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848974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5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专题《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精品】中考化学解题宝典专题专题 3232 实验错误分析实验错误分析知识要点知识要点常见的实验错误1.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对试管均匀加热;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2.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溶剂的 1/3;试管倾斜 45;试管口不向人;3.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物质放左盘砝码放右盘;4.实验尾气必须吸收掉,不能排放到直接大气中.5.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典型例题典型例题【例例 1】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述实验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溶液中含有 S042-甲同学的方案:未知液加足量稀 HCl

2、无沉淀,再加足量稀 BaCl2 白色沉淀乙同学的方案:未知液加足量稀 BaCl2 白色沉淀 ,再加足量稀 HCl 沉淀不溶解试评价甲、乙两同学的方案是否严谨,并分别说明理由._解析解析:由于 AgCl 和 BaSO4 都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入氯化钡即可能生成氯化银沉淀,也可能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乙同学的方案不严密;甲同学的方案既能验证溶液中无 Ag+,又可验证溶液中含有 S042-,所以说甲的方案比较严密;答案答案:乙的方案不严密,因为加 BaCl2 产生的白色沉淀可以是 BaS04 也可能是 AgCl,故溶液中可能有 S042-,也可能有 Ag+.甲的方案严密,因为先加 HCl 无沉淀生

3、成,证明原溶液中无 Ag+,后加 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只能是 BaSO4,可证明原溶液中有 SO42-.点拨点拨:氯化银沉淀和硫酸钡沉淀都不溶于强酸,因此检验时必须排除另一种离子的干扰;【例例 2】2】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并把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进行分离回收,用回收的氯化钾固体配置 1000g 5.25%氯化钾溶液,用于浇花.以下是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加足量稀 BaCl2加足量稀 BaCl2加足量稀 BaCl22 图 5-21第一步: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图 5-21 所示第二步:分离剩余固体,其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 .第三步:利用回收的氯化

4、钾固体配制 1000g 5.25%氯化钾溶液.全过程如图 5-22 所示:根据上述设计回答:(1)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2)指出第一步设计(图1)中的两处错误:_;_.(3)溶解、过滤、蒸发时都需用到的仪器是_(填序号);A酒精灯 B烧杯 C玻璃棒 D漏斗 E、量筒用酒精灯加热滤液,进行蒸发操作,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4)如果配制的氯化钾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小于 5.25% ,误差的原因有多种,因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操作不当引起的原因有:托盘天平未调零;砝码和药品放反了;_;_(托盘天平和量筒各回答一问).解析解析:(1)由题意可知,氯化钾受热分解成氯化钾和

5、氧气,所以可写化学方程式;(2)由图可知,氯酸钾分解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导气管进入试管内的长度太长,以 1-2cm 为宜;(3)溶解时玻璃棒用于搅拌加速溶解,过滤时玻璃棒用于导流,蒸发时玻璃棒用于搅拌防溶液溅出,所以选 C;(4)托盘一边放纸一边未放,量筒读数时仰视都会造成氯化钾的质量分数偏小答案答案:(1)2KClO32KCl+3O2(2)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进入试管内的导气管太长.(3) C 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3 (4)称量时左盘放纸右边不放;量取水读数时仰视点拨点拨:天平称量物品常见的错误有:物品和砝码放错盘,物品未垫纸,一边放纸一边未放,天平未调零;【例例 3】3】某校兴趣小

6、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浴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 A、B、C.取 A、B、C 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用 pH 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 A.B.C 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 pH 分别为5.4、6. 3、6. 0.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

7、,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2)在第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_ 应相同.(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在第步实验中, 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 左右.(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解析解析:(1)由题意可知,茶叶是碱性食品,所以 pH 值不可能小于7,故步骤错误;(2)水的体积或质量也应相同,所以应包括在相同的条件里;(3)为判断出茶叶与脂肪质量变化是否有关,应设立对照实验;由

8、于人的体温大约是37C,所以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4)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容易和酸反应,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茶水呈酸性;答案答案:(1) (2)水的质量或体积 (3)要设置对照实验,37 (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点拨点拨:判断一种物质与某种实验现象有关,应设立对照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例例 4】4】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多种途径可制取氧气.A.加热氧化汞 B.分离空气 C.加热分解 KClO3D.加热分解 KMnO4 E.分解 H2O2 F. (1)请你在 F 处再写出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4 (2)请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

9、)若用右图装置加热 KMnO4制取氧气,指出装置中的三处错误: 、 、 .实验完毕,停止加热前应该先 ,再 .图 5-14解析解析:(1)电解水也是生成氧气的常用方法,故可电解水制氧;(2)氯酸钾加热可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分解成锰酸钾和氧气;H2O2 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分解成水和氧气;任写一个即可;(3)实验错误有:导气管伸入试管过长,试管口不应向上倾斜,试管口没有塞棉花等;为防止倒吸,应先撤导管,再移走酒精灯;答案答案:(1)电解水(或电解 H2O) (2)2KClO3 2KCl + 3O2 (或 2KMnO4 K2MnO4 + MnO2+ O2 或 2H2O2 2H

10、2O + O2 ) (3)导气管插入试管太长 试管口向上倾斜 试管口没有棉花(答案不分顺序,合理表述都给分) 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移走酒精灯(合理表述都给分)点拨点拨:加热固体分解反应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为避免倒吸造成加热试管爆裂,应先撤导管再移走酒精灯;【例例 5】5】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 C、H 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 18 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

11、)装置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 E 中的现象是 ,装置 F 的作用是 5 (4)若装置 C 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 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 D 增重 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 CxHy,则装置 C 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 x、y 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 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 ( 填“偏小” 、 “ 偏大”或“无影响” )解析解析:(1)由图可知,装置 B 中进气管应伸入液面内才能达到干燥效果;(2)H2O2 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氧气和水,可写化学方

12、程式;(3)装置 E 中 CO2 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实验现象是溶液变浑浊,装置 F 碱石灰的作用是干燥并吸收 CO2;(4)由图可知,装置 D 的作用是吸收塑料燃烧生成的 H2O,所以生成的 H2O 的质量为 7.2g;塑料中氢元素全部变成 H2O,所以氢元素的质量为 7.22/18=0.8g;一个碳原子燃烧需要 2 个氧原子,2 个氢原子燃烧需要 1 个氧原子,可写化学方程式;(5)若不经过浓硫酸的干燥作用,会使装置 D 中的质量变化量偏大,从而导致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偏大答案答案:(1) 装置 B 中进气管应伸入液面内 (2)2H2O2 = 2H2O+O2 (3)澄清石灰水变

13、浑浊 干燥作用(或除去水蒸气) (4) 0.8 CxHy+ (4x+y)/4O2=xCO2 +y/2H2O(其它合理答案也可)(5)偏大点拨点拨:一个碳原子燃烧需要消耗 2 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燃烧需要消耗一个氧原子,可按比例进行计算;【例例 6】6】某兴趣小组同学将 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2)为探究 CO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 A、B 实验,验证 CO2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 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 中气球胀大.6 图5-35王强认为

14、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向 B 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也证明 CO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填代号),理由是 .解析解析:(1)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是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故可写出化学方程式;(2)由图可知,A 和 B 中的 CO2与氢氧化钠反应都降低了容器内气压,使得 A 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 中气球内气体膨胀,这就是实验的共同原理;由于瓶中的 CO2溶于水也可以降低容器内的气压,所以实验不严谨

15、;只有进行对比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应将实验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进行对比实验;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检验碳酸盐的方法用加入盐酸,可观察到有气泡冒出;A 实验中无法控制反应进程,气压突降容易使试管破裂,又因氢氧化钠容易具有腐蚀性,所以有安全隐患;答案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氢氧化钠溶液与 CO2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或加氯化钙溶液 有沉淀生成) A 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点拨点拨:CO2溶于水也会降低容器内气压,所以不一定是 CO2溶于氢

16、氧化钠溶液;【例例 7】7】以前,人们将石灰石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 K2CO3)在水中混合,再取上层澄清液漂洗织物.兴趣小组按照上述的操作步骤得到澄清液并对澄清液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进行探究,请你利用必需实验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探究过程:限选试剂:Ba(NO3)2溶液、Na2CO3溶液、NaCl 溶液、Ba(OH)2溶液、酚酞试液7 提出猜想含有 KOH 和 Ca(OH)2;含有 KOH、K2CO3和 Ca(OH)2;含有 ;含有 KOH 和 K2CO3;查阅资料K 和 Na 都是活泼金属,它们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似;K2CO3溶液呈碱性.设计与实验(1)甲同学要证明猜想中的 Ca(O

17、H)2是否存在,选取的试剂是 .(2)请你设计方案,实验证明猜想,并将相关内容填在下表中(不一定填满,也可以补充).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1 步骤2 交流与讨论 大家认为猜想肯定不正确,其原因是 .解析解析:提出猜想分析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要分别考虑每一种反应物剩余的可能性,由题意可知,猜想中应包括正好完全反应的情况,所以猜想应为只含有 KOH;设计与实验(1)在限定试剂中,能够验证氢氧化钙的试剂是 Na2CO3溶液,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2)由于 KOH 和碳酸钾都呈碱性,所以应先验证碳酸钾,再除掉碳酸钾,验证溶液的碱性,从而判断 KOH 的存在;由于氢氧化钡自

18、身呈碱性,所以不能使用,只能用硝酸钡来检验碳酸钾,再使用酚酞试液检验溶液的碱性.交流与讨论由于氢氧化钙与碳酸钾不能共存,所以猜想肯定不正确;答案答案:提出猜想KOH 实验验证(1)碳酸钠溶液 (2)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1:取少量澄清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足量 Ba(NO3)2溶液若溶液变浑浊,则原澄清液含有 K2CO3;若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不正确;步骤2:将步骤1的溶液静置,然后取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色,则原澄清液含有 K2CO3,结合步骤1中的,推断猜想正确;若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不正确; 交流与讨论因为 K2CO3与 Ca(OH)2混合会发生反应,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

19、一处溶液中点拨点拨:由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碳酸钠(碳酸钾)都呈碱性,验证它们是否存在时,应先通过氯化钙验证碳8 酸钠(碳酸钾),同时除掉碳酸钠(碳酸钾),再验证溶液的碱性,从而判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存在;由于氢氧化钙也呈碱性,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钙验证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液;9 本节强化练习本节强化练习1 1、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图 5-48(1)A 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 ;(2)B 实验中的错误是 ;(3) C 实验中的错误是 ,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g.1 1、解析、解析:(1)铁在氧气中燃烧有熔化物滴落,为避免炸裂瓶底,所以应预先装少量水;(2)由于盐酸易挥

20、发,所以 B 实验中长颈漏斗管口应该伸到液面下;(3)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物质应放在左盘中,砝码应放在右盘中;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由于放错,根据图示,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10+5-3=12g;答案答案:(1)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2)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到液面下(3)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 122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吉 C、H 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图5-21图中字母 A 至

21、G 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发生装置 A 制取的氧气中混有 CO2和水蒸气,为使 D 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 C 中盛放的10 试剂应该是 ;(2)E、F 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 理由是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 G 装置的作用是 .2 2、解析、解析:(1)由图可知,制取氧气应先用氢氧化钠除去 CO2气体,再用浓硫酸除出水分,这样氧气比较纯净;因此装置 C 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浓硫酸;(2)塑料燃烧后生成 CO2和水蒸气,应先除去水蒸气,再吸收 CO2,所以 E、F 装置的顺序有误;(3

22、) 用碱石灰可吸收多余的 CO2气体,同时防止空气中的 CO2进入装置;答案答案:(1)浓硫酸 (2)对调装置 E、F 的位置 水蒸气的吸收应在通溶液之前(或“若按原装置,前者会把水蒸气带给后者”) (3)防止空气中的 CO,进入吸收装置(或“保护装置”).3 3、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 CO 又有 C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X k b 1. co m图 5-39(1)按上面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B 装置中 NaOH 浓溶液的作用是 ;(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 ;(

23、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 (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 CO 又有 CO2;(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 3 3、解析、解析:(1)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由图可知,混合气体先用石灰水检验 CO2 存在,再用氢氧化钠吸收 CO2,接着再用石灰水检验 CO2 是否除尽;浓硫酸用来除去水汽;所以 B 装置中用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除去 CO2;(3)先通空气是为了把试管中的空气排除掉防止发生爆炸;(4)若装置 A 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混合气体中有 CO2;若装置 E 中的黑色粉末变成银白色,则证明混合气11 体中有 CO;(5)由于没有尾气吸收装置,所以不

24、环保;答案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排净试管中的空气以防止爆炸事故 (4)A 中出现浑浊,D 中黑色粉末变为银白色(5)没有尾气处理(吸收)装置4 4、小明在家中探究食用白醋的性质,选用了家庭生活中的下列常见物品:200ml 的软透明塑料瓶、食品干燥剂、白醋、鸡蛋壳、紫罗兰花、锈铁钉、蒸馏水、纯碱、玻璃小杯 .【问 题】 白醋是否具有酸类的性质?【查阅资料 】 (1)白醋为无色透明液体 ,其主要成分是醋酸 ,化学式可表示为HAc, Ac代表醋酸根 ;(2)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3)紫罗兰花遇酸变为红色;(4)醋酸盐中除银盐和汞盐外都易溶解于

25、水.【探究与验证】(请你帮助填写表中空白)实验序号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一将白醋滴在紫罗兰花上紫罗兰花变红白醋的 pH 7二将锈铁钉放在小玻璃杯中,加入白醋刚开始时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1.白醋能与铁锈反应2. 三向软塑料瓶中加入10ml白醋,将瓶捏扁,加入约5g 鸡蛋壳,拧紧瓶盖瓶中有气泡冒出,扁塑料瓶逐渐膨胀白醋能与碳酸钙反应放出 CO2四向白醋中加入纯碱白醋中有气泡冒出白醋能与碱反应 【反思与评价】(1)小明将干燥剂袋口打开一段时间后,袋中的白色颗粒粘在了一起,请写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上面“实验结论”中,错误的是(填实验序号) .(3)上述实

26、验三的现象还不足以得出表中所述的相应结论,为此还需要补充相应的实验,写出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解析、解析:【探究与验证】一 由题意可知,紫罗兰花遇酸变为红色,根据实验现象,白醋的 pH7;12 二 白醋中放入锈铁钉,铁锈先与醋酸发生反应,等铁锈反应完毕后,单质铁与醋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实验现象为铁锈慢慢消失,溶液变为浅黄色,最后生成气泡;同时说明白醋也能与铁发生反应;【反思与评价】(1)氧化钙在空气中遇到水分会逐渐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粘结在一起;方程式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2)纯碱是盐,不是碱,所以实验四结论错误;(3)生成的气泡无法判定是 CO2,所以应通过石

27、灰水检验 CO2气体;答案答案:实验序号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一 二铁锈慢慢消失,溶液变为浅黄色白醋能与铁反应(1)CaO+H2O = Ca(OH)2 (2)四 (3)CO2+Ca(OH)2=CaCO3+H2O5 5、下列 A F 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1)A 实验试管 2 中产生的气体是 ,试管 1 和 2 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C 实验中烧杯的作用是 .(3)D 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下列操作不妥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选用教室内的空气(4)若用 E 装置除去 O2中的水蒸气,该液体试剂为 ;医院还用此装置来观察给病人

28、输氧情况,导管 (填“a”或“b”) 应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足量红磷F、确认 CO2与 NaOH发生化学反应B、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水C、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酚酞试液浓氨水A、电解水E、洗气瓶ab13 (5)F 实验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先 ,后 .写出导致气球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6)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填字母).5 5、解析、解析:(1)A 实验中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所以试管 2 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由水电解的方程式可知,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2)由图可知,烧杯的作用是与烧杯进行对比实验;(3)由图可知,红磷燃烧后倒流进集气瓶的液体

29、约占集气瓶体积的 1/5,所以可推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由于教室中的空气含有较多的 CO2,所以选;(4)常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所以 E 装置中试剂为浓硫酸;由于氧气密度比水小,所以连接吸氧气的塑胶管的管口是 b 管口;(5)F 实验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CO2 被吸收生成碳酸钠,所以气球膨胀;当滴入盐酸溶液时,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又生成 CO2,所以气球变小;因此气球先变大,再变小;(6)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为防止液滴飞溅,必须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所以实验 B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答案答案: (1)氢气(H2), 1:2 (2)作对比或对比实验 ;(3)1/5 ; (4)浓硫酸, b (5

30、)变大(鼓起、膨胀),变小(缩小,变瘪)CO2 + 2NaOH = Na2CO3 + H2O,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B6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 A 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 B 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写出 A、B 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丙进行了图 C 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

31、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 a 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14 图5-42(3)实验结论: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4)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 .因此,如果 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6 6、解析、解析:(2)由化学性质可知,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CO2和水,可写化学方程式;由于铜丝在高温下

32、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增加 a 端的质量,所以随着a 端铜丝逐渐变黑,玻璃棒 a 端逐渐下沉(4)甲的结论正确,微观解释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只是结合发生改变,所以质量不变;(5)由于乙同学的实验中生成的 CO2气体逸出,加上盐酸容易挥发,丙同学的实验中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这些都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答案答案:(2)BaCl2Na2SO4BaSO4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a 端上铜丝变黑 玻璃棒 a 端下沉 (4)甲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5)B 实验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C 实验 a 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 有气体参与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有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