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判断(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509348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判断(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章判断(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章判断(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章判断(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章判断(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判断(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判断(一)(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判判 断(一)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n n本章对判断的基本知识作了概括介绍,同时,具本章对判断的基本知识作了概括介绍,同时,具体介绍了几种简单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体介绍了几种简单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简单模态判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判断的简单模态判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判断的本质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判断与语句的联系和区本质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判断与语句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判断的分类根据和按照不同根据依次进别;明确判断的分类根据和按照不同根据依次进行的分类系统;了解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行的分类系统;了解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基本的逻辑形式及其逻辑

2、性质,提高对直言判断基本的逻辑形式及其逻辑性质,提高对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进行逻辑分析及实际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进行逻辑分析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复合判断和直言判断运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复合判断和直言判断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打下基础。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打下基础。第一节第一节 判断的概念判断的概念 一、什么是判断一、什么是判断n n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态。n n 判断有两个显著特征判断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判断总有所断定。第一,判断总有所断定。 第二,判断总有真有假。第二,判断总有真有假。 二、真判断和准确的判断n n 第一,任何具体判断都只能对事物

3、情况作出近似的“描绘”与“模写”,有的近似程度大些,有的近似程度小些,而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地绝对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情况。n n 第二,判断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判断的真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三、判断和语句n n 1、判断和语句的密切联系、判断和语句的密切联系n n 第一,同任何概念都是用语词表达的一样,第一,同任何概念都是用语词表达的一样,任何判断都是用语句表达的。任何判断都是用语句表达的。 n n第二,判断和语句存在着大体对应的关系:单句一般表达简单判断,复句大多表达复合判断,假设句表达假言判断,选择句表达选言判断等等。 2、判断和语句的区别第一,判断和语句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

4、有的句子表达判断,有的句子不表达判断。 第三,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第四,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第五,判断和表达判断的语句在形式结构上只是大体对应,而不是完全对应。 四、判断的作用n n1、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n n 2、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五、判断的种类五、判断的种类n n 1、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包含、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包含“必然必然”、“可能可能”这些模态词,可将判断分为模态判这些模态词,可将判断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断和非模态判断。n n 2、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还包含其他判断,、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还包含其他判断,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将判断分为简单判

5、断和复合判断。要介绍的判断种类列表如下要介绍的判断种类列表如下 :第二节第二节 直言判断直言判断 一、什么是直言判断n n直言判断是直接地无条件地断定对象具有直言判断是直接地无条件地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n n 每个直言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的。 二、直言判断的种类n n按判断联项的不同,即按质来划分,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按判断的量项的不同,即按量来划分,直言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n n 按质和量结合来划分,直言判断可分为以下六种: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

6、否定判断1、全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全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所有S都是P2、全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部都、全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所有所有S都不是都不是P 3、特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特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有有S是是P4、特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特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有S不是Pn n 5、单称肯

7、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单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某个S是Pn n 6、单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单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某个S不是P直言判断就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种最直言判断就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种最基本的形式:基本的形式:名称名称公式公式简记为简记为简简称称全称肯定全称肯定判断判断所有所有S S是是P PSAPSAPA A全称否定全称否定判断判断所有所有S S不不是是P PSEPSEPE E特称肯定特称肯定判断判断有有S S是是P PSIPSIPI I特称否定特称否定判断判断有有

8、S S不是不是P PSOPSOPO O 三、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三、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n n 所谓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是指,所谓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是指,一个判断对它的主项、谓项的外延的断定一个判断对它的主项、谓项的外延的断定情况情况.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确定地断定了主项或谓项是指,这个判断确定地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一个判断主项或谓项是不周的全部外延;一个判断主项或谓项是不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没有确定地断定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没有确定地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A、E、I、O上

9、述判断主项、谓项的上述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周延性: n n 1、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谓项是、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谓项是不周延的。不周延的。 n n 2、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谓项都是周延的、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谓项都是周延的n n 3、特称肯定判断的主谓项都是不周延的、特称肯定判断的主谓项都是不周延的n n4、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列表如下:列表如下: 判断的判断的类类型型主主 项项谓谓 项项SAPSAP周延周延不周延不周延SEPSEP周延周延周延周延SIPSIP不周延不周延不周延不周延SOPSOP不周延不周延周延周延 四、素

10、材相同的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四、素材相同的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n n 1 1、A A、E E、I I、OO的真假情况的真假情况的真假情况的真假情况n n 五、关于正确使用直言判断的问题五、关于正确使用直言判断的问题n n1、正确地使用联项,准确地表达主项与谓项联系的性质n n 2、正确地使用量项,准确地表达被断定对、正确地使用量项,准确地表达被断定对象的数量范围象的数量范围n n 3、判断的主项、谓项要搭配,正确反映客、判断的主项、谓项要搭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观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n n 4、表达判断的语句要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表达判断的语句要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要避免自相矛

11、盾要避免自相矛盾n n 第三节第三节 关系判断关系判断 一、什么是关系判断一、什么是关系判断n n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n n按照关系判断的形式结构,按照关系判断的形式结构,按照关系判断的形式结构,按照关系判断的形式结构,以两项关系判断作代表,以两项关系判断作代表,以两项关系判断作代表,以两项关系判断作代表,关系判断可用公式表示为:关系判断可用公式表示为:关系判断可用公式表示为:关系判断可用公式表示为: aRbaRb 或:或:或:或:R(aR(a、b

12、)b) 公式中的公式中的公式中的公式中的a a、b b表示主项,表示主项,表示主项,表示主项,R R表示关系项,量项省略。表示关系项,量项省略。表示关系项,量项省略。表示关系项,量项省略。 关系判断主项主项主项主项关系项关系项关系项关系项量项量项量项量项 二、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二、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称关系n n 1 1、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对称关系 所谓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 a和和和和b b,如果,如果,如果,

13、如果aRbaRb真,则真,则真,则真,则bRabRa真,这样,真,这样,真,这样,真,这样,R R是对称关系是对称关系是对称关系是对称关系。 n n 2 2、反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 所谓反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反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反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反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 a和和和和b b,如果,如果,如果,如果aRbaRb真,则真,则真,则真,则bRabRa假,这样,假,这样,假,这样,假,这样,R R是反对称关系。是反对称关系。是反对称关系。是反对称关系。 n n 3 3

14、、非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所谓非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非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非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所谓非对称关系是指: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 a和和和和b b,如果,如果,如果,如果aRbaRb真,则真,则真,则真,则bRabRa不一定真,这样,不一定真,这样,不一定真,这样,不一定真,这样,R R是非对称关系。是非对称关系。是非对称关系。是非对称关系。 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n n 1 1、传递关系传递关系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

15、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a a、b b、c c,如果,如果,如果,如果aRbaRb真并且真并且真并且真并且bRcbRc真,则真,则真,则真,则aRcaRc一定真,这一定真,这一定真,这一定真,这样,样,样,样,R R是传递关系。是传递关系。是传递关系。是传递关系。 n n 2 2、反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象象象a a、b b、c c,如果,如果,如果,如果aRbaRb真并且真并且真并且真并且bRcbRc真,则真,则真,则真

16、,则aRcaRc一定假一定假一定假一定假,这样,这样,这样,这样,R R是反传递关系。是反传递关系。是反传递关系。是反传递关系。n n3 3、 非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在特定论域里,对于任意对象象象象a a、b b、c c,如果,如果,如果,如果aRbaRb真并且真并且真并且真并且bRcbRc也真,则也真,则也真,则也真,则aRcaRc不一不一不一不一定真,这样,定真,这样,定真,这样,定真,这样,R R是非传递关系。是非传递关系。是非传递关系。是非传递关系。 四、关于正确使用关系判断的问题四、关于正确使用

17、关系判断的问题n n 1、正确使用关系概念,避免、正确使用关系概念,避免“主项和关系主项和关系项不搭配项不搭配”的逻辑错误的逻辑错误n n 2、正确使用关系判断主项,避免、正确使用关系判断主项,避免“缺少主缺少主项项”、“多出主项多出主项”或或“主项歧义主项歧义”的逻的逻辑错误。辑错误。 第四节第四节 模态判断模态判断n n 一、什么是模态判断一、什么是模态判断n n 所谓模态判断是指一切包含有所谓模态判断是指一切包含有“可能可能”、“必然必然”等模态概念的判断。等模态概念的判断。 n n 二、模态判断的种类二、模态判断的种类n n 1、可能判断、可能判断n n 2、必然判断、必然判断 三、模

18、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三、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n n 1 1、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反对关系 “ “必然必然必然必然P”P”与与与与“ “必然非必然非必然非必然非P”P”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能同假。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能同假。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能同假。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能同假。 n n 2 2、下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 “ “可能可能P”P”与与“ “可能非可能非P”P”是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不能同假。是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不能同假。n n3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矛盾关系、矛盾关系 “ “必然必然P”P”与与“ “可能非可能非P”P”、

19、“ “必然非必然非P”P”与与“ “可能可能P”P”是矛盾关系: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n n 4 4、从属关系、从属关系、从属关系、从属关系n n “ “必然必然P”P”与与“ “可能可能P”P”、“ “必然非必然非P”P”与与“ “可能非可能非P”P”是从属是从属关系(也称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关系(也称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 四、正确使用模态判断四、正确使用模态判断n n 1、根据客观事物的情况,准确作出模态判、根据客观事物的情况,准确作出模态判断断n n 2、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正确进行判、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正确进行判断之间的否定断之间的否定n n 3、注意区分简单模态判断和复合模态判断,、注意区分简单模态判断和复合模态判断,单称模态判断、特称模态判断和全称模态单称模态判断、特称模态判断和全称模态判断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