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8497385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2828课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高新科技课堂导入希望工程宣传画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教育赋予人类智慧与美丽,赋予人类进步的力量。所以,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希望工程宣传画里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推进新课一、扫盲教育新中国扫盲班我国文盲的现状:我国文盲人口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这里是扫盲的重点和难点;从年龄结构上看,目前在我国的青壮年文盲中,4050周岁的人口占70%以上;从性别结构上看,我国的青壮年文盲中女性文盲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70%以上;根据2000年人口

2、普查结果计算,目前我国仍有成年文盲8699.2万人,其中青壮年文盲多达2055万人。这些文盲中有3/4左右分布在农村。扫盲的措施: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共开展了19501955年、19561959年、19932000年三次大规模的扫盲工作。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扫盲的对象、基本单位、经费投入和师资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并于1993年进一步修订,重新颁布了该条例。扫盲的成绩:经过40多年的扫盲,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文盲群体已经不复存在。到2000年,我国有24个省级单位基本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0年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下,扫盲工作成绩斐然。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的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这里的“义务”一词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遵守并履行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升学教育。所以实行义务教育必须从升学教育的模式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即转轨);任务: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公民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国

4、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提供条件予以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普及性:全社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要接受义务教育,充分体现受教育人人平等;公共性:也称义务教育的国民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就学费用;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学龄儿童实施普及教育;中央政府于1986年4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年限为九年;到2001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

5、义务教育,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977年高考准考证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全盘搬用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组织形式等。“教育大革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

6、三结合的教育体制。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如航空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地质学院等。“教育大革命”使中国的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量大大增加,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教育大革命”的弊端及调整:这种教育上的“大跃进”,也导致高校质量良莠不齐;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等偏差,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许多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很大混乱。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至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

7、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文革”时期教授被批斗“文革”时期的高等教育:“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批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他们倒行逆施的做法,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1977年高考考场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都使人们认识到,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8、和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一硕士一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的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中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速度加快,改变了过去高等院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比例逐年上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政府立法支持民间力量办学。合

9、作探究思考科技、经济、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科技、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教育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

10、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当堂检测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A新中国建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A2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C3“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学校8万多所,小学168.1万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此段记载应出现在()A20世纪60年代中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三大改造完成后D20世纪70年代中期A4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B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