对于大多数儿童,36岁之间,左半球表现出发展的加速期。n脑电活动与脑电波:大脑各区域成熟顺序n脑的反射活动n反射是脑的基本活动,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儿童认知神经科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P275)n儿童发展是儿童生理、心理与行为协同发展的结果,而生理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又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基础。n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交互影响所支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表现出可塑性。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三个不同层次的神经可塑性三个不同层次的神经可塑性1.脑结构

19、的功能重组音乐训练与皮层重组2.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表现在突触可塑性,表现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修饰,近期还发现大脑中新神经元在不断地形成。n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一定条件下形态的变化、功能的变化以及新神经元的形成3.神经可塑性的基因与分子机制 脑发育是在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的一种活动依赖性过程。基因、脑和行为之间存在交互影响。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n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发展关键期n神经突触的倒U行变化:例如,婴儿在出生时的突触连接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十分之一,孩子3岁时,连接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孩

20、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相当n倒U形的神经突触发展模式,使得幼儿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为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提供神经科学的依据。各种感觉、知觉和认知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呈现高效、高速的发展。n神经可塑性与丰富环境刺激n脑发育的活动依赖性,外界环境刺激的输入对大脑网络构建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强。大脑发育和行为发展双向互动。n丰富的环境和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突触形成: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和观察自然等活动都有助于儿童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2.儿童发展的基础 2.3儿童动作的发展n身体的发育n身体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和方向n身体各系统的发育,如图P57n动作发展的

21、规律1.从上到下,又称上下规律,也叫首尾规律2.由近及远,即先从靠近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即远近规律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先学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即大小规律4.由整体到分化。最初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手舞足蹈,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5.从无意到有意。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才出现有意动作。有无规律2.儿童发展的基础 2.3儿童动作的发展n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1.影响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因素:基因的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感官经验的统合2.非生物学因素:个体成长的物质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n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动作的发展有赖于成熟与练习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

22、础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第三章 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1. 儿童感觉发展 1.1儿童感觉发展的概述n 感觉感觉:n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n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出现了明显的生物电反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感觉已经正式形成。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是建立在生理发展基础上的身心结合的过程,随着经验的丰富而完善,直至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巩固下来。n 儿童时期的主要感觉:n视觉、听觉n味觉、嗅觉、触觉、痛觉1. 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儿童视觉的生理机制:n视觉对于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23、一种感觉,新生儿的视觉没有嗅觉和味觉那么灵敏,6个月以后儿童视觉发展才接近成人n视觉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视皮层等。n视觉的适宜刺激是特定光刺激眼睛结构眼睛结构锥体细胞杆状细胞数量6百万120百万在视网膜所处位置中心外周暗光下的感受性低高色觉感受性是否1. 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儿童视觉适应:n暗适应:是指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1.瞳孔放大,收集较多光线2.锥体细胞感光敏度增强,暂时维持视觉3.杆状细胞感光敏度迅速增强,取代锥体细胞的作用n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境,眼睛大约过1分钟才能适应的过程。1.瞳孔缩小,以减少强光进入2

24、.锥体细胞感光敏度缓慢降低3.杆状细胞感光敏度迅速降低n 儿童颜色感觉的发展:1. 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n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力就是视敏度。n新生儿的眼睛聚焦能力不强,视敏度也低。n1个月的婴儿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n3个月的婴儿会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n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大约为20/100(近视)n2岁的婴儿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的能力发展很快。1. 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儿童视觉缺陷:n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若感觉缺失

25、发生在大年龄阶段的话,伤害并不会特别持久,但若发生早期缺失,尤其在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影响则非常深远。n小猫选择性盲视测验1. 儿童感觉发展 1.3儿童听觉的发展n儿童听觉发展概述:n胎儿、婴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包括感觉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n声音刺激能引起胎儿的感觉和反射机制n刚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具有听觉反应。n幼儿期的儿童的听觉音阈值比成人高,听觉阈限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n儿童对纯音的最低听觉阈值出现在1419岁即儿童听力最好。1. 儿童感觉发展 1.3儿童听觉的发展n儿童听觉障碍:n儿童听觉障碍的判断:1.新生儿出生6至8星期时还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2.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3.难以掌握

26、词语,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4.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或耳部受伤5.患有腭裂、唐氏综合症或有其他缺陷1. 儿童感觉发展 1.4儿童其他感觉的发展n儿童嗅觉和味觉发展:n婴儿能够依靠嗅觉辨认出母亲n慢性鼻窦炎是儿童嗅觉障碍的主要病因:嗅觉减退或丧失n婴儿对味觉的差异比较敏感,能分辨不同滋味的食物n儿童痛觉:婴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痛无所畏惧n儿童触觉发展n触觉是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n抚触有利于交流情感n试探性啃咬现象n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1.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育的成熟2.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3.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

27、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4.促进消化,增加体重2. 儿童知觉发展 2.1儿童知觉发展概述n 知觉知觉: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n 儿童知觉:n包括:图形知觉、深度知觉、社会知觉2. 儿童知觉发展 2.1儿童知觉发展概述n孟昭兰的婴儿感知觉3阶段:1.出生到4个月,婴儿通过五官探索感受外界刺激2.57个月,视听动觉的联合活动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复合感知能力出现3.89个月以后,爬行和走动促进了儿童空间方位、距离知觉的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运动促进了形状大小知觉的发展。n结论:从特异化神经通道机制的形成来看,首先是感觉发展的专门化与单一化,然后进步到多感觉通道信息特征的整合与分化

28、。多感觉通道刺激的整合是儿童知觉发展的必要阶段,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2. 儿童知觉发展 2.2儿童图形知觉的发展n事物偏好法实验结论:1.单色刺激与图案刺激相比,婴儿偏好后者2.随着年龄的增大,婴儿偏好的图案越来越复杂3.婴儿早期对图案的选择存在对比敏感性原则4.最初,婴儿对图案中的某个单元特征感兴趣,年纪稍大一点,就会对所有组成部分感兴趣,并将其综合为一个整体。5.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n注视箱研究结论:1.在中等复杂程度内,复杂程度越高,婴儿注视时间越长2.新生儿对社会性刺激比非社会性刺激注视时间长3.以适当速率运动的物体能引起婴幼儿的注视并使其视觉追随之4.新生儿对物体的某个重要特征视觉

29、偏好强于对整体的关注。2. 儿童知觉发展 2.2儿童图形知觉的发展n对于形状知觉的培养,幼儿园教师注意:n小班: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n中班:拼合三角形、拼合圆形;n大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圆柱形。n4岁是儿童的图形知觉敏感期2. 儿童知觉发展 2.3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n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n“视觉悬崖”结果发现:n7个月婴儿爬到悬崖边的时候几乎全部停止前行n后来的心理学家通过测量不同的月份的婴儿的生理指标发现,两个月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其知觉所引起的反应是好奇而非恐惧。2. 儿童知觉发展 2.

30、4儿童社会知觉的发展n婴儿的面孔偏好研究:n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偏好n在对人脸的注视中,婴儿对充实的正常面部(包括五官)最为有兴趣。n在2、3个月后,婴儿能对不同的面容特征区分n与婴儿出生时注意面部周围轮廓不同,2个月后的婴儿会发展到注意人的表情,甚至对表情做出微笑反应。n理论n线性系统模型(构成面孔要素的物理能量特性);右脑优势模型(左眼视野优势);conspec和conlern理论(内在加工、经验记忆);视觉模块理论(先天存在识别面孔的中枢);非特异化识别理论(顶部优势、一致性)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1儿童注意发展概述n 注意注意:n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n

31、注意不是一项单独孤立的心理过程,它的发展是智力整合发展的保证。n新生儿已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n在婴儿学会说话以后,受意识支配的有意注意出现。n5岁半的儿童,随意注意(社会性行动)有一个很大飞跃n教师判断幼儿是否集中注意的重要线索:1.适应性活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4.面部表情紧张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2注意发展意义n 注意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儿童注意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拥护者,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捍卫者n注意是儿童游戏和学习的保证,注意程度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2.注意对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n选择功能n保

32、持功能n调节和监督功能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3影响因素n影响儿童注意发展的因素n注意力的发展与儿童自身的状态有密切关系n营养过量和缺乏都可能由于导致儿童身体不健康而阻碍其注意力的发展:如缺锌和缺碘都会严重影响婴儿大脑发育,微量元素铅也与注意力关系密切,铅中毒的孩子一般伴随注意缺陷,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也会导致多动。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4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n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1.注意的集中性和持久性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能力4.注意的转移能力5.注意的广度(幼儿23)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4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n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 儿童注意的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在增加,儿童逐

33、渐能将注意集中在与任务目标有关的刺激中来。n注意的稳定性u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u注意的时间:3岁(3-5分钟)、4岁(10分钟)、5-6岁(15-20分钟)u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下页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4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u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具体形象、生动鲜明;(2)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的方式;(3)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鼓励幼儿参与;(4)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5)注意对象、任务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都不利于注意的集中;(6)无关刺激的干扰容易引起儿童的分心。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4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n注

34、意的分配能力 注意的分配能力是指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n注意的转移能力u注意的转移能力即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u注意转移的快慢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新对象的性质有关。当然还存在个体差异。原来的注意越紧张,注意转移就越困难。n注意的广度u注意广度即同一时间里能够把握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3. 儿童注意的发展 3.5儿童注意力的培养n在对儿童注意力的培养中注意:n刺激丰富化原则n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n形式立体化原则n空间渗透式原则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第四章 儿童记忆的发展n 记忆记忆:n人

35、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n研究问题n婴儿记忆n儿童记忆的发展n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1. 婴儿记忆的发生 1.1记忆发生的指标n记忆发生的指标n定向反射和习惯化n定向发射就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n当刺激多次出现后,主体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变化,或是反应下降,这种定向反应的消失或下降我们称为“习惯化”。n条件反射n条件发射是指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n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记忆主体记住了条件刺激,表明再认的存在记忆发生1. 婴儿记忆的发生 1.2婴儿记忆的特征n婴儿记忆的特征n婴儿时期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为主,还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进行记忆。n婴儿具有相当

36、好的信息保持能力。n婴儿提取信息的形式再认和回忆n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n回忆则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n延迟模仿:即不是立即就出现的模仿,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模仿n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即我们无法保持任何有关婴儿时期的经验。n婴儿的习惯化速率存在差异,婴儿习惯化相对较快的儿童在IQ测验上得分也较高。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1自传体记忆n自传体记忆n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n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对以往事件的经历有助于儿童预测和期待未来的事件;2.为个体提供了某种时间的延续感,从而看到

37、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之间的联系,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建立密切相关。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1自传体记忆n童年期遗忘的消退就是自传体记忆发生发展的开始。n不同事件的童年期遗忘存在差异n自传体记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n神经机制的解释:海马结构不成熟n认知机制的解释:认知结构的改变不适应成人的图式结构n社会互动机制的解释:交往方式、信息存储、提取方式等的发展成人与儿童对话:精细化的对话有利于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2记忆策略n复述n学前儿童开始适用复述策略,但复述行为要到6岁以后才会对记忆产生影响。n为什么年龄小的儿童不习惯复述呢?1.较小儿童不知道复述可以促进回忆2.技

38、能本身的充分发展是使用策略性手段的前提,而年幼儿童的技能水平是有限的(缺乏熟练而有效地执行策略的能力)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2记忆策略n组织n在记忆一些内容时,将信息结合成为更大的单元(如对项目的归类),就是组织策略的使用。n学前儿童不能进行语义组织,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执行策略能力的提高,组织这一策略才能在记忆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n精细加工n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就是精细加工策略。n精细加工是一种较迟发展的能力,一般出现在11岁以后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3儿童记忆的准确性n儿童记忆的准确性:n研究得出:学前儿童的记忆准确性和详细程度均

39、不如年长儿童和成人,更容易受到暗示。也有研究表明,在恰当的环境、合理的提问,即使年龄很小的幼儿也能高度准确地做出报告。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4 元记忆n元记忆1.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具体是指个体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2.元记忆分为:1.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2.关于记忆的元认知自我监控3.关于记忆的元认知自我调节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4 元记忆n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n关于人的元认知知识: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作为记忆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局限、特质方面的认识。(学前儿童往往高估自己和他人的记忆能力)n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任务难易程度的认识

40、。儿童逐渐认识到任务的难度在于必须储存的信息的数量和种类。n关于策略的知识,即对策略类型、效果、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学前儿童只有初步的策略概念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4 元记忆n关于记忆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调节n记忆者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控和进行相应的调节是提高记忆的好方法。n自我监控是将记忆内容、记忆目标相比较,以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n自我调节包括计划、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记忆活动。n自我监控和调节是建立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的,学前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出有限的能力。2. 儿童记忆的发生 2.5 记忆容量n记忆容量n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n影响儿童记忆容量的因素n神经系统的自

41、然成熟是儿童记忆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记忆广度的增加)n经验的增加和技能的熟练化也可以增加记忆容量(1)关于世界知识的增多(2)技能的熟练化(3)记忆策略的使用3.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3.1 记忆的保持规律n记忆的保持规律n保持是记忆者对信息进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n保持中出现的两个方面的变化:质和量n量上的变化表现为信息数量的减少,出现遗忘。n质的变化则表现为记忆内容的简略、概括,或是详细、合理,再或者是突出、夸张。n儿童在记忆的保持中存在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3.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3.2 记忆的遗忘规律n记忆的遗忘规律n遗忘是指对

42、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的现象n艾宾浩斯遗忘实验得出: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停止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3.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3.2 记忆的遗忘规律n记忆的遗忘原因1.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就越少n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的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过度学习达150%的时候,记忆内容保持最佳。2.学习者对记忆的态度3.记忆内容的性质、数量4.材料之间的干扰3.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3.3 儿童有效地学习n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1.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n无意识记忆为主,记忆容量有限(1)应尽量选择形象、直观、具体、

43、生动,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2)由于孩子的有意识记正在逐渐发展,家长和老师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有意识记行为进行启发诱导,事先把学习的目的和步骤向儿童说明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3)要尽量避免让儿童单调就材料进行记忆,而应适当地结合情境,形象生动地进行记忆;(4)由于儿童记忆容量有限,一次记忆的内容不应太多;学习过程的安排应做到劳逸结合、动静交替;(5)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教授一些记忆的策略。3.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3.3 儿童有效地学习n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2.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n根据遗忘规律和保持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经常性复习比集中复习效

44、果好;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复习方式n避免材料之间的干扰,同一时间不要安排学习内容太多、避免内容和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n最后,在学习前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达到一定量的学习程度都是儿童有效学习所必须的要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五章 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1. 儿童想象的发展 1.1儿童想象的概述n 想象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对马的形象进行加工,椅子当成“马”)。n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分类: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分类:n无意想象:指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

45、想象。梦是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是无意想象最极端的例子。n有意想象:指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n有意想象又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n表象表象:n当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在头脑中形成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马的生动形象)1. 儿童想象的发展 1.1儿童想象的概述n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n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n再造想象是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根据想象的内容分为经验性、情境性、愿望性和拟人性四类。n创造想象是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内容新颖,有开创性。n与现实相符合的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n脱离实际的创造想象是空想或幻想(人类许多发明源于此

46、)1. 儿童想象的发展 1.1儿童想象的概述n儿童想象发展的规律:1.从最初的无目的性的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2.从以再造想象为主到出现创造想象的萌芽3.从想象脱离实际到合乎现实逻辑性的趋势与特征1. 儿童想象的发展 1.2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n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n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1.学前期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3.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n入学后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n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创造性的内容逐步增加,想象的独特性也日见端倪,想象更符合现实逻辑2. 儿童思维的发展 2.1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n思维?n思

47、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最重要的认识活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n思维的主要特征n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n间接性:以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反映。(如清早起床后看见地是湿的,判断出昨晚下雨)n逻辑性: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2. 儿童思维的发展 2.1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n思维的分类n解决的问题不同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n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式思维n思维的独创性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n儿童思维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 儿童思维的发展 2.1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n直观行动思维:

48、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n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是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具备思维的基本特征。它具备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等特点,同时它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n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状态,主要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形式2. 儿童思维的发展 2.1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n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征:1.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个体不断地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儿童思维的

49、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和年龄特征等特点 所谓阶段性,是指儿童思维发展主要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组成,且有其顺序性,其发展顺序是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思维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这三种思维之间又会互相渗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2. 儿童思维的发展 2.2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n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0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儿童思维发生和萌芽的阶段,此时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思维,特点主要是直观行动性,主要表现在:n产生了词的概括n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n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性、自我中心

50、(以自我为中心、拟人性)n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入学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直接与感知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3. 儿童概念的发展 3.1儿童概念发展的概述n概念:n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n儿童概念的形成:儿童在概括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以词为标志的概念。儿童在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中学习、掌握概念,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n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对概念的掌握还主要停留于事物的感知方面(如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3. 儿童概念的发展 3.1儿童概

51、念发展的概述n实物概念的发展:n学前儿童往往从感知觉或实物的用途方面进行概括,以低层次概念为主,没有完全掌握实物的本质特性的概念1.4岁左右的儿童不能进行一级概念的独立分类2.5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进行独立分类,以事物外部特征或功用进行分类3.6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进行独立分类,对熟悉的实物的许多特征进行综合,但局限于实物的内外特征 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实物概念的掌握主要是能概括出某些比较熟悉的事物的非常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功能性质方面,但并没有完全地掌握有关实物本质特性的概念。3. 儿童概念的发展 3.1儿童概念发展的概述n数概念的发展:n数概念相对实物概念更加抽象,掌握数概念是一个较复杂、较长期的过

52、程。n林崇德(1980)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数的概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口头数数2.给物说数3.按数取物4.掌握数概念3. 儿童概念的发展 3.1儿童概念发展的概述n数概念的年龄特征:n两三岁幼儿大都处在数量感知阶段,对数仅有模糊观念,有些幼儿虽认识几个数,但多是靠直接感知的n四五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阶段,能点数数量不多的物体,并说出计数的结果。n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阶段,能较顺利地一个一个点数较多的物体。4. 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 4.1 判断的发展n判断的发展n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对事物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间的联系的反映。判断的结果只有一种:

53、肯定概念或否定概念。n判断分类:n直接判断:基于对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n间接判断:根据事物的本质定义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它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4. 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 4.1 判断的发展n儿童判断发展主要特点:1.判断形式逐渐间接化2.判断内容逐渐深入3.判断依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n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根据事物的名称来进行判断2.根据事物的外在属性进行判断3.根据事物外在属性的差异进行判断4.分析和综合事物的特征后进行判断4. 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 4.2 推理的发展n推理的发展n推理是判断与判断间的联系

54、,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1.最初的传导推理n儿童最初的推理是传导推理n传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这种推理并不具有逻辑性,也不符合客观规律。2.类比推理n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应用。A:B/C:Dn“破损与完好”实验得出,学前儿童就有了类比推理认知能力。这种推理是萌芽状态的,是根据外部功用或部分特征判断。4. 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 4.3 理解的发展n理解的发展n掌握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n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的事物、发现新的联系。儿童最初对

55、事物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即来自感知经验的理解,随后才是间接理解,即对事物本质的理解。n学前期儿童理解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 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 5.1问题解决含义与过程n问题解决:n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n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n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大致

56、经历四个阶段n发现问题n分析问题n提出假设n验证假设5. 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 5.2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n婴儿更早就具有了问题解决的能力n弗拉维尔认为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除了常用的一些资源与技能外,还涉及四个方面的资源与技能1.专业知识:随着儿童交往、学习等能力的增加,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在某些领域建立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儿童也通过参加社会交往与学习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建立某项专业知识。2.元认知: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3.游戏感:儿童在游戏和生活中逐渐形成有关“事情应如何进行”的程

57、式4.社会支持:包括社会文化和同伴5. 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 5.2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n儿童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发展的关系儿童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发展的关系n一方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不断地自我修正错误,学习到了什么样的策略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而什么样的策略是无用的,这些都会促进元认知的发展;n另一方面,元认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采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新策略或正确策略,从而促进问题解决的发展。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第六章 儿童言语的发展n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语音语音语义语义语法语法构成成分语用语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要使它有效地发挥作

58、用,说者和听者双方都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规则。n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n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n言语是一种交流活动,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1. 儿童语音的发展 n语音语音n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n儿童语音就是儿童发出的声音n儿童语音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n前言语阶段的发展n言语阶段的发展语音的觉知语音的觉知语音的产生语音的产生1. 儿童语音的发展 1.1前言语阶段的发展n语音的觉知:n语音偏好1.与一般的声音相比,婴儿

59、喜欢倾听语言2.与其他的语言形式相比,婴儿更喜欢倾听“妈妈语”(所谓“妈妈语”又称“儿向语言”,通常指的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3.与其他人的语言相比,婴儿更喜欢倾听自己母亲的声音n范畴知觉1.成人的语音知觉不是连续性的,是间断性或范畴性,1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语音范畴知觉(如b、p区分)。2.语音范畴知觉很可能是一种先天的听觉能力,在婴儿出生时就具有这种能力,并专门用来获得和利用人类自然语言的声音特性。1. 儿童语音的发展 1.1前言语阶段的发展n语音的产生:n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n从最初的哭声中逐步分化出来,并

60、沿着“单音节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和发展。反射性发音未分化: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没有分化分化:1个月后哭声出现分化,类似元音和辅音的非哭叫声呀呀语5个月:进入呀呀学语阶段,发音做游戏而得到快感,不同文化下的儿童的呀呀语类似9个月:呀呀语达到高峰,具有升降调,但无意义从呀呀语开始发音两个阶段:语音扩充和语音紧缩;语调出现变化1. 儿童语音的发展 1.2言语阶段的发展n语音的觉知:n音位知觉的发生和发展n音位:语音中最小的能够区分意义的语音聚类;汉语和英语是有区别的n音位的组合规则n词的语音表象的建立n语音表象是儿童在言语阶段的又一语音感知特点,儿童记忆中词的语音主要是按照成人

61、的发音形式来存储的。n“fis”现象:儿童能够识别他们自己还不能够发音的词,能够区别成人发音中的语音不同,儿童是以成人的发音形式来知觉语音的,这种现象称为“fis”现象。1. 儿童语音的发展 1.2言语阶段的发展n语音的产生:n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12-24个月)n发音紧缩现象:失去了呀呀语阶段的发出的音,丧失了发出一切声音的能力,开始趋于母语范畴。n使用发音策略:通过学习词来学习语音的,策略有改变(替代、同化、删除)和选择(避免发某个音或倾向发某个音)两种。n后期的发展(两岁以后)n儿童的汉语发音是随年龄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n2.5-4.5岁是语音发展飞跃期,四到五岁进步最明显n4岁以上的幼儿

62、基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班语音n儿童的发音中韵母正确率偏高。n儿童的语音发展受到方言的影响。2. 儿童语义的发展n语义发展:n指的是儿童在词、句子和语段这三个层次上理解的发展。n儿童语义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n词汇语义的发展: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n命题语义的发展: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2. 儿童语义的发展 2.1前言语阶段的发展n1、前言语阶段的发展n1、11个月之前儿童以动作表示回答的反应并非对语词本身的确切反应,而是对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语词没有分化出来)n2、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解出来,作为信号而引起相应的反应,此时儿童才真正理解词的意义。(语词

63、开始分化出来)2. 儿童语义的发展 2.2言语阶段的发展n2、单词句阶段的发展n词汇语义:儿童对词义的掌握,从词的意义和词的类型来了解儿童掌握的第一批词的特点n词义的意义n过度扩充n过度缩小n词的类型n从抽象和概括水平上,儿童最初使用的是那些中等概括水平的词。n从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程度上来说,儿童最初使用的都是在认知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词n不同儿童在最初词类的学习上有一些差异n命题语义: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此阶段婴儿能理解的句子是呼应句、述事句、述意句2. 儿童语义的发展 2.3言语阶段的发展n3、双词句阶段的发展n词汇语义n词汇数目和种类突飞猛进:“词语爆炸”的现

64、象n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这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脱离具体情景,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词的概括性逐渐形成。n命题语义n此阶段的命题语义开始出现在儿童口语中2. 儿童语义的发展 2.4言语阶段的发展n4、后期的发展n词汇语义1.习得新词汇:36岁时人的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2.有顺序地掌握各类词: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书词、副词、助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3.充实词的意义4.从单义到多义5.学习同音异义词6.构建语义网络n命题语义n前面八种语义关系向两个方向发展:n将两种语义关系连接在一起而省略其中共有的一个词n将关系中的一个元素扩展成关系本身如拿+鞋拿爸爸鞋n儿童在此阶

65、段还出现在双词句中较少见的语义关系2. 儿童语义的发展 2.5言语阶段的发展n语义发展的机制n快速映射:在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接触中,幼儿就能够快速习得某个单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综合运用一些原则才获得快速映射的能力n整体性原则:倾向于整体觉知n对比原则:倾向于把新的知识和旧的进行区别n排除原则:倾向于把新名称用在新物体上n句法线索:儿童一旦掌握了某些语法知识,他们就可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弄懂新的单词。n社会认知:儿童语义的学习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父母和儿童的心理理论共同作用,为儿童语义的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支持。n心理理论是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3. 儿童语法的发展 n语法

66、n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n儿童语法的发展n主要是指儿童口语中语句结构的发展3. 儿童语法的发展 3.1单词句阶段的发展n单词句阶段的发展n单词话语:n指的是用单个词来表达成人需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它们不再仅仅发挥标志或指物的功能,而可以用来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用来表达愿望和感觉状态等。n儿童的单词话语,具有句法的特点。n双词句阶段(电报句)的发展n在此阶段,儿童句子结构的萌芽开始出现n词序出现标志着此阶段儿童具有一定句法基础n此阶段儿童的语法基础很具体,没有形成超出具体语义关系的抽象语法范畴n在双词句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抽象

67、含义3. 儿童语法的发展 3.3后期的发展n后期的发展特点1.句子长度不断增加n句子的长度被视为衡量儿童句法能力的重要指标2.句法结构复杂性不断提高n句法结构的发展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指标1.单句的发展n从两岁后,幼儿开始从不完整句逐渐过渡到开始使用完整的简单句2.复合句的发展n复合句是由两个以上单句组合而成。n五岁幼儿复合句的发展迅速。n较小幼儿所使用的复句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3. 儿童语法的发展 3.3后期的发展n幼儿在句法结构方面的发展可概括为:1.复合句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高2.使用句型增多3.语句趋于完善3. 儿童语法的发展 3.4语法发展的机制n语法机制:n环境因

68、素n前语言交流n妈妈语n对儿童语言的反馈n认知因素n利用语义来学习语法方面的知识n生物因素n语言获得装置n生物取向证据:n人脑似乎很适宜学习和使用人类的口头语言n儿童的成熟水平也强烈地影响着儿童的语法获得n人类语言具有物种广泛性或普遍性4. 儿童语用的发展 n语用语用:对语言的运用,也即习得语言所用的规则。语音语音语义语义语法语法构成成分语用语用有效地运用语言,还要掌握对语言意图的把握和语言后果的觉察等语用能力。4. 儿童语用的发展 4.1前言语阶段的发展n前言语交流体现出三大特点:n交流的目的性n9个月后出现“原始请求”“原始肯定”,显示了儿童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指向性。n交流的指代性n婴儿出生

69、第9周就出现了类似于指示动作的姿势n交流的约定性n婴儿对语言的模仿n婴儿的仪式化行为4. 儿童语用的发展 4.2言语阶段的发展n言语阶段表现:n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n语言功能指的是语言的用途,对语言功能的把握是语用能力的重要方面。n皮亚杰研究:儿童早期的语言功能分为n自我中心语言 3-4岁:是一种“我向”语言,是儿童自己给自己说话,其主要的功能不在于交际。n社会性语言 5-6岁:是一种“他向”语言,其目的是对听话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传递信息、批评与嘲笑、祈使与威胁、提问与回答等。4. 儿童语用的发展 4.2言语阶段的发展n能够适应于交际对象n清晰度维度;礼貌维度n能够适应于交际情境n根据交

70、际情境而调节语言表达方式n能够保持同一话题n交谈中保持话题的一致性第六章儿童言语的发展第六章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七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n情绪情绪:n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n情绪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n幼儿阶段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n基本情绪基本情绪n儿童基本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惊奇、害怕、生气、伤心和厌恶等,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普遍共有的。n两种唤起状态:对愉快情绪的趋向和对不愉快情绪的回避。1. 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1.1基本情绪的类别n基本情绪的类别n普拉奇克:n根据情绪的强度、相似性和两极

71、性分为8种基本情绪n伊扎德:n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提出9种基本情绪的分类方法,又提出了一套情绪编码系统1. 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1.2基本情绪的表现n儿童基本情绪的表现n高兴n是个体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n社会性微笑: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婴儿微笑,这种微笑称为社会性微笑。n生气和伤心n生气是愿望不能实现或目标受阻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n伤心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和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n害怕n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n陌生人焦虑:婴儿见到陌生人会感到害怕的反应。n生气和伤心的区分1.根据行为发出者的意图,

72、n生气是与别人的故意伤害相联系的,而伤心则与无意、不可控的因素相联系;2.对消极结果类型的感知,n生气的结果是敌对事物的出现,伤心的结果是所渴望事物的消失;3.目标是否可以修复,n生气更多与目标可修复相关联系,伤心更多与目标不可修复相联系。2. 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n社会情绪n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显著特征。n社会情绪社会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要晚于基本情绪,依赖于社会情景,并要求个体对自身在社会情景中的处境和状态有更广泛的认知。n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和首要的是情绪社会化。2. 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 2.1社会情绪的类别n儿童社会情绪的类别n自我意识情绪n自豪、内疚、羞愧等n自我预期情绪n后悔、嫉妒等n

73、依恋性社会情绪n爱、移情等2. 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 2.2主要的社会情绪n移情n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n移情移情包括两种成分:n认知:认知移情指个体从认知上洞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n情感:情感移情指个体从情感上体验他人的内部情绪n移情是亲社会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n移情的前提是儿童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差异,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n移情在儿童2岁左右出现;自闭症儿童的移情能力较弱2. 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 2.2主要的社会情绪n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情绪n在社会情景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被称为自我意识

74、情绪。n自我意识情绪包括两种成分:n对自我的肯定n对自我的否定n自我意识情绪是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的n只有在成人在场的时候,幼儿才会表现出自我意识情绪n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和成人指导评价的关系:可见,幼儿的自我意识情绪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如果父母知识不断地给幼儿价值和表现上的反馈,幼儿倾向于在失败时感到羞愧。如果父母关注如何改进幼儿的表现,幼儿则会更多的体验到一种适度的、更具有适应性的羞愧和内疚。3. 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n情绪理解n是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n情绪理解能够促进儿童与他人良好相处,儿童推断同伴情绪的能力越强,

75、就越受同伴欢迎。3. 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3.1表情识别n表情识别n是指儿童能够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n社会参照:当遇到不熟悉的情景或陌生的物体时,他们会主动从信任者那里寻找情绪线索作为行动参照。n18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把他人的表情当作社会参照,指导自己做出行为反应。n社会参照不仅帮助儿童对他人的情绪信息做出反应,而且有助于儿童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找出他人的意图和偏好。例如视崖研究3. 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3.2情绪线索n情绪线索n儿童根据表情、情景、个体等多种线索来推断情绪n表情线索与情景线索相匹配有助于幼儿的情绪推断3. 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3.3原因和结果n情绪

76、的原因和结果n情绪原因理解:幼儿可以对不同的情绪给出不同的原因解释。n3岁幼儿在解释原因时更强调外在因素,4岁以后的幼儿能够理解愿望和信念等内在状态对情绪的作用。n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n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愿望是否符合来推断他人的情绪。n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n从他人拥有的不同信念来推断他人的情绪。如6岁的儿童能够理解埃利在打开牛奶瓶之前的心情是高兴的n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出现。n儿童也能够对情绪的结果做出合理的预测-情绪结果理解3. 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3.4混合情绪的理解n混合情绪理解n指个体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产生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n5-6岁幼儿一般只能描

77、述先后诱发的两种情绪n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一性质的情绪n11岁的儿童才能理解存在一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情绪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的现象。4. 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n情绪自我调节n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使用策略,把自身情绪状态调节到合适的强度水平n情绪表现规则:情绪表现规则:随着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在某些情景中,为了不伤害他人或者避免消极后果,儿童还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即获得情绪表现规则。或者称,根据社会期望调节情绪的能力。4. 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4.1调节的策略n儿童情绪调节的策略n2岁儿童能够采用的策略有积极活动、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被动行为、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n34岁的幼儿能够采用各种策略来

78、调节他们的情绪。阻断感觉输入、安慰自己、改变行为方向等方式减少消极情绪n艾森伯格提出根据两个气质变量预测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n情绪强度上稳定的个体差异,比如情绪强度高或低n调节过程中稳定的个体差异,比如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对行为的主动发起或抑制n中等调节水平和中等情绪强度可能是儿童最佳的情绪调节模式。n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相关因素:n儿童对刺激的社会认知n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情绪反应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4. 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4.2表现的规则n儿童情绪表现的规则n儿童能够根据社会期望调节情绪的能力,称为情绪情绪表现的规则表现的规则。n影响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因素n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

79、约定俗成的情绪表现规则。n情绪掩饰与在场人的熟悉度和地位有关。n女孩比男孩往往能更多地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n学前儿童掩饰真实情感的能力是有限的,情绪表现规则在小学阶段飞速发展第七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七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n社会性社会性:n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n是人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是人的本质属性。n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n也称儿童社会化儿童社会化,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能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n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

80、程,是从一个“自然人、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n亲子关系n是儿童最早经历和建立的人际关系n是指在血缘和共同生活的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n特点n生物性和交往性,即强调血缘和交往的基础作用。n互动性,在传统的注重父母特征的同时,必须强调子女的如气质、性别等特征在亲子关系建立中的价值。n依恋性,亲子关系表现的是亲子之间的关爱、沟通,特别是情感的支持。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1概念和理论n依恋概念的演化n20世纪50-60年代,鲍尔比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依恋概念n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n依恋的特征:1.依

81、恋关系是依恋双方情感交融的关系2.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3.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可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面临人际压力时,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所依靠,能更积极、更有信心地活动,去迎接挑战。4.依恋还具有传递性5.依恋具有稳定性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1概念和理论n依恋理论n精神分析理论n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哺育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对发展孩子与哺育者之间的关系起着核心作用。n该理论把依恋看作是幼儿与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如饥饿、潮湿、温暖),提供快乐与舒适的母亲或父亲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n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n行为主义也强调哺育的作用n依恋的冲动消退模式,认为哺育

82、是母婴关系的核心n习得学的依恋理论:下页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1概念和理论n依恋理论n习得学的依恋理论n这是当今最广为接受、影响最大的依恋理论,它较深刻地解释了照料者和婴儿之间的情绪联系。n基本观点: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为保证生存而逐渐得来的,是源自种系生存和延续行为的进化。n受到精神分析观点和劳伦滋的影响,以及恒河猴的实验,该理论认为哺育喂养并不是形成依恋的基础,依恋具有强大深刻的生物学基础,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开始是一种内在的信号驱使父母在婴儿身边,后来,随着儿童认知和情绪能力的发展,加上父母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一条真正的情绪纽带建立起来,从而真正地相

83、互依恋起来。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2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n儿童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阶段n鲍尔比把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6周)尚未对母亲表现出依恋,不介意陌生人抱起、安抚2.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8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熟人和陌生人的反应逐渐发生变化。此时的儿童对母亲反应更多,但仍不会介意和母亲分离3.依恋关系明确期(8个月左右-2岁左右)此时孩子对熟悉的养护者的依恋已十分明确,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并表现出分离焦虑(通常在6个月后表现)4.互惠关系的形成期(2岁后)分离焦虑降低,双边互惠的人际关系也逐步建立起来。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2

84、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n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类型n陌生情境技术陌生情境技术:是在一系列标准事件的进程中实施的综合测量方法。通常用来测量1-2岁儿童依恋水平的方法,其实验也成为研究婴儿分离焦虑、陌生焦虑的经典实验。n陌生情境技术是在一系列标准事件的进程中实施的综合测量方法。1.3个主要的行为主体变量2.2种主要的人际关系变量3.3种潜在的紧张体验4.4种主要情境陌陌生生情情境境技技术术行为主体变量母亲(其他主要看护者)婴儿陌生人人际关系变量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与陌生人的相互作用潜在的紧张体验与看护者分离与陌生人相处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主要情境亲子分离亲子团聚陌生人在场陌生人退场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

85、展 1.2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n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类型n利用陌生情境技术测定儿童的行为特征,把依恋分为三种:n焦虑-回避型依恋:约占20%,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n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大约占65-70%,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陌生情境中,能以母亲为安全基地,接受与母亲的分离,重逢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同时,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n焦虑-反抗型或拒绝型依恋:大约占10-15%,其人际关系表现出相互矛盾的特征。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3影响因素n早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情况n内在工作模式不同,影响着依恋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着亲子

86、关系的建立。n内在工作模式是一种重建记忆,有很多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包括成长经历中的关系、人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2.父母亲的抚养品质n如照料者的敏感性、接受性等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安全依恋和亲子关系。3.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n对于依恋问题的重视,就是由照料者(主要是母亲)的缺失问题而引起的。1.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3影响因素n早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儿童情况n目前的研究大多注意到儿童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顺序等会直接影响依恋关系、亲子关系。n有研究表明,如果照料者调整他们的行为以去适应孩子需要,孩子就会有更高的依恋安全型。2.家庭一般情况n失业、经济困难、婚姻

87、失败等都会影响父母对其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之间的争吵、挑剔等3.文化性因素n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n同伴n是指与儿童相处的,且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n同伴关系n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n或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2.1同伴关系的功能n同伴关系的功能1.同伴关系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平等的同伴关系更可能满足儿童的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性的支持、安全感以及今后社会生存所必须的责任感。2.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

88、: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儿童的实际社会交往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征及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的交往冲突中直接促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其他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2.2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n儿童的同伴交往经历着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生发展过程。n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程序:1.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n儿童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体物品上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和要求。2.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n这时的儿童已能对同伴的社交行为做出反应,会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n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

89、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3.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下页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2.2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n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n这一阶段儿童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的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明显增长。n帕顿把游戏分为三个阶段:n最初的非社会活动n社会参与活动n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n豪伊斯把社会性游戏分为:n互补注意的平行游戏n互相注意的平行游戏n简单的社会性游戏n互补性的社会性游戏n互补互惠的社会性游戏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2.3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n同伴关系的测量n观察法:即对自然状态下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n社会测量技术:即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

90、这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n同伴提名法:指在儿童的某一社会群体,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一般是让每个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伴。n同伴评定法: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群体内的其他所有同伴进行评定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2.3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n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1.受欢迎的儿童n有较多的积极、友好行为和很少的消极行为;性格一般较外向;掌握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多2.被拒斥的儿童n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强,聪明,脾气暴躁;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3.被忽视的儿童n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和消极行

91、为均少,性格内向,不爱交往;孤独感较重n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后面两种,采用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的提高。2.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2.4影响因素n影响早期同伴接纳性的因素n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除了前面分析道的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之外,还有家长的教养方式、儿童的出生顺序、姓名、身体外表特征、年龄、认知水平、学业成绩、教师的影响等。n(1)面部吸引力:对漂亮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愿意和他们一起玩n(2)身体特征:体型和成熟的速度同样会对儿童的同伴接纳性有所影响。具有良好体型的幼儿更易受同伴欢迎,成熟早的儿童比晚的儿童受欢迎。n(3)出生顺序:一般先出生的

92、儿童,权威性较强,好霸道;后出生的儿童,比较随和,因此人际关系更好。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比独生子女更受同伴欢迎。3. 师幼关系的发展 3.1师幼关系的特点及价值n师生关系n指师生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n师幼关系的特点及价值n师幼关系:指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其他早期教养机构中形成的师生关系。n特点:n双向性;双重性;差异性n游戏性n稳定性和亲密性n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3. 师幼关系的发展 3.1师幼关系的特点及价值n师幼关系的价值师幼关系的价值1.对儿童的学习和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2.对儿童的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3.对儿童的亲子

93、关系、同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3. 师幼关系的发展 3.2师幼关系的类型n师幼关系类型(我国划分)n严厉型:表现为教师缺少对幼儿的情感支持,通常比较冷漠,而批评和惩罚较多n灌输型:表现为重知识传授,很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活动,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总是说得多,使儿童的自主探究很少n开放学习型:表现为非常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得,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自我发现n民主型:表现为更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并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3. 师幼关系的发展 3.3影响因素n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1.儿童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2.教师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3.儿童特

94、征与教师特征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影响5.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6.文化性因素的影响4.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1概述n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n性别角色: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基于生物性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品质特征,包括性别概念、性别角色知识、性别行为模式等三方面(1)性别概念的发展n性别概念:指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性别的认识和稳定性。步骤步骤年龄年龄测验问题测验问题特点特点性别认同1.5-2岁你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正确把自己或他人认作男性或女性性别稳定3-4岁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是当爸爸理解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性别恒常性6-7岁如果一个男孩穿上女孩

95、的衣服,他会是一个女孩吗?意识到性别不依赖于外表4.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1概述n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2)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n性别角色知识:指个体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n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表现出刻板印象的特征。柯尔伯格的个体性别角色的早期发展柯尔伯格的个体性别角色的早期发展第一阶段婴幼儿任务:获得性别身份的确认第二阶段学前期任务: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恒常性概念开始形成第三阶段学龄初期任务:按照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概念进行调整和合理化4.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1概述n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3)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n22岁前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没有太多的差异。2岁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行

96、为偏向逐渐明显。首先,2、3岁的儿童在游戏材料及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差异;其次,儿童游戏时的同性同伴的选择,女性更早些表现出偏好。n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类型化及双性化n一致化:男-男,女-女n交叉化:男-女,女-男n双性化:男-男-女,女-女-男n未分化:男-0,女-04.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2影响因素n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1.生物学因素性激素、大脑功能的单侧化等2.环境因素父母以及教师等的刻板印象3.同伴的、媒体的强化,以及自我的社会化第八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n个性个性:n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和

97、精神面貌n从发展的角度看,学前期是个性萌芽、初步形成的时期,学龄期才是个性逐渐形成、最终完成的时期。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n气质n是与个体生理特征,特别是与脑神经活动特征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n是个体最早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n是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n性格n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n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n主要是在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1.1类型的测定n儿童早期气质类型的测定n0-3岁儿童的气质类型1.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发动缓慢型(托马斯-切斯)2.抑制型-非抑制型(

98、凯根)类型类型特点特点容易抚育型生理节律规则化,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抚育困难型生理节律的规律性差,较难掌握他们的睡眠、喂食、排泄等方面的不规则变化,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较难适应新环境。发动缓慢型在活动性、适应性、情绪性反应上均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异刺激会慢慢感兴趣,并慢慢活跃起来。类型类型特点特点抑制型主导特征是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行为抑制,经常有高度情绪性和低度社交性非抑制型表现为活泼愉快、无拘无束、精力旺盛、冲动性强。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1.1类型的测定n儿童早期气质类型的

99、测定n3-7岁儿童的气质类型1.活泼型2.专注型3.抑制型4.均衡型5.敏捷型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1.2气质稳定性n气质稳定性及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n气质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n气质是脑神经活动多种特性的独特整合,有着明显的先天遗传性,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n但也不是绝对的稳定,神经系统本身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且其早期表现的行为特征在以后的发展中常会被重组,成为一个更新、更复杂的系统。n影响因素影响因素:n遗传特征n环境特征n人种和文化特征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1.2气质稳定性n气质稳定性及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n气质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n气质与认知表现的关系(集中于学龄期研究)(1)气

100、质与学业成绩(2)气质与记忆力n气质与社会行为的关系n气质对任何年龄阶段儿童的社会行为都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n高度活跃的学龄前儿童特别善于和小朋友交往,但也更容易卷入冲突;情绪敏感、易激动的儿童更易产生打人、抢玩具等不良社会行为n内向儿童过高的焦虑使他们在做错事之后感到更深的自责,对他人有强烈的责任感n小时候害怕的经历使他不可能变得很有侵犯性;相反,易怒的冲动的孩子就有侵犯性和反社会的更多的可能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1.3适应n家长养育教师管理方式与儿童气质的适应n拟合优度模式: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样共同作用以产生良好结果的。n可行思路n首先,家长和教师要能识别每一个孩子的气质类型

101、,并明确每种气质类型的特点n其次,要有耐心,会等待,会鼓励每个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n再次,知道气质是天生和后天的合金,虽然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n还应注意对儿童的气质进行不同的补偿教育1. 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1.4形成和发展n儿童早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n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n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n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n儿童性格发展分三个阶段n第一阶段是学前期:这时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的影响,还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容易塑造,也容易发生改变。n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中期:这时的儿童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态度

102、、理智、情绪和一致等特征也逐渐稳定,性格已较难改造。n第三阶段是学龄后期:是儿童性格的完成期。这时儿童的行为多受内心态度倾向的制约,行为习惯已形成,改造将更加困难。2. 儿童能力的发展 n能力n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n能力结构n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n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n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2. 儿童能力的发展 2.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n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3.语言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4.模仿能力迅速发展5.各种特殊能力逐渐展现2. 儿童能力的发展 2.2儿童智力的发展n智力智力n是儿童认识世界

103、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儿童完成各种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n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n成分子理论-说明了智力行为基础的信息加工技巧n经验子理论-儿童对智力要素的使用并不仅仅是一个内部能力的问题,也是智力实现的环境函数。在新奇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更有技巧的加工信息。n环境子理论-聪明人能有技巧地把他们的信息加工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个人的愿望和需求中。n斯腾伯格的理论强调了人类智力技能的复杂性,特别是对环境的敏感性和评价这种复杂性的当前测试中所存在的局限性。2. 儿童能力的发展 2.2儿童智力的发展n智力n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n认为智力应该以多种不

104、同的加工操作的形式来定义。n八种互相独立的智力所构成: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体验。n他认为每一中智力都具有一种唯一的生理潜能,一种不同的发展过程。n该理论对致力于理解和培养儿童的特殊天分特别有帮助。n儿童智力测验:按照量表测定儿童智力的工具,一般包括标准化的题目和用来对得分进行评定的常模。n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n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n婴儿智力测试:心智测试、运动测试3. 儿童自我的发展 n自我n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n两个基本特征:n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n跨时间、跨空间的“

105、稳定的同一感”n自我是由知、情、意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自我自我“知知”“情情”“意意”自我认识属于自我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豪感、内疚感和自我欣赏等自我调控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3. 儿童自我的发展 3.2儿童自我概念n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n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1.自我系统中认识方面或描述性内容2.所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

106、心特点的主观知识3.所回答的是“我是谁?”n自我概念发展的历程n婴儿期:婴儿的自我概念仅仅是对自我映像的再认n学前期:学前期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是具体化n学龄期:学龄期的儿童已经能够逐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结合起来,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些稳定的特点n青少年期:青少年已经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特征联系起来n从儿童到青春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心理化、更抽象化、更加完整一致。青少年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自我理论家,对其人格能真正加以反省和理解。3. 儿童自我的发展 3.2儿童自我概念n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n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条件1.首要条件是社会互动2.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3

107、.儿童所处文化的传统价值和信念3. 儿童自我的发展 3.3儿童自尊的发展n儿童自尊的发展n自尊发展历程n儿童自我情感体验产生在4岁左右,伴随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自尊也出现,但笼统而不稳定。n小学阶段自尊明显的显现出来。n初中阶段儿童对自尊的体验常出现极端n青春期自尊常受到损害n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1.文化2.父母教养方式3.同伴关系4.儿童自身原因3. 儿童自我的发展 3.4n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发展n科普:n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n第二阶段属于知觉运动调节阶段n第三阶段属于外部控制阶段n第四阶段属于自我控制阶段n第五阶段属于自我调节阶段n延迟满足实验n3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明

108、显增加发展形式特征出现的年龄中介变量控制与系统组织唤醒状态,早期活动的激活调节从母亲怀孕期到儿童3个月神经生理的成熟、父母间的交往、儿童的生活常规依从对成人警告性信号的反应9-12个月对社会行为的偏向,母子交往的质量冲动控制自我的发生、行为与语言间的平衡第二年出现成熟因素、照看者对儿童需要与情感的敏感性、降低压力的措施的采用自我控制社会品质的内化、动作抑制第二年中儿童对成人的要求进行反应社会互动与交流、言语的发展及其指导自我调节采用偶然性规则来引导行为而不顾及环境的压力第三年出现认知过程、社会背景因素科普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早期发展科普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早期发展第八章儿童个性的发展第

109、八章儿童个性的发展第十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n道德道德:n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据以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调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n儿童的道德发展n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规则系统并具体实践的过程。包括n道德各心理成分间的活动n个体与环境间等相互联系、影响的心理活动1. 儿童道德发展概述1. 儿童道德发展概述 1.1道德的心理成分n道德的心理成分n道德认知n是对道德规范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判断。道德认知是构成道德的基础n道德情感n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

110、验。n道德行为n指人在一定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n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特点n发展趋势的循序性和统一性n发展水平的差异性n发展切入点的多端性2.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2.1道德认知的理论模型n道德认知的理论模型n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n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n前道德阶段(大约4、5岁之前)n他律道德阶段(大约4、5到8、9岁)n自律道德阶段(大约9、10岁以后)n对皮亚杰道德理论简评:n得到后续追踪研究的证明,为继续研究提供了方向n研究方法存在问题n儿童对不同范畴规则的理解可能是非同步的n有关权威的推理2. 儿

111、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2.1道德认知的理论模型n道德认知的理论模型n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n考察了道德发展的阶段n道德理解是如何与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n临床访谈法-道德两难故事法n三个水平六个阶段(P252)n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都是按顺序进行的,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后来又增加了“过渡阶段”n简评n丰富和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理论n提出了“道德两难”的工具n批评:方法问题、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问题、研究被试性别问题2.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2.1道德认知的理论模型n道德认知的理论模型n特瑞尔的领域模型n儿童的道德推理包含不同领域的社会认知:道德领域和社会领域n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即

112、能区分道德推理的道德领域和社会领域n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理解受他们生长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2.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2.2道德判断n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n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n道德判断的发展n1岁儿童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n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在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n学前阶段逐步发展-小学阶段进一步发展-初中阶段道德判断水平不断提高n道德判断发展的影响因素n个体的认知发展状况n亲子交往互动n同伴交往3. 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n道德情感的发展n道德情感的教育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基础n道德情

113、感内容的发展n依恋: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的、持续的情感联结。A.依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然依恋到社会依恋、无区别的依恋到有区别的依恋、范围较小的依恋到范围较大的依恋的过程。B.4岁时依恋发展的关键期n移情n羞耻感n罪错感3. 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n道德情感的发展n道德情感的教育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基础n道德情感内容的发展n移情:移情是针对他人处境的一种情感反应。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个体水平、社会水平和综合水平三个阶段。n羞耻感与罪错感:在羞耻、罪错的情绪中,指向自我的评价判断等认知性成分会促使个体发展自我责任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心理成熟。有关罪错感的发展阶段,霍

114、夫曼提出:A.1岁末,儿童开始有早期形式的罪错感,但由于此时尚未形成真正的因果关系概念,常常对不在自己控制之内的事物也产生罪错感B.23岁时,儿童会因未能做出减轻别人痛苦的行为而产生罪错感C.3岁后的儿童则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和未做什么的长期后果感到罪错3. 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n道德情感的发展n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n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阶段n前道德情感阶段n道德情感的他律性或尊奉性阶段3. 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n道德行为的发展n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n观察与模仿n替代强化n交互决定论n攻击性行为及其发展n攻击行为的发展:类别n攻击行为的特点:原因、形式、发生频率随

115、年龄变化n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n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n家庭的影响n媒体的影响3. 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n道德行为的发展n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n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三种形式:分享、合作与助人。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由同情他人或减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n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四个阶段12、36、711、青少年期n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n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n观点采择n移情n社会学习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第十一章 儿童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一、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兴起的

116、学科背景n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特点与趋势n儿童元认知研究和儿童心理研究大量出现n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逐步向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文化性发展n呈现生态化取向n跨学科的整合n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n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n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目的是阐明各种认知活动的脑机制n二、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与研究主题n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n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主题1.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n三、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1.儿童脑内神经突触生长呈倒U形趋势2.儿童神经发展的机能存在关键期3.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认为神经的各种功能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4.儿

117、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将神经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命题5.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通过对人的学习与记忆的研究提出了“多功能系统理论”1.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n一、儿童注意与感觉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儿童注意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参与注意的脑系统n婴儿注意的研究进展n儿童感觉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听觉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视觉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2.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n二、儿童知觉与记忆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儿童知觉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视知觉的神经生理基础n早期经验对知觉系统发展的影响n儿童记忆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学习的脑机制n多重记忆系统与相应的脑区n长时记忆

118、神经机制的相关理论n记忆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2.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n三、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儿童思维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大脑高级功能与前额叶的成熟n客体概念的发展n婴儿的数字加工系统n儿童语言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儿童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n第二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2.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n四、儿童情绪与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儿童情绪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情绪活动的神经基础n依恋发展的神经生物学研究n儿童情绪的事件相关脑电位研究n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面孔加工假说n面孔加工的标准发展2.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

119、研究领域n五、儿童神经发展临床疾病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营养不良与化学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n营养分类与生长因子n营养剥夺与化学毒性n儿童注意发展障碍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n儿童精神分裂症n注意缺陷多动症n自闭症n其他神经发展性临床疾病简介n妥瑞症n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n威廉斯氏综合征2.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n一、成熟理论n最初提出成熟理论的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n双生子爬楼梯实验n二、技能学习理论n基本假设是技巧的获得背后存在一个回路从出生一直延续到成年的发展。n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n三、交互特化作用

120、理论n交互特化作用理论注重基因与经验的交互作用,特别在处理认知神经科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定位和特化方面,为其提供了发展性变化的解释。n定位n特化3.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理论n三、交互特化作用理论n 选择性修剪n学习就是突触的删减n自然选择理论n“混合型”自然选择理论n对自然选择理论的异议n分区和模块的出现n发展中的信息封装与模块化n眼优势柱的出现n颜色与运动处理的分离n跨模式整合n分区与封装研究的限制3.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理论n三、交互特化作用理论n 选择性修剪n分区和模块的出现n交互特化作用理论建模n神经网络建模n自上而下的反馈3.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理论第十一章儿童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第十一章儿童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预祝大家考试成功!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