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8491478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党的宗旨摘要:(一)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事关改革发展的基本宗旨,有助于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有效形成,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局面,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一、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民生,即民之生计。民生连着民心,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与和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即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

2、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改善民生事关改革发展的基本宗旨。改革发展存在着一个基本宗旨的根本性大问题。须知,我们不是为了改革发展而去改革发展,改革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发展的基本宗旨是实现公平正义,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恩格斯指出,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显然,改善民生是一个事关改革发展的基本宗旨,事关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大问题。既然改善民

3、生如此之重要,是一个带有目的性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将之体现在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当中。唯有如此,方能从大的方向上保证改革发展的整个进程得以健康、持续推进,而不至于走偏酿成方向性的、颠覆性的大问题。中国的发展一旦出现颠覆性失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二)、改善民生有助于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有效形成。现代化内生动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源于自我本体的、与现代化趋势相吻合的内在推动力量。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现代化内生动力,对于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是否能够得以健康有效的推进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而改善民生恰好能够

4、有力推动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形成。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增强消费内需拉动力量。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内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过多地依靠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现在,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口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投资拉动潜力几乎饱和。现在看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能将扩大消费内需作为主要的经济拉动力。而改善民生对消费内需的拉动至关重要。只有改善了民生,民众的购买能力才能普遍提高,而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民众还可以大幅度缓解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加消费支出。这样一来,消费内需拉动就能够得到有效提振。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增强人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职业能力。

5、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具有较高水准的科学技术能力,也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具有较高水准的基础性的制造工艺能力。不能否认,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劳动者总体上的工艺制造能力尚未形成相应的匹配。而通过改善民生,能够补足这一短板。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大力发展大规模、严格的职业教育,能够造就一支庞大、合格的技师和技术工人队伍,进而为建设一个制造业强国奠定强有力的支撑基础。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增强民众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民众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理应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现代化建设能否得以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状

6、况能否得到应有改善,取决于民众具体的受益状况。只有通过改善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使现代化建设成为人民的共同事业,使全体人民认同现代化建设并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否则,如果大多数民众长期没有从现代化建设当中获益,就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一种疏远和冷漠的态度,进而使现代化建设缺乏有效动力而步履艰难,难以成功。(三)、改善民生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状况,由于人们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多,由于社会焦虑的弥漫等因素,我国社会转型期成为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凸显期。这些社会矛盾不仅种类多、相互交织在一

7、起,而且未来的生长空间较大。凡此种种,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大局形成了巨大压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果应对不当,中国改革发展的全局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遭受严重挫折。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但从其根源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来自民生问题。近年来的一些大型调查显示,中国民众最为关切的前几位问题,主要都是民生方面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公共卫生以及住房等问题。显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属于民生型的社会矛盾。所以,一旦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状况,将这些民众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就能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确

8、保社会的安全局面。相反,民生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应有改善,那么,不仅现有的社会矛盾会加重,而且原本是民生型的社会矛盾有可能向别的领域如政治领域、民族领域以及宗教领域等蔓延,从而引发更多、更严重的社会矛盾。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现阶段,我们必须将改善民生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看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四)、改善民生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民生问题事关人心向背,事关我们党的前途命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根本上看,我们党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人民的利

9、益而执政,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利益高度契合、相互增进。我们党前途命运如何,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得不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那就意味着我们党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执政基础,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失去执政地位,被人民抛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例子说明,执政党一旦长期脱离了人民,忽视了人民的利

10、益关切,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进而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中国现阶段,民众最大的利益关切和期待就是改善民生。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其关键取决于民生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民生问题一旦得到应有的改善,人民就会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会得到大幅度的巩固。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

11、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

12、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结语:改善民生与大会的主题相契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