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850445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商业银行的演变与发展 1内容提要n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n分业与混业模式及其对银行模式的影响2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3STEP1:货币兑换商 n金属货币的铸造权分散在各国统治者和各地富有的商人手中,其铸造的货币质量不一、品种各异,给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带来很大麻烦。n兑换各种不同种类及成色铸币的商人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识别、估值各种不同货币、并以之为依据提供货币兑换服务。 n语源学:古法语banque和意大利语banca的意思均为“长凳”,2000多年前,最早的banker就是坐在商业区的“长凳”上从事钱币兑换活动,并收取手续费。4STEP2:金匠 n为避免携带与保存货币可能导致的损失与危险

2、,贸易商亦将其货币存放在货币兑换商那里,并委托他们办理汇兑与支付业务。英国亨利八世和查尔斯一世时期,政府大肆收敛私人金银,人们于是把金银存入“金匠商店”,金匠则向这些顾客签发凭证卡以证明他们在商店的寄存物。由于金匠卡比金银携带更方便,它开始作为货币流通。而金匠商店也成为英国银行的起源。英格兰银行初成立的几大股东就包括了当时伦敦最著名的几家金匠。5早期的银行活动n汇兑银行就是从货币兑换业发展而来的 ;n存款银行提供“银行货币”(如金匠凭证),不经营贴现或贷款,不能被透支,实行100的储备,不能创造货币。 n汇划银行主要办理国外的转帐结算、划拨款项 。6早期银行带有明显高利贷性质n在17世纪资本主

3、义确立之前,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的限制,处于不发达状态,与此相适应的货币和信用也限制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n早期的银行主要经营兑换、汇划、存款和贴现等业务,具有高利贷性质。其业务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工商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信用需求。7STEP3:现代商业银行的起源 nP金德尔伯格指出:“阿姆斯特丹的约翰霍普公司18世纪是银行,同时又从事第一手和第二手贸易,经营各种商品。”n“从商业向银行业的发展经常遇到一个持久的中间阶段”,这个中间阶段的银行业在英格兰原先被称为商人银行业。商人银行家是一个向别人提供信贷的商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商人银行家逐渐从一般贸易转向专门贸易,然后又从专

4、门贸易转向金融”。8英格兰银行的诞生与“商业银行”的得名n1694年,在英国政府特许下,英格兰银行应运而生。n英格兰银行吸收工商企业存款、发放工商企业贷款,同时还作为政府金融代理人发行货币。n“商业银行”这个名称是在19世纪初的伦敦金融市场上才形成的,当时实际上是指办理商业票据贴现的银行。 n商业银行是办理商业票据贴现的银行的简称和习惯用语。由于银行票据贴现的时间短,因而又把商业银行称做办理短期授信业务的银行。9STEP4: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和发展 n英格兰银行问世后,西方国家纷纷以之为模式组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n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特点:以股份制的形式 发行银行券供流通使用 把吸收的存款

5、作为可支配资本来经营 n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宣告了高利贷金融组织在信用领域中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制度的确立。10促成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n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不能适应资本扩张的需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n“现代银行制度,一方面把一切闲置的货币准备金集中起来,并且把它们投入货币市场,从而剥夺了高利贷资本的垄断,另一方面又建立信用货币,从而限制了贵金属本身的垄断。” n资本的贷放者或使用者,都不是这个资本的所有者或生产者。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n自近代以来,资本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资本使用的社会化性质最终导致了生产和生产组织的

6、社会化,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经济和社会的特点。11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服务n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确立,以股份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获得了迅速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有新型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18世纪后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工业,企业的规模得以惊人地扩大。大企业对资本的巨额需求仅靠自身的积累已经难以得到满足,于是客观上也要求商业银行能够为其提供外部的资金支持。n政府为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而行使各项职能时,也常常遇到资金不足的矛盾,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金融中介服务。12STEP5: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和多元竞争局面的形成 n随着资本主义商

7、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不仅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或融通便利,还迫切希望能够享受各种中介性或技术性的金融服务。n于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了组织创新的步伐;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相继创立。 1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n各种金融机构纷纷介入商业银行领域,如抵押银行、信用协会、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金融公司,以及官办和半官办的专业信用机构等,甚至连一些非金融机构的大公司和大企业也挤入商业银行的领地。n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发展与完善,侵蚀和瓜分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传统市场,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占有绝对优势的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受到挤压并呈下降趋势。14

8、商业银行的对策n面对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德国、日本等国家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其业务范围不断外延,涵盖了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业务;而美国、英国等国家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展受到法律和相关法规的约束,无法随客观需求而不断扩展,因此逐步由金融系统的垄断者退居竞争者中的一员。n时至今日,除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这两项基本业务还基本保持相似外,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其面目已是大相径庭。 15Case2-1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n英格兰银行的问世是当时英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 16历史n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n16

9、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为共和国,实际上进入克伦威尔独裁的“护国时期”;n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成功,查理二世登基;n1688-1689年,光荣革命: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废黜国王詹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被立为英王。威廉三世即位后,一切权力归于议会,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得以确立。 17背景:王室n王室财政力量下降1640年垄断法问世为标志,王室不再能通过对经济政治的有效控制来扩大其岁入。1693年皇家矿产法案公布,结束了民间矿产发现的金银归国王所有的历史,皇家失去了矿产资源专有权。n王室财政支出扩大军费开支的扩大对财政收入提出很大的压力和

10、要求。n王室经济状况日益拮据查理二世为增加收入,甚至冒叛国罪的大险接受法王每年10万镑的馈赠18背景:经济n农业:土地经过40多年的内战和动荡,换主频繁,1640年以前的老贵族大都走向式微;精明、有远见和经营有方的地主最终能保住其土地并获得新土地;大庄园数目减少;许多农奴成为自由产业者或佃农,一小部分则被挤出农业进入城市手工业作坊。农业组织形式向商业化结构发展。n贸易:16世纪人口增长导致马尔萨斯压力增大,农业活动报酬趋于递减;英国海外殖民地急剧扩张、海上霸权地位确立;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英国商业贸易发展迅速。n交通:光荣革命之后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当时的驿车和马车已将伦敦与各地区中心联系起来。交

11、通的发展使产品市场整体化、价格趋向统一,从而极大促进了贸易的发展。19背景:总结n富庶商人积累了大量资金,然而缺乏政治上的必要保障。譬如1672年查理二世曾代表国家宣布无力偿还债务,当天即导致五大金匠垮台。n国王、政府则急需资金。1694年正是英法9年战争(1688-1697年)的相持阶段,双方比拼的就是消耗。20事件n英王威廉三世和王后玛丽牵头,伦敦1265名商人共同认股,合资共建英格兰银行。国王和政府获得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不仅可分享银行利润,并且以酒税和关税为担保发钞,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方便的抵押贷款机制。商人获得银行利润,并且因其银行股东的身份而成为政府的债权人。或如Braudel说的:

12、 “资本主义之成功,关键在于它与国家互为一体,它本身即成了国家”21结论n1640-1689年的革命和动荡中,国王和商人阶级相对权力的升降共同构成他们进行制度创新的激励;而农业、工商、贸易、交通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对外战争的需要分别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条件、环境和外部动因,从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是经济史发展变迁的一个必然。n要考察1694年的这一事件,则须上溯至54年前,即爆发清教徒革命的1640年。22思考n始于2004年、至今仍未完成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23分业与混业模式及其对银行模式的影响24分业与混业n银行业务范围如何,各国之间并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

13、。粗略地划分,有分业和混业两类,二者在法令条例上虽然截然不同,但在各国的实践中很难找到明显的界限。n各国银行的分业混业之分,归根到底由其基本国情和特殊的历史社会条件所决定。因此,简单比较两国银行模式的异同,是没有意义的。n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一体化潮流,各国银行的经营运作模式正日益趋同。25美国模式261930s-1980s:分业n1930年代大萧条,美国有上万家银行倒闭,银行总数由25000减至14000家,银行信用几乎全部丧失。n许多经济学家将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全能银行制度。他们认为,由于全能银行将大量的资金长期性证券交易上,从而使其在金融危机中陷入严重资金短缺的困境中,最终不得不破

14、产倒闭。n为了防止银行危机的再度发生,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案,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证券的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严禁商业银行和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联营或人员相互兼职,从而在法理上首开金融分业经营的先河。 271980s至今:混业n19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在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逐渐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n从1987年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后批准了一些银行持股公司经营证券业务,1989年又批准花旗等五大银行直接包销企业债券和股票,从而使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方向的转变迈出了一大步。n19

15、91年美国通过了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允许商业银行持有相当于自有资本100%的普通股和优先股,这表明长期以来限制商业银行和工商业之间相互渗透的禁区已经被突破。n1994年,美国又通过了1994年跨州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充当保险和退休基金的经纪人,从而表明对商业银行涉足保险业的限制也被突破。n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的业务和旅行者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n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通过,标志着美国正式告别了分业经营时代,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28分业转向混业的原因分析n内因:内因:动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金融机

16、构努力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和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手段,各金融机构有实现相互融合的强烈利润动机;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需求,必须作出调整;技术支持: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这一融合及通过融合降低成本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持;工具支持:金融创新的发展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结构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的依靠资本市场工具,而投资银行也日益向商业银行业务渗透,金融创新使二者的业务界限逐渐消失。n外因:外因: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全能银行的竞争压力。 29英国模式30基本特点n分业经营:不

17、同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界限清楚。n但与美国(1999年前)不同,英国的分业经营不是由法律规定的,而是习惯和自律的产物。存款银行、贴现银行、储蓄银行和商人银行等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存款银行、贴现银行和储蓄银行参与或经营商人银行的业务也只是不久前的事,这意味着英国逐步走向了混业经营。 31金融改革n1986年10月,英国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允许银行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标志着英国正式实施混业经营。n1997年5月,FSA(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成立,成为英国唯一的金融监管机构,2000年6月,女王签署

18、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FSA遂成为目前世上最强有力的金融统一监管机构。32专业化特征n尽管混业已成大势所趋,但长期的分业传统仍继续留存:贴现银行是英国特有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贴现银行申请贴现;贴现银行向存款银行或英格兰银行申请贷款、贴现或再贴现。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和单位信托等多投资于长期债券房屋互助协会等则主要经营与房屋有关的金融服务,财务公司则主要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贷款,信托储蓄银行或受托储蓄银行资金运用主要用于不动产抵押放款和投资国债等。33混业的特征n目前英国的金融混业经营主要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在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外设立若干子公司,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其特征是多

19、个法人、多张执照、多种业务。纯粹控股公司:只掌握子公司股份,从事股权投资收益活动。经营性控股公司: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的母公司。相对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英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信息交流较少,不同业务主体相互隔离,各子公司间的利益冲突和风险传递状况较轻。这显然也是其长期分业、专业化经营的传统所导致。34德国模式35基本特点n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模式。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德国经济能够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

20、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强国,与其全能银行制度密切相关。 36监管模式:由分业走向混业n2002年以前,德国金融监管当局采取的是分业监管模式: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依据联邦银行法对银行业联合履行监管职能;至于证券业、保险业,则分别由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和联邦保险监管局予以监管。 n2002年,德国合并了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成立新的金融监管局,依照原有的德国银行法、保险监管法和德国证券交易法三部实体法,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 37英德模式的共同特点1、银行经营模式的确立和发展由其特殊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2、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如何混业、采取什么样的公司机制

21、和组织架构,受其各自的传统和经营习惯影响;3、混业经营早于混业监管。38日本模式39基本特点n主办银行制、关系型融资和金字塔型产融体系:主办银行制:银行业培育着同顾客的长期关系。主办银行和企业间通过股票市场交叉持股,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体系。关系型融资:一家银行旗下涵盖了一大批企业,不管这些企业盈利状况如何,主办银行都持续向这些企业提供廉价贷款。 大藏省-主办银行-企业,构成金字塔型产融关系,不仅主办银行向企业提供廉价贷款,一旦主办银行出现大量的坏账问题,主管银行的大藏省也将会对银行提供无条件支持。40Case2-2 日本银行模式成因n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产业

22、革命,封建幕府贵族势力十分强大。假如不能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就不能巩固明治维新的成果从而避免封建主义的再次复辟,也不能避免东亚各国自1840年以来遭受西方列强奴役逐步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命运。n当时的日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没有充分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无法按照西方国家正常的发展道路。只能通过政府的强有力扶植而使银行资本迅速发展,反过来再促进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发展。41Case2-2 日本银行模式成因(con.)n银行和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日本政府筹集资金的工具。政府采取诸如市场准入限制,价格竞争限制等政策保护本国的金融机构,保证其利润;金融机构必须受到严格的管制,

23、将资金投放到政府所希望发展的领域中去。42Case2-2 日本银行模式成因(con.)n有两种人开办金融机构:幕府时代的高利贷者和大商人;大贵族。明治维新动摇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减少对抗,日本政府以提供金禄国债的形式换取废除武士阶层的家禄。金禄国债可以作为开办银行的资本,贵族通过开办银行筹集资金开办现代资本主义实业,形成财阀集团。贵族通过此种方式成为财阀,同时也是政府的实权人物。商界和政界结下不解的情结。43Case2-2 日本银行模式成因(con.)n总结:日本的主办银行制是根源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有自身特点的混业经营银行制度,究其根源,大财阀的形成很多都是先开银行、再利用银行筹集资金兴办实业;因此银行和实业间的互相参股、互相融合、共荣共损的特点也就理所当然;进一步,既然大财阀们本就是国家的统治阶层,则国家机构如大藏省对其进行无条件的支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44思考:n我国的四大是怎么来的?有何特定的历史成因?n中美两国的银行业有什么相似处?有哪些区别?n中日两国银行模式的形成是否存在相似的地方?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