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8550584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第五章 炎症(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第五章 炎炎 症症 (inflammation)第一节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炎症的概述一一 概念概念: 机体对损伤因子的抗损伤反应,以消灭和局机体对损伤因子的抗损伤反应,以消灭和局限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限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n炎症反应的主要表现:炎症反应的主要表现: 致炎因子 局部血管反应、液体和白细胞渗出n神经、化学介质调节血管和细胞反应n炎症局部的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n炎症反应是一系列复杂的协调过程:炎症反应是一系列复杂的协调过程: 神经、化学介质调节血管和细胞反应n炎症与修复关系密切,几乎同时进行炎症与修复关系密切,几乎同时进行n参

2、与炎症的因素多参与炎症的因素多二、二、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原因: 致损伤因子炎症n生物性因子: 感染、传染病n理化因子:n变态反应: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急性炎症或病变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急性炎症或病变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 慢性炎症或病变后期以增生为主慢性炎症或病变后期以增生为主n变质(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致炎因子直接致炎因子直接 -血循环障碍、免疫性机制、炎症介质等间接血循环障碍、免疫性机制、炎症介质等间接 例:重症肝炎、乙型脑炎例:重症肝炎、乙型脑炎n渗出渗出 (exudation) 是炎症的

3、特征性变化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 炎症局部血管通透性炎症局部血管通透性 血管内容物(血管内容物(液体、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蛋白质和白细胞)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粘膜表面 急性炎症时较明显急性炎症时较明显 炎性渗出炎性渗出炎性水肿、炎性积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 渗出液(渗出液(exudate)、 漏出液(漏出液(transudate) 渗出液渗出液 漏出液漏出液 血管通透性血管通透性 增高增高 正常正常 蛋白质蛋白质 2.52.5 2.5%2.5%(白蛋白)(白蛋白) 纤维素纤维素 有有 无无 比重比重 .020 .020 1.0121.012 细胞数细胞数 多多

4、 少少 透明度透明度 浑浊浑浊 清亮清亮 n增生:增生: 是炎症的修复过程 生长因子刺激 实质细胞增生 间质细胞增生:组织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 慢性炎症时较明显 例:炎性息肉、肉芽组织增生产生胶原可导致器官纤维化四、常见的炎症细胞的种类及功能四、常见的炎症细胞的种类及功能1)中性粒细胞 2)巨噬细胞 3)淋巴细胞和浆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 a 10-12m,中等大小 b 富含中性颗粒,溶酶体 c 富含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等 d 具有活跃的游走,吞噬能力 e 见于急性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巨噬细胞: 炎症发生24-48h单核细胞经血管游出; n 富含溶

5、酶体,酸性、中性蛋白酶,过氧化物酶 n 能吞噬较大病原体、异物、坏死组织碎片等 n 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非化脓性炎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感染、组织坏死等炎症均有淋巴细胞参与 TLC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并活化后产生细胞因子 浆细胞产生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常见于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五、炎症的分类五、炎症的分类n急性炎症急性炎症 持续时间短,数分钟、几天至一个月内,液体、血浆蛋白渗出,特点是病灶内中WBC浸润明显n慢性炎症慢性炎症 持续时间长,几月至数年,特点是病灶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可伴有血管增生、疤痕形

6、成六、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六、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Redness :炎性充血早期鲜红色(A充血) 后期暗红色(V充血)Swelling : 渗出的液体及细胞聚集Heat :体表病灶血流量增多、血流加速, 散热多 Pain :炎症介质的刺激; 炎性水肿局部组织 张力压迫和牵拉神经末稍Loss of function:炎症时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炎性渗出物机械性阻塞、压迫; 疼痛 The four principal effects of acute inflammation were described nearly 2,000 years ago by

7、Celsus. Celsus Loss of function, a well-known consequence of inflammation, was added by Virchow (1821-1902) to the list of features drawn up by Celsus. Movement of an inflamed area is consciously and reflexly inhibited by pain, while severe swelling may physically immobilise the tissues.Virchow 全身反应

8、全身反应 1.发热、血沉加快:发热、血沉加快: IL-1、TNF下丘脑前列腺素E合成 体温 IL-6 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 RBC凝集加快 2.血中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中白细胞增多、核左移(外周血幼稚中WBC 5%) 机理:机理:1. IL-1、TNF促骨髓白细胞释放入血 2. IL-1、TNF诱导CSF 骨髓前体细胞增殖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中中WBC 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寄生虫感染或过敏 嗜酸嗜酸WBC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LC 3.单核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巨噬细胞增生局部LN、肝、脾肿大 例:例: 伤寒伤寒4.实质器官的病变实质器官的病变 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第二节 急

9、性炎症一、急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一、急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一)炎性充血一)炎性充血q细细A短暂收缩短暂收缩 神经反射和化学介质;q细细A和和Cap扩张,血流加速扩张,血流加速 轴突反射和炎症介质 q小小V和和Cap扩张扩张,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通透性血管壁通透性 炎症介质 二)炎性渗出二)炎性渗出 炎症局部血流量增加、血流逐渐变缓慢、血管炎症局部血流量增加、血流逐渐变缓慢、血管通透性通透性 血管内容物(血管内容物(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炎性渗出炎性渗出模式图模式图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

10、机制:高的机制:-内皮收缩致内皮间隙;-内皮损伤致通透性-内皮细胞穿胞质通道增加; -新生的内皮细胞间连接结构不健全微循环流体静压病灶内胶体渗透压液体渗出的意义液体渗出的意义: 防御作用防御作用 稀释毒素稀释毒素 抗体和补体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纤维素阻止病原菌扩散、有利于白细胞纤维素阻止病原菌扩散、有利于白细胞 的吞噬的吞噬 不利不利 喉头炎性水肿喉头炎性水肿窒息窒息 纤维素渗出过多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机化三)炎性浸润(细胞渗出)三)炎性浸润(细胞渗出) 白细胞从血管内游出并聚集于炎症病灶 是炎症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急性/化脓性炎症中WBC渗出为主 慢性炎症淋巴、浆、单核

11、细胞渗出为主 炎性浸润的过程:炎性浸润的过程: 边集和滚动、黏附和移出、趋化和激活、边集和滚动、黏附和移出、趋化和激活、 吞噬和脱颗粒吞噬和脱颗粒中性粒细胞渗出过程模式图中性粒细胞渗出过程模式图边集和滚动边集和滚动 边集:边集: 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使白细胞从轴流到边流, 粘附 于内皮细胞。 滚动:滚动: 选择素(selectin)介导白细胞滚动 P, E选择素介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 内皮表面滚动 黏附和移出黏附和移出 黏附白细胞较牢固地粘着在内皮细胞表面 机制: 在TNF、IL-1作用下,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 (VCAM-1, ICAM-1)与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结合移出移出 白

12、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间挤 出,主要发生于体循环小V 机制机制: 主要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 介导,WBC分泌胶原酶降解基膜NeutrophilEndothelial CellEndothelial CellVascular Lumen白细胞渗出血管经历以下步骤:n内皮细胞激活: 选择素表达n白细胞滚动: 由白细胞的糖蛋白与内皮的选择素结合介导n粘附:由白细胞的整合素与内皮的整合素配体(粘附分子)结合介导n移出:由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介导 趋化和激活趋化和激活 趋化作用趋化作用 化学趋化因子使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化学刺激物定向移动趋化因

13、子:A.可溶性细菌产物 B.补体系统如C5a C.白细胞三烯B4 D.细胞因子如IL-8白细胞从动员到移出血管经历以下步骤:n内皮细胞激活:选择素及其配体表达n白细胞滚动:由选择素与糖类配体结合介导n粘附:由整合素与其配体结合介导n移出:由PECAM-1介导吞噬和脱颗粒吞噬和脱颗粒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和组织崩解产物并消化降解吞噬物 吞噬过程: 识别与黏附: 调理素(IgG、补体C3等)介导 内吞 杀伤和降解: 氧源性产物O2- 和H2O2, 溶酶体内MPO将H2O2转化为 HOCL(次氯酸)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降解被杀灭的病原体Opsonization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1.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 识别及附着 吞入杀伤或降解 2.2.损伤组织损伤组织 白细胞在激活或吞噬过程中释放水解酶、氧自 由基和炎症介质;白细胞崩解后释放水解酶 组织细胞损伤 3. 3. 参与免疫反应参与免疫反应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白细胞功能缺陷:患者易感染白细胞功能缺陷:患者易感染 白细胞功能缺陷易于感染 -黏附功能缺陷 -杀菌能力缺陷 -吞噬溶酶体形成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