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506906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5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理的调查与处理内内 容容n概述n发现与报告n现场调查n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n防控措施n控制效果评价n应急保障措施n案例概概 述述定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 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n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特点:特点: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具有临床表现相

2、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性。n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n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按病因划分可分为感染性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朊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非感染性疾病是由一些生物化学毒物、重金属以及一些生物过敏源、药物服用后引起的、疫苗接种等引起的心因性群体事件。n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表现为各个系统的疾病,但同一起病例都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且呈现一都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且呈现一定的

3、聚集性。定的聚集性。n因为查找病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工作非常复杂。现场处置,应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现场处置,应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n而事件发生初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处理难度大,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公众情绪恐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n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不明”仅仅只是暂时的现象,或用常规手段难以发现其原因。n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一些“原因不明”疾病可以被揭示出致病的真正原因。一、发现与报告发现与报告 n发现发现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医疗机构的专科门诊、疾病监测点、应急监测和社

4、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n报告报告p根据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作规范(试行)规定内容进行报告。规定内容进行报告。 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件进行报告。p相关信息报告相关信息报告未达到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的报告n事件分级事件分级级级特别

5、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级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级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p获

6、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p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p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小时内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内容p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初步推断传播途径(或污染环节等)、人员伤亡与危害程度、

7、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p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n初次报告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n进程报告:进程报告: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至少应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结案报告p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8、案分级标准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结束后,均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p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p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二、现场调查与处理二、现场调查与处理n组织及实施组织及实施接到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p根据需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区内调集征用各类人根据需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区内调

9、集征用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即派出应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即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急处理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制等应急处理。同时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提请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和协助开展工作。接到报告的上级疾控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或应邀、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的基本步骤调查的基本步骤暴发的核实准备和组织现场调查整理资料确认暴发终止1.核实诊断2.确认暴发1.人员安排2.物资储备1.病例发现2.病原体检测3.个案

10、调查4.三间分布调查5.环境和物种变化调查1.描述疾病过程2.描述三间分布3.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4.评价干预效果5.证实病因假设工作总结1.隔离救治病人2.保护易感人群3.采取紧急控制措施1.完善控制措施2.促进病人康复调查准备调查准备n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性质、规模,做好开展现场工作所需的人员、技术、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准备。n人员准备人员准备:从事现场处置的人员应来自多学科、多个不同专业,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健康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现场调查、处理的技术指挥应由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背景的资深专家担任。n技术准备技术准备:根据初步掌握的有关突

11、发事件性质的线索,应安排有关专业人员检索文献、进行实验室工作的准备。n物资准备物资准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物或疫苗、疫点疫区处理器械、采样、调查取证器材(如照相机)、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调查表、专业参考资料(如法律文本)等相关物资。n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包括交通工具、野外临时居住帐篷、水、电、通讯线路、炊事条件等。使调查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立即开展工作,保障样本的转运,顺利开展实验室工作。n组织联络:组织联络:迅速与当地联系,组织、安排当地有当关人员参加和协助,召开预备会、商讨现场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初步核实初步核实 分析病因分析病因n首先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初步初步核实核实,对所有患

12、者进行个案调查。n了解流行病学史、体征和检验结果,追寻共性特征。现场专家会商n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并核实后,迅速组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赴事发地现场会商现场会商。专家会商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查看病例及其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核实前期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等内容,重点讨论报告病例是否属不明原因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报告情况是否相符、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法是否适当),病例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事件的危害性。n专家组会商后应撰写会商报告会商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n(1)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情况;)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情况;n(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

13、病例、密切接触者、)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监测病例的定义;一般接触者、监测病例的定义;n(3)病人救治预案,治愈与出院标准;)病人救治预案,治愈与出院标准; n(4)事件的初步判断,包括事件的性质、可能的病因、)事件的初步判断,包括事件的性质、可能的病因、传播(污染)途径、潜伏期及趋势分析;传播(污染)途径、潜伏期及趋势分析;n(5)对控制措施和事件分级的建议,疫点、疫区的划定。)对控制措施和事件分级的建议,疫点、疫区的划定。 现场处理现场处理1.目的目的 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机会,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高危人群与易感人群,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

14、流行的目的。2.原则原则 现场处理与调查应同步进行。3.主要处理措施主要处理措施 (1)控制现场,防止人员随意流动; (2)组织现场救治; (3)疑为传染病者,应隔离传染源,现场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疑为食物中毒者,应控制好污染食物,防止继续食用; (5)急性职业中毒、恐怖事件、污染事件应做好人员疏散,防止无防护人员进入现场; (6)疑为心因性疾病,应进行现场诱导性心理治疗,防止心因反应进一步扩大。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n寻找病因线索寻找病因线索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结果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

15、行的环节提供最基本的线索。n病因线索的调查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n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n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n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核实与判断核实与判断n(1 1)核实的内容)核实的内

16、容初步核实的内容主要包括:n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n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n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n实验室检测方法、仪器、试剂、质控和结果;n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n不明原因疾病性质的初步判断及其依据;n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n目前的防治需求。收集资料和核实诊断n在原因不明疾病调查的初期,需要制定病例诊断标准。n依据诊断标准,结合病人症状、体征、医疗机构的临床诊断和检验结果,及病人发病后所有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情况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核实诊断。病例定义的构成病例定义的构成三要素三要素三要素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群时间、地点、人群病例定义

17、的目的应非常明确,根据目病例定义的目的应非常明确,根据目的来调整或平衡定义的灵敏度和特异的来调整或平衡定义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度在调查初期或者主要为搜索病例时,病例在调查初期或者主要为搜索病例时,病例定义应强调灵敏而降低特异性,可为临床定义应强调灵敏而降低特异性,可为临床或疑似病例的病例定义。或疑似病例的病例定义。举例:一所幼儿园腹泻暴发的病例n2009年4月9日15日期间(时),向阳幼儿园中(地)36岁(人)而且每天有三次或多于三次稀大便或水样大便(症)的儿童病例定义n原则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流行病学史、临床表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信息现、实验室信息简单、易

18、用、客观、实用(目的)简单、易用、客观、实用(目的)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的目的)不同于病例诊断标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的目的)不同于病例诊断标准准n早期早期“宽松宽松”敏感性高发现更多的病例控制敏感性高发现更多的病例控制n中期中期、后期后期严格、特异性高病因研究严格、特异性高病因研究病例定义病例定义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等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等n时间:时间:从第一例病例出现时往回追溯从第一例病例出现时往回追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n地点:地点:初步发现病例地区初步发现病例地区。如果其他区发现病例,此地区应该相应扩。如果其他区发现病例,此地区应该相应扩大大n人物:人物:任何人?把网撒

19、得越广越好,尽量包括所有可能患该病的人?任何人?把网撒得越广越好,尽量包括所有可能患该病的人?重点人群?重点人群?举 例n疑似麻疹麻疹病例2000年5月1日-30日居住于*县的发烧的学龄儿童n可能麻疹麻疹病例2000年5月1日-30日居住于*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n确诊麻疹麻疹病例2000年5月1日-30日居住于*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血清学检验麻疹麻疹IgM+n1、查看所有找到的现患者,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问清病史、症状、检查体征和核查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n2、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n3、对发病现场开展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调查。结合流行

20、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体征初步判定可能引起群体性发病的因素或环节。判 断p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p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p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病例调查及分析病例调查及分析n(1)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n(2)初步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征,进行关联性分

21、析。描述疾病分布n遇到大规模爆发,宜组织医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高发地区进行调查n可绘制出按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计算的罹患率流行曲线和标记地图n对流行特点和可能的原因做出初步判断三间分布n人群分布人群分布: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分组计算罹患率,也可进行分层分析来计算罹患率。找出与疾病有关的宿主(人群)特征,提供高危人群的线索,帮助探索特异暴露因素或传染源、传播方式等。n地区分布地区分布:将疾病按发病地点或病人的居住地点绘制电子地图,贯彻疾病是否集中于某地区,注意病例分布与水源、交通、食品供应的联系。分析疾病的地区(居民社区、学校、工作、娱乐及其他公共场所、旅行地等)聚集性,找出可能的暴

22、露地点,或将疾病与某种暴露相联系,提供潜在暴露来源及途径的线索。n时间分布时间分布:根据病例发病日期统计每单元时间(小时、天、周等)发病人数或罹患率并绘制爆发曲线。分析疾病的时间聚集性,推测致病因子的性质(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性、化学性等)。n(1)根据起病方式、发热(热度、热程、热型)、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n(2)考虑为感染性疾病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诊断性治疗反应,进一步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再判定有无传染性,然后通过临床综合分析提出可疑的病原;n(3)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时,需先判定是否为中毒。各类

23、中毒都有相应的靶器官,根据疾病发生经过、毒性特点确定中毒的可能性。同时结合进食、职业史等暴露资料,寻找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线索。n(4)排除上述原因后,再考虑心因性、过敏性或其他原因的可能性。n分析思路: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虑少见毒物。从临床症状入手寻从临床症状入手寻找病因线索的步骤找病因线索的步骤临床特征:1、发热(热度、热程、热型)2、发病特点,病情进展3、血常

24、规:血象表现4、影像资料急性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1、多以发热起病(但也有不发热地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等)2、起病急,多以天计,短的以小时计3、病情进展有一个过程,少有急性昏迷4、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有变化血常规中性多核增高:多为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布病杆菌等除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可能性小(乙脑除外),嗜酸增多:寄生虫可能性大抗菌药治疗无效:病毒可能性大有效: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可能性大可能的感染途径:从主要症状和靶器官受损情况提示可能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可能的感染因子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可能性大:1、可有多样表现,患者的具体表现为与患者获得的信息相一

25、致2、无器质性病变3、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合4、阵发性发作,间歇良好可疑的致病毒物:进食史、职业史、暴露史共同暴露因素体征甄别:群体性心因反应时间的确定:1、排除其他致病的病因2、心理干预效果好注意:由中毒事件引发心因性反应病例并存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1、多无发热(但某些毒物可以引起高热如五氯酚钠);2、起病急,以数分钟、数小时计;3、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无改变急性中毒可能性大:1、临床表现一致,严重程度与接触量正相关2、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3、病情进展快,严重者昏迷、死亡提出病因假设提出病因假设 n(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

26、病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等,做出初步诊断。n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n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n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根据临床主要特征提出病因假设。n如考虑为

27、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疾病。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周围人群特征等,判定是否心因性疾病。结合进食史、用药史、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药物疹等)。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辐射病。(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p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p归纳疾病

28、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p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1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验证病因验证病因n(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在进行病因推断时,应注意以下原则:p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

29、序。p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p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p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p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p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或其他关系。p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发生率变化(升高或

30、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n(2)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n(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n(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判断和预测判断和

31、预测p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p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结果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提供最基本的线索。p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三、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三、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1.作用 帮助探索病因、确诊病例,并为进一步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制定干预措施与评价控制效果提供有力证据。2.采样 配合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对临床与现场的初步判断采取

32、病人的临床标本、残余食品、接触物品样本,以及对病人所处环境的水、空气进行监测等。3.检测分析 在常规实验室检测基础上,尽可能采用现场快速分析和高灵敏手段,同时应选用特异性检测项目,以利于对病原体、暴露因子、传播机制等的最终判定。如怀疑涉及投毒、污染事件,为保证随后的司法处理公正、科学,关键证据应经认可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进行。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n(一)感染性疾病标本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次采集标本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标本种类n(1)血标本。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

33、发病7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中期(发病后第1014天)、恢复期(发病后2250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6m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血清管中,如需要可收集血块标本。抗凝血:于急性期(发病3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10ml全血,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试管中,抗凝剂不能够使用肝素,推荐使用枸橼酸盐。其它血标本:根据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可以采集其它血标本,如血涂片等。n(2)呼吸道标本。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呼吸道标本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

34、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n(3)消化道标本。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n(4)尿液。尿液采集中段尿,一般于发病早期采集,根据疾病的发展也可以进行多次采集,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取尿液或者沉淀物进行检测。n(5)其它人体标本。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痂等。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n(6)尸体解剖。对所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死亡病例都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积极争取尸体解剖,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有组织器官,如果无法采集所有组织,则应

35、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本(如肺、肝穿刺),以助病因诊断和临床救治。n(7)媒介和动物标本。在调查中如果怀疑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是虫媒传染病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应同时采集相关媒介和动物标本。标本保存n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n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n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一般4保存,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运送p群体性不明原因标本的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p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

36、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非感染性疾病 n1、食物中毒在用药前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以及剩余食物、食物原料、餐具、死者的胃、肠内容物等。尸体解剖:重点采集肝、胃、肠、肾、心等。n2、职业中毒采集中毒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标本。尸体解剖:采集标本应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和主要受损部位等,采集血液、肝、肾、骨等。n3、实验室检测依据病因分析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四、防控措施四、防控措施p不明原因疾病

37、的诊断需要在调查过程中逐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因此,在采取控制措施上,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决定应该采取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并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控制策略与措施,遵循边控制、边调查、边完善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不明原因疾病的危害。p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侧重点。p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以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实施相应的综合控制措施。p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n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和控制处理调查和控制处理应同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始不仅要收集和分析资料,

38、寻求科学的调查结果,而且应当采取必要的公共卫生控制措施尤其在现场调查初期可以根据经验或常规知识先提出简单简单的控制和预防措施n原因只顾调查寻找致病原因而不采取控制措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误解甚至引起法律诉讼现场调查中采取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也是认识疾病传染源、传播机制的重要内容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迅速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迅速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n1、对群体性发病原因较为明确者,立即采取针对性强制措施,如对肠道传染病则着重在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用具消毒、个人卫生等措施;对呼吸道传染病则保持空气流通,进行消毒,戴口罩等预防措施;对虫媒传染病则采用药

39、物或其他措施以防虫、杀虫、驱虫,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有些寄生虫病,因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多种措施,管水、管粪、治病、灭螺、个人防护等措施。n2、如为法定传染病暴发,则按相关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实施处理。n3、如为化学因素导致的群体性发病,原因明确的立即针对性治疗抢救病人,去除引起群体发病的因素。n4、对原因一时难查明的,要进一步开展流调,采样检测,请求上一级业务部门支援,以尽快查明原因,及时指导防制措施有效开展。(一)对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以及物理、化学因素(一)对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边调查、边处理,应急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边调查、边处

40、理,应急原则为减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原则为减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p1.做好应急人员及救治人员的个人防护。p2.对病人进行分类处理,积极救治危重病人,以减少死亡;若病人较多时,先对病例进行分类,条件许可时设置不同的救治区域,以提高救治率。p3.寻找共同暴露者,对共同暴露者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p4.排查可疑致病源,初步判断可能的致病因素。p5.暂时封存可疑物品及环境,对可能污染物品和环境的进行消毒,或实施其它去处致病因素的处理措施。p6.必要时脱离事故环境,疏散高危人群。(二)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二)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子

41、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紧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子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紧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急处置措施n1 1.应急救援工作人员进入疫区时,应先喷洒消毒、杀虫剂,开辟工作人员进入的安全通道,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立即对疫点和可能污染地区采样、进行现场检测;n2.2.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抢救,待情况好转后再转送隔离隔离医院,其他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立即就地隔离治疗或送隔离医院治疗。治疗前必须先采集采集相关标本标本,立即封锁疫点封锁疫点,进行彻底的消毒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n3.3.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确定隔离范围,提出大、小隔离圈及警戒圈的设置意见,报当

42、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批准;p4.严格实施消毒,谨慎处理人、畜尸体。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根据需要采集有关检验标本;p5.病人家属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洗澡更衣后,送往隔离场所留验、观察,并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新设立的隔离场所使用前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p6.疫点周围小隔离圈内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p7.对大、小隔离圈内的人群应进行全面的检诊、检疫,并酌情给予化学药物预防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发现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立即送往隔离医院治疗或隔离场所留检,观察。全面搜索大隔离圈的患病动物和动物尸体,所有动物应一律圈养;p8.对

43、疫点、小隔离圈及现场临时隔离场所的消毒、杀虫、灭鼠效果进行检测。根据需要捕抓动物、昆虫标本送检。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p9.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防护,每天工作结束后用水彻底清洗身体,并接受医学检诊。防护措施防护措施n(一)防护原则(一)防护原则在处置早期,需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别有无传染性、确定危害程度和范围等,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原因尚难判断的情况,应该由现场的疾控专家根据其可能的危害水平,决定防护等级。一般来说,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度、存在

44、方式不详,应按照类似事件最严重性质的要求进行防护。防护服应为衣裤连体,具有高效的液体阻隔(防化学物)性能、过滤效率高、防静电性能好等。一旦明确病原学,应按相应的防护级别进行防护。n(二)防护服的分类(二)防护服的分类防护服由上衣、裤、帽等组成,按其防护性能可分为四级:n1、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n2、B级防护:适用于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n3、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n4、D级防护: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n(三)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防护(三)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

45、防护n1、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要求的防护服,且应满足穿着舒适、对颗粒物有一定隔离效率,符合防水性、透湿量、抗静电性、阻燃性等方面的要求。n2、配备达到N95标准的口罩。n3、工作中可能接触各种危害因素的现场调查处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等,必须采取眼部保护措施,戴防护眼镜,双层橡胶手套,防护鞋靴。(三)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n在进行调查的同时,初步判断可能的污染源。n再根据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等各种因素的措施。(四)开展应急监测n根据所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

46、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指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点医院(按事件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n指导其医院按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n发现有可疑病人要及时向辖区内监测机构报告。n必要时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五)开展群防群控n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发生地的乡镇(社区)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协作,群防群控,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疏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六)健康教育n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区要迅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综合防治知识的宣传

47、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可疑病例接触,发生类似症状时及时主动就医。n根据事件性质,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适时地与媒体、患者及其家属、社区进行沟通,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七)开展医疗救治n当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在开展病因推断、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的同时,启动医疗救治工作机制,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n做好消毒隔离、个

48、人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n及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敏感性,同时做好疫情报告。n对于任何传染性疫情,只要掌握其流行规律,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即使在原因不明,不具备特异的预防、诊断、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其流行,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研究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通过为描述流行和分布的现象,即通过对时间趋势、地理分布和人群分布的研究。形成病因假说; 其次从现象分析入手。用生态学,病例对照和对列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以验证病因假说;最后运用实验流行病学。查明病因和危害因素,提出预防或处置的策略和措施。应急反应的终止n群体

49、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符合以下条件条件:n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新除或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的病例出现。n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国务院或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决定应急终止。n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n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设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市级政府批准后实

50、施,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五、控制效果评价n控制效果的评价也是一个验证病因假设的过程。应包括以下方面:n(一)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是否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能否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n(二)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病人是否得到有效救治。事后评估 n评估资料的收集评估资料的收集:及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报告记录;应急处置机构组织形式及成员单位名单;调查处理预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n评估的内容评估的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

51、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和社会心理评估等,总结经验、发现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六、应急保障措施六、应急保障措施n(一)技术保障n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n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成员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呼吸道疾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病原学检验和媒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n(1)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对培训计划、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案进行技术评估;n(2)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评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n(3)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

52、措施进行技术指导、调整和评估;n(4)参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后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n2、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n(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n(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n(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n(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n3、建立、建全医疗救治网络、建立、建全医疗救治网络医疗救治网络由指定的急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群体性不明原因疾

53、病,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救治。医疗救治网络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二)后勤保障n建立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疫点疫区处理器械、采样及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调查取证工具、个人防护用品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应急物资和设施。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 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病原体参考疾病1、无特征性皮疹的发热突然或逐渐发病,伴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偶尔有胃肠道症状;无确切定位,偶尔有多淋巴结肿大;可能再发和复发1.1所有气候病毒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热、流行性肌痛细菌布鲁氏病、钩端螺旋体病、非肺炎性

54、军团病立克次氏体战壕热寄生虫旋毛虫病1.2温暖气候或季节病毒登革热、裂谷热、白蛉热细菌回归热寄生虫急性血吸虫病、疟疾无中暑2、有特征性皮疹的发热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全身性皮疹(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或皮疹定位在皮肤和/或粘膜的某些部位;假如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2.1一般性皮疹(斑疹或紫癜)病毒肠道病毒发热疹、传染性红斑,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细菌脑膜炎菌血症,鼠咬伤,猩红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斑疹热群(南欧斑疹热,落矶山斑疹热);斑疹伤寒(地方性、流行性)恙虫病2.2一般性皮疹(疱疹或脓疱疹)病毒猴痘,天花,水痘立克次氏体立克次体痘2.3局部

55、性红斑(任何部位)病毒肠道病毒泡状胃炎伴有皮疹,疱疹病毒齿龈炎,痘病毒局部皮肤感染细菌皮肤炭疽,慢性游走性红斑(由burgdorferi螺旋体引起)寄生虫麦地那虫病3、发热伴出血,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3-5d后的第二阶段伴有皮肤出血(瘀斑、瘀点、穿刺有分泌物),内出血(阴道出血、呕血,柏油样便,血尿),偶尔有黄疸,有或无末梢休克综合征3.1蚊虫传播病毒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基孔肯亚出血热 寄生虫恶性疟疾3.2蜱传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热,鄂木斯克出血热3.3啮齿动物传播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阿根廷玻利维亚出血热,拉沙热3.4病媒不明病毒埃博拉及马尔堡病毒病各类综合征及

56、其特征病原体参考疾病4、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局部或全身性腺体肿大4.1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寄生虫丝虫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立克次体巴尔通体病4.2局部性淋巴结肿大病毒r-疱疹病毒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腺鼠疫,土拉伦斯菌病寄生虫非洲虫病,美洲虫病5、发热伴神经系统表现 偶尔发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脑膜炎体征,脑炎,麻痹5.1瘫痪病毒肠道病毒性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5.2脑膜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腮腺炎,细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嗜血杆菌脑膜炎寄生虫血管圆线虫病5.3脑炎病毒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脑炎,其它脑炎,狂犬病细菌

57、李斯特菌病真菌新型隐球菌病5.4有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脑膜脑炎6、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疲劳、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脓痰或血痰6.1上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病毒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鼻炎,肠道病毒性淋巴结咽炎,肠道病毒性水泡状咽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细菌白喉、百日咳,链球菌性咽炎病毒或细菌支气管炎6.2下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病毒流感,病毒性肺炎,Q热(立克次体),SARS,人禽流感细菌肺炭疽,细支气管炎,军团菌病,类鼻疽,饲鸟病,肺鼠疫,细菌性肺炎,霉浆菌属引起的肺炎,肺结核病真菌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病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肺炎7、发热伴胃肠道症状伴有神经系统的体征和症状(见综合

58、征5)或伴有皮疹(见综合征2)(注:食物中毒可能无发热)7.1腹泻病毒急性病毒性胃肠炎(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细菌霍乱弧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小肠弯曲菌肠炎,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寄生虫寄生虫引起的腹泻7.2痢疾细菌肠炭疽(罕见),志贺氏菌痢疾寄生虫阿米巴痢疾7.3其它寄生虫异尖线虫病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病原体参考疾病8、发热伴黄疸初期伴有全身性症状(见综合征1),但也可能没有黄疸;若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病毒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未分型病毒性肝炎9、非发热性疾病有以上综合征的一些体征和症状,但不发热9.1皮疹皮肤性利

59、曼病,孢子丝菌病,游泳者皮炎,游泳池相关皮炎,雅司病9.2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症,Reyes综合征,破伤风9.3呼吸系统疾病肺吸虫病9.4胃肠道疾病结肠袋纤毛虫病,毛细血管炎,霍乱(流行性霍乱弧菌O群),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贾第鞭毛虫病,肠道血吸虫病9.5由下列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腊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毒物、副溶血性弧菌9.6黄疸片吸虫病9.7结合膜炎急性细菌性结合膜炎,腺病毒结合膜炎,衣原体结合膜炎,肠道病毒出血性结合膜炎9.8泌尿道疾病泌尿道血吸虫病体 征可 能 毒 物备 注气味异常呼出气、皮肤及呕吐物中异常的气味。对判断接触化学物的种类有一定价值酒精味乙醇、甲醇等

60、芳香味苯、甲苯、丁二烯等在工作衣、皮肤可散发芳香味;如口服这类有机溶剂,呼气中有此异味臭蛋味硫化氢、硫醇等呼出气及皮肤皆可散发臭蛋味刺鼻味苯酚、强酸、强碱类苦杏仁味氰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蒜味有机磷农药、工业用乙炔等腐鱼味磷化氢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关体征的甄别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关体征的甄别体 征可 能 毒 物备 注气味异常气味异常水果味醋酸戊酯、亚硝酸异物酯,亚硝酸丁酯、异丙醇、丙酮干草味光气醋味各种酸类鞋油味苯胺、硝基苯等梨味水合氯醛很多化学物可能散发类同气味,因此不能以此作为鉴别品种的单一指标。两种以上化学品混合后气味可能有所改变,或一种化学物气味强将另一种气味掩盖多汗多汗多汗是指分泌汗量多汗是

61、指分泌汗量过多。可分多。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全身性和局部性全身性多汗急性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中毒;急性五氯酚钠中毒;药物如毛果芸香碱,水杨酸盐、阿斯匹林等中毒;急性中毒为危重也可有多汗情况多汗是多种疾病的一个非特异的体征,因此要观察多汗的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并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其他临床表现,才能正确判断其临床意义早期出现大汗淋漓常见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尤其是其经皮肤吸收时,中毒症状不典型,但周身大汗则常是早期突出体征。急性五氯酚钠、二硝基酚中毒时大汗,全身如水淋局部性多汗常见于急性有机溶剂、有机汞、有机锡、四乙基铅等化学物中毒,以掌跖部多汗为主病程中出现多汗要注意病情可能恶化

62、皮肤色皮肤色泽高铁血红蛋白症所致的青紫明显发绀而缺氧表现相对较轻是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点;主要见于亚硝酸中毒,也可出现在伯氨喹啉、次硝酸铋、磺胺类、苯丙砜、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樱桃红色见于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也可见于氰化物中毒病人黄疸见于中毒性溶血性贫血,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病潮红色见于急性酒精中毒,以及其他可致血管扩张的毒物、药物中毒双手黄染常见于接触三硝基甲苯、苦味胺或黄色染料的工作人员皮肤损害有时有些皮损可作为提示接触某类毒物的线索 七、案例分析七、案例分析n背景背景n年月日上午点,市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某小学,自自月日中午12:00,至报告时止止,发生例不明原因

63、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n问题问题1:需不需要到现场进行调查,为什需不需要到现场进行调查,为什么?么?思考1之参考参考n是否开展现场调查,通常可根据:是否开展现场调查,通常可根据:有实施控制措施以终止其对公众健康威胁的机会;问题具有严重性:暴发的规模;疾病的严重性疾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性及受威胁人口的大小有更多了解问题或提供研究的机会新的或不明原因的疾病为了了解疾病的自然史、描述流行病学特征、病因或来源及其传播方式已知原因的疾病为了解更多的关于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效果及评估监测等培训现场队伍;政治压力、法律责

64、任或公众关注的问题或其他需要思考1之参考参考n本事件具有以下情况本事件具有以下情况1、事件严重性:病情严重: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重症病人惊厥、昏迷;事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原因诊断不明,需要了解该疾病的自然史、描述流行病学特征、病因或来源及其传播方式3、下级有请求:请求协助调查n所以有必要组织人员前往现场协助调查所以有必要组织人员前往现场协助调查处理处理 初步判断:初步判断:n原因不明;病人集中在一个小学内,短期出现大量病人;开学初期,尤其需要重视;当地其它学校情况不明。n结论: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n调查前准备调查前准备:人员、设备、经费、交通和通讯n问题问题2:到了现场首先要开展什么工作?到

65、了现场首先要开展什么工作?从哪些方面开展?从哪些方面开展?核实诊断核实诊断n听取当地业务人员介绍疫情情况:学校发病情况、首例病人发病情况、一般情况n现场初步调查(访谈、采样)n访视病人(临床医生、病人访谈、查阅病历)进一步的信息进一步的信息n与诊断及临床特征有关的信息:与诊断及临床特征有关的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典型(严重)病例。临床诊断为什么病?临床化验? 实验室的特征是什么?是否已做了相关的检测以排除已知的病原?实验室检测:常规、特异?用了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效果?n与描述流行病学有关的信息:与描述流行病学有关的信息:以前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三间分布如何?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特点其他单位

66、或地区、人群发病?进一步的信息进一步的信息n与可能病因有关的问题:与可能病因有关的问题:怀疑与什么暴露或什么媒介有关?危险因素?传染病?途径?有无动物发病死亡情况?n与管理有关的问题: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当地已经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效果? 谁参加了调查?调查结果?当地的卫生官员/专业人员认为发生了什么?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前往调查前需要了解n了解本次事件概况:“首例”病例或“首诊”医生已经开展调查情况(方法、结果)已撰写的调查报告,上报反馈情况采取的初步措施及效果n了解调查中已或可能出现的敏感问题核实诊断n 目的目的n在于排除误诊实验室检测错误n方法方法访视病例查阅医疗记录核实实验室检测结果n内容

67、内容 收集病人基本情况,简单描述流行 收集病人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初步调查结果初步调查结果n首例病人首例病人金,女,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n截至12日下午点,共发现病例人,集中于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实验室检测病人血象偏高,采集部分病人粪便标本,时结果未出。n经病例搜索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n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

68、住校生24名。n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两块,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n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n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n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n问题问题3:到目前为止可以得到哪些初步结论?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可以得到哪些初步结论?为什么?初步判断和提出假设初步判断和提出假设n初步印象n一起非病毒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n可

69、能存在共同暴露因素,但暴露因素不明n周边地区或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n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结果;实验室检测结果;周边地区病人搜索结果。n问题问题4:此时能否提出控制措施?为什么?此时能否提出控制措施?为什么?提出控制方案提出控制方案n隔离治疗病人和疑似病人;疫点处理;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n问题问题5: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吗?为什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吗?为什么?可以开展哪些调查?么?可以开展哪些调查?开展进一步调查开展进一步调查n病例定义n月日时后,小学内,有发热,或每日腹泻次,且无其它确切病因的。n制定调查方案n个案调查:所有病人和疑似病人n病因调查(病例对照)

70、1:1病例对照调查病例和对照各63名n采样(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可疑外环境等)n病人:粪便、呕吐物等n密切接触者:粪便n外环境:n水:水井水龙头水n食物:小卖部n检测项目:病原微生物培养和检测、卫生学指标n实施调查n调整调查方案n问题问题6:在完成调查后,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资料进行分析在完成调查后,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分析n病人临床资料n三间分布n暴露因素分析n实验室检测结果n前阶段控制措施效果观察病人分布情况病人分布情况n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n男性70人,女性62人n年龄岁n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人分布情况病人分布情况2班级患病数班级人数罹患率()学前班12

71、3534.29一年级班284957.14二年级班255446.30三年级班305455.56四(一)班94320.93四(二)班103826.32五年级186129.51合计13233439.52暴露因素分析暴露因素分析1n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n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n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n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n食物:食堂、小卖部n水:学校直供水暴露因素分析暴露因素分析2n学校9月1日开学,大部分学生自带菜,学校负责蒸饭,食堂只供应教师和极少部分(35位)学生的菜,且教师无一人发病。此结果提示什么?此结果提示什么?

72、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分析2n病人非病人n喝生水5415n不喝生水948此结果提示什么?此结果提示什么? n病人非病人n在小卖部购买零食2925n未在小卖部购买零食3438此结果提示什么?此结果提示什么? 实验室检测结果实验室检测结果n14例住院病人n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n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n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n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n病原学检测n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n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份,分别

73、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n卫生学指标n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结论n这是一起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饮用水水源被污染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n依据依据:n病人临床表现n流行病学资料n实验室检测结果n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n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调查完结后的工作调查完结后的工作n撰写正式报告n向有关部门提出控制建议和意见n卫生业务部门n政府主管部门n其它n对当地卫生业务部门防治措施进行评价(?)n监测总结总结n本次调查较全面

74、地反映了现场调查的一般过程n在整个过程中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流行病学确定了暴发和暴露因素n实验室检测确定了病原体案例二案例二: 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 (关键人物)背景n2007年2月12日,某疾控中心向我中心报告:称辖区某敬老院近段时间出现多例感染性腹泻病例。接到报告后,我中心派出调查组会同某疾控中心前往该敬老院开展疫情调查处理工作。n全院有3栋楼房,其中2栋为二层旧楼,1栋为三层新楼,宿舍设计为四房一厅一厕的套间,每房住一人,房内卫生一般。新旧楼均有老人居住,共有老人宿舍22间(套)。n现有73位老人居住其中,男40人,女33人,平均年龄为79岁;工作人员14

75、名;老人和工作人员分开居住。首发病例首发病例 n庄某,女,77岁,居住在旧楼102宿舍。于2月4日上午8时出现腹痛、腹泻,为黄色水样便,10次/天;次日出现呕吐,23次;无发热。患者经敬老院医生诊治后有所好转。2月6日患者再出现腹泻症状,仍在敬老院治疗,未予隔离;2月10日痊愈。n据调查,该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史,自理能力较差,家人经常送食物,发病前一天家人曾送食物让患者进食。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

76、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4 4日,发病第日,发病第1 1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5 5日,发病第日,发病第2 2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

77、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7 7日,发病第日,发病第4 4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8

78、 8日,发病第日,发病第5 5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9 9日,发病第日,发病第6 6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79、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1010日,发病第日,发病第7 7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1212日,发病第日,发病第9 9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

80、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1313日,发病第日,发病第1010日)日) 公厕办公室医务室1楼2楼员工宿舍1楼2楼102101202201花园正门103203104105106 饭堂204205206207101102103104201202203204208 新楼 旧楼 员工宿舍、杂物房1楼2楼3楼首发病例首发病例北东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某敬老院

81、感染性腹泻病例空间分布图(2 2月月1414日,发病第日,发病第1111日)日) 空间分布特点空间分布特点 n病例散布在16间宿舍(除门卫在值班室居住),各楼层均有病例分布,出现病例的宿舍有明显聚集性,互为相邻。n旧楼老人宿舍病例主要集中在2月5日和89日发病,一、二楼病例数分别为9、10例;n新楼老人宿舍病例主要集中在7日和9日发病。n在首发病例102宿舍相邻的202、101、103宿舍均有病例发生。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时间分布图某敬老院感染性腹泻病例时间分布图实施控制实施控制结 案n2月15日,我中心实验室检测患者粪便样本结果为诺如病毒(型)。n该疫情可确定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

82、泻病例局部暴发疫情。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n各种类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相似。n潜伏期2448h,可短至18h,长至72h。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大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h内次,持续1260,一般48。n儿童一般呕吐多见,而年长者腹泻症状更严重。可伴有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n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预后较好。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n加强传染源管理,对现症及新发病例进行住院隔离治疗。n加强疫情监测工作,敬老院每天下午4时前将病例情况汇总并逐级上报县、市疾控中心。 n加强食堂卫生工作管理,对厨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跟踪监测。n加强院内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对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用漂白粉进行随时消毒,对老人生活区和公共场所的物表采用含氯消毒剂及季铵盐消毒剂进行了清洁和消毒。 n加大了对敬老院院内护工及管理人员的卫生宣传教育,若护工发病,必须痊愈后才能护理老人;同时强调护工规范操作,护理完每一个老人要用洗手液洗手。 n在敬老院院内禁止聚餐、集会等聚集性活动,减少老人间串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谢谢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