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8547338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2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思路及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及应用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及应用陈伟华陈伟华杨自西杨自西易德政(中方县第一中学易德政(中方县第一中学418000418000)【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结合微课“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一节的设计,总结微课选题、课件制作及录制过程,确立了“问题导人-复习旧知-例题解析-误区辨析-巩固练习”2教学思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这一微课主要目的在于课后复习和知识拓展。得出重视微课设计的有效性,善用微课的可重复性,加强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微课的应用。怎样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微课推广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应用效果分析完善微课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

2、要制作一堂好的微课,必须经过精心准备。从选题、课件制作上打好基础,再加上录屏软件的灵活运用,最终才能得以形成。1选题短短不到 lOmin 的微课,每每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制作。尤其是一些初学的教师对微课制作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则可能耗时更长、花费的精力更大。既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就希望对学生而言是最有帮助的,最有效果的,或者说确实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在平常生物课堂教学中,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广,且很多需要现场的体验互动,微课就能满足解决这些常规教学中的问题。微课还侧重于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分析、精辟的复习,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修 3“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一节内容的新授课时,

3、通过 DNA模型演示了“基因剪刀” 、 “基因的针线” 、运载体等作用原理,步骤。但因酶比较抽象、且很难描述各种酶之间的差异,再加上实物体积较大,结构复杂,颜色多样,添加起来不是容易的事。尽管在新授课时曾结合相关的练习进行分析,但随着时间推移,再次面对综合性练习时学生会觉得难上加难。如果能利用微课的最大优势即反复可视性,无疑可以加强这个内容的学习效果1。2课件制作在微课录制前,制作课件并非必不可少。但对于一个需要用结构图辅以说明的内容,形象生件就尤其显得重要。(1)确定思路,精选例题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将该微课的教学思路确定为“问题导人复习旧知例题解析误区辨析巩固练习”五个环节2,并将其呈现在

4、课件上,以便于学生厘清学习的土线脉络。在本案例中,导航条上“复习旧知”细化设置为“切割”和“组装”两个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重点。选用的例题也恰好反映出对这两方面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图 1)磷酸二酯键磷酸二酯键5 5 A A1 1 5端3端4 4 3 3 2 2 3 3 ,5 ,5 磷磷酸二酯酸二酯键键5 5 4 4 3 3 G G1 1 2 2 5端3端1图 1微课的教学模式环节(2)分步呈现, 动态直观选择先在 PPT 中借助于画图工具画好相应曲线再用 “自定义动画”功能分步呈现的手段,可避免播放跟不上口述节奏等问题出现。另外,在“自定义动画”功能中还有个“动作路径 选项,必要时还可以

5、用这一功能实现一些特殊的动态。例如,在比较“剪刀”和“针线”酶时,为增强直观性,便用箭头的移动陈述其功能,以此直观对比出两者的不同。这样的动态直观也不是普通的手绘可以比拟的。如果确实需要用到手绘,建议用触摸屏的平板电脑(图 2)。EcEcoRIoRI限制酶的切割限制酶的切割黏性末端黏性末端黏性末端黏性末端被限制酶切开的被限制酶切开的 DNADNA两条单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链的切口,带有几个 伸出的核伸出的核苷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对,这样的切口叫 黏性末端黏性末端 。D D N N A A连接酶的缝合作用连接酶的缝合作用可把黏性末端之间的可把黏性末端之

6、间的缝隙缝隙“ “缝合缝合” ”起来起来,两两DNADNA片段要具有片段要具有 互补互补的黏性末端的黏性末端 才能拼起来才能拼起来注意:注意: DNADNA连接酶可连接双链连接酶可连接双链 DNADNA中的中的DNADNA单链缺口,单链缺口,但不能连接单链但不能连接单链 DNADNA!图 2同样,因为学生对“运载体”始终不太理解,在该知识点上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将“质粒”展现出来,就很容易看出特点和作用(图 3) 。最常用运载体质粒最常用运载体质粒质粒质粒 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DNADNA之外,之外,并具有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

7、环状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DNA分子。分子。有标记基因的存有标记基因的存在,可用含青霉在,可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鉴素的培养基鉴别。别。能复制并带着能复制并带着插入的目的基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复制因一起复制有切割位点有切割位点实际上在基因实际上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工程操作中,真正被用作载真正被用作载体的质粒,都体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过人工改造的。的。图 3(3)学以致用,辨析误区在解决了知识基础后,再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例题分析中。此外,辨析类似山题也很重要。教材中的肺容量图与例题中的肺内压图非常类似,只因纵坐标的不同而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如辨析,极

8、易导致出错。因此,有必要对肺容量曲线图进行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建立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图 4)。2小试身手小试身手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 G G G G A A T T C C C C ,限,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 G G ATAT C C 。在质粒。在质粒上有酶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一个酶的上有酶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一个酶的切点。切点。( 1 1 )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GGA TCC CCT AGG 用酶切割 GGA TCC CCT

9、 AGG GA TCGA TCCTAGCT AG( 2 2 )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末端。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用酶切割GA TC GA TC CTAGCT AG( 3 3 )在)在D D NANA 连接酶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连接酶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为什么?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为什么?可以连接。因为由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可以连接。因为由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相同的(或是可以互补的)性末端是相同的(或是可以互补的)图 4(4)例题导入,练习检测为了解学习

10、效果,检测题必不可少。最终仍采用直接呈现并留出一定思考时间后再解答的方式。巩固练习也是精挑中考题,与例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考查的知识点都以理解吸气和呼气过程为基础。区别在于选择了易混淆的肺容量图,且考点侧重不同。图 5 巩固练习检测题3微课录制使用 Camtasia Studio 录屏软件。先粗拟一个讲稿,只要开头部分讲顺后,后面基本上没问题。即使意识到讲错了或有停顿,稍停后再讲一次即可,因为CamtasiaStudio 的编辑功能可以很好地将多余部分剪切掉,且并不复杂,这可大大节约不必要的重述时间。二、结论与反思1重视微课设计的有效性微课制作复杂,使用简单。微课与一般的教学视频最大的不

11、同在于,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有效引导3。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这一微课主要目的在于课后复习和知识拓展。从前测结果看,对此未完全掌握的学生比例接近四分之三,因此该选题极有必要。从后测结果可知,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明显。由此可以认为:制作时各方面的细节考虑全面,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是有效的, “问题导人一复习旧知一例题解析一误区辨析一巩固练习 2的教学思路也是值得借鉴的。2善用微课的可重复性微课短小精悍,教学时间灵活。学生可在家进行自学,也可以在校利用自修时间进行集体学习。优质的微课资源无形中会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且选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进行反复的观看。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要

12、求其反复观看,尽可能弄懂。3加强学围生的主动性制作微课并非一劳永逸。作为教学手段的一个补充,一部3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学习能力极弱的学生,尤其是本身提取信息的能力差而导致学习困难的这部分学生在微课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即使反复看视频,最终还必须要教师单独反复讲解才能弄懂。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个别辅导还是必不可少的。4争取家长资源的配合度要注意的是,真正要让微课走进家庭学习还很困难。最初通过家长 QQ 群资源共享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而实际完成人数比例仅十分之一。只有少数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及时反馈了较好的信息,因此效果很好。但当面临家长疏于监管或是学生无意主动学习时,微课的影响力可能就微乎其微。因此怎样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微课推广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朱俊.基于课题观察提升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月刊,2014(02):42442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02:1) :16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10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