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544555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2ppt课件(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2014年1;.2中医适宜技术概念v中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自然疗法等理论特色、思维方法和诊疗优势更适合于现在的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一体的大卫生观,有着西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特点。了解中医药文化,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自诊自疗等医学科普知识,已成为人们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追求生活时尚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中医药学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与中华民众具有强大的亲和力。3中医适宜技术概念v大力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

2、务中的优势及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为解决百姓多发病、常见病及“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作出贡献。 4中医适宜技术概念v贯彻(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v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5中医适宜技术范围及意义v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刮痧、针刀、敷贴、膏药、埋线、药浴、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涉及熏、蒸、烤、熨、洗、泥疗、蜡

3、疗、中医针法手术、各种膏药、药水、酊剂、各种诊疗仪器设备、自然疗法、意象疗法、养生保健等。6治疗范围v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 其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冬病夏治及内病外治理念或理论与中医内治“汗吐下”或药物归经理论并行不悖,疗效殊途同归,在中医药学体系中独树一帜。针灸经络、推拿导引、刮痧拔罐、小针刀术、外敷拔毒、针法微型外科及刺血刺络方法等丰富多彩的疗法和技术,在医疗和保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 7中医适宜技术顺应时代科学发展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简、便、廉、验”的特点。由于作用迅速、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使用安

4、全,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如今时代要求和形势所迫,则应该“理、药、创、科”四个字更进一步。所谓“理”即医理、药理、法则;“药”即药剂、药效、新制剂(包括其剂型)上药典,以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和配剂获取可靠的疗效,为发达国家和社会所认可;“创”即开创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等;“科”即以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发现代化的外治法,既全面继承传统又大胆探索和突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81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9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v艾草 其它v 葱、蒜、附子、v 核桃皮等。v

5、制成的艾卷10艾灸疗法的作用艾灸疗法的作用v艾灸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11艾灸疗法的分类艾灸疗法的分类v灸法:艾 灸艾柱灸直接灸 化脓灸、非化脓灸 v 间接灸 隔姜、隔蒜、隔盐、 v 隔附子饼灸v 艾条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 v 灸、温针灸。v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12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v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v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

6、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种方法。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v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觉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v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v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以防灼伤。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v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用治各种阳虚病症。v艾

7、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v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v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1寸许熏灸。v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v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1314v施灸禁忌施灸禁忌v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重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v施灸时的注意事项施灸时的注意事项v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8、v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v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v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v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15艾灸治疗网球肘v主要症状:肘关节外侧疼痛和压痛,疼痛可沿前臂向手放射,前臂肌肉紧张,肘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肘或腕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 作下列活动时疼痛加重:握手、旋转门把手、手掌朝下时拾东西、网球反手击球、高尔夫球挥杆、按压肘关节外侧16取穴v阿是穴(痛点)v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 屈肘,当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7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v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以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

9、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皮肤充血、郁血现象的方法。18罐的种类v竹罐 紫铜罐v陶罐v气罐 其它v玻璃罐19(1)、拔罐疗法的分类)、拔罐疗法的分类v按排气方法分类火 罐利用火力排去空气v 水 罐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v 抽 气 罐抽去空气。v按拔罐形式分类水 罐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v 抽 气 罐抽去空气。v按拔罐形式分类单 罐单罐使用。用于较小的病变范围或压痛点。v 多 罐多罐并用。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v 闪 罐吸拔后迅速起罐,反复多次。v 坐 罐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v 走 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v按综合运用分类药 罐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盛药液。v 针 罐扎针

10、后加拔火罐v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刺出血后加拔罐。20v(2)、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v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v(3)、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v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v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v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21(4)、常用的拔罐法及

11、操作)、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v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v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v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v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位为中心,将罐拔住

12、,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v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22拔罐治疗腰痛v穴位: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委中:腘横纹中点23(5)、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v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v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v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v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v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

13、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v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v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v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v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v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243、刮痧疗法、刮痧疗法 v“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14、方法。25刮痧适应证刮痧适应证v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v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v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v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v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v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v六、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

15、、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v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v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约50次。 v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v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v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v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v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v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

16、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v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v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26刮痧工具选择刮痧工具选择v“刮痧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痧工具,“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形状多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v除专用“刮痧”板外,民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来刮痧,如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v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首选的是由天

17、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皮肤润滑剂。2728刮痧操作方法刮痧操作方法v 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痧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再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v 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v 刮痧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 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29刮痧v注

18、意事项注意事项v 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v 刮痧出痧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v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v 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 52 0分钟。v适应症适应症v感冒、发热、头痛、中暑、哮喘、心绞痛、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v禁忌证禁忌证v 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痧疗法;v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疗法;v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

19、包块处禁止刮痧;v 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v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v 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痧疗法;v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v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v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30刮痧治疗感冒31v取穴v督脉在背部的穴位;v风池(胆经);v风门、肺俞(膀胱经);v孔最(肺经);足三里(胃经)。32v(1)消毒:用75%酒精消毒刮痧板v(2)充分暴露要刮痧的部位,并涂擦润滑剂v(3)手持刮板,先用刮板边缘将滴在皮

20、肤上的刮痧润滑剂自下向上涂匀,先对风池、风门、肺俞穴采用局部按揉法,再用刮板薄面约1寸宽的边缘,沿督脉自上向下刮拭,再刮两侧的膀胱经,注意每次刮拭开始至结束力量要均匀一致,每条经络或穴区依病情需要刮20至30次左右。33v(4)取仰卧位,用刮痧板较尖的一头对孔最、足三里进行局部按揉,20至30下左右。v疗程: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一般刮至感冒症状消失即可停止治疗。345、耳穴压豆法、耳穴压豆法耳穴分布规律耳穴分布规律v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v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v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v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v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

21、甲艇;v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v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3536耳穴压豆法耳穴压豆法v是用胶布将药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3738耳穴压豆治疗高血压病v取穴v神门、肝、肾、心、交感、内分泌、降压沟394041操作方法v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6、刺血疗法、刺血疗法42;.43

22、一、刺络放血的概念一、刺络放血的概念v根据病人的病情,运用特制的针具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的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根据病人的病情,运用特制的针具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的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淋巴液,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或淋巴液,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v也称为刺络、刺血络。也称为刺络、刺血络。44三、刺络放血法的针具三、刺络放血法的针具v1)古代)古代v锋针、铍针锋针、铍针v2)现代)现代v粗毫针、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手术尖头刀、注射针等粗毫针、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手术尖头刀、注射针等45三棱针46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v1 1、点刺法、点刺法v2 2、刺络法、刺络法v3 3、散刺法、

23、散刺法v4 4、挑刺法、挑刺法 47持针姿势v一般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体的侧一般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体的侧面,露出针尖面,露出针尖2 23mm3mm。481、点刺法、点刺法v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v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 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 23mm3mm,快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快

24、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为了刺出一定量的血液,或液体,点刺穴位的深度不宜太浅。为了刺出一定量的血液,或液体,点刺穴位的深度不宜太浅。v多用于指趾末端、面部、耳部的穴位,如井穴、十宣、印堂、攒竹、耳尖、扁桃体、四缝多用于指趾末端、面部、耳部的穴位,如井穴、十宣、印堂、攒竹、耳尖、扁桃体、四缝等穴位。等穴位。 492、刺络法、刺络法v刺病所的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刺病所的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方法。v先用橡皮管结扎

25、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瘀曲的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针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瘀曲的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针刺深度以针尖刺深度以针尖“中营中营”为度,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为度,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球按压针孔,并以75%75%乙醇棉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乙醇棉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v本法出血量较大,一次治疗可出血几十甚至上百毫升,

26、多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本法出血量较大,一次治疗可出血几十甚至上百毫升,多用于肘窝、腘窝部的静脉。 50513、散刺法、散刺法v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的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10102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促使瘀热、水肿、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促使瘀热、水肿、脓液得以排除。脓液得以排除。 52534挑刺法 v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

27、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12毫米,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人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人5 5毫米左右深,将针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v挑刺法挑刺法 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54六六.注意事项注意事项v1、对于放血量较大患者,术前作好解释工作。v2、由于创面较大,必须无菌操作,

28、以防感染。v3、操作手法要稳、准、快,一针见血。v4、若穴位和血络不吻合,施术时宁失其穴,勿失其络。v5、点刺穴位不宜太浅,深刺血络要深浅适宜,针尖以中营为度。55v6、为了提高疗效,应保证出血量,出针后可立即加用拔罐。v7、点刺、散刺法可1次/日或隔日,挑刺、泻血法宜1次/57日。v8、避开动脉血管,若误伤动脉出现血肿,以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止血。v9、大病体弱、明显贫血、孕妇和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慎用。v10、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禁用。 567、小儿捏脊疗法、小儿捏脊疗法v捏脊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它通过手法刺激人体体表特定腧穴来调节生理机能、改善病理状况而治疗疾病。v脊柱及其两侧分布着督脉和

29、足太阳膀胱经。57v从长强穴至大椎穴为督脉,它统摄一身真元,两侧的膀胱经分布着五脏六腑俞穴,与腹泻有关的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均在膀胱经上,因此脊背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v通过捏脊来调整阴阳平衡、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尤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为显著。58v现代医学已证实,内脏的功能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调节的,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第三、四骶段。v手法刺激体表时,由末梢感受器传入躯体神经,经躯体神经传到脊髓后角,转换神经元后到达脊髓前角,从脊髓前角出椎间孔到交感神经节,然后支配相应的内脏。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位于脊髓第五胸段至第一腰段之间,交感神经具有

30、抑制蠕动、降低张力、减少分泌的功能,副交感神经则相反。59v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v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而且提捏的部位是支配病变脏器的髓段,通过植物中枢反射,使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从而解除了症状。60v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v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61一、基本内容v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v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v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

31、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v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62v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v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v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v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v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v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63v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v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v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v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v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v尿频提膀肮俞、

32、肾俞、肺俞;v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v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v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v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64二、操作方法v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v(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v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v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65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v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v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v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

33、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v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v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66三、适应证v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v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v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v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67四、禁忌症v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v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68五、注意事项v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v2、施

34、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v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v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698、常用成人推拿手法v滚法滚法以小鱼际掌背侧至第三掌指关节部着力,用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屈伸、外旋的连续不断的动作。要求压力均匀柔和,滚动时贴紧体面,动作协调、连续,120160次分钟。揉法以鱼际、手掌、手指罗纹面和肘、小臂尺侧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和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推动,并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压力均匀适度,揉动和缓协调,不动滑动和摩擦,120160次分钟。v摩法摩法以手掌面或食、

35、中、环三指指面着力,用前臂发力,连同腕部做盘旋活动,带动掌、指等着力部位做环形抚摸动作,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50160次分钟。要求用力平稳,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织。v擦法擦法以手掌面或大、小鱼际处着力,进行直线往返磨擦。要求着力部分紧贴皮肤,但不可重压;不论是上下擦还是左右擦,均须沿直线往返进行,不能歪斜;用力要均匀、连续,先慢后快,以局部深层发热为度。注意不要擦破皮肤,可使用润滑介质。v推法推法以手指、掌、肘部着力,紧贴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推动。要求用力均匀,始终如一,重而不滞,轻而不浮。v按法按法以手指或掌着力,逐渐用力,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要求按压的方向垂直向下,用力向轻渐重,平

36、稳而持续不断,使压力渗透。70全身推拿操作流程头颈部头颈部v1.放松颈部:两手拿揉,由风池周围至颈根部来回操作,动作要求连贯柔和,不可推动颈部,以免病人平晕,不可让病人头部晃动。v2.指拨法:v 由翳风沿枕骨后缘至风府,(翳风、完骨、安眠、风池、天柱、风府、)注意用力方向向对侧眼部,内拨,再从风池沿斜方肌外缘,胸锁乳突肌后缘向下拨至颈肩结合部,注意用力方向的改变应垂直于面,再拨至肩井处,往返2-3遍,手法由轻至重,后配合点拨。71v由翳风沿枕骨后缘至风府,再沿斜方肌内缘项韧带,向下拨至颈肩部结合部,再拨至肩中俞处,往返2-3遍,手法由轻至重,后配合点拨。v 点按点拨翳风、完骨、安眠、风池、天柱

37、、风府、棘突间隙、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往返一遍。v 拨胆经:由风池胆经(头部)拨至头维附近,拨2遍,第一遍以内拨为主,第二遍以点拨点按为主。同时加强率谷至头维,不要檫头皮、头发。72v3.拿揉颈部放松。v4.对侧手法同上。 v5.按揉五经:先四指并拢,拿揉风池周围,再按揉,从枕骨后缘至头顶,到头顶时点按头顶百会,借助身体重心向前用力,此法后用食中无名指分别按住督脉,膀胱经,胆经,手法由按揉拨点,前臂腕关节带动,头皮要被揉动。手法2遍。73v6.分别按揉五经v 督脉:先点按风府,然后沿督脉揉拨至百会,同时点按百会、四神聪,2遍。v 膀胱经:先点按天柱,然后沿膀胱经揉拨至头顶,双侧同时操作2遍。

38、v 胆经:以食中,无名指并拢,按提揉风池,后沿胆经揉拨至颞侧,2遍。74v7.掌根揉提颈项,双手十指交叉掌根夹住颈项,大鱼际抵住风池穴,掌根交替按揉,后夹紧颈项向上提拿,反复4-5遍,至颈项发热。v8.按揉五经一遍。(放松)v9.拿抓头皮:五指指腹用力,在头皮产生摩擦滑动1-2cm,双手同时操作整个头部都要做到。(注意不要扯到头发)75v10.梳理头皮法:以拇指为轴心,平腕摆动,四指指腹紧贴头皮,进行来回扫煽动作,由下到上由内到外,频率快,移动慢,2-3遍。v11.叩击:v指侧叩击:由下至上,由内至外;v指腹叩击:腕关节放松。76肩背部肩背部v1.分推肩背:两手分推(腕关节带动)至肩部到肩关节

39、手臂处。(动作要连贯,手法要中间轻两侧重,尤其到肩关节关节腔处加强);直推背脊(由上向下推可推至腰骶部,到腰骶部力度加重)。v2.双掌揉:双张根揉两侧竖棘肌,由七、八胸椎旁上至颈肩结合部后双掌根内揉,提揉斜方肌后移至肩胛冈下窝,掌根向下用力内揉,后移至三角肌,肩贞处,掌根揉拨,后揉至肘关节。77v3.单侧揉:单掌根揉,由第八胸椎旁揉竖棘肌向上至大椎旁(重点加强)内揉,揉拨后至肩胛冈下窝,三角肌、肩关节重点加强,后至肘关节转身揉至肩贞处,后双掌扣住肩胛骨揉肩胛区及肩关节腔,垂直用力配合掌根拨法,后揉双侧竖棘肌。(放松连贯手法)v4.指拨法:从第七、八胸椎旁,自下而上拨至大椎旁,斜方肌,第五胸椎旁

40、以上肩胛间区,反复重点拨转弯处,注意用力方向,后拨至肩关节三角肌(加强)由前至后,由后之前反复向肩关节腔内拨,后拇指横放,沿大肠经拨至肩贞,重点加强肩贞,臑俞后移至肩胛骨,以天宗为中心点拨肩胛冈下窝,之后横拨双侧竖棘肌。78v5.掌根侧拨竖棘肌,提拿斜方肌,三角肌,揉法放松肩胛区。v6.肘滚法:由第10胸椎旁沿竖棘肌滚至大椎旁(重点)滚后肘拨肩胛间区,由拨至点,后点按膀胱经。肺俞穴,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后移至肩胛区,重点肘点拨肩关节腔。v7.做对侧同上(第3-6步)。79v8.抓拿背部皮肤,点按肩胛脊柱缘,扳肩胛骨。v9.摇扳肩关节后压肩关节,抖上肢。v10.双掌根胸椎复位按压法,叩击法,结

41、束。80腰骶部腰骶部v1.分推:自胸10旁向下至腰骶,腕关节转动带动掌根分推;v2.揉法:自胸10至臀部,双侧反复来回揉拨2-3遍,后可配合掌根压腰骶椎。v3.拨法:分内外缘:外缘,竖棘肌高点稍外侧,自上而下至腰骶骨边缘,至腰腿居髎环跳周围。内缘:竖棘肌高点与棘突之间自上而下至八髎穴,用指拨、肘拨,掌根拨,分别在内外缘来回操作,腰3以下重点加强拨,指拨法在腰骶转角处应注意用力方向(稍斜向下用力),内缘及八髎穴点拨法;注意拨动幅度多不宜过大,肘拨内缘时注意拨动幅度宜小不要滑掉,避免碰到棘突。81v4.两侧拨法完毕后,做肘滚法,骶骨肘滚用手臂肌肉丰厚处方平滚,然后点按膀胱经腧穴及腰眼,居髎,环跳,

42、秩边等穴,后点压棘突间隙,重点命门,腰阳关,注意用前臂肌肉丰厚处着力,后用滚法放松。v5.揉法整体放松,分压腰骶脊柱。v6.擦法叩击结束,肾区不宜叩击。82下肢后侧下肢后侧v1.分推:分推下肢后侧面,分别由腘窝推至环跳和足跟,并下压足跟。v2.揉法:双掌揉由臀部至整个下肢后,外侧面,及对侧内侧,往返各一遍,重点:臀大肌、黎状肌,注意用力方向,大腿后侧垂直向下用力,配合小鱼际拨跟腱。v3.拨法:胆经(由居髎开始,整个臀部及下肢外侧胆经路线)膀胱经、肾经(对侧),分别往返一遍,配合点拨,重点穴位:居髎、环跳、风市、殷门、委中、承筋、承山、昆仑、对侧的三阴交、太溪等。83v4.肘滚法:由臀部至下肢后

43、外侧,至跟腱,配合点按重要的腧穴,外侧风市穴上下重点,后滚足掌、点压涌泉、完毕后滚对侧内后缘。v5.拿法:大腿内外侧(分内外中三步)及小腿腓肠肌。v6.点压大腿后侧,膀胱经,掌压和双拇指压交替进行,利用身体重力向下。84v7.放松小腿(拿、滚、揉、抖)v8.活动关节:踝关节(摇扳法,压脚掌,扳趾关节,叩击跟骨,摇压膝关节,跟臀试验,提抖下肢“弹腿”动作,牵抖下肢。v9.分推法,叩击法。v10.两腿交叉“跟臀”试验,放松两腿,理法。v11.活动腰椎关节:后伸摇扳,侧扳。85上肢部上肢部v1.直推法:肩关节至腕关节、后掌根压肩关节。v2.揉法:单掌揉肩前区、三角肌及前臂内侧,双掌揉外侧肌群;v3.

44、拨法:双手拨外侧各阳经、重点加强三角肌及前臂外侧肌群,单手拨内侧各阴经,不够力者可双指点拨,重点穴位点拨加强(手五里、曲池、尺泽、曲泽、手三里、内关、外关、阳溪、阳池、阳谷、合谷等穴位)86v4.拿揉法:单手自上而下连贯操作;v5.大鱼际快速分推掌背(透热为度),弹翻腕关节。v6.理捻五指,拨伸五指。v7.按揉鱼际,推劳宫,透热后分别推向五指并点压十宣。v8.活动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摇压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87v9.将上肢上伸置头侧,揉拨滚上臂后侧要求手法轻快柔和,压肩关节抖上肢。v10.活动(摇)腕关节:拳面推手掌。v11.搓抖甩法,上肢。v12.分推上肢,叩击,手法结束。88头面部手

45、法头面部手法v1.开天门,分阴阳:指腹着力,用力须平稳均匀,分推至外侧太阳穴时力度加重。v2.拿揉五经,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扣住督脉,膀胱经,胆经,拿揉至头顶时点按,共三遍。第二遍时以点按为主。v3.分别揉拨五经:督脉:印堂百会,共三遍,第三遍点按为主,重点点按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膀胱经:从攒住开始,沿膀胱经至头顶,共三遍,第三遍点按为主。胆经:用四指揉拨颞侧胆经区域,后单边加强,再两侧同时操作,受力者可握拳操作。89v4.点按揉腧穴:睛明攒住鱼腰丝竹空童子髎太阳,拇指操作,后食中指点按揉成:上、下关,耳前三穴,翳风。迎香、鼻通,后四指指腹按揉:牵正颊车地仓颧髎。v5.大鱼际揉滚前

46、额,揉至太阳穴(向对侧用力点压)面颊部颧骨下缘。手法均匀柔和,面部方向要内上揉。v6.耳部:点按揉耳穴,搓耳根,后枕部(不要扯到头发)。v7.四指揉枕骨下缘,后拨揉颈项:分斜方肌,项韧带,棘上韧带三条,自下而上(大椎旁风池)90v8.顶胸椎,拿肩井,拨肩部斜方肌,肩胛提肌。v9.理颈项,拨伸颈椎,摇头,侧压,扳法等活动关节手法。v10.梳理、抓拿头皮,叩击结束。91下肢前侧下肢前侧v1.压膝关节,分推至髋关节踝关节。v2.揉法:双掌揉大腿前外侧,膝关节周围重点加强,配合掌根拨髌韧带,小腿外侧揉拨结合,后揉对侧腿内侧面,来回各1遍。v3.拨法:胆经由股骨大转子处开始拨至膝关节,风市以下,重点加强

47、,v由此向上沿胃经拨至髀关穴,再沿大腿前侧中线拨至膝关节,重点拨膝关节周围髌韧带,再拨小腿胃经,至解溪穴,往返至膝关节点按膝眼,推揉震颤髌骨。后拨对侧脾经,往返一遍,拨法操作过程配合点拨穴位,风市、梁丘、血海、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绝骨、阴陵泉(对侧)、三阴交(对侧)等。92v4.肘滚法:大腿前外侧,大腿外侧,膝关节周围及小腿外侧配合肘点压。v5.拿法:大腿内外侧,小腿用双手指腹扣住点压。v6.大腿内侧:揉、拨(肾肝经)滚法叩击法,手法轻快柔和。v7.曲髋曲膝拇指拨大腿后侧膀胱经,四指分拨大腿前正中线,掌根揉大腿内外侧,搓大腿,叩击。93v8.小腿后侧:四指拨揉腓肠肌,双掌挤压

48、腓肠肌,抖颤腓肠肌,叩击法。v9.屈髋屈膝,摇压髋膝关节、弹腿法、背伸拨踝关节。背伸踝关节。v10.分推:叩击理法结束。94腹部腹部v1.掌根向两侧分推腹部。v2.两手运八卦(顺时针、逆时针)手法要连贯。v3.掌揉腹部内、外侧。v4.点按穴位(中脘、上脘、下脘、气海、中极、天枢、神阙)。v5.以脐为中心拿揉,腹肌内外侧。v6.虚掌叩击肚脐,震颤。v最后根据情况采用整脊手法关节复位。v坐起放松肩部结束。v医嘱。959、药、药 浴浴v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汤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加水蒸汽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祛病健身方法。v 药浴机理:除水本身温热作用外,主要是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能通过体表

49、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起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活血化瘀、美容润肤等功效。9610、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v穴位贴敷法是指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和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明末清初名医张璐张氏医通全面论述,趋于成熟。97(1)、敷贴穴位的选择及操作)、敷贴穴位的选择及操作v穴位敷贴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取穴是一致的,一般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当然阿是穴和经验穴也是常常用作穴位贴敷。如吴茱萸贴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小儿百日咳等。v贴敷方法是将药糊或药饼制成绿豆或蚕豆大小放置在穴位上,用

50、消毒纱布覆盖在敷药之上,外加胶布贴紧固定,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织。v现代经过改良,发展为红外线的贴片,方便卫生。98(2)、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v告知穴位贴敷有可能发泡,事先应做好解释工作。v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v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v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药量宜少,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面积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或发生药物中毒。v对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药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v对

51、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v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能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9911、针刺疗法v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v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100针刺分类v毫针v体针v耳针v长针v眼针v电针v三棱针v梅花针101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v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v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v夹持进针

52、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v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v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v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102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行针基本手

53、法及操作v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v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v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103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v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v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v弹法

54、: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v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v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v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v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10412、艾灸治疗痛经的最简单方法v艾灸疗法:v取关元、气海、曲骨、外陵、三阴交穴。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施术,每次选用3个穴,每穴施灸20分钟左右,连续治疗4天。腰痛重者,加灸肾俞。4次为1疗程,治疗间隔4天,适应于痛经,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天施灸术。105v取神阙、子宫

55、穴。按灸法常规施灸。取川牛膝、乳香、没药、白芍、丹参、红花、山检查,广木香各15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冰片1克,混合后贮瓶备用。敷灸时每次取上药30克,以姜汁(或黄酒)适量调和糊膏状,分别敷于神阙、子宫穴,上盖纱布(或油纸),橡皮膏固定即可,2日换1次药,应于月经前3天(或经期)敷灸。10610713、推拿治疗落枕 v落枕又称“失枕”,是颈部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疾患,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和颈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数日自愈,重者可迁延数周。多见于青壮年,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多由于体质虚弱或过度劳累,睡眠时头颈位置不当及枕头高低不适,致使一侧颈部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

56、提肌等长时间受到牵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发生静力性损伤。108v患者常于睡眠醒后或疲劳过度后出现颈部疼痛、酸胀不适、疼痛可牵及肩背部,多位一侧,双侧少见。头部歪斜向患者,活动不利,活动时疼痛加剧,做旋头活动时连同上身一起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旋转。v检查可见在颈肌处有肌紧张和明显压痛,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的紧张和压痛最为常见,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块状或条索状改变。109v一、适应症v凡由卧姿不良、枕头不适致使颈部经气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或颈肩当风感寒,气血凝滞、经脉瘀阻,或因颈部扭转经脉拘急而致疼痛,功能障碍,或由动作失调,经脉受损,气滞血瘀所致者可推拿治疗。110v二、操作方法1.预备式v取

57、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1112.按揉风池穴v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v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3.拿捏斜方肌v将一手放在对侧肩部,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拿捏斜方肌0.51分钟。双肩交替进行。v功效:放松肌肉,活血通络。1124.推胸锁乳突肌v用左(右)手大鱼际放在对侧耳后乳突下,沿胸锁乳突肌走行向下推揉0.51分钟。v功效:疏经通络,活血止痛。5.拿捏颈肌v将右手上举,拇指放在颈椎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椎对侧,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

58、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1020遍。v功效:解痉止痛,调和气血。1136.推擦大椎穴v将右手四指并拢紧贴在大椎穴,适当用力反复摩擦0.51分钟,至局部发热为佳。v功效:疏风散寒,调理肺气。7.按揉痛点v将左(右)手拇指按在颈部痛点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以酸胀为佳。v功效:活血化淤,通络止痛。8.掐合谷穴v将一手拇指指尖按在对侧合谷穴上,其余四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双手交替进行。v功效:理气通腑,解痉止痛。114v9按揉落枕穴v用一手拇指尖,按于对侧落枕穴上,其余四指附在掌心,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按揉0.51分钟。v功效:疏经通络,解痉止痛。115v三、穴

59、位定位v 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v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两肩峰相平处。v合谷穴:位于手虎口间,将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边缘,拇指尖所指之处。v 落枕穴:位于手背2、3掌骨关节后的掌骨间后凹陷处。116v四、注意事项v 1.本病所用手法必须柔和,切忌粗暴蛮力,被动运动要在生理范围内和患者能忍受的程度下进行。v 2.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时要求患者放松配合,千万不要强求有弹响声。v3.严重落枕或半脱位者禁用扳法。11714、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v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的急性损伤,可为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为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的常见

60、损伤。肌肉,筋膜损伤常为肌肉猛烈收缩所致(如搬东西姿势不正确、负荷重)常在肌肉起点或止点处产生撕裂伤,偶可产生筋膜破裂和肌疝。治疗上为非手术疗法。118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 1.外伤后即感腰痛,不能继续用力,疼痛为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休息后也不能消除,咳嗽、大声说话,腹部用力等均可使疼痛增加。有时在受伤当时腰部有响声或有突然断裂感。v 2.腰部僵硬,主动活动困难,翻身困难,骶棘肌或臀大肌紧张,使脊柱侧弯。v 3.损伤部位有压痛点,在棘突两旁骶棘肌处,两侧腰椎横突处或髂脊后有压痛处,多为肌肉或筋膜损伤。在棘突两侧较深处压痛者,多为椎间小关节所致损伤。在骶髂关节部有压痛者,多为骶髂关节损伤。v 4.

61、一般无下肢放射痛,部份患者有下肢牵涉性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加强试验则为阴性。鉴别困难时,可作局部痛点普鲁卡因封闭。若痛点减轻或消失,则为牵涉痛,腿痛无改变者为神经根放射痛。119v主治:急性腰扭伤v症状:患者有搬抬重物史,常能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120v操作要点:v取穴:后溪、人中、腰痛穴。v1、病在足太阳经,针刺后溪穴。v2、病在督脉,针刺人中。v3、病在足太阳与足少阳两经,针刺腰痛点。v针后可选命门、委中及局部阿是穴刺络

62、拔罐放血。121v注意事项:v1、精神过度紧张者或患者处于饥饿,疲劳时不宜进行针刺;v2、怀孕者谨慎进行针刺;v3、有凝血障碍者不宜进行针刺;v4、机体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v5、急性腰扭伤伴随出现典型下肢放射痛而且针灸疗效不显者,应注意有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并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12215、艾灸神阙、足三里保健法v神阙v定位:脐窝中央。v主治:虚脱,中风脱证,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水肿,小便不利。v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v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v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乳痈,肠痈,水肿,癫

63、狂,脚气,虚劳羸瘦,心悸,气短。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123v适用范围:一般人群均适用,尤适于阳虚体质者(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偏沉迟)。v操作要点:v1、取穴:神阙、足三里。v2、以悬灸方法,点燃艾条,约距离皮肤2-3cm处对准神阙、足三里穴进行熏灸,让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次10到15分钟,每日1到2次。124v注意事项:v1、空腹、过饱、酒后、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灸法;v2、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者,如兼有一切热性红肿疾病者禁止艾灸;v3、注意操作规范,以防烫伤;v4、如果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125v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