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疾病课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48647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0.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脑疾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颅脑疾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颅脑疾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颅脑疾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颅脑疾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脑疾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脑疾病课件(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n n第一节 脑n n四、疾病诊断n n(一)脑肿瘤n n(二)脑外伤n n(三)脑血管疾病颅脑疾病四、疾病诊断n n脑肿瘤n n以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常见;n n检查目的在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数目和性质;n n临床:癫痫、偏瘫、头痛及高颅压体征;颅脑疾病n n1.星形细胞瘤 n n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全部脑肿瘤4050n n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n n肿瘤分为四级n n病理按组织分为6种类型,颅脑疾病n n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级n n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级n n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级n n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2、 级n n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级n n胶质母细胞瘤 级n n、级肿瘤分化良好,呈良性;边缘较清楚n n-级 分化不良,呈浸润生长,轮廓不清,易发生坏死,囊变出血。颅脑疾病n n影像学表现n nCT检查:n n级肿瘤:呈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无或轻度强化。n n -级肿瘤:呈高、低或混杂密度,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边缘不规则,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明显, n n增强:多呈不规则环形结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可见强化壁结节。 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MRI检查:n n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n n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n n增强:囊壁及壁结节强化明显颅脑疾病颅脑疾病

3、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2.脑膜瘤n n多见于中年女性,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属于脑外肿瘤,与硬脑膜相连。n n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凸面。多由脑膜中A供血,血供丰富常有钙化。n n组织学分为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型血管瘤型等。颅脑疾病n n影像学表现n nCT检查:n n平扫:呈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边界清晰,常见斑点状钙化,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圆形,周围水肿轻,静脉或静脉窦受压可出现中重度水肿;侵犯相邻颅板引起增生或破坏。n n增强:明显均匀强化。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MRI: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n n T2WI呈等或高信号n n 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强化

4、称为“脑膜尾征”n n诊断、鉴别诊断n n 不典型需与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3.垂体瘤n n 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有完整包膜。可发生坏囊变,偶钙化。n n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n n病灶小于1cm为垂体微腺瘤颅脑疾病n n影像学表现n n1.CT检查:蝶鞍扩大,向上生长可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n n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n n 增强:实质均一强化n n 囊性呈环状强化。颅脑疾病n n微腺瘤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n n间接征象:n n垂体高度8mm,n n垂体上缘隆突n n垂

5、体柄偏移,n n鞍底下陷,n nMR:显示垂体微腺瘤优于CT。n nT1WI: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4.听神经瘤n n成人常见的颅后窝肿瘤,起源于听神经鞘膜,n n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包膜完整,常有出血、坏死、囊变颅脑疾病n n【影像】n n颅骨平片: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临近骨质破坏。n nCT:桥小脑角区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为等、低或高密度。n n增强后,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肿瘤密度迅速升高达到最大。n n骨窗见内耳道呈锥形扩大。n nMRI:可见起源;增强可显示3mm肿瘤

6、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5.颅咽管瘤n n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n n儿童多见n n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 颅脑疾病n n【影像表现】n nX线:鞍区钙化;蝶鞍异常(床突消失、扩大);高颅压等。n nCT:鞍上池内见类圆形肿物,压迫视神经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肿瘤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分与囊壁出现钙化。囊壁壳形钙化为特征性表现n n增强示,肿瘤实性部分可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囊壁可出现环状强化。n n一般无脑水肿,室间孔阻塞出现脑积水。颅脑疾病颅咽管瘤颅脑疾病颅咽管瘤(C

7、T)颅脑疾病n nMRI:n nT1WI可见呈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n nT2WI以高信号多见。n n静脉注射GD-DTPA后,在T1W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呈壳状增强。颅脑疾病颅咽管瘤(MRI)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6.转移瘤n n多发生于中老年,顶枕区常见。65%为多发,原发灶可为肺癌,乳癌,前列腺癌,肾癌,绒癌,经血行转移而来。n n 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颅脑疾病n n影像学表现n n CT: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较大,呈等或低密度,出血时密度增高,占位效应,周围水肿明显。表现为“小瘤体大水肿”n n增强:均一或环状强化,可混合出现n nMRI

8、:呈长T1长T2信号,n n 瘤内出血则呈短T1长T2信号。n n增强扫描对小转移灶更敏感颅脑疾病脑转移瘤颅脑疾病脑转移瘤颅脑疾病脑转移瘤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脑外伤n n由于颅脑受到外伤时,受力方式或受力大小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n n发病率占全身外伤的1020n n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具有很高的价值;n n包括有脑挫裂伤、脑内及脑外出血(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疾病n n1.脑挫裂伤n n属于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其意识障碍重于脑震荡,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n n脑挫伤:脑内散在的出血灶,静脉瘀血,脑肿胀。如伴有脑膜或血管断裂,为脑裂伤。二者合并发生为脑挫

9、裂伤。n nCT: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形成广泛脑水肿或脑内血肿。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MRI表现:n n脑水肿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n n脑血肿 n n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n n随时间延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2.脑内血肿n n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额、颞叶,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的脑表面,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n nCT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影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3.硬膜外血肿n n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

10、间。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血肿常见于颞顶和额顶部。脑膜血管损伤,血液积聚在硬膜外间隙。n nCT: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影,CT值40-100HU,多伴骨折,不跨越颅缝。可有占位效应,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颅内积气。颅脑疾病n nMRI:血肿呈梭形。n n血肿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血肿内缘可见低信号强度的硬膜,T2WI呈低信号;n n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呈高信号。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脑挫伤、急性硬膜外血肿颅脑疾病n n4.硬膜下血肿n n多由桥V或V窦损伤出血所致,沿脑表面广泛分布,可跨越颅缝。n n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根据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

11、慢性硬膜下血肿 n n【临床】n n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程短,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数为持续昏迷,且进行性加重。颅脑疾病n nCT:n n急性: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成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脑挫裂,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n n亚急性或慢性血肿:n n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影,CT上等密度影n nMRI:急性期T2WI呈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亚急性期T1WI、T2WI呈高信号。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5.蛛网膜下腔出血n n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隙所致。n n【临床】n n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12、n n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颅脑疾病n nCT:脑室,脑池、脑裂、脑沟内铸形状高密度影。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MR仍可发现高信号。n nMRI:n n急性期:T1WI呈比脑脊液稍高信号,T2WI呈比脑脊液稍低信号。n n亚急性期:蛛网膜下隙出血局灶性短T1信号影。n n慢性期:T2WI出现低信号影。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脑血管疾病n n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血管畸形。n n1.脑出血n n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并发症,其他为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或脑肿瘤也可发生出血,以高血压脑出血多见。n n好发部位: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且易破入脑室。颅

13、脑疾病n n血肿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各期时间长短与血肿大小和年龄有关。n n影像学表现n n CT检查:n n急性期(3天):边界清楚高密度影,CT值60-80HU,呈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见宽窄不一低密度水肿带,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见脑室内积血。颅脑疾病n n吸收期(37天):血肿密度降低,血肿缩小,边缘模糊,水肿带增宽,小血肿可完全吸收。n n囊变期:2月以后形成软化灶n n血肿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密度接近脑脊液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脑出血吸收颅脑疾病n n MR:急性期 T1WI呈等信号n n T2WI呈稍

14、低信号n n亚急性及慢性期:n nT1WI及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为含铁血黄素沉积。n n软化灶形成 T1WI呈低信号n n T2WI呈高信号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2.脑梗死n n由于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坏死。n n原因: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动脉炎、血管性病变; 脑栓塞:血栓、空气、脂肪 低血压和凝血状态n n病理:分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缺血性梗死n n CT:低密度影,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多呈扇形,基底贴近硬膜,有占位效应。n n23周出现“模糊效应”,即病灶为等密度,而不能分辨;n n增强:脑回

15、状强化。n n后期 坏死组织形成囊腔,边界清晰低密度灶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出血性梗死n n 梗死一周以上发生,在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明显。颅脑疾病颅脑疾病n n腔隙性梗死n n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n n主要原因为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n n【临床】可有轻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病灶直径1.5cm。n n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n nCT:边缘模糊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应,可多发。4周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颅脑疾病n nMRIn n对脑梗死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后1小时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弥散成像可显示。n n6小时后可出现长T1长T2信号影。颅脑疾病颅脑疾病颅脑疾病大面积脑梗死颅脑疾病颅脑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