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530479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术器械传递方法ppt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手术器械传递方法手术器械传递方法 手术室 谭秀;.2 一、概述 手术器械:是外科手术操作的必备工具,多选用碳钢材料镀铬或镍制成,具有精致,轻便,易于把持,刀刃锋利结构圆滑,弹性好,韧性强,不生锈,耐高温等特点。手术器械种类多用途广,更新快,可分为普通器械和专科手术器械两大类,而普通手术器械又是一切手术操作的基础,因此,正确了解各种手术器械的结构与特点,基本性能是正确使用和灵活应用器械的前提和保证。;.3 二、常用器械1、手术刀:一般用于切开和剥离组织,分为刀柄和刀片两部分。1.1、刀柄常用型号有3号,4号,7号。刀片常用型号有10号,11号,12号,15号,23号;刀柄、刀片的末端均刻有

2、型号,一把刀柄可以安装几种不同型号的刀片。;.41.2、刀片应用持针器安装,安装及取刀片方法如图,传递手术刀时刀片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以免造成伤害。传递方法:传递时手持刀背,刀刃面朝下,尖端向后呈水平面传递或使用弯盘传递。;.52、手术剪 根据其结构特点有尖,钝,直,弯,长,短等型号,根据用途分为组织剪,解剖剪,线剪,拆线剪等,通常浅部手术术操作用直剪,深部手术操作用弯剪。 正确把持法:拇指和第四指分别插入剪刀柄的两环,中指放在第四指环的剪刀柄上,示指压在轴节处起稳定和向导作用。;.63、手术镊 用以夹持和提起组织,以利于解剖和缝合,也可夹持缝针及敷料等。根据分裂及用途分为:有齿镊,无齿镊,圆

3、头镊,眼科镊,单齿镊等。正确持镊:是用拇指对示指与中指,持二镊脚中上部,水平或垂直传递。;.74、手术钳 主要用于固定手术物品,钳夹组织,钳夹血管或出血点,用于血管手术的血管钳,齿槽比较细,较浅,弹性较好,对组织的压榨作用及对血管璧,血管内膜的损伤均较轻,称无损伤血管钳。由于钳的前端平滑,易插入筋膜内,不易刺破静脉,也供分离解剖组织用。也可用于牵引缝针,拔出缝针和代镊使用,但不宜夹持皮肤,脏器及较脆弱的组织。用于止血时尖端应与组织垂直,夹住出血血管断端,尽量少夹附近组织,止血钳有各种不同的外形和长度,以适合不同性质的手术,部位的需要。除常见的的直,弯两种,还有有齿血管钳(全齿槽),蚊式直血管钳

4、,弯血管钳等。;.8传递血管钳的正确方法:同侧传递时,右手拇指环握凹侧,示指、中指握凸侧1/3处,通过腕部用力,将器械环柄部拍打在术者掌心中。;.95、拉钩类 常用的有皮肤拉钩,阑尾拉钩,双头拉钩,神经根拉钩,肩胛骨拉钩,胸腔拉钩,腹腔拉钩,“S”形拉钩(带状拉钩),眼睑拉钩,上颌窦拉钩,肝叶拉钩等。 目的:用于牵开组织,暴露手术视野。正确传递方法:拉钩前端应用生理盐水浸湿,传递器械时应双手把持前端,将柄端平行传给术者。;.106、腹腔镜器械;.11;.12传递方法:注意事项:1,腹腔镜器械零件多且精致,打开器械包时应确认器械是否完整,检查各关节安装是否有效固定。2,器械拿上手术台后应再次检查

5、器械是否完整,活动性是否良好,将器械递给手术医生时应告知器械名称,并再次提醒术者,检查器械的完整性及活动性。;.137、徒手递线法 常用于浅表组织的丝线结扎。 正确递线方法:拉出缝线,右手握住线的前1/3处,左手持线的后1/3处,双手稍用力绷线让术者接线,递线时应尽量让术者接线的手落在缝线的中后1/3交界处,避免倒线。;.148、针持带线传递法;.15注意事项: 1、器械对,方法准,速度快,术者接过后无需调整方向即可使用。2、及时收回切口周围的器械,避免堆积,防止掉地。3、有弧度的则弯侧向上,有手柄的则朝向术者,单面器械垂直递,锐利器械则刃口向下,水平传递。4、传递器械时,手腕应施加一定力度,以“拍打手掌”提示术者。传递途中若更换器械种类,尤其是更换切割性器械、缝针等,必须在传递的同时口头给予提醒,以免误伤术者及组织。;.165、手握针持,让缝针的尖端朝向手心,针弧朝背,缝线搭在手背和用手夹持,传递时要避免术者将针持和缝线同时握住。;.17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