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48008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17课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创设 前言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在中国在11世世纪至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其中一点是文官体文官体制制取代了唐代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军人政治,受到儒,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了高级行政官员,家教育的文人担任了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且不论文官体制是否真能以“王道”治国,它的确立是以吸收晚唐、五代弊端的历史教训晚唐、五代弊端的历史教训为前提的,为了严密防范武将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军权、军权、财权、政权、立法与司法的体制财权、政权、立法与司法的体制。虽然从

2、以后宋的历史来看,文官体制代价沉重,出现冗文官体制代价沉重,出现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宋最终亡于游牧民族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宋最终亡于游牧民族进攻的后果进攻的后果 ,但是它当时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官体制至少可以说是利弊参半。利弊参半。“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保障了文官政府的官吏来源。制度保障了文官政府的官吏来源。 一、宋朝的建立一、宋朝的建立1建立背景:建立背景: 1)唐朝后期:)唐朝后期:755年安史之乱后,藩镇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割据混战(武

3、混战(武人乱政)。人乱政)。 2)唐灭亡后:)唐灭亡后: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梁唐晋汉周,期(北方:梁唐晋汉周,907960),), 实质是唐末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混战的继续。(依然是地方节度使篡权,武人藩镇割据混战的继续。(依然是地方节度使篡权,武人乱政)乱政) 注意:后晋君主曾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使宋北方边注意:后晋君主曾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使宋北方边境无险可守。境无险可守。2.建立方式、时间建立方式、时间:发动:发动陈桥驿兵变陈桥驿兵变 960年,赵匡胤(后周禁军将领)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年,赵匡胤(后周禁军将领)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

4、,率军北上,在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在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取代后周后周,建立宋朝。,建立宋朝。 黄袍加身黄袍加身 实质是:实质是: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武将篡权的重演)武将篡权的重演) 3定都开封,当时称东京,史称北宋,赵定都开封,当时称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匡胤即宋太祖。 定都开封反映中国政治中心向东移定都开封反映中国政治中心向东移. 原因:此时,关中、中原经济破败,军原因:此时,关中、中原经济破败,军队粮食及都城居民粮食主要依靠长江流域队粮食及都城居民粮食主要依靠长江流域提供,开封濒临大运河,粮食运输方便。提供,开封濒临大运河,粮食运

5、输方便。(看第(看第10页名家史论)页名家史论)4宋朝的政治宋朝的政治(1)统一与分裂状况:)统一与分裂状况:A结束(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基本实现统一结束(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基本实现统一,但统但统一不完全,不能称大一统国家一不完全,不能称大一统国家看第看第1111页地图页地图 阅读第阅读第1010页页名家史论名家史论钱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得失B宋朝时中国的政治版图特点: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朝时中国的政治版图特点: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北方北方辽(契丹族)辽(契丹族) 西北西北西夏(党项族)西夏(党项族) 西西南南大理大理(2)制度创设: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制度创设:

6、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文官体制,文官体制,完善完善科科举制举制。 比较同时期比较同时期10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尚在形成之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尚在形成之中(611世纪),采邑改革推动封建等级制形成,贵世纪),采邑改革推动封建等级制形成,贵族圈子主要由族圈子主要由武士武士组成。一般的文学之士的出路是进入组成。一般的文学之士的出路是进入宗教界担任神职,宗教界担任神职,财产和军事才能财产和军事才能是进入是进入贵族圈子贵族圈子的主的主要依据。要依据。阅读与思考“宋代统一中国的统治者们宋代统一中国的统治者们首先关注的是防止帝国首先关注的是防止帝国再次因为再次因为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他们

7、成功地避免了这,他们成功地避免了这种分裂。种分裂。” 汤恩比汤恩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人类与大地母亲 问:宋代统治者们是如何“成功地避免了这种分裂”答: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 和乡兵。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二、文官体制二、文官体制综述:综述:1宋代治国宋代治国国策国策2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建立文官体制的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建立文官体制的目的目的3

8、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内容(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内容(4+2)4宋初军事、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宋初军事、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5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宋代治国宋代治国国策国策(特点、原则):(特点、原则):重文轻武重文轻武;削;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弱地方,加强中央,强干弱枝;内重外轻2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建立文官体制的目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建立文官体制的目的:的: 防止唐末五代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防止唐末五代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重演,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权力。位的历史重演,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权力。3宋

9、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内容宋太祖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内容A军事制度改革措施:军事制度改革措施:(1)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961年宋太祖以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和平手段夺权和平手段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既加强了皇权,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既加强了皇权,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的武装反抗。 )(2)军权分配:宋太祖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军权分配:宋太祖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三衙三衙”与枢密使互相牵与枢

10、密使互相牵制制 )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目的:防止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目的:防止禁军将领篡夺皇位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互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互相牵制,改变过去由禁军将领一人统率的局面。牵制,改变过去由禁军将领一人统率的局面。三衙拥有统兵权,军队调遣之权由枢密院执掌,三衙、三衙拥有统兵权,军队调遣之权由枢密院执掌,三衙、枢密院互相牵制,兵权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枢密院互相牵制,兵权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3)兵力分配:以内重外轻为方针,加强中央禁军)兵力分配:以内重外轻为方针,加强中央禁军 令各地拣

11、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留老弱者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充任厢军和乡兵 (收其兵)(收其兵)(4)驻防方式: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驻防方式: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A加强中央禁军和实行更戍法的目的:防止将领分立割加强中央禁军和实行更戍法的目的: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据、拥兵对抗朝廷。B后果后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埋下了积弱的祸乱政的隐患,但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埋下了积弱的祸根根阅读课本回答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

12、任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3)面对趾高气昂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

13、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 B 文官政府的建立文官政府的建立政治制度改革政治制度改革1)以重文轻武为国策,防止武将专权,)以重文轻武为国策,防止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通过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文官来源(统治集团构文官来源(统治集团构成非开国功臣和武将)成非开国功臣和武将) 2)文官在朝廷和地方都位居要职)文官在朝廷和地方都位居要职文官地位文官地位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中央政府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由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由 文官担任文官担任(注意设(注意设两个宰相也有分割宰相权力的用意)两个宰相也有分

14、割宰相权力的用意)地方政府要员地方政府要员如知州,大都由文人担任如知州,大都由文人担任 3)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结果结果 皇帝皇帝 “与士大夫治天下与士大夫治天下”,宋朝很少有人,宋朝很少有人因言论谏诤而因言论谏诤而获罪。(接近于言论自由)获罪。(接近于言论自由) 4 4)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宋朝官制上的特点宋朝官制上的特点 宋史上说,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15、a a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内涵内涵:看知识链接。:看知识链接。 官名只表示品级的高低和相应的俸禄;如:官名只表示品级的高低和相应的俸禄;如:节度使、承宣使、防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 职是授予某些有名望官员的荣衔。如,职是授予某些有名望官员的荣衔。如,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馆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秘阁等馆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是实际担当的职务(差遣是实际担当的职务(一般都带有一

16、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如:知府、通判、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如: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都监、安抚使 )b b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目的:目的: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 C C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的后果:后果:肯定:肯定:1 1)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宋初的政局,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宋初的政局,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杯酒释兵权后一批武将担任闲职)(杯酒释兵权后一批武将担任闲职) 2) 2) 使得整个官员的选拔撤换、调动、派遣更加灵活

17、使得整个官员的选拔撤换、调动、派遣更加灵活 否定:带来否定:带来冗官冗禄冗官冗禄的弊病。(宋朝不能称为吏治清明)的弊病。(宋朝不能称为吏治清明)实例:范仲淹曾担任过的职位,实例:范仲淹曾担任过的职位,“龙图阁直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州”。户部郎中户部郎中是寄禄是寄禄官官,元丰(,元丰( 宋神宗年宋神宗年号)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号)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是范仲淹另带的是范仲淹另带的馆馆职职,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是真

18、正的是真正的差差遣,遣,经略安抚使节制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一州的军政大权。 4北宋初年军事、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北宋初年军事、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积极:建立了积极:建立了文官体制,完善了官僚政治体制文官体制,完善了官僚政治体制,消除了唐后期以来消除了唐后期以来分裂割据混战、军人乱政分裂割据混战、军人乱政的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昌盛的时代。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是北宋中期出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是北宋中期出现现积贫积

19、弱积贫积弱现象及最终亡于游牧民族的进攻的现象及最终亡于游牧民族的进攻的祸根。祸根。(即宋朝官僚政治体制和文官体制的弊端,(即宋朝官僚政治体制和文官体制的弊端,军军队战斗力下降、边防空虚;政府机构重叠,行队战斗力下降、边防空虚;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思考!根据宋朝政治军事改革,归纳宋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重文轻武、建立文官体制;守内虚外、内重外轻! 根据材料归纳宋朝政治的其他特点“中国帝制政府总是力图在中央与地方官吏之间平衡权力,即在集权于一身的君主与依附君主命令行事的文武官员之间保持一种权力平衡;宋朝时这种权力平衡有向中央政府和文官倾斜的趋势,军事危

20、机有利于朝廷集权。行政权的过分集中,形成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弊端官僚机构空前庞大。” 伊配霞剑桥插图中国史5 宋代制度创设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及影响 重文轻武、建立文官体制,形成文人治国模式重文轻武、建立文官体制,形成文人治国模式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边患难以平息。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形成庞大的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分。(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机构臃肿,出现冗官冗费现象,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21、。行政效率低下。守内虚外(内重外轻),守内虚外(内重外轻), 强干弱枝。强干弱枝。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势力地方势力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比较唐太宗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交流,和平相处。)总之,一方面消除了分裂割据武人乱政的隐患,另一方面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三、三、 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一)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科举制完善的背景):(一)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科举制完善的背景)

22、:宋宋“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是文官政府的基础文官政府的基础(二)科举制完善的措施(内容)(二)科举制完善的措施(内容)1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规范化(严格考试程序):的规范化(严格考试程序):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最后录取权由皇帝掌握)以后成为定制。(最后录取权由皇帝掌握)2考试规则考试规则的严密化:的严密化: 为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防范

23、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创设了创设了“弥封弥封”“誊录誊录”等制度规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公正和公平。3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实用化:的实用化:前期前期考诗赋考诗赋中期以后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增加策论考试,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三)科举制改革对宋朝的影响:(三)科举制改革对宋朝的影响: (1)政治:通过改革使科举制逐步完善,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政治:通过改革使科举制

24、逐步完善,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文官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加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2)文教:对)文教:对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和和传播传播知识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政治和产生了积极影响。(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文化教育的关系)复习复习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影响A政治上:政治上:加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政府网罗天下俊才,有利于中央政府网罗天下俊才,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提高官员的,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其考试内容影响文化素质,但其考试内容影响人才的选拔(人才的选拔(如诗赋、儒家经典的记忆难以真正考察考生的实际从政能力)封建社会

25、后期科举制选拔出的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选拔出的”俊才俊才“蜕化为顺从效蜕化为顺从效忠皇帝的奴才忠皇帝的奴才 。B 社会上:社会上: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的平台;普通人士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普通人士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为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有利于社会的条有效的途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社会的公正、流动、稳定社会的公正、流动、稳定) 胡适评价科举制度:胡适评价科举制度:“打破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同时也打破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同时也是保持中国两千年来的统一安定的力量,是保持中国两千年来的统一安定的力量,

26、所以所以并不是完全失并不是完全失败败的制度!的制度!”(耿云志:(耿云志:胡适年谱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991年)年)C 文教上:培养了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对普及教育和传文教上:培养了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诗的繁荣。D思想上: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其成为占思想上: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后期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扼杀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后期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影响我

27、国科技发展和社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影响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会进步。E世界贡献:世界贡献:17、18世纪,科举选官方式西传,世纪,科举选官方式西传,西方在借鉴科举制的基础上创设了近代文官制度西方在借鉴科举制的基础上创设了近代文官制度(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科举制),科举制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有学者认为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文官系统。它是能够与现代政治接轨的制度。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既

28、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分散了相权. 三、唐宋比较三、唐宋比较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枢密院枢密院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军政军政行政行政财政财政财政财政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皇皇 帝帝隋隋 唐唐 三三省省六六部部相权再被分割相权再被分割宋代:宋代:二府三司二府三司宋朝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实,设中书门下、参知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枢密院政事,三司、枢密院分散相权。分散相权。1 唐朝与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等。宋:用杯酒释兵

29、权这一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兵、枢密使主军政二者互相牵制,皇帝总揽军权的军事制度;实行更戊法、建禁军;重用文人,用科举制选拔的文人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建立文官政府;建枢密使、三司等分割宰相权力(军权、财权),并设副宰相参知政事。2唐朝与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不同的原因:唐: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重视决策过程的集思广益;宋:赵匡胤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同时他自己也是通过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因此特别注意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里,重用文官,消除地方割据和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隐患。3唐朝与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同影响:唐朝与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

30、央集权的不同影响:唐: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健全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宋: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重文轻武,建立文官体制,完善科举制,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和无人乱政的隐患,但导致积贫积弱,边防空虚,最终亡于游牧民族的进攻。补充练习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格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

31、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上下相制,尽收天下之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答:(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建立文官体制。(2)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火平息;材料三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这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

32、困,无力抵抗辽夏金的进攻,最终北宋灭亡。思考2.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声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答案: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 “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首领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探索与争鸣探索与争鸣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指

33、出: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此。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对“通古今”、“通彼此”的理解。(1)通古今通古今:隋唐宋的科举制。(2)通彼此通彼此:政治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3 科举制成形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在考试制度、考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有哪些变化?如何评价这些变化?(1)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