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8490392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课件 岳麓版(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单元拔高两大热考命题主线十大全新押题视角单元针对练两大热考命题主线 知识知识主线主线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主线一1.成功的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2)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于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探索中的失误(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1958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

2、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19661976年,经历“文化大革命”。 真题真题优练优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材料二(摘自2013年重庆高考)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704317387537

3、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47457(1)材料一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新思路)答案答案“高产卫星”折射出“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2)材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原题)答案 1957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是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而说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3)出现材料一、二所反映问题的启示是什么?(新思路)答案答案 经济建设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与产量,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

4、比例结构,协调发展。 总结提升总结提升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的原因、后果及经验教训1.失误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2)主观原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2.后果(1)“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

5、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受挫伤。(2)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3)“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3.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知识知识主线主线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一主线二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6、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

7、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真题优真题优练练2.(2015重庆高考)1981年中共

8、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A.B.C.D. 解析答案3.(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解析答案 总结总结提升提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作用积极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9、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消极权力高度集中,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易导致经济危机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返回十大全新押题视角考向考向1社会热点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345678910解析答案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

10、包责任制B.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考向考向2史学方法史学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12345678910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重庆史事史事解读A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12345678910解析答案B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C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

11、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的威胁,是迁都重庆的主要因素。D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考向考向3易错易混易错易混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2345678910解析答案1“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向考向4史学方法史学方法图片史料的价值图片史料的价值2345678910解析答案1下图是20世

12、纪80年代初期成都晚报上刊登的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可以研究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革新产品的产销经营方式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A.B.C.D.考向考向5主流意识主流意识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345678910解析答案1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考向考向6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

13、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2345678910解析答案1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考向考向7近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2345678910解析答案11950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0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百分比(%)195055196616911.21960662071307319.

14、7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D.民主政治的发展考向考向8重要概念重要概念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2345678910解析答案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B.它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C.它是由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合并而成D.它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考向考向9主干知识主干知识20世纪世纪50年代至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345678910阅读“195619

15、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1分类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工业固定资产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1956年100%100%100%100%100%100%100%1966年约200%194.4%近180%300%124%111%161.7%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解析答案考向考向10多元史观多元史观中西文明的发展中西文明的发展2345678910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

16、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1材料二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

17、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23456789101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23456789101(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 23456789101解析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相关信息可知所用史观是“欧洲中心论”或“西欧中心史观”;第二小问,结合历史辩证唯物主义

18、观点,可知作者的观点过于强调欧洲文明的作用,带有片面性,分析欧洲文明时应该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不应忽视其他地区文明的意义和作用。答案史观:“欧洲中心论”或“西欧中心史观”。看待:作者的认识片面地夸大了欧洲文明的作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欧洲文明的作用。既要看到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不应该否定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解析答案(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影响。 23456789101解析从材料二可知,研究方法是全球史观,结合抗日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析

19、答案(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国内、国际背景,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 23456789101解析答案(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全球史观的含义。解析综合三则材料归纳全球史观的含义,注意概括出关键词“一个整体”“打破民族和区域的限制”“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往”。答案含义: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打破民族和区域的限制看待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往。23456789101返回解析答案单元针对练一、选择题1.(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

20、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2.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3.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

21、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4.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这表明一些共产党人()A.主张彻底变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B.决定走社会主义市

22、场经济的道路C.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D.初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5.以下是一位同学根据现代中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制作的数轴(见图),其中CD段出现变化的原因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开展C.“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实施D.土地改革的完成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6.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23、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A.农村率先改革,城市改革处于试点期B.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束缚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8.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在经济体制

24、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A.B.C.D.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9.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米价衔接数据图,分析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科技兴农成效显著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10.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B.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C.探讨中国经济

25、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D.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11.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12.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年1月24日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

26、的制定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二、非选择题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2345678910111213141材料二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23456789101112

27、13141年份1957196019621965钢产量53518666671223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345678910111213141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28、。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解析 关键是要细致观察解读材料中的数据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 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2345678910111213141解

29、析答案解析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概括即可。答案历史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14.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

30、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2345678910111213141材料二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2345

31、678910111213141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2345678910111213141(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2345678910111213141解析答案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