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493422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8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2021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 1一、说教材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 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

2、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 “错位相减法 ”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3、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 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 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 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说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

4、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 64 个方格上,第一格放 1 粒小麦,第二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 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 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 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 .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

5、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 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 求和就想到相加, 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 ?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 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 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 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 。 ,263 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探讨 1: ,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探讨 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

6、乘以 2, 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 2 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 2 呢?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 真是太简洁了

7、!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对不对?这里的 q 能不能等于 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 时是什么数列?此时 sn=?(这里引导学生对 q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如何把 sn用 a1、an、q 表示

8、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设计意图: 通过反问精讲, 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 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2021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 2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了随机事件、频率、概率的意义和性质及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和古典概型的概念后, 进一步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思想。它是对古典概型问题的一种模拟,也是对古典概型知识的深化,同时它也是为了更广泛、高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

9、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而新增的内容。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理解随机数的概念,并能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难点:建立概率模型,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模拟试验的方法近似计算概率,解决一些较简单的现实问题。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数的概念;(2)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并能直接统计出频数与频率。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 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模拟试验, 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 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

10、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1、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四、教学过程分析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 1: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超市内的80 袋小包装饼干中抽取 10 袋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打算如何操作?预设学生回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数表法)教师总结得出:随机数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产生的数,并且得到这个范围内每一数的机会一样。(引入课题)设计意图 (1)回忆统计知识中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如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等进行抽样的步骤和特征 ;(2)从具体试验中了解随机数

11、的含义。情境 2:在抛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中,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假如现在要作_次试验,你打算怎么办?大家可能觉得这样做试验花费时间太多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试验呢?设计意图当需要随机数的量很大时,用手工试验产生随机数速度太慢,从而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必要性。操作实践、了解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操作,让他们了解随机函数的原理。 可事先编制几个小问题, 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用计算器(科学计算器或图形计算器)操作一遍,让学生熟悉如何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设计意图 通过操作熟悉计算器操作流程, 在明白原理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按照规则操作, 熟悉计算器产生随机

12、数的操作流程,了解随机数。问题 1: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50,你能设计一种利用计算器模拟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吗?思考:随着模拟次数的不同,结果是否有区别,为什么?设计意图设计概率模型是解决概率问题的难点,也是能解决概率问题的关键,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抛硬币是最熟悉、最简单的问题,很自然会想到把正面向上、反面向上这两个基本事件用两个随机数来代替。(题目让学生通过熟悉 50 想到用随机数 0, 1 来模拟, 为后面问题 4 每天下雨的概率为 40 的概率建模作第一次小铺垫。)熟悉利用计算器模拟试验的操作流程,为解决后面例题模拟下雨作好铺垫。问题 2:(1)刚才我们利用了

13、计算器来产生随机数,我们知道计算机有许多软件有统计功能, 你知道哪些软件具有随机函数这个功能?(2)你会利用统计软件 Excel 来产生随机数 0,1 吗?你能设计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的试验吗?设计意图 了解有许多统计软件都有随机函数这个功能,并与前面第一章所学的用程序语言编写程序相联系;Excel 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统计软件,也可让学生回顾初中用 Excel 画统计图的一些功能和知识,其次让学生掌握多种随机模拟试验方法。问题 3:(1)你能在 Excel 软件中画试验次数从 1 到 100 次的频率分布折线图吗?(2)当试验次数为 1000,1500 时,你能说说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些什么

14、变化?设计意图 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古典概型中随机事件的概率值;体会频率的随机性与相对稳定性, 经历用计算机产生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画统计图的全过程,使学生相信统计结果的真实性、随机性及规律性。讲练结合、巩固新知问题 4:天气预报说,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为 40,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是多少?问 1:能用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求解吗?你能说明一下这为什么不是古典概型吗?问 2:你如何模拟每一天下雨的概率为 40?设计意图问题分层提出,降低本题难度。如何模拟每一天下雨的概率 40 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随机模拟方法应用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巩固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的基本思

15、想, 明确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也可解决不是古典概型而比较复杂的概率应用题。归纳步骤:第一步,设计概率模型;第二步,进行模拟试验;方法一:(随机模拟方法_计算器模拟)利用计算器随机函数;方法二:(随机模拟方法_计算机模拟)第三步,统计试验的结果。课堂检测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连掷三次, 出现2 个正面朝上、1 个反面朝上和1 个正面朝上、2 个反面朝上的概率各是多少?并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做 100 次试验,计算各自的频数。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归纳小结(1)你能归纳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步骤吗?(2)你能体会到随机模拟的优势吗?请举例说说。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16、使学生理解模拟方法的优点,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又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与总结。布置练习:课本练习 3、4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内容结束2021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 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结合函数图象,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2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借助函数图形直观感知,并探索函数的极值与导数的关系。3 情感与价值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一般性和有效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17、,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二、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三、教学基本流程回忆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函数的极值定义通过例题和练习,深化提高对函数的极值定义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C 类学生回答,A,B 类学生做补充)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观察图1.3.8 表示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高度 h 随时间 t 变化的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4.9t2+6.5t+10 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

18、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当 t=a 时, 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 那么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在 t=a 处的导数是多少呢?(2)在点 t=a 附近的图象有什么特点?(3)点 t=a 附近的导数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共同归纳: 函数 h(t)在 a 点处 h/(a)=0,在 t=a 的附近,当 t0;当ta 时,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 ,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即当 t 在 a 的附近从小到大经过 a 时,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先正后负,且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连续变化,于是 h/(a)=

19、0.3、对于这一事例是这样,对其他的连续函数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二探索研讨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1、 观察 1.3.9 图所表示的 y=f(x)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函数 y=f(x)在 a.b 点的函数值与这些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2) 函数 y=f(x)在 a.b.点的导数值是多少?(3)在 a.b 点附近, y=f(x)的导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并且有什么关系呢?2、极值的定义:我们把点 a 叫做函数 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 y=f(x)的极小值;点 b 叫做函数 y=f(x)的极大值点,f(a)叫做函数 y=f(x)的极大值。极大值点与

20、极小值点称为极值点 , 极大值与极小值称为极值.3、通过以上探索,你能归纳出可导函数在某点 x0 取得极值的充要条件吗?充要条件:f(x0)=0 且点 x0 的左右附近的导数值符号要相反4、引导学生观察图 1.3.11,回答以下问题:(1)找出图中的极点, 并说明哪些点为极大值点, 哪些点为极小值点?(2)极大值一定大于极小值吗?5、随堂练习:如图是函数y=f(x)的函数,试找出函数y=f(x)的极值点,并指出哪些是极大值点 ,哪些是极小值点 .如果把函数图象改为导函数y=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三讲解例题例 4 求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极值教师分析:求 f/(x)

21、,解出 f/(x)=0,找函数极点; 由函数单调性确定在极点x0附近 f/(x)的符号,从而确定哪一点是极大值点,哪一点为极小值点,从而求出函数的极值.学生动手做,教师引导解: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x2-4=(_2)(x+2)令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解得 x=2,或 x=-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1) 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即 x2,或 x(2) 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即-2x2 时. p=当x变化时,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x(-,-2)-2(-2,2)2(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2、0_0+f(x)单调递增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增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因此,当 x=-2 时,f(x)有极大值,且极大值为 f(-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当 x=2 时,f(x)有极小值,且极小值为 f(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如: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归纳:求函数 y=f(x)极值的方法是: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1 求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解方程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 时:(1) 如果在 x0 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右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那么 f(x0

23、)是极大值.(2) 如果在 x0 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右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0,那么 f(x0)是极小值四课堂练习1、求函数 f(x)=3_3 的极值2、思考:已知函数 f(x)=ax3+bx2-2x 在 x=-2,x=1 处取得极值,求函数 f(x)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C 类学生做第 1 题,A,B 类学生在第 1,2 题。五课后思考题1、 若函数 f(x)=x3-3bx+3b 在(0, 1)内有极小值, 求实数 b 的范围。2、已知 f(x)=x3+ax2+(a+b)x+1 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求实数a 的范围。六课堂小结1、函数极值的定义2、函数极值求解步骤3、一个点为

24、函数的极值点的充要条件。七作业 P32 5 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导数的极值 ,有了上节课导数的单调性作铺垫,借助函数图形的直观性探索归纳出导数的极值定义 ,利用定义求函数的极值.教学反馈中主要是书写格式存在着问题.为了统一要求主张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刚开始学生都不愿接受这种格式,但随着几道例题与练习题的展示,学生体会到列表方式的简便,同时为能够快速判断导数的正负,我要求学生尽量把导数因式分解.本节课的难点是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为了说明这一点多举几个例题是很有必要的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还暴露出对复杂函数的求导的准确率比较底 ,以及求函数的极值的过程板书仍不规范,看样子这些

25、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训练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研讨评议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课堂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合理清晰的引导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容量与难度适中,符合学情,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效果的收获。2021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1) 通过复习旧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以及“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的关系”, 解决了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后, 明确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依据导数概念的形成

26、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2) 从圆中割线和切线的变化联系,推广到一般曲线中用割线逼近的方法直观定义切线。(3) 依据割线与切线的变化联系,数形结合探究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 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切线的斜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曲线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切线的斜率 k在此基础上, 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加深对导数内涵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

27、手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感知发现的能力。(2) 学生通过对圆的切线和割线联系的认识,再类比探索一般曲线的情况,完善对切线的认知,感受逼近的思想,体会相切是种局部性质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3) 结合分层的探究问题和分层练习,期望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走在教师的前面, 独立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应用新知。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学生了解近似与精确间的辨证关系 ;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2) 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

28、键处。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新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导数的定义是什么 ?求导数的三个步骤是什么?求函数y=x2 在 x=2 处的导数.定义: 函数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求导数的步骤: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29、;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平均变化率趋近于的确定常数就是该点导数)2.观察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在图形中表示什么?生: 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 PQ 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师:这就是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3.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中又表示什么呢?如图 2-1,设曲线C 是函数 y=f(x)的图象,点P(x0,y0)是曲线 C 上一点.点 Q(x0+x,y0+y)是曲线 C 上与点 P 邻近的任一点, 作割线 PQ, 当点 Q 沿着曲线 C 无限地趋近于点 P, 割线 PQ便无限

30、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 PT,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叫做曲线 C 在点 P 处的切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追问:怎样确定曲线 C 在点 P 的切线呢?因为 P 是给定的,根据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 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 PQ 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切线PT 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易知割线 PQ 的斜率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既然割线 PQ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 PT是切线,所以割线 PQ 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 PT 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由导数的定义知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由上式可知:曲线

31、 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就是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C 类学生回答第 1 题,A,B 类学生回答第 2 题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评第 3 题,然后逐步引入导数的几何意义.二、新课1、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 y=f(x)在点 x0 处的导数 f(x0)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切线的斜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口答练习:(1)如果函数 y=f(x)在已知点 x0 处的导数分别为下列情况f(x0)=1,f(x0)=1,f(x0)=-1,f(x0)=2.试求函数图像在对应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并说明切线

32、各有什么特征。(C 层学生做)(2)已知函数 y=f(x)的图象(如图 2-2),分别为以下三种情况的直线,通过观察确定函数在各点的导数.(A、B 层学生做)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2、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增减?小结:附近:瞬时,增减:变化率,即研究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也就是导数。导数的正负即对应函数的增减。作出该点处的切线,可由切线的升降趋势,得切线斜率的正负即导数的正负,就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体会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同时,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在某点附近的切线的变化情况与曲线的变化情况一样,也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都反应了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例 1

33、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有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该点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并由此解释函数的增减情况。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函数在定义域上任意点处的瞬时变化率都是 3,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 (此时任意点处的切线就是直线本身, 斜率就是变化率)3、利用导数求曲线 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例 2 求曲线 y=x2 在点 M(2,4)处的切线方程.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y|x=2=22=4.点 M(2,4)处的切线方程为 y-4=4(_2),即 4_y-4=0.由上例可归纳出求切线方程的两个步骤:(1)先求出函数 y=f(x)在点 x0 处的导数 f(x0).(2)根

34、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切线方程为 y-y0=f(x0)(_0).提问:若在点(x0,f(x0)处切线 PT 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求切线方程。 (因为这时切线平行于y 轴,而导数不存在,不能用上面方法求切线方程。根据切线定义可直接得切线方程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先由 C 类学生来回答,再由 A,B 补充.)例3已知曲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1)过 P 点的切线的斜率;(2)过 P 点的切线的方程。解:(1)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y|x=2=22=4. 在点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等于 4.(2)在点 P 处的切线方程为导数的几

35、何意义教案 即 12_3y-16=0.练习:求抛物线 y=x2+2 在点 M(2,6)处的切线方程.(答案:y=2x,y|x=2=4 切线方程为 4_y-2=0).B 类学生做题,A 类学生纠错。三、小结1.导数的几何意义.(C 组学生回答)2.利用导数求曲线 y=f(x)在点(x0, f(x0)处的切线方程的步骤.(B 组学生回答)四、布置作业1. 求抛物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2.求抛物线 y=4_2 在点 A(4,0)和点 B(2,4)处的切线的斜率,切线的方程.3. 求曲线 y=2_3 在点(-1,-1)处的切线的倾斜角-4.已知抛物线 y=x2-4 及直线 y

36、=x+2,求:(1)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坐标; (2)抛物线在交点处的切线方程;(C 组学生完成 1,2 题;B 组学生完成 1,2,3 题;A 组学生完成2,3,4 题)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变化率问题、导数的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由于新教材未设计极限,于是我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作图,自我感受整个逼近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导数的几何意义及“以直代曲”的思想。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利用函数图象直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和“利用导数 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问题”两个教学重心展开。 先回忆导数的实际意义、数值意义,由数到形,自然引出从图形的角度研究导数的几

37、何意义;然后,类比“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研究思路, 运用逼近的思想定义了曲线上某点的切线, 再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思考,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是曲线上某点处切线的斜率”。完成本节课第一阶段的内容学习后,教师点明,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在研究实际问题时,某点附近的曲线可以用过此点的切线近似代替,即“以直代曲”,从而达到“以简单的对象刻画复杂对象”的目的, 并通过两个例题的研究,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体验导数与切线斜率的关系,并感受导数应用的广泛性。 本节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 每一个发现, 总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笔演

38、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本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从学生的作业看来,效果较好。2021 中职高二职业模块数学教案模板 5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 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 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二、考纲要求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4.能用

39、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三、教学过程(一) 知识梳理:1.向量坐标的求法(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2)设 A(x1,y1),B(x2,y2),则=_| |=_(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设 =(x1,y1), =(x2,y2),则+ = - = =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设 =(x1,y1), =(x2,y2),则 _.(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考点 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例 1.已知 A(-2,4),B(3,-1),C(-3,-4).设 (1)求 3 + -3 ;(2)求满足 =m +n 的实数 m,n

40、;练:(2015 江苏,6)已知向量 =(2,1), =(1,-2),若 m +n =(9,-8)(m,nR),则 m-n 的值为.考点 2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例 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3,2), =(-1,2), =(4,1)若( +k )(2 - ),求实数 k 的值;练:(2015,四川,4)已知向量 =(1,2), =(1,0), =(3,4). 若 为实数,( + ) ,则 = ()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哪些作用?方法总结: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设a=(x1,y1),b=(x2,y2),aba=b(b0);abx1y2_2y1=0.至于使

41、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 (平行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考点 3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例 3“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点 E 是 AB 边上的动点,则 的值为; 的值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 ,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 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练:(2014,安徽,13)设 =(1,2), =(1,1), = +k .若 ,则实数 k的值等于()两非零向量 的充要条件: =0.解题心得:(1)

42、当 已 知 向 量 的 坐 标 时 , 可 利 用 坐 标 法 求 解 , 即 若a=(x1,y1),b=(x2,y2),则 ab=x1x2+y1y2.(2)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 ,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 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3)两非零向量 ab 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考点 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例 4: (2015 湖南,理 8)已知点 A,B,C 在圆 x2+y2=1 上运动,且ABBC,若点 P 的坐标为(2,0),则 的值为()A.6 B.7 C.8 D.9练:(2016,上海,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1),P 是曲线上一个动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解题心得:求向量的模的方法:(1)公式法,利用|a|= 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2)几何法,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五、课后作业(课后习题 1、2 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