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8465912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时间和位移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展充分的争论与沟通, 联系实际引出时间、 时刻、 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 要让学生了解

2、生活与物理的关系, 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 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会物理方法的微妙,体会科学的力气. 3.养成良好的思索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学问是相互关联、 相互补充的思想中, 培育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分.教学难点 1.帮忙学生正确熟悉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 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3、?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师:大家想一下,假如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生:不能.师:那么要精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一局部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 大声答复, 一局部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 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 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生通过阅读、思索,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 要讨论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根本概念.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经

4、受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生疏,你能精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转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转变呢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课题 -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争论与沟通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局部,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现本校作息时间表.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看教材第 14 页图 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乐观思索,然后每四人一组绽开争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生:我们开头上课的“时间

5、” :8:00 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 :8:45 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头和完毕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 45 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 5 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受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师:依据以上争论与沟通,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教师帮忙总结并答复学生的提问.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 并让他们争论.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忙学生分析列车运动状况. (展现问题)依据以下“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

6、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T15 站名 T16 18:19 北京西 14:58 00:3500:41 郑州 08:4208:36 05:4905:57 武昌 03:2803:20 09:1509:21 长沙 23:5923:5l 16:25 广州 16:52参考答案:6 小时 59 分、15 小时 50 分、22 小时零 6 分. (教师总结)篇二:牛顿第肯定律一、设计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 生活、 技术进步和社会进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 甚至根本不行能存在的 “思辩嬉戏” 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行能喜爱

7、物理课程的。 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 在物理史实中领会思维的力气和美。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意物理规律的发觉和进展, 对科学家的制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 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的好素材。 另外, 试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学问,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 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 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进展历史, 并着重叙述了伽俐略的抱负试验及其重要的试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肯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二、教材分析牛顿第肯定律是牛顿

8、定律的基石, 正是由于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转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才导致牛顿其次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讨论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第肯定律的含义, 充分说明伽利略“抱负试验”的试验根底和推理过程,展现了伽利略斜面抱负试验的猜测依据、 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根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根底, 因其抽象难懂而成犯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根本要求: 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

9、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熟悉伽利略讨论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 了解抱负试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能够运用牛顿第肯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进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讨论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三、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 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 所以学生已有肯定的根底,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阅历动身,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熟悉,所以

10、使学生建立起运动转变的缘由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很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四、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洁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力量、方法目标:培育学生严谨的规律推理力量;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育学生归纳、综合力量。擅长思索、擅长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严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讨论过程的困难,领悟试验加推理的科学讨论方法。五、重点难点本

11、节的重点是伽利略抱负试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现物理规律的形成。七、课前预备自制抱负斜面试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松软铝塑板作为轨道)、 气垫导轨。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 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概磅礴的黄河呢? (2)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试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学问的兴趣, 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2.历史回忆首先让同学看一个试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顿用力,车停顿。设问:生活中还有

12、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索后答复)学生答: 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头运动, 如没有对车连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摇摆起来。停顿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篇三: 磁现象和磁场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育学生的总结、归纳力量。 2、 通过试验了解磁与磁、 磁与电的相互作用, 把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力量, 培育观看试验力量和分析、 推理等思维力量。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识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加

13、课前的预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训练中,本节课采纳类似科学讨论的方式,复原物理规律的发觉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加。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展分析、比拟、归纳,采纳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训练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宏大在于提醒电和磁的联系, 翻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 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洁的物理现象在它发觉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困难。 2、通过学问的学习,培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 加强爱国主义训练。

14、3、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加类似科学讨论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产生乐观情感。重点难点电流磁效应的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学问的了解和对磁学问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纳以问题为主线、试验为根底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试验是物理讨论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争论讨论的思想, 在这根底上再提出奥斯特的试验及其讨论过程中消失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 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 本设计留意用多媒体手段, 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

15、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熟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调查、预备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识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学问二、试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实施过程: 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 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试验师:以上两试验的现象是如何消失的呢?详细的微妙在那里呢?学生特别新颖, 对试验中消失的现象猜想各种缘由, 激起学生学习磁学问的兴趣三、试验探究、新课教学师: 在初中我

16、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学问, 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相互争论。 (因课前有预备,学生相比照较活泼,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学问表述出来)师:对磁的熟悉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头了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自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 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 430 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 F1赛事的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从学生最熟识的磁学问着手,

17、引出磁的一些概念: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磁极:磁体中磁性的区域。从中引出 N、S 极的定义。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 从而来说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学生答复:铁钉被磁化师问: 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 (请同学相互帮忙想一想,然后答复)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可以向学生说明:1731 年,英国商人发觉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 年,富兰克林发觉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

18、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像?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像。师: 那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假如让你去讨论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学问学习的影响, 大局部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试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师说明: 在奥斯特讨论的最初, 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 年 4 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教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觉电流磁效应的历程,

19、让学生知道每一次科学新发觉是困难的, 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着、自信。试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的作用。提问: 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 那么磁铁是否也应当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学生答复: 应当有。 但可能有局部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展规律推理。演示试验: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学生:磁场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 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 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熟悉,可分组争论,最终由代表发言)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