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70.50KB
约74页
文档ID:568470446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1页
1/7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二、表现手法 §     1、抒情手法、抒情手法§     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4、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写作手法)§     5、结构手法、结构手法 一、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        1、记叙: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表现手法二、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墨    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析: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描写手法(二)、描写手法§「描写」可以从写的角度、详略、对象等「描写」可以从写的角度、详略、对象等来分类§以描写的角度来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以描写的角度来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写(又称“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描写的详略来分,则有白描与细描两种;以描写的详略来分,则有白描与细描两种;§以描写的对象来说,可分为人物描写、环以描写的对象来说,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境 (景物景物) 描写和场面描写三类描写和场面描写三类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侧面描写)、侧面描写:§①①衬托(映衬)衬托(映衬)——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

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  §正面衬托正面衬托§A、以乐衬乐景物描写特别注重情、景的相互交融一般情况下,明快、欢乐的景物常衬托出主人公喜悦、赞美的心情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渲染衬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B、以悲衬悲凄凉、萧条的景物常衬托出主人公忧伤、痛苦的心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萧条、凄凉的“悲景”衬托了游子的忧伤、痛苦之情,使末句中的“断肠”更加形象,更具感染力§反面衬托反面衬托  §以静衬动、以明衬暗、以实衬虚、以乐衬悲(或以悲衬乐) 分辨对比与衬托§     分辨对比与衬托这两种修辞,关键在于判定对应的双方是否存在分辨对比与衬托这两种修辞,关键在于判定对应的双方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刻画一方目的是为了突出另一方的话,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刻画一方目的是为了突出另一方的话,则应将其判定为衬托手法如果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通过对比的双方则应将其判定为衬托手法。

如果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通过对比的双方共同来表现一个中心,则应判定为对比手法共同来表现一个中心,则应判定为对比手法§     白居易白居易《《轻肥轻肥》》一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一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南“人食人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而衬托手法则如辛弃疾而衬托手法则如辛弃疾《《青玉案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 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处”。

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那人”的刻画虽然着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那人”身上的 “衬托衬托”侧重铺垫;侧重铺垫; “烘托烘托”侧重渲侧重渲染染§烘托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渲染:§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也成晕染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属辅助性用笔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秦牧 《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贴梗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常用的渲染方法】§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3)环境描写§  (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2)、正面描写、正面描写§1、白描、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摪谆瓟是古代“白画”的发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                商商 山山 早早 行行 温 庭 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如上文第二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技巧指要技巧指要] 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  §2、细描、细描——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是对事物的主要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张等修辞手法§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3.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4.虚实结合.虚实结合 §⑴、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⑵、概念: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⑶、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5.色彩的渲染(声色结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观察角度的变化.观察角度的变化 §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诗中有画.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我们读着徐虎的《春游湖》,也不难体味到这一点  §例:阅读下面宋词,然后按要求赏析 §                    春春 游游 湖湖 徐 虎§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燕蘸开§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荫来§问题: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的特点请概括四种具体景物,并写出其特点 §[技巧指要技巧指要] 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                               绝句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 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2.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修辞手法(三)、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较难理解的几种修辞:较难理解的几种修辞:§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0.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              竹枝词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11、 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互文见义常见诗句:§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当句互文当句互文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凡指互文:凡指互文: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 十六诵诗书  12、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四)、艺术手法(四)、艺术手法 §1.象征: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寻陆鸿渐不遇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2.联想和想象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抑扬手法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5、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四)、结构手法(四)、结构手法 §(一)层层渲染、铺垫 §渲染是用各種表現手法著重描寫,以加強氣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題,是描寫技法之一 §(1) 渲染的對象渲染的對象主要是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 §(2) 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覆、排比、層遞、摹寫等 §(3) 渲染的原則在於應圍繞一個中心進行鋪陳,不應過度追求濃詞艷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繪及側面間接烘托 §(4) 渲染的種類有景物渲染、環境渲染、氣氛渲染、細節渲染、情緒渲染、行為渲染、語言渲染等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寫手法之一 §(1) 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 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 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 鋪墊的種類。

  §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按】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二)伏笔、照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繫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 §(1) 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 §(2) 交代交代是文章中,為同後面所寫的內容相呼應,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筆。

伏筆是用預示、重複等方法,埋伏下情節發展的線索,為人物的出場和事件的發生準備條件,以叫到結構嚴密、情節跌冗起伏的藝術效果,又叫伏線,在相聲藝術中叫包袱 §(3) 照應的種類 §1) 首尾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 §2) 扣題照應圍繞主題反覆照應 §3) 伏筆照應先設伏筆,後予交代的照應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析: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