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8532602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94 大小:9.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生物安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室生物安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1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术语和定义二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六管理要求安全和生物安全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生物安全:是指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研究、开发、应用及产业化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2、。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因子实验室生物危害废物示例生物危害动动物物人类人类植植物物 感染性的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感染性的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布到环境中去,对于人类、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散布到环境中去,对于人类、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实验室内获得的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肝炎肺结核斑疹伤寒委内瑞拉马脑炎布氏菌病野兔热20%与已知事事故有关,80%与工作人员暴露于感染气溶胶有关。实验室相关的获得性感染原因80%是不明原因感染20%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80%是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所引起的2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导致实验室最多的4种实验室事故:a.溢出和泼

3、洒b.针头和注射器c.锐器、破碎玻璃d.动物或动物体外寄生虫的咬伤或抓伤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际国际:1983年WHO第一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1993年WHO发表了第二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2nd edition) 2002年WHO又发表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的网络修订版2004年正式发布了第三版。 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内:国内: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管理条例(2003 )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

4、物管理办法(2003)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内:国内: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 医学实验室 安全要求(GB19781-2005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 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际和国内发展状况国内国内: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卫生部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医疗机构临

5、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室生物安全环境操作对象操作者防护措施二级防护:(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筑要求)一级防护:(安全设备、个人防护装置和措施三级防护:(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规程)消毒灭菌技术定向气流技术样品隔离技术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1.气溶胶aerosols: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一般粒径为0.001um 100um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连续相连续相分散相分散相气态液态固态气态混合气气溶胶(雾)气溶胶(尘)液态泡沫乳胶悬液固态海绵水晶凝胶合金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实验室操作轻度轻度10个颗粒个颗粒中度中度11100个颗粒个颗粒重度重度100个颗粒个颗

6、粒玻片凝集试验动物腹腔接种,局部不涂消毒液离心时离心管破裂倾倒液体尸体解剖打碎干燥菌种安瓶火焰上灼热接种环用乳钵研磨组织打开干燥菌种安瓶动物颅内接种离心沉淀前后注入、倾倒、混悬液体搅拌后立即打开搅拌器盖接种鸡胚或抽取培养液液体滴落在物体表面小白鼠鼻内接种用注射器在安瓿中抽取液体注射器针尖脱落喷出液体接种环接种平皿、试管、培养瓶等刷衣服、拍打衣服打开培养瓶的螺旋瓶盖打碎带有培养物的平皿实验室产生气溶胶的操作超声破碎离心加样接种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其他因素一些在自然环境中可繁殖的微生物一旦进入实验室的空调或通风系统,污染了空调的冷凝水,则可形成广泛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

7、生物的实验动物也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产生后,可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的其他地方,甚至整个建筑的空气。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2.事故accident: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以及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3.气锁Air lock:具备机械送排风系统、整体消毒灭菌条件、化学喷淋(适用时)和压力可监控的气密室,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4.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5.生物安全柜: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

8、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6.缓冲间buffer room: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实验室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时,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7.定向气流directional airflow:特指从污染概率小区域流向污染概率大区域的受控制的气流。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8.危险hazard:可能导致死亡、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9危险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存在的危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10事件incident: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

9、相关术语和定义11.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通常以0.3um微粒为测定物,在规定条件下滤除效率高于99.97%的空气过滤器。HEPA filter高效过虑器高效过虑器(Back in back out)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12.实验室laboratory: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13.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或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和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

10、相关术语和定义14.实验室防护区laboratory containment area:实验室的物理分区,该区域内生物风险相对较大,需对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围护结构的密闭性、气流,以及人员进出、个体防护等进行控制的区域。15.材料安全数据单materal safety data sheet (MSDS):详细提供某材料的安全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的技术通报。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16.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防止人员个体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等危险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17.风险risk: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18

11、.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评估风险大小及确定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和定义19.风险控制: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综合措施。20.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通过规范的实验室设计建造、实验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硬件);实验人员严格遵从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实行严格的管理规定(软件)等,确保操作生物危险因子的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伤害,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确保实验因子保持原有本性所采取综合措施的实验室。 三项技三项技术措施术措施消毒灭菌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灭活感染性,灭活感染性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定向流技术定向流技术(三级负压系(三级负压系统)

12、防止传染统)防止传染因子扩散因子扩散样品隔离技术样品隔离技术(机械、气幕)(机械、气幕),防止传染因,防止传染因子进入环境接子进入环境接触人体触人体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1.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1.1当实验室活动涉及致病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a)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

13、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b)适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c)实验室常规活动或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但不限于生物因子),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d)设施、设备等相关风险。e)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f)人员相关的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g)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h)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i)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j)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k)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l)确定可接受的风险。m)适用时,消除、减少

14、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n)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o)适用时,应急措施和预期效果评估p)适用时,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q)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r)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价。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1.2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1.3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但不限于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1.4应

15、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1.5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复审,评估的周期性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1.6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1.7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1.8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进行风险评估。1.9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16、1.10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应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在考虑降低风险(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1.11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1.12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要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1.13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2.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的危险的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

17、制活动。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3.风险评估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4.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二生物危险度评估和风险控制5.风险评估报告应得到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未列入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病源微生物名录的生物因子的风险评估报告,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不同标准微生物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病原微生

18、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求(GB 19489-2008)WHO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第三版(2004)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不同标准微生物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求(GB 19489-2008)WHO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第三

19、版(第三版(2004)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够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衣原体 志贺氏菌等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物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风险有限。不同标

20、准微生物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求(GB 19489-2008)WHO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第三版(2004)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级(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物。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

21、防和治疗措施。不同标准微生物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求(GB 19489-2008)WHO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第三版(2004)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毒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间的

22、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0 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180200200病毒病毒细菌细菌真菌真菌寄生虫寄生虫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四级四级临床检验相关生物危险等级分布临床检验相关生物危险等级分布生物危险度评估-信息有限的标本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守标准防护方法,并采用隔离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眼睛保护)。基础防护-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标本的运输应当遵守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处理这些标本的危险度病人的医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和死亡率、可疑的传播

23、途径、其他有关暴发的资料),有关标本来源地的信息。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1.根据对操作生物因子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根据国家相关规定:a)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在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够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c)

24、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d)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2.以BSL-1、BSL-2、BSL-3、BSL-4(bio-safety level,BSL)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3.以ABSL-1、ABSL-2、ABSL-3、ABSL-4(animal bio-safety level ,ABSL)表示 包括从

25、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4.根据实验室活动的差异,采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的不同,实验室分以下情况:4.1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4.2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如: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4.3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4.4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5.应依据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病源微生物分类名录,在风险评估的基

26、础上,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实验室选址、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2.实验室的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事先征询消防主管部门的建议。3.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设施的安全规定和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4.实验室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规定和要求。5.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

27、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6.实验室的走廊和通道应不妨碍人员和物品通过。7.应设计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应有明显的标识。8.房间的门根据需要安装门锁,门锁应便于内部快速打开。9.需要时,(如:正当操作危险材料时),房间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0.应评估生物材料、样品、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11.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动、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12.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

28、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3.实验室设计还应考虑节能、环保及舒适性要求,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和人机工效学要求。14.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措施。15.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还应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的潜在生物危险的防护。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四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6.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有适当防护水平的、适用于动物的饲养设施、实验设施、消毒灭菌设施和清洗设施等。17.

29、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18.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解剖室、笼具等应考虑动物实验及动物福利的要求。19.适用时,动物实验室还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饲养设施标准的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1.BSL-1实验室实验室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不应妨碍室内人员逃生。1.2应设洗手池,应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1.3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存衣或挂衣装置,可以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1.4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1.5实验台柜和座椅等应稳固,边

30、角应圆滑。1.6实验室台柜等和其摆放应便于清洁,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和坚固。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1.BSL-1实验室实验室1.7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1.8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实验室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1.9实验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如果采用机械通风,应避免交叉污染1.10如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蚊虫的纱窗。1.11实验室内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BSL-1实验室实验室1.12若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应在30M内设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

31、紧急喷淋装置。1.13若操作有毒、刺激性、放射性挥发物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配备适当的负压排风柜。1.14若使用高毒性、放射性物质,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1.15若使用高压气体和可燃气体,应有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1.16应设应急照明装置1.17应有足够的电力供应。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BSL-1实验室实验室1.18应有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或监测报警装置。1.19供水和排水管道系统不应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1.

32、20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1.21应配备适用的通讯设备。1.22必要时,应配备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典型的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典型的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2.BSL-2实验室实验室2.1满足BSL-1要求。2.2实验室主入的门、放置生物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2.3 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2.4应在实验室工作区配备洗眼装置。2.5应在实验室或其所在的建筑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所配备的消毒灭菌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2.6在操作病原微

33、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BSL-2实验室实验室2.7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和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在室内循环,室内应具备通风换气的条件;如果使用需要管道排风的生物安全柜,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2.8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配置备用电源。典型的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典型的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有出入控制)或为独立建筑物。3.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3.1.1实验室应明确区

34、分辅助工作区和防护区,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或为独立建筑物,应出入控制。3.1.2防护区中直接从事高风险操作的工作间为核心工作间,人员应通过缓冲间进入核心工作间。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1.3用于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缓冲间(可兼作脱防护服间)及核心工作间。3.1.4用于操作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淋浴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

35、验室实验室3.1.5用于操作经空气传播的致病生物因子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不宜直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3.1.6如果安装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并具备对传递窗内物品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必要时,应设置具备送排风或自净化功能的传递窗,排风应经HEPA过滤器过滤后排出。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2围护结构围护结构3.2.1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应符合国家对该类建筑的抗震要求和防火要求。3.2.2天花板、地板、墙间的交角应易清洁和消毒灭菌。3.2.3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的所有缝隙和贯穿处的接缝都应可靠密封。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

36、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2.4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3.3.5 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地面应防渗漏、完整、光洁、防滑、耐腐蚀、不起尘。3.2.6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应可自动关闭,需要时,应设观察窗,门的开启方向不应妨碍逃生。3.2.7实验室内所有窗户应为密闭窗,玻璃应耐撞击、防破碎。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2.8实验室及设备间的高度应满足设备的安装要求,应有维修和清洁空间。3.2.9在通风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采用烟雾测试等目视方法检查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所有缝隙应无可

37、见泄漏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3通风空调系统通风空调系统3.3.1应安装独立的实验室送排风系统,应确保在实验室运行时气流由低风险区流向高风险区,同时确保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高效过滤后经专用排风管道排出。3.3.2实验室防护区房间内 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利于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和气流死角,送排风应不影响其他设备(如:级生物安全柜)的正常功能。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3.3不得循环使用实验室防护区排出的空气。3.3.4应按产品设计要求安装生物安全柜和排风管道,可以将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空

38、气排入实验室的排风管道系统,3.3.5实验室的送风经HEPA过滤器过滤,宜同时安装初效和中效过滤器。3.3.6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相对于送风口),与送风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2m,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3.7HEPA过滤器安装应尽可能靠近送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送风口端和排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排风口端。3.3.8应可以在原位对排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3.3.9如在实验室防护区外使用高效过滤器单元,其结构应牢固,应能承受2

39、500Pa的压力,高效过滤 器单元的整体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腔室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1000Pa时,腔室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 应不超过净容积0.1%3.3.10应在实验室防护区送风和排风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应在实验室送风和排风总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3.3.11生物型密闭阀与实验室防护区相通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应牢固、易消毒灭菌、耐腐蚀、抗老化、宜使用不锈钢管道。管道的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腔室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

40、的条件下,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 腔室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500Pa时,管道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管道净容积0.2%。3.3.12应有备用排风机。应尽可能减少排风机后排风管道正压段的长度,该段管道不应穿过其他房间。3.3.13不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安装分体空调,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4供水与供气系统供水与供气系统3.4.1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实验间的靠近出口处设置非手动洗手设施,如果实验室不具备供水条件,则应设置非手动消毒灭菌装置。3.4.2应在实验室的给水和市

41、政给水系统之间设防回流装置。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4.3进出实验室的液体和气体管道应牢固、不渗漏、防锈、耐压、耐温(冷或热)、耐腐蚀。应有足够的空间清洁、维护和维修实验室内暴露管道,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截止阀、防回流装置或HEPA过滤器等。3.4.4如果有供气(液)罐等,应放在实验室防护区外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3.4.5如果有真空装置,应有防止真空装置的内部被污染的措施;不应将真空装置安装在实验室场所之外。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5 污染处理及消毒灭菌系统污染处理及消毒灭菌系统3.5.1应在实验室

42、防护区内设置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气灭菌器。宜安装专用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应安装在易维护的位置,与围护结构的连接之处应可靠密封。3.5.2对实验室防护区内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应有其他消毒灭菌措施。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5.3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气流。3.5.4如果设置传递物品的渡槽,应使用强度符合要求的耐腐蚀性材料,并方便更换消毒灭菌液。3.5.5 淋浴间和缓冲间的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有防液体回流的装置。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5.6实验室防护区内如果有下水系统

43、,应与建筑物的下水系统完全隔离,下水应直接通向本实验室专用的消毒灭菌系统。3.5.7所有的下水道应有足够的倾斜度和排量,确保管道内不存水,管道的关键节点应按需要安装防回流装置、存水弯(深度应适应于空气压力差的变化)或密闭阀门等;下水系统应相应的耐压、耐热、耐化学腐蚀的要求,安装牢固,无泄漏,便于维护、清洁和检查。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5.8应使用可靠的方式处理处置污水(包括污物),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3.5.9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实验室辅助区的污水,并应监测,以确保排放到市政管网之前达到排放要求。3.5.

44、10可以在实验室内安装紫外消毒灯或其他适用的消毒灭菌装置。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5.11应具备对实验室防护区及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备件。3.5.12应具备对实验室设备和安全隔离装置(包括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3.5.13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关键部位配备便携的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6电力供应系统电力供应系统3.6.1电力供应应满足实验室的所有用电要求,并应有冗余。3.6.2生物安全柜、送风机和排风机、

45、照明、自控系统、监视和报警系统等应配备不间断备用电源,电力供应至少维持30分钟。3.6.3应在安全的位置设置专用配电箱。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7照明系统照明系统3.7.1实验室核心区工作间的照度应不低于350lx,其他区域的照度应不低于200lx,宜采用吸顶式防水洁净照明灯。3.7.2应避免过强的光线和光反射。3.7.3应设不少于30分钟的应急照明系统。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8自控、监视与报警系统自控、监视与报警系统3.8.1进入实验室的门应有门禁系统,应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46、。3.8.2需要时,应可立即解除实验室门的互锁;应在互锁门的附近设置紧急手动解除互锁开关。3.8.3核心工作区的缓冲间的入口处应有指示核心工作间工作状态的装置(如:文字显示或指示灯),必要时,应同时设置限制进入核心工作间的连锁机制。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8.4启动实验室通风系统时,应先启动实验室的排风,后启动实验室的送风,关停时,应先关闭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和排风支管密闭阀,再关实验室送风及密闭阀,后关实验室排风及密闭阀。3.8.5当排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实验室出现正压和影响定向气流。3.8.6当送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

47、实验室出现负压影响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正常功能和围护结构的完整性。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8.7应通过对可能造成实验室压力波动的设备和装置实行连锁控制等措施,确保生物安全柜、负压排风柜(罩)等局部排风设备与实验室送排风系统之间的压力关系和必要的稳定性,并应在启动、运行和关停过程中保持有序的压力梯度。3.8.8应设装置连续监测送排风系统HEPA过滤器的阻力,需要时,及时更换HEPA过滤器。3.8.9应在有负压控制要求的房间入口的显著位置,安装显示房间负压状况的压力显示装置和控制区间提示。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

48、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8.10中央控制系统应可以实时监控,记录和存储实验室防护区内有控制要求的参数、关键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应能监控、记录和存储故障的现象、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应可以随时查看历史记录。3.8.11中央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间隔时间应不超1分钟,各参数应易于区分和识别。3.8.12中央控制系统应能对所有故障和控制指标进行报警,报警应区分一般报警和紧急报警。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8.13紧急报警应为声光同时报警,应可以向实验室内外同时发出紧急警报;应在实验室核心工作间内设置紧急报警按钮。3.8.14应在实验室的关键

49、部位设置监视器,需要时,可实时监视并录制实验室活动情况和实验室周围情况。监视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影像存储介质应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9实验室通讯系统实验室通讯系统3.9.1实验室防护区内应设置向外部传输资料和数据的传真机或其他电子设备。3.9.2监控室和实验室内应安装语音通讯系统,如果安装对系统,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外通话非受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3.9.3通讯系统的复杂性应与实验室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10参数要求参数要求3.10.1实验室的

50、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导致的空气压力载荷。3.10.2适用于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生物因子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3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0Pa;适用于操作经空气传播致病生物因子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4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5P。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3.BSL-3实验室实验室3.10.3实验室防护区各房间的最小换气次数应不小于12次/h。3.10.4实验室的温度宜控制180C260C范围内。3.10.5正常情况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宜控制在

51、世界上30%70%范围内,消毒状态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应能满足消毒来菌的技术要求。3.10.6在安全柜开启情况下,核心工作间的噪声应不大于68dB(A) 3.10.7实验室防护区的静态洁净度应不低于8级水平。典型的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典型的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1适用时,应符合BSL-3的要求。4.2实验室应建造在独立的建筑物中独立的隔离区域内。应有严格限制出入实验室的门禁措施,应记录进出人员的个人资料、进出时间、授权活动区域等信息,对与实验室运行有关的关键区域也应有严格和可靠的安保措施,避免非授权进入。五实验室设施和设

52、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3实验室的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适用于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防护区应至少包括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和核心工作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应为气锁。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4适用于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防护区应至少包括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化学淋浴间和核心工作间。化学淋浴间应为气锁,具备对专用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灭菌的条件,具备

53、使用生命支持供气系统的条件。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5实验室的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应尽量远离建筑物外墙;实验室的核心区工作间应尽可能设置在防护区的中部。4.6应在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内配备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如果配备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所在房间的室内压应为负压,并应设在实验室防护区内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4.7如果安装传递窗,其结构承受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需要时,应配备符合气锁要求的并具备消毒灭菌条件的传递窗。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8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

54、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升到500Pa后,20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4.9符合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要求的实验室应同时配备紧急支援气罐,紧急支援气罐的供气时间应不少于60min/人。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10生命支持供气系统应有自动启动的不间断备用电源供应,供电时间应不少于60min,4.11供呼吸使用的气体的压力、流量、含氧量、温度、湿度、有害物质的含量等符合职业安全要求。4.12生命支持系统应具备必要的报警装置。4.13实验室防护区内的所有区域

55、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BSL-4实验室实验室4.14适用于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应在级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内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同时应具备与安全隔离装置配套的物品传递设备以及生物安全型高效蒸气灭菌器。4.15实验室的排风应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处理后排放。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4.16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4.17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需要运

56、出实验室的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应经过可靠消毒灭菌。4.18化学淋浴消毒灭菌装置应在无电力供应情况下仍可以使用,消毒灭菌剂储存器的容量应满足所有情况下对消毒灭菌剂使用量的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五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ABSL-1实验室(略)实验室(略)ABSL-2实验室(略)实验室(略)ABSL-3实验室(略)实验室(略)ABSL-4实验室(略)实验室(略)六管理要求六管理要求1.组织和管理2.管理责任3.个人责任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5.文件控制6.安全计划7.安全检查8.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六管理要求六管理要求9.纠正措施10.预防措施11.持续改进12.内部审核13.管理评审14.实验室人

57、员管理15.实验室材料管理16.实验室活动管理六管理要求六管理要求17.实验室内务管理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19.废物处置20.危险材料运输21.应急措施22.消防安全23.事故报告六六-1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1.1实验室或其母体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相关活动的资格.1.2实验室所在机构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指导、咨询地、评估、监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事宜。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是所在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有职权的成员。1.3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生物安全体系的设计、实施、维持和改进,应负责:六六-1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a)为实验室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所需的适当权力和资源。b)建立机制以避免

58、管理层和实验室人员受任何不利于其工作的压力或影响(如财务、人事或其他方面的),或卷入任何可能降低其公正性、判断力和能力的活动。c)制定保护机密信息的政策和程序。d)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包括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六六-1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e)规定所有人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f)安排有能力的人员,依据实验室人员的经验和职责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监督。g)指定一名安全负责人,赋予其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责和权力,包括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阻止不安全行为或活动的权力,直接向决定实验室政策和资源的管理层报告的权力。六六-1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h)指定负责技术运作的技术管理层,并提供可以

59、确保满足实验室规定的安全要素和技术要求的资源。i)指定每项活动的负责人,其负责制定向实验室管理层提交活动计划、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及应急措施、项目组人员培训及健康监督计划、安全保障及资源要求。j)指定所有关键职位的代理人。六六-1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1.4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与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活动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相适应。1.5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指导书等应文件化并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保证这些文件易于理解并可以实施。1.6安全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说明及操作规程、记录等文件,应有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六六-1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1.7应指导所有人员

60、使用和应用与其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其实施要求,并评估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六六-2管理责任管理责任2.1实验室管理层应对员工、来访者、合同方、社区和环境的安全负责。2.2应制定明确的准入政策并主动告知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可能面对的风险。2.3应尊重员工的权利和隐私。2.4应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保证员工可以胜任所分配的工作。2.5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免疫计划、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障。六六-2管理责任管理责任2.6应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材料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要求,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2.7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防护用品和器材。2.

61、8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实验物品和器材。2.9应保证员工不疲劳工作和不从事风险不可控制的或国家禁止的工作。六六-3个人责任个人责任3.1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所从事工作的风险。3.2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和要求。3.3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应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的健康管理规定。3.4应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3.5应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个人状态。六六-3个人责任个人责任3.6不应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而违反管理规定。3.7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3.8如怀疑个人受到感染,应立即报告。3.9应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

62、即报告。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1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4.1.1在安全管理手册中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安全管理的方针应简明扼要,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实验室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承诺。b)实验室遵守良好职业规范、安全管理体系的承诺。c)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宗旨。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1.2实验室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实验室的工作范围、对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制定的安全标准,应明确、可考核。4.1.3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目标,并根据实验室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定期评审安全管理目标和制定监督检查计划。4.2安全管理手册4.2.1应对组

63、织结构、人员岗位及职责、安全和安保要求、安全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架构等进行规定和描述。安全要求不低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及标准的要求。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2.2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包括保证其所管人员遵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责任。4.2.3应规定涉及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程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标准为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3程序文件4.3.1应明确规定实施具体安全要

64、求的责任部门、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及责任人、任务安排及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与其他责任部门的关系、应使用的工作文件等。4.3.2应满足实验室实施所有的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需要。工作流程清晰,各项职责得到落实。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4说明及操作规程4.4.1应详细说明使用者的权限和资格要求、潜在危险、设施设备的功能、活动目的和具体操作步骤、防护和安全操作方法、应急措施、文件制定的依据等。4.4.2实验室应维持并合理使用实验室涉及的所有材料的最新安全数据单。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5安全手册 4.5.1应以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快速阅读文

65、件);应要求所有员工阅读安全手册并在工作区随时可供使用;安全手册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紧急电话、联系人b)实验室平面图、紧急出口、撤离路线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c)实验室标识系统d)生物危险e)化学品安全f)辐射g)机械安全h)电气安全i)低温、高热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j)消防k)个体防护l)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m)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n)从工作区撤离的规定和程序4.5.2安全手册应简明、易懂、易读,实验室管理层应至少每年对安全手册评审和更新。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6记录4.6.1应明确规定对实验室活动进行记录的要求,至少包括:记录的内

66、容、记录的要求、记录的档案管理、记录使用的权限、记录的安全、记录的保存期限等。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或标准的要求。4.6.2实验室应建立对实验室活动进行识别、收集、索引、访问、存放、维护及安全处置的程序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6.3原始记录应真实并可提供足够的信息,保证可追溯性4.6.4对原始记录的任何更改均不应影响识别被修改的内容。修改人应签字和注明日期。4.6.5所有记录应易于阅读,便于检索。4.6.6记录可存储于任何适当的媒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或标准的要求4.6.7应具备适宜的记录存放条件,以防损坏、变质、丢失或未经授权的进入。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

67、管理体系文件4.7标识系统4.7.1实验室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证明等的图文标识是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包括用于特殊情况的临时标识,如“污染”、“消毒中”、“设备检修”等。4.7.2标识明确、醒目和易区分。只要可行,应使用国际、国家规定的通用标识。4.7.3应系统而清晰地标示出危险区,且应适用于相关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宜同时使用标识和物理屏障标示出危险区。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7.4应清楚地标示出具体的危险材料、危险,包括:生物危险、有毒有害、腐蚀性、辐射、刺伤、电击、易燃、易爆、高温、低温、强光、振动、噪声、动物咬伤、砸伤等;需要时,应同时提示必要的防护措施。4

68、.7.5应在须验证或校准的实验室设备的明显位置注明设备的可用状态、验证周期、下次验证或校准的时间等信息。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7.6实验室入口处应有标识,明确说明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和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符号;适用时,应同时注明其他危险。4.7.8实验室所有房间的出口和紧急撤离路线应有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也可清楚识别的标识。4.7.9实验室的所有管道和线路应有明确、醒目和易区分的标识。六六-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7.9所有操作开关应有明确的功能指示标识,必要时,还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恶意操作的措施4.7.10实验室管

69、理层应负责定期(至少每12个月一次)评审实验室标识系统,需要时及时更新,以确保其适用现有的危险。六六-5文件控制文件控制5.文件控制5.1实验室应对所有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制定和维持文件控制程序,确保实验室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5.2应将受控文件备份存档,并规定其保存期限。文件可以用任何适当的媒介保存,不限定为纸张。5.3应有相应的程序以保证:六六-5文件控制文件控制a)管理体系所有文件应在发布前经过受权人员的审核和批准b)动态维持文件清单控制记录,并可以识别现行有效的文件版本及发放情况c)在相关场所只有现行有效的文件可供使用d)定期评审文件,需要修订的文件经授权人员审核与批准后及时发布e

70、)及时撤掉无效或已废止文件,以防误用六六-5文件控制文件控制5.4如果实验室的文件控制制度允许在换版之前对文件手写修改,应规定修改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清晰的标注、签署并注明日期。被修改的文件应按程序及时发布。5.5应制定程序规定如何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5.6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具备唯一识别性,文件中应包括以下信息:六六-5文件控制文件控制a)标题b)文件编号、版本号、修定号c)页数d)生效日期e)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f)参考文献或编制依据六六-6安全计划安全计划6.1实验室负责人应负责制定年度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经过管理层的审核与批准。需要时,实验室安全计划应包括(不限于):

71、a)实验室年度工作安排的说明和介绍b)安全和健康管理目标c)风险评估计划d)程序文件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定期评审计划六六-6安全计划安全计划e)人员教育、培训及能力评估计划f)实验室活动计划g)设施设备校准、验证和维护计划h)危险物品使用计划i)消毒灭菌计划j)废物处置计划k)设备淘汰、购置、更新计划六六-6安全计划安全计划l)演习计划(包括泄漏处理、人员意外伤害、设施设备失效、消防、应急预案等)m)监督及安全检查计划(包括核查表)n)人员健康监督及免疫计划o)审核与评审计划p)持续改进计划q)外部供应与服务计划r)行业最新进展跟踪计划s)与生物安全委员会相关的活动计划六六-7安全检查安全检

72、查7.1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实施安全检查,每年应至少根据管理体系的要求系统地检查一次,对关键控制点可根据风险评估报告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以保证:a)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状态正常b)警报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正常c)应急装备的功能和状态正常六六-7安全检查安全检查d)消防装备的功能和状态正常e)危险物品的使用存放安全f)废物处理及处置的安全g)人员能力及健康状态符合工作要求h)安全计划实施正常i)实验室活动的运行状态正常j)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及时得到纠正k)所需资源满足工作要求。六六-7安全检查安全检查7.2为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应依据事先制定的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核查表实施检查7.3当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发

73、生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评估后果;必要时,停止工作7.4生物安全委员会应参与安全检查7.5外部的评审活动不能代替实验室的自我安全检查六六-8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8.1当发现有任何不符合实验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时,实验室管理层应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不限于)a)将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b)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c)只要发现很可能造成感染事件或其他损害,立即终止实验室活动并报告六六-8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d)立即评估危险并采取应急措施e)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和影响范围,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f)进行新的风险评估g)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有效

74、h)明确规定恢复工作的授权人及责任i)记录每一不符合项及其处理的过程并形成文件8.2实验室管理层应按规定的周期评审不符合项报告,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六六-9纠正措施纠正措施9.1纠正措施程序中应包括识别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程序。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及风险程度相适应,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9.2实验室管理层应将因纠正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9.3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监督和检查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效果,以确保这些措施已有效解决了识别出的问题六六-10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0.1应识别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体系方面的不符合项来源和所需的改进,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分析,包括对外

75、部评价的分析。如果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制定行动计划、监督和检查实施效果,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10.2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对预防措施的评价,以确保其有效性六六-11持续改进持续改进11.1实验室管理层应定期系统地评审管理体系,以识别所有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技术的改进机会。适用时,应及时改进识别出的需改进之处,应制定改进方案,文件化、实施并监督。11.2实验室管理层应设置可以系统地监测、评价实验室活动风险的客观指标。六六-11持续改进持续改进11.3如果采取措施,实验室管理层还应通过重点评审或审核相关范围的方式评价其效果。11.4需要时,实验室管理层应及时将因改进

76、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11.5实验室管理层应有机制保证所有员工积极参加改进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六六-12内部审核内部审核12.1应根据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对所有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证实管理体系的动作持续符合要求12.2应由安全负责人负责策划、组织并实施审核12.3应明确内部审核程序并文件化,应包括审核范围、频次、方法及所需的文件。如果发现不足或改进机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六六-12内部审核内部审核12.4正常情况,应按不大小于12个月的周期对管理体系的每个要素进行内部审核。12.5员工不应审核自已的工作12.6应将内部审核的

77、结果提交实验室管理层评审六六-1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13.1实验室管理层应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包括设施设备的状态、人员状态、实验室相关的活动、变更、事件、事故等13.2需要时,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内容(不限于):a)前次管理评审输出的落实情况b)所采取收正措施的状态和所需的预防措施c)管理或监督人员的报告d)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e)安全检查报告f)适用时,外部机构的评价报告六六-1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g)任何变化、变更情况的报告h)设施设备的状态报告i)管理职责的落实情况j)人员状态、培训、能力评估报告k)员工健康状态报告l)不符合项、事件、事故及其调查报告m)实验室工作报告n)

78、风险评估报告六六-1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o)持续改进情况报告p)对服务供应商的评价报告q)国际、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更新与维持情况r)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s)管理体系的更新与维持t)安全计划的落实情况、年度安全计划及所需资源六六-1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13.3只要可行,应以客观方式监测和评价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13.4应记录管理评审的发现及提出的措施,应将评审发现和作为评审输出的决定列入含目的、目标和措施的工作计划中,并告知实验室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确保所提出的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3.5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进行管理评审。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

79、理14.1必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若干适当的人员承担实验室安全相关的管理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a)具备专业教育背景b)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c)熟悉所负责的工作,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或专业培训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d)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e)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14.2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有明确的人事政策和安排,并可供所有员工查阅14.3应对所有岗位提供职责说明,包括人员的责任和任务,教育、培训和专业资格要求,应提供给相应岗位的每位员工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14.4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承担实验室所提供服务范围内的工作以及承担管理体系涉及的工作1

80、4.5如果实验室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应确保其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14.6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安排不应影响实验室活动的质量和员工的健康,符合国家法规要求。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14.7在有规定的领域,实验室人员在从事相关的实验室活动时,应有相应的资格14.8应培训员工独立工作的能力14.9应定期评价员工可以胜任其工作任务的能力14.10应按工作的复杂程度定期评价所有员工的表现,应至少每12个月评价一次14.11人员培训计划应包括(不限于):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a)上岗培训,包括对较长期离岗或下岗人员的再上岗培训b)实验室管理体系

81、培训c)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d)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使用e)应急措施与现场救治f)定期培训与继续教育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g)人员能力的考核与评估14.12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维持每个员工的人事资料,可靠保存并保护隐私权。人事档案应包括(不限于)a)员工的岗位职责说明b)岗位风险说明及员工的知情同意证明c)教育背景和专业资格证明d)培训记录,应有员工与培训者的签字及日期六六-14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e)员工的免疫、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等资料f)内部和外部的继续教育记录及成绩g)与工作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事故报告h)有关确认员工能力的证据,应有能力评价的日期和

82、承认该员工能力的日期或期限i)员工表现评价六六-15实验室材料管理实验室材料管理15.1实验室应有选择、购买、采集、接收、查验、使用、处置和存储实验室材料(包括外部服务)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证安全15.2应确保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实验室材料只有在经检查或证实其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之后投入使用,应保存相关活动的记录15.3应评价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保存评价记录和允许使用的供应商名单六六-15实验室材料管理实验室材料管理15.4应对所有危险材料建立清单,包括来源、接收、使用、处置、存放、转移、使用权限、时间和数量等内容,相关记录安全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15.5应有可靠的物理措施和管理程

83、序确保实验室危险材料的安全和安保15.6应按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使用和管理实验室危险材料六六-16实验室活动管理实验室活动管理16.1实验室应有计划、申请、批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实验室的政策和程序16.2实验室负责应指定每项实验室活动的项目负责人16.3在开展活动前,应了解实验室活动涉及的任何危险,掌握良好工作行为,为实验人员提供如何在风险最小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详细指导,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六六-16实验室活动管理实验室活动管理16.4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操作规程应利用良好微生物标准操作要求和(或)特殊操作要求16.5实验室应有针对未知风险材料操作的政策和程序六六-17实验室内务管理实

84、验室内务管理17.1实验室应有对内务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内务工作所用清洁剂和消毒灭菌剂的选择、配制、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分检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政策和程序,应评估和避免消毒灭菌剂本身的风险17.2不应在工作面放置过多的实验耗材17.3应时刻保持工作区整洁有序17.4应指定专人使用经核准的方法和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内务工作六六-17实验室内务管理实验室内务管理17.5不能混用不同风险区的内务程序和装备17.6应在安全处置后对被污染的区域和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内务工作17.7应制定日常清洁(包括消毒灭菌)计划和清场消毒灭菌计划,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表面的消毒灭菌和清洁17.8应指定专人监督内务工

85、作,应定期评价内务工作的质量六六-17实验室内务管理实验室内务管理17.9实验室的内务规程的和所用材料发生改变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17.10实验室规程、工作习惯或材料的改变可能对内务人员有潜在危险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并书面告知内务管理负责人17.11发生危险材料溢洒时,应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六六-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18.1实验室应有对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设施设备的完整性监控指标、巡检计划、使用前核查、安全操作、使用限制、授权操作、消毒灭菌、禁止事项、定期校准或检定,定期维护、安全处置、运输、存放等。18.2应制定在发生事故或溢洒(包括生物、化学

86、或放射性危险材料)时,对设施设备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的专用方案六六-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18.3设施设备维护、修理、报废或被移出实验室前应先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但应意识到,可能仍然需要要求维护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18.4应明确标示出设施设备中存在危险的部位18.5在投入使用前应该核查并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可满足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相关标准六六-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18.6每次使用前或使用中应根据监控指标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记录18.7如果使用个体呼吸保护装置,应做个体适配性测试,每次使用前核查并确认符合佩戴要求18.8设施设备应

87、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和维护,现行有效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应便于有关人员使用六六-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18.9应依照制造商的建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设施设备18.10应在设施设备的显著部位标示出其唯一编号、校准或验证日期、下次校准或验证日期、准用或停用状态18.11应停止使用并安全处置性能已显示出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的设施设备。18.12无论什么原因,如果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待该设备返回后,应在使用前对其性能进行确认并记录六六-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18.13应维持设施设备的档案,适用时,内容应至少包括(不限于):a)制造商名称、形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标

88、识b)验收标准及验收记录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d)接收时的状态(新品、使用过、修复过)e)当前位置六六-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f)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或其存放处g)维护记录和年度维护计划h)校准(验证)记录和校准(验证)计划i)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j)服务合同k)预计更换日期或使用寿命l)安全检查记录六六-19废物处置废物处置19.1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19.2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a)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物的危险减至最小b)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c)只可使用被承认的技术和

89、方法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六六-19废物处置废物处置d)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和标准的要求19.3应有措施和能力安全处理和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19.4应有对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对排放标准及监测的规定19.5应评估和避免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本身的风险19.6应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和危险性按相关标准分类处理和处置废物六六-19废物处置废物处置19.7危险废物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标识的用于处置危险废物的容器内,装量不能超过建议的装载容量19.8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的容器内。19.9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处理危险废物,并应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19.10不

90、应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物,在消毒灭菌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六六-19废物处置废物处置19.11不应从实验室取走或排放不符合相关运输或排放要求的实验室废物。19.12应在实验室内消毒灭菌含活性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废物19.13如果法规许可,只要包装和运输方式符合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 ,可以运送未处理的危险废物到指定机构处理六六-20危险材料运输危险材料运输20.1应制定对危险材料运输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危险材料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所在机构内及机构外的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的要求20.2应建立并维持危险材料接收和运出清单,至少包括危险材料的性质、数量、交接时包装的状态、交接人、收发时间和

91、地点等,确保危险材料出入的可追溯性六六-20危险材料运输危险材料运输20.3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应负责向为实验室送交危险材料的所有部门提供适当的运输指南和说明20.4应以防止污染人员或环境的方式运输危险材料,并有可靠的安保措施20.5危险材料应置于被批准的本地安全的防漏容器中运输。六六-20危险材料运输危险材料运输20.6国际和国家关于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危险材料的公约、法规和标准适用,应按国家或国际现行的规定和标准,包装、标示所运输的物品并提供文件资料六六-21应急措施应急措施21.1应制定应急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等紧急情况和火灾、水灾、冰冻、地震、

92、人为破坏等任何意外紧急情况,还应包括使留下的空建筑物处于尽可能安全状态的措施,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1.2应急程序应至少包括负责人、组织、应急通讯、报告内容、个体防护和应对程序、应急设备、撤离计划和路线、污染源隔离和消毒灭菌和、人员隔离和救治、现场隔离和控制、风险沟通等内容。六六-21应急措施应急措施21.3实验室应负责使所有人员(包括来访者)熟悉应急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21.4每年应至少组织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一次演习六六-22消防安全消防安全22.1应有消防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并使所有人员理解,以确保人员安全和防止实验室内的危险扩散22.2应制定年度消防计划,内容

93、至少包括(不限于):a)对实验室人员的消防指导和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火险的识别和判断,减少火险的良好操作规程、失火时应采取的全部行动六六-22消防安全消防安全b)实验室消防设施设备和报警系统的检查c)消防安全定期检查计划d)消防演习(每年至少一次)22.3在实验室内应尽量减少可燃气体和液体的存放量22.4应在适当的排风罩或排风柜中操作可燃气体或液体六六-22消防安全消防安全22.5应将可燃气体或液体放置在远离热源或打火源之处,避免阳光直射22.6输送可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安装紧急关闭阀22.7应配备控制可燃物少量泄漏的工具包。如果发生明显泄漏,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六六-22消防安全消防安全2

94、2.8可燃气体或液体应存放在经批准的贮藏柜或库中,贮存量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22.9需要冷藏的可燃液体应存放在防爆(无火花)的冰箱中22.10需要时,实验室应使用防爆电器22.11应配备适当的设备,需要时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情及帮助人员从火场撤离六六-22消防安全消防安全22.12应依据实验室可能失火的类型配置适当的灭火器材并定期维护,应符合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22.13如果发生火警,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并告知实验室内存在的危险六六-23事故报告事故报告23.1实验室应有报告实验室事件、伤害、事故、职业相关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政策和程序,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事故报告的规定要求23.2所有事故报告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存档(包括所有相关活动的记录和证据等文件),适用时,报告应包括事实的详细描述、原因分析、影响范围、后果评估、采取的措施、所采取措施有效性的追踪、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及改进措施等六六-23事故报告事故报告23.3事故报告(包括采取的任何措施)应提交实验室管理层和安全委员会评审,适用时,还应提交更高管理层评审23.4实验室任何人员不得隐瞒实验室活动相关的事件、伤害、事故、职业相关疾病以及潜在危险,应按国家规定上报。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