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讲:儒之仁汇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8480711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讲:儒之仁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3讲:儒之仁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3讲:儒之仁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3讲:儒之仁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3讲:儒之仁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讲:儒之仁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讲:儒之仁汇编(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劉更生劉更生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4v2014年年10月月13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体学习v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

2、刑辅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

3、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积极总结。礼德儒家主法刑法家辅v儒学是以德化为中心的关于礼、乐、文教的学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是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儒学儒家v儒,说文人部:“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v需,章太炎说是儒的本字。为求雨的巫师。v儒是起源于殷周时期操持礼仪的巫祝史宗一类文化人。一、儒家之前的一、儒家之前的“儒儒”v(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建立之前,有“儒”,这是儒家的源头。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者,诸侯有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v论语中说:“女

4、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说明在孔子儒家学派建立以前,就已经有“儒”。马王堆帛书易传引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v儒是士的一种,是“以礼乐知识为贵族富人相礼的士”。v但儒不同于一般的士,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新士,儒凭借所掌握的礼乐知识替贵族富人相礼为生。墨子早年曾“学儒之业”。v孔子是将“儒”提升的关键人物。v孔子:“吾求其德而已。”邢昺:“儒者,柔也。能以德柔服人也。”法言:“通天地人曰儒。”v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后的“儒”和以前的“儒”有何不同?v一是注重礼人间秩序:从家族社会国家v二是知识层次上的变化:仁学v三是人生观上的变化:把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治国安民的抱负、理想联系起来。 修身齐

5、家治国平天下v家国v礼法秩序从家、家族扩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从家、家族扩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有秩序社会,必须有秩序男女有别上下有序男女有别上下有序二、儒家的共性二、儒家的共性v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学的创始人。其后,不同时代,有众多儒家出现,儒学也出现众多的学派。v七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诗经诗经尚书尚书礼记礼记周易周易春秋春秋归纳起来,儒家有下面一些共性:(1)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2)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五经”、“四书”(3)提倡礼教,

6、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大学大学中庸中庸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十十三三经经v(4)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归规范。“三纲五常”v(5)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内圣外王”。v(6)助人君明教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隐遁。儒生、儒将、儒医、儒商、三纲:三纲:君为臣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五常:仁义义礼礼智智信信 三、儒家的学术传统三、儒家的学术传统v儒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一个特点,是解释和阐发其所尊奉的经典即“四书”、“五经”经学。v儒学以解释其尊奉的经书为任务,这种传统始于孔子。孔子编纂诗、书、礼、乐

7、、易,晚年又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从而为儒学创建了基础。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和孔子学说为己任的。v后代儒家学者,也都是以阐发儒家经书为宗旨,以解释经书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一部儒学史,就是一部经学史。v儒家的共同特点是阐发儒家经义,但由于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又分化为不同的甚至截然对立的学派。先秦儒学分为八派,而影响最大的是荀、孟两派。汉代经学分为古今文两派。宋代儒学被称为新儒家,更是学派林立。清代,儒学内部又有汉宋之争。四、儒学的特质v就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孔孟只是开创者,后来的儒家著述,无论就其思想深度和广度来说,都超出了孔孟。所以,探讨儒家思想特质,离不开孔孟,又不能局

8、限于孔孟。v儒家佛道 现实主义避世主义v具体说来,儒家的思想特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儒家的人生观v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不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此种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如关于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认为应该致力于生人的事,不必追问死后的事情。v此后荀子将其发展为无神论,认为祭天和祀祖只是教化百姓和文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并无神秘的意义,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天伦)v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9、以天下为己任”是儒家及其信奉者的共同目标。2、儒家的道德观v儒家学派都倡导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儒家学者,又都是伦理学家,其著述皆谈道德问题。(1)在儒家看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道德。v告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v告子说的是人的本能。而孟子则认为:v“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2)就维持生产和生活来说,德教贵于刑罚或法律的制裁。v“德教行而民康乐”,“法令极而民哀戚”(大戴礼记礼察)v以上两点,被后来儒家学者所发扬。v消极因素:汉朝的儒家学者将先秦儒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

10、阐发为“三纲五常”的教条,到了宋代,程颐则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v积极因素:如孔孟的“杀身以成仁”和“舍生取义”,历代儒学所阐发的公私之辨,修身为本说,又培育了一大批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3、儒家的社会观v儒学各派都把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儒学总是置家、国、天下的利益为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v个人作为群体之中的一员,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各尽其职,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群体中应有等级差别,“正名分”,这种群体观也始于孔子。儒家是宗教吗?v宗教有广义、狭义之分。宗教有广义、狭义之分。v广义:指对终极问题的信仰投身和探讨。广义:指对终极问题的信仰投身和

11、探讨。v狭义(典型):有创始人、教会、教义、体狭义(典型):有创始人、教会、教义、体制制v儒家不只是一种哲学学说,它还有信仰。儒家不只是一种哲学学说,它还有信仰。(一)先秦儒学v儒学在先秦时期开始创立,其主要学说也是在先秦时期奠定,所以这个时期的儒学思想和理论不仅对后世儒学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就是儒家学说最基本的核心内容。v先秦儒学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儒学简史儒学简史孔子1、孔子的人生及其文化启示v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为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v在政治上,他是个悲剧人物,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执着精神,

12、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去为理想而奋斗,这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v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v第一,整理文献,传之后世。v第二,教书育人,培养人才。v第三,编纂春秋,褒贬是非。v第四,把观览山水与陶冶人生性情联系起来2、孔子的学说仁、礼v关于孔子学说的核心问题,有不同看法。v有的说是“礼”,有的说是“仁”。具体说来,孔子学说有如下内容:(1)仁者爱人v“仁者爱人”的含义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与“敬神”相对,二是与墨家的博爱有区别。它区不同于前代,也区别于同时代。v“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v“仁”的内涵:v第一,从血缘关系上看,孝是仁的根本。v“其

13、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v“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v第二,从人我关系看,宽容忠恕是为人之道。即以诚待人,推己及人。v“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里仁v“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v“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v从忠的方面说,就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从恕的方面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推广到宇宙万物。v“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4、v“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v第三,从个体修养看,具体品行表现:恭、信、宽、敏、惠;刚、毅、木、讷。v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庄重)、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阳货)v刚、毅、木、讷近仁。(子路)v总之,仁是一种内在的、纯真美好的、真挚的情感,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所以说“好仁者,无以上之”(里仁)。(2)礼之用,和为贵。v“礼”首先是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v孔子关于礼的言论相当多,他是维护周礼的。但是,他所说的

15、礼,与西周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古代思想的改造:v其一,西周“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了这一传统,主张“齐之以礼”;v其二,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敬鬼神的色彩淡化了。v在孔子看来,礼的政治作用是:v第一,能够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关系;v“君使臣以礼”v第二,礼也是个人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手段。v“克己复礼为仁”v“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3)孔子的政治观。v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v第一,孔子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政治。v“政者,正也。子帅之以正,孰敢不正?”(论语)v“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v“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

16、能正其身,如正人何?”vv第二,以德为治之本。v孔子之道,既以仁为本,其政治,又为德治主义。v论语为政言:v“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v“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v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其生卒年无详考,约生于公元前372年,约卒于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曾游说于各国。他的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当政者采纳。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埋头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在古代被誉为“亚圣”。1、性善说(人性论)v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v四德仁、义、礼、信v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v

17、值得注意的是,与孔子伦理思想相比,孟子将仁义并称,明显提高了义的重要性;他又明确地把礼作为“节文”,即“仁义”的形式,而不再像孔子那样讲“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这些论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潮流。v孟子讲的心与性,是指善心和善性。尽心、知性是保持和发展善心、善性。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人心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叫良知、良能。v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德呢?孟子提出“寡欲的方法。他说:v“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v孟子的心性修养论:修养先天善端的方法是,注重自我内在修养,注重主观能动性,“修身”、“养性”;寡欲、思诚;养 “浩然之气”。2

18、、仁政说v孔子的“仁”面对社会成员,是一种道德伦理范畴;孟子则用于政治学说,面对君主及其统治。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1)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说。v人人有善端,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乍见孺子入井”,国君亦有,推而广之,用到行政措施中去,关心百姓疾苦,那么天下就归顺之,此即“仁政”。(2)仁政说的核心是“民贵君轻”论。v它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v“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v把“民”放在国家和国君之上,是社会第一位的,因为无民,便无国家,无君。(3)仁政的措施v在政治上,施行“王道”,反对滥用刑罚。v在军事上,反对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主张

19、以德服人。v在经济上,主张“薄其赋税”和“制民之产”。v所谓“薄其赋税”就是统治者征收赋税要适当,不要横征暴敛。所谓“制民之产”,就是让民有恒产,具体办法是实行井田制。3、义利之辨v“君子喻(懂得,明晓)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v“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v“生于有道之国,贫且贱,耻也;生于无道之国,富且贵,耻也。”(论语子路)v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最重要的发展就是把孔子的“仁”学引向内心,更注意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向内用力,从而使儒学表现出强烈的内倾性。荀子v荀子荀子( (约公元前约公

20、元前313- -前前238年年) ),名况,字卿,战,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今山西猗氏县)人。他曾在齐国游国末年赵国(今山西猗氏县)人。他曾在齐国游学,是齐国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和学术领袖。他的学,是齐国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和学术领袖。他的著作编为荀子一书。著作编为荀子一书。v荀子对先秦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在此基荀子对先秦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二、汉代儒学:董仲舒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v在学术思想上,先秦时的荀子吸纳各派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总结。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思想上的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董仲舒就是适应这一时代趋势而对儒

21、学进行改造的思想家。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v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v“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班固汉书董仲舒传)v这个建议的目的是统一思想,而非消灭百家争鸣,是百家争鸣的必然结果,更主要的是顺应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要求。2、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v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里,“天”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天”的意志主宰人类社会。董仲舒在解答宇宙起源、演变、结构时,把先秦的天命观与阴阳无行结合,创造出一个高踞宇宙本原之上,具有意志和道德的人格神天,称“天者,自神之君也,王

22、者之所尊也。”v董仲舒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天人感应”三、宋代儒学:三、宋代儒学:程朱理学对儒学的第程朱理学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二次改造1 1、宋代理学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宋代理学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v北宋是理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是理学进一步发展,以及朱学统治地位确立的阶段,朱熹是集大成者。到明代又有新的发挥,王阳明创立“心学”,清代前期衰落。(1)周敦颐v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其家世代以儒为业。他做过地方官,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终未曾显达。晚年在庐山下筑“濂溪书堂”,钻研并领悟周易,提

23、出不少有特色的见解,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其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此外还有一些诗文如爱莲说、拙赋等。(2)朱熹v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主要是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作为经典而传播的。朱熹(1)哲学上的理、气之辨v在朱熹之前,张载提出“气本论”,程颐、程灏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朱熹对这两家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和改造,把它们纳入宇宙本体的角度来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v在朱学中,理是宇宙的本体,也承认气的存在,只是他重新对二者的关系作了阐述。(2)义与利,理与欲之间的关系。v义和利是在社会中的表现,是外在的;理与欲是在人心中的表现,是内在的。

24、v朱熹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关系,都可以“义”、“利”概括之。v“事无大小,皆有义利。今人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与利在里面。”四、清代经学v注疏考证之学越来越成熟,注重经世致用,学风朴实。v清代经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代表人物。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v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学术、道德、信仰都有广泛的影响。v儒学决不倡导专制主义,但它却被专制主义所利用。儒家自汉成为正统以后,便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以约束个体思想为着眼点,其思维模式两千多年没有根本变化,必然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主攻目标,在现代,它的这些消极影响也为我们所扬弃。v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

25、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v第一,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避免陷入宗教迷狂。v第二,儒学提倡用世进取、兼济天下,讲究修齐治平,起着支撑整个社会的主导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无神论倾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v第三,儒学具有重视气节、操守的传统,成为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二、儒家的人格塑造和人格修养v第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v第二是怀抱经世之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v第三是注重道德修养。 孝百事孝为先三、儒学对文学的规范功能v儒学作为一种关于人的道德伦理的学说、一种社会政治的学说,对于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1

26、、神话历史化及对叙事文学的影响v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神话是“怪乱神力”,无助于教化,因而对古代神话予以历史的解释,使大量神话历史化。v儒学通过诗的形式进行教化,诗成了儒学传播的工具,越来越发达,中国文学的发生就是以诗作为发端的。v文学的叙事能力在相当长时间内被逐出文学(诗歌)而转向史学。2、儒家诗教:诗言志诗言志“厚人伦,美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教化,易风俗”的文学功能论的文学功能论v“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一贯”“义法说”等,始终不能脱离儒家的政治原则“道”。3、文学对政治服务的方式v文学用作文治的工具,诏令、奏章、碑铭、颂赞、檄文、诔词、对策、判文等都纳入文学的领域。4、齐鲁文化与中医学 v恢宏博大的齐鲁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上承三代,下启万世,将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联为一体,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广阔的包融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齐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均具有深刻影响,中医学也不例外。齐鲁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延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无可取代的作用。 v第一,确立了中医学本质的定位医乃仁术 v第二,奠定了中医学的学术基础精气为本v第三,明确了中医学的学术宗旨以和为贵v第四,形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群体儒医 请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