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布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55147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分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药物分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药物分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药物分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药物分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分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分布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1 本章要求本章要求n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n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n掌握蛋白质结合与药效的关系掌握蛋白质结合与药效的关系n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和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和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n熟悉药物脑内转运特点和提高脑内分布的策略。熟悉药物脑内转运特点和提高脑内分布的策略。2n了解胎盘转运、红细胞内分布和脂肪组织分布了解胎盘转运、红细胞内分布和脂肪组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n了解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性及其影响了

2、解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对新剂型设计的指导意义。因素对新剂型设计的指导意义。3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分布(分布(distributiondistribution):):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体内各脏器组织体内各脏器组织n 分布速度分布速度消除速度;消除速度;n 不均匀;不均匀;n 与疗效密切相关(作用速度、强度)与疗效密切相关(作用速度、强度)n 与体内蓄积、毒副作用密切相关与体内蓄积、毒副作用密切相关n药物分布特性对于评价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药物分布特性对于评价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重要意义。 4l 药物体内转运的基本过程药物体内转运的基本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3、达到平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 游离药物游离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透过毛细血管壁 进入细胞间液,与组进入细胞间液,与组织蛋白结合达到平衡织蛋白结合达到平衡 透过细胞膜进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一、组织分布和药效一、组织分布和药效5作用部位作用部位 R + D RD D PD D 代谢代谢 非特异性结合非特异性结合 贮存贮存 血浆血浆 D + P D PD分布分布分布分布排泄排泄吸收吸收一般组织一般组织 D药理效应药理效应排泄物排泄物 D + DD:药物;:药物;D:代谢物;:代谢物;P:血浆蛋白;:血浆蛋白;P:组织蛋白;组织蛋白;R:受体:受体药物的体内分布过程药物的体内分布过程6n分布特征

4、:分布特征: 1 1)与靶组织结合)与靶组织结合 - -特异性结合特异性结合( (药理效应药理效应) ) 2 2)与药理作用无关的成分结合)与药理作用无关的成分结合-非特异性结合非特异性结合 ( ( 局部滞留作用局部滞留作用) )n药物在血液中的形式:药物在血液中的形式:P+D P+D PDPDn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速度取决于血液灌流速度和组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速度取决于血液灌流速度和组织器官亲和力器官亲和力n分布速度与靶器官药物浓度分布速度与靶器官药物浓度药物起效快慢、强弱、持续药物起效快慢、强弱、持续时间时间n血药浓度血药浓度药效药效n消除速度消除速度 药效持续时间药效持续时间7

5、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n结构差异(脂溶性)结构差异(脂溶性) 戊巴比妥与硫喷妥戊巴比妥与硫喷妥n构型差异构型差异 普萘洛尔普萘洛尔 、环己烯巴比妥、布洛芬、环己烯巴比妥、布洛芬 8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n蓄积概念:药物连续应用时,某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蓄积概念:药物连续应用时,某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n蓄积产生原因蓄积产生原因n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n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速度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速度慢慢n药物贮库和蓄积中毒药物贮库和蓄积中毒9蓄积发生在非药理作用部位,

6、往往产生毒副作用蓄积发生在非药理作用部位,往往产生毒副作用例如:例如:n四环素沉积于骨骼、牙齿四环素沉积于骨骼、牙齿n汞、锑、砷等重金属沉积在肝、肾等内脏组织中汞、锑、砷等重金属沉积在肝、肾等内脏组织中n吩噻嗪与黑色素作用,引起视网膜病变吩噻嗪与黑色素作用,引起视网膜病变10四、表观分布容积四、表观分布容积1. 1. 定义:定义: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间相互关系的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间相互关系的比例常数。比例常数。 V

7、= X V= X0 0 / C / C0 0 V=X / C V=X / C (L L ,L/KgL/Kg)1160Kg60Kg成人体液分布和比例成人体液分布和比例体体 液液体积(体积(L)占体重占体重%细胞内液细胞内液2541细胞间液细胞间液813血浆血浆2.54合合 计计3658药物不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药物不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V接近真实分布容积接近真实分布容积 伊文思兰伊文思兰- 血浆容积血浆容积 溴离子溴离子 - 细胞外液容积细胞外液容积 安替比林安替比林 -体液总容积体液总容积12 药物分布的特性参数,评价药物的分布程度药物分布的特性参数,评价药物的分布程度2. 2. 意义意义n

8、 定量评价药物体内分布的参数:定量评价药物体内分布的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 V) 药物在组织和血浆中的分配比(药物在组织和血浆中的分配比(KpKp)Kp =1 (CT = CP) V 相当于体液容积相当于体液容积Kp 1 (CT CP) V 1 (CT CP) V 实际分布容积实际分布容积13表观分布容积不具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仅反表观分布容积不具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仅反映了药物分布的特点和程度。映了药物分布的特点和程度。V V偏小偏小: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有限,多与血浆: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有限,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组织摄取少蛋白结合,组织摄取少偏大偏大: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或药物

9、与生物: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或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大量结合大分子大量结合极大极大:药物在某特定组织中蓄积:药物在某特定组织中蓄积V V14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影响分布的因素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对分布的影响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对分布的影响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对分布的影响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对分布的影响三、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三、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15一一 、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n血液循环速度(血流量)血液循环速度(血流量) 脑、肝、肾

10、脑、肝、肾肌肉、皮肤肌肉、皮肤脂肪、结缔组织脂肪、结缔组织n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不同脏器间存在差异不同脏器间存在差异(肝、脑)(肝、脑)n水溶性小分子:微孔途径水溶性小分子:微孔途径 n脂溶性分子:脂溶性分子: 类脂途径类脂途径16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对分布的影响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对分布的影响l药物和体内蛋白反应生成药物药物和体内蛋白反应生成药物- -蛋白质复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的过程称为药物的过程称为药物- -蛋白结合蛋白结合l常见的结合蛋白:常见的结合蛋白: 白蛋白白蛋白 1-1-酸性糖蛋白酸性糖蛋白(AAG)(AAG) 脂蛋白脂蛋白17(一)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一)蛋白结合与

11、体内分布l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Df和和nP是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重要因素是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重要因素 结合常数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18血浆蛋白n转运速度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转运速度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n蛋白结合的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蛋白结合的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n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n置换现象置换现象l 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19 (二)蛋白结合与药效(二)蛋白结合与药效n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n可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

12、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n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n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 磺胺类药物蛋白结合率磺胺类药物蛋白结合率 ,脑脊液浓度,脑脊液浓度 ,治疗流行,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常首选性脑膜炎常首选磺胺嘧啶(蛋白结合率磺胺嘧啶(蛋白结合率20-60%20-60%)。)。20n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 )游离药物浓度游离药物浓度 显著影响药效。显著影响药效。n血浆蛋白结合对疗效的影响需综合考虑治疗浓度范血浆蛋白结合对疗效的影响需综合考虑治疗浓度范围、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性质、内在清除率

13、、分布容围、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性质、内在清除率、分布容积、药动积、药动- -药效平衡时间、给药方式等诸多因素。药效平衡时间、给药方式等诸多因素。21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n 动物种差动物种差n 性别差异性别差异n 年龄年龄n 生理和病理状态生理和病理状态n 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理化性质22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对分布的影响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对分布的影响n被动转运: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被动转运: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n媒介转运:蛋白结合、分子结构媒介转运:蛋白结合、分子结构 n胞饮与吞噬作用胞饮与吞噬作用 :分子量和微粒:分子量和微粒n制剂因素使药物络合、增溶、微粒化、胶制剂因素使药物络合

14、、增溶、微粒化、胶体化以及乳化后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体化以及乳化后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23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分布的影响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分布的影响n不同组织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同组织对药物的亲和力 如蛋白、脂肪、如蛋白、脂肪、DNADNA、酶以及粘多糖等与药、酶以及粘多糖等与药物非特异性结合,引起特征分布物非特异性结合,引起特征分布 n贮存方式贮存方式n维持药效维持药效n积蓄中毒积蓄中毒24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n竞争结合作用,主要影响分布容积、半衰期、清竞争结合作用,主要影响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受体结合量,最终导致药效和毒性的改变。除率、受体结

15、合量,最终导致药效和毒性的改变。n置换作用对低分布容积和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影置换作用对低分布容积和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响大n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高度结合率高度结合率 80%80% 中度结合率中度结合率5050 低度结合率低度结合率 20% 20%25保泰松保泰松/ /吲哚美辛吲哚美辛/ /长效磺胺长效磺胺+ +口服抗凝血药华法林口服抗凝血药华法林 血中游离的华法林的浓度血中游离的华法林的浓度 ,而有导致出血的,而有导致出血的危险。(已发现有危险。(已发现有3030多种药与华法林发生相互作多种药与华法林发生相互作用)用)磺胺苯吡唑磺胺苯吡唑+ +甲磺丁脲甲磺

16、丁脲血糖下降血糖下降 ,可引起低血,可引起低血糖性休克糖性休克26淋巴转运的意义淋巴转运的意义n特特定定物物质质如如脂脂肪肪、蛋蛋白白质质类类大大分分子子体体内内转转运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必须依赖淋巴系统n传传染染病病、炎炎症症、癌癌症症转转移移使使淋淋巴巴系系统统成成为为病病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分布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分布n药物经由淋巴转运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药物经由淋巴转运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淋巴系统转运淋巴系统转运27一、淋巴管生理构造一、淋巴管生理构造n一端封闭的盲管,毛细淋巴管由单层一端封闭的盲管,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高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高n淋巴

17、管内有瓣膜防止淋巴倒流淋巴管内有瓣膜防止淋巴倒流n成分同血浆类似,蛋白质含量较低成分同血浆类似,蛋白质含量较低n淋巴结控制淋巴流动,淋巴结控制淋巴流动, 内有吞噬细内有吞噬细胞胞n流速流速1.0-1.6ml/1.0-1.6ml/(kgkgh h)n流入血管量流入血管量1-2L/1-2L/天天28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系统转运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系统转运药物药物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毛细淋巴管壁 淋巴循环淋巴循环影响因素:影响因素:n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肝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肝 肺肺 肠道肠道 脚脚n 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末梢组织淋巴液转运速度: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末梢组织淋巴液转运速度:n 肝肝

18、肠道肠道 颈部颈部 皮肤皮肤 肌肉肌肉n各组织中血管与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构造、孔径各组织中血管与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构造、孔径n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 29三、药物从组织间隙向三、药物从组织间隙向淋巴系统转运淋巴系统转运组织间隙给药时吸收途径与分子量有关组织间隙给药时吸收途径与分子量有关 Mw 5000 Mw 5000 DaDa 血液转运血液转运 Mw 5000 Mw 98%98%) 大分子物质以淋巴系统转运为主(高级脂肪大分子物质以淋巴系统转运为主(高级脂肪酸(酸(C C1010以上、脂肪酸甘油酯、维生素以上、脂肪酸甘油酯、维生素A A 、胆、胆固醇、蛋白质、酶等)固醇、蛋白质、酶等)n

19、脂溶性药物进入淋巴系统程度取决于与乳糜微脂溶性药物进入淋巴系统程度取决于与乳糜微粒的亲和性;水溶性药物由分子大小决定淋巴粒的亲和性;水溶性药物由分子大小决定淋巴系统趋向性系统趋向性31第四节第四节 脑内分布脑内分布血血- -脑屏障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blood-brain barrier BBB)。)。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化学环境32脑屏障的生理基础:脑屏障的生理基础: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20、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 脂质屏障脂质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富含髓磷脂)包围,连接致密,形成(富含髓磷脂)包围,连接致密,形成脂脂 质屏障;质屏障;脑屏障的种类:脑屏障的种类: 血液血液- -脑组织屏障脑组织屏障 血液血液- -脑脊液屏障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脊液- -脑屏障脑屏障33n脑脊液充满于脑室与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充满于脑室与蛛网膜下隙n成人脑脊液总量约为成人脑脊液总量约为120 mln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得多,其他成分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得多,其他成分 差别不大,差别不大,n脑脊液脑脊液pH值比血浆偏酸值比血浆偏

21、酸0.1。二、脑二、脑 脊脊 液液34三、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三、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n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决定性因素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决定性因素n 药物分子大小、解离度药物分子大小、解离度(弱碱性药物弱碱性药物)n 血浆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n 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35 药物从脑组织排出,主要有两条途径:药物从脑组织排出,主要有两条途径:n从脑脊液向血液中排出:通过具有较大孔隙从脑脊液向血液中排出:通过具有较大孔隙的蛛网膜绒毛滤过的蛛网膜绒毛滤过n从脑脊液经脉络丛主动转运进入血液从脑脊液经脉络丛主动转运进入血液四、药物由中枢神经系统向组织的排出四

22、、药物由中枢神经系统向组织的排出361. 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2. 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增加化合物脂溶性。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增加化合物脂溶性。3. 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粒,粒径小于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粒,粒径小于100nm,对纳米粒进,对纳米粒进 行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行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4. 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如氨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如氨 基酸载体、己糖载体、单羧酸载体等,在载药微粒表基酸载体、己糖载体、单羧酸载体等,在载药微粒表 面连接上相应的配体,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面连接上相应的配体,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5. 通

23、过鼻腔途径给药,嗅神经通路、嗅黏膜上皮通路、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嗅神经通路、嗅黏膜上皮通路、 血液循环通路。血液循环通路。五、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五、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37 第五节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 血红蛋白、糖类、蛋白质、类脂、核酸、酶、血红蛋白、糖类、蛋白质、类脂、核酸、酶、电解质等电解质等n意义:红细胞常被用作生物膜的物质转运模型,意义:红细胞常被用作生物膜的物质转运模型,需要了解其转运机制需要了解其转运机制38体外药物的红细胞转运:体外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影响因素:解离状态、脂溶性;分子大小、电荷影响因素:解

24、离状态、脂溶性;分子大小、电荷性质性质体内药物的红细胞转运体内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与药物血浆动力学具有平行性质与药物血浆动力学具有平行性质 影响因素:游离药物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因素:游离药物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机制:机制: 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 促进扩散(糖类)促进扩散(糖类) 主动转运(离子)主动转运(离子)39第六节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胎盘构成胎盘构成 胎儿绒毛膜、绒毛间隙、子宫基蜕膜胎儿绒毛膜、绒毛间隙、子宫基蜕膜 胎盘屏障(血、胎屏障)胎盘屏障(血、胎屏障)-脂质屏障脂质屏障 滋养上皮层、

25、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层滋养上皮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层4041药物转运机制药物转运机制 被动扩散:大部分药物被动扩散:大部分药物 促进扩散:葡萄糖促进扩散:葡萄糖 主动转运:无机离子、内源性物质主动转运:无机离子、内源性物质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解离度与脂溶性解离度与脂溶性 分子量分子量(600Da)(600Da)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 胎盘功能改变胎盘功能改变42 胎儿内的分布胎儿内的分布特点:血浆蛋白含量低、体内各组织屏障尚未成熟特点:血浆蛋白含量低、体内各组织屏障尚未成熟 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苯妥英钠、吗啡等)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苯妥英钠、吗啡等)43第七节第七节 脂肪

26、组织分布脂肪组织分布 脂溶性药物、农药、杀虫剂脂溶性药物、农药、杀虫剂 体体内药物贮库内药物贮库 影响因素: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影响因素: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 及蛋白结合率等及蛋白结合率等44第八节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微粒系统给药后的体内分布过程微粒系统给药后的体内分布过程1. 1. 在血液中分布,并随血液进行全身循环。在此过程中在血液中分布,并随血液进行全身循环。在此过程中微粒会和血浆蛋白结合;会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微粒会和血浆蛋白结合;会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解。2. 2. 穿过血管壁,在组织间隙积聚。穿过血管壁,在组织间隙积聚。3. 3. 通过

27、细胞的内化作用向细胞内转运。通过细胞的内化作用向细胞内转运。4. 4. 细胞核内转运。细胞核内转运。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4546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 膜间转运和接触释放膜间转运和接触释放吸附;融合吸附;融合内吞内吞47(二)粒径对分布的影响(二)粒径对分布的影响粒径大于粒径大于7m7m:被最小的肺血管机械地截留:被最小的肺血管机械地截留粒径小于粒径小于7m7m: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粒径小于粒径小于0.2m0.2m:大大

28、增加进入体循环分布的量:大大增加进入体循环分布的量粒径小于粒径小于0.01m0.01m:可进入骨髓:可进入骨髓48带正电的微粒很容易被白细胞吸附和吞噬带正电的微粒很容易被白细胞吸附和吞噬带负电的微粒则由于排斥作用不易被白细胞吞噬带负电的微粒则由于排斥作用不易被白细胞吞噬微粒的表面微粒的表面电势可影响其和血浆蛋白的结合电势可影响其和血浆蛋白的结合微粒表面负电势的绝对值越高,越易被血小板附着微粒表面负电势的绝对值越高,越易被血小板附着微粒表面的电荷对药物的细胞内转运具有重要意义微粒表面的电荷对药物的细胞内转运具有重要意义(三)电荷对分布的影响(三)电荷对分布的影响49 微粒给药系统的材料大都为高分

29、子聚合物,微粒给药系统的材料大都为高分子聚合物,受各种酶催化可发生降解发应:如胰蛋白酶、受各种酶催化可发生降解发应:如胰蛋白酶、淀粉酶等淀粉酶等(四)微粒的生物降解对体内分布的影响(四)微粒的生物降解对体内分布的影响50n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 分布分布nEPREPR效应:效应: 纳米粒能穿透肿瘤的毛细血管壁的纳米粒能穿透肿瘤的毛细血管壁的“缝缝隙隙”进入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的淋巴系统回流进入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的淋巴系统回流不不完善,造成粒子在肿瘤部位蓄积完善,造成粒子在肿瘤部位蓄积n小于小于200200纳米的微粒在炎症组织部位的分布

30、明显增纳米的微粒在炎症组织部位的分布明显增 加,可利用这一特性研究各种抗炎药物的微粒给加,可利用这一特性研究各种抗炎药物的微粒给药系统。药系统。(五)病理生理状况对分布的影响(五)病理生理状况对分布的影响51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1 1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2 2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3 3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4 4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 521 1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

31、给药系统设计n锑剂和砷剂锑剂和砷剂: : 脂质体包裹脂质体包裹治疗利什曼病治疗利什曼病 毒性毒性疗效疗效n阿霉素:脂质体包裹阿霉素:脂质体包裹化疗;毒性化疗;毒性疗效疗效532 2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n较大微粒(较大微粒(12-44m12-44m):肺靶向分布):肺靶向分布n0.5-0.7m0.5-0.7m的微粒:肝和脾靶向分布的微粒:肝和脾靶向分布n小于小于0.2m0.2m的微粒:减少吞噬作用,的微粒:减少吞噬作用, 增加作用部位的分布增加作用部位的分布n小于小于0.1m0.1m的纳米粒:增加脑内转运的纳米粒:增加脑内转运543 3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n聚乙二醇(聚乙二醇(PEGPEG)的修饰:)的修饰:n靶向头基的修饰靶向头基的修饰554 4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 磁性微粒的设计磁性微粒的设计 热敏微粒的设计热敏微粒的设计 pH pH敏感性微粒的设计敏感性微粒的设计 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