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44962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2国民收入核算(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SNA)联合国统计司联合国统计司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MPS)1第一节 总产出核算的指标一、一、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1 1国国内内生生产产总总值值(GDPGDP):指指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在在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范范围围内内所所生生产产的的全全部部最最终终产产品品和和劳劳务务的的市市场场价价格格总总和和。其其内内涵有:涵有:(1 1)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不包括以前生产的;)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不包括以前生产的;(2 2)最终产品,不

2、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3 3)最终产品包括无形的产品)最终产品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劳务;(4 4)按市场价格反映。)按市场价格反映。2几点注意事项:几点注意事项:v第一,第一,GDPGD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v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v 中中间间产产品品作作为为生生产产投投入入品品,不不能能直直接接使使用用和和消消费费的的产产品品和和劳务。剔除中间产品可用增值法。劳务。剔除中间产品可用增值法。v第二,第二,GDPGDP是流量而非存量。是流量而

3、非存量。v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v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v第三,第三,GDPGDP按国土原则,而不按国民原则计算。按国土原则,而不按国民原则计算。3核算的指标核算的指标v2 2国国民民生生产产总总值值(GNPGNP):指指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由由本本国国公公民民所所生生产产的的全全部部最最终终产产品品和和劳劳务务的的市场价格总和。市场价格总和。v GDPGDP与与GNPGNP的关系是:的关系是:vGDP = GNP-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

4、终产品和劳务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的价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格 4核算的指标核算的指标二、其它总量及相互关系二、其它总量及相互关系v(1 1)国国内内生生产产净净值值(NDPNDP): GDPGDP扣扣除除折折旧旧以以后后的的余余额额。它它们们是是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财财富富存存量量新增加的部分。新增加的部分。 NDP=GDP-NDP=GDP-折旧折旧5核算的指标核算的指标v(2 2)国国民民收收入入(NINI): NDPNDP扣扣除除间间接接税税后后的的余余额额。它它入入体体现现了了

5、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生生产产要要素素收收入入,即即工工资资、利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v 间间接接税税指指能能够够转转嫁嫁税税负负即即可可以以通通过过提提高高商商品品和和劳劳务务的的售售价价把把税税负负转转嫁嫁给给购购买买者者的的税税收收。这这类类税税收收一一般般在在生生产产和和流流通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v 直直接接税税指指不不能能转转嫁嫁税税负负即即只只能能由由纳纳税税人人自自己己承承担担税税负负的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6、NI=NDP-NI=NDP-间接税间接税6核算的指标核算的指标v(3 3) 个个人人收收入入(PIPI):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个个人人所所得得的的全全部部收收入入。它它是是国国民民收收入入进进一一些些必必要要的的调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v 最最主主要要的的扣扣减减项项有有:公公司司未未分分配配利利润润、社社会会保保障障支付;支付;v 最最主主要要的的增增加加项项有有:政政府府对对个个人人的的转转移移支支付付,如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PI=NI-PI=NI-公公司司未未分分配配利利润润- -企企业业所所得得

7、税税+ +政政府府对对个个人人的的转转移移支支付付+ +政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7核算的指标核算的指标(4 4)个个人人可可支支配配收收入入(DPIDPI):个个人人收收入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DPI=PI- DPI=PI-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 =消费(消费(C C)+ +储蓄(储蓄(S S) 8第二节第二节 总产出核算的方法总产出核算的方法一一、 收收入入法法:把把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所所有有个个人人和和部部门门的的收收入入进进行行汇汇总总。以以收收入入法法核核算算总总产产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v

8、 第第一一,社社会会上上各各阶阶层层居居民民的的最最终终收收入入,即即个个人可支配收入(人可支配收入(DPIDPI)。)。v 第二,政府部门的税收收入。第二,政府部门的税收收入。 如如果果以以Y Y代代表表总总产产出出(GNPGNP或或GDPGDP),以以DPIDPI代代表表个个人人可可支支配配收收入入,以以T T代代表表政政府府税税收收收收入入,则则以以收收入入法法计计算算的的总总产产出出可可以以表表示示为为: Y = DPI + TY = DPI + T 因因为为个个人人收收入入DPIDPI总总可可以以分分解解为为消消费费C C和和储储蓄蓄S S,因此上式还可以表示为:因此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9、:Y = C + S + TY = C + S + T9核算的方法二二、支支出出法法:把把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所所有有个个人人和和部部门门购购买买最最终终产产品品和和劳劳务务的的支支出出进进行行汇汇总总。以以支支出出法法核核算算总总产产出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社会上各阶层居民的最终消费(第一,社会上各阶层居民的最终消费(C C); ; 第二,国内私人投资(第二,国内私人投资(I I); ; 第三,政府购买(第三,政府购买(G G); ; 第四,净出口(第四,净出口(NXNX)。)。 10核算的方法核算的方法 如如果果Y Y代代表表总总产产出

10、出(GNPGNP或或GDPGDP),以以C C代代表表居居民民最最终终消消费费,以以I I代代表表国国内内私私人人投投资资,以以G G代代表表政政府府购购买买,以以X X代代表表出出口口额额,以以M M代代表表进进口口额额,则则以以支支出出法法计计算算的的总总产产出出可可以以表表示示为为: Y Y = C + I + G += C + I + G +(X - MX - M) 从从广广义义的的角角度度看看,宏宏观观经经济济中中的的产产出出、收收入入与与支支出出是是完完全全等等值值的的,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一一个个地地区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的的产产出出总总量量就就是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

11、量,即: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量,即:总产出总产出 总收入总收入 总支出总支出11v三、三、生产法生产法 v又称部门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又称部门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计算GDPGDP,反映,反映GDPGDP的来源。的来源。v从从生生产产角角度度,运运用用增增值值法法统统计计GDPGDP,即即计计算算每每个个部部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u我我国国现现行行统统计计制制度度,把把国国民民经经济济分分为为农农业业,采采掘掘业业,化化学学工工业业,金金融融保保险险业业等等1717个个部部门门进进行行生生产产或或部部门门法统计。法

12、统计。v核算的范围: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核算的标的: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v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12第三节第三节 几个重要总量的含义几个重要总量的含义一、实际一、实际GDPGDP与名义与名义GDPGDPq实实际际GDPGDP:按按不不变变价价格格计计算算的的GDPGDP,以以此此计计算算的的增长率能真正反映了实际总产出变动情况。增长

13、率能真正反映了实际总产出变动情况。q名名义义GDPGDP:按按当当年年价价格格计计算算的的GDPGDP,以以此此不不仅仅反反映了产量的变动而且反映了价格的变动。映了产量的变动而且反映了价格的变动。因因此此,在在研研究究经经济济增增长长时时,要要根根据据实实际际GDPGDP来来进进行行分析。分析。 名名义义GDP/GDP/实实际际GDPGDP称称为为国国内内生生产产总总值值折折算算数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能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是重要的物价指数,能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13几个重要总量几个重要总量二、二、GDPGDP与人均与人均GDPGDPqGDPGDP有助于了解一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有助于了解一

14、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q人均人均GDPGDP则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则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q人均人均GDP = GDP = 某年某年GDP / GDP / 某年人口数某年人口数14几个重要总量几个重要总量三、绿色三、绿色GDPGDP与福利与福利GDPGDPq 绿绿色色GDPGDP是是以以现现行行GDPGDP为为基基础础的的,为为了了克克服服GDPGDP的的缺缺陷陷而而提提出出来来的的。它它是是指指扣扣除除经经济济增增长长导导致致的的灾灾害害、环环境境污污染染、和和资资源源浪浪费费后后的的净净产产值值。也也称称为为EDPEDP(生生态国内产出)。态国内产出)。q 福福

15、利利GDPGDP:GDPGDP是是衡衡量量一一国国实实际际经经济济福福利利的的一一个个有有缺缺陷陷的的指指标标,我我们们可可以以通通过过调调整整GDPGDP的的数数字字,来来得得到到一一个个更更有有意意义义的的衡衡量量“经经济济净净福福利利的的(NEWNEW)”的的指指标标,这这个个指指标标我我们们就就称称为为福福利利GDPGDP。具具体体地地说说:福福利利GDP GDP = GDP + = GDP + 闲暇闲暇 + + 地下经济地下经济 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成本15第四节第四节 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宏观经济循环模型一、一、 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 总供给:总供给: Y=C+S

16、Y=C+S(1 1)总需求:总需求: Y=C+I Y=C+I (2 2)(总需求)总需求)I = SI = S(总供给)总供给)(3 3)(3 3)式为投资储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式为投资储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I = SI = S(总需求总需求 = = 总供给)总供给) 经济增长均衡经济增长均衡I SI S(总需求总需求 SI S(总需求总需求 总供给)总供给) 经济增长扩张经济增长扩张16二、二、 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 总供给:总供给:Y = C + S +TY = C + S +T(1 1)总需求:总需求:Y = C + I + G Y = C

17、+ I + G (2 2)I + G = S + TI + G = S + T(3 3)I + G = S + T I + G = S + T (总需求总需求 = = 总供给)总供给)I + G S + T I + G S + T (总需求总需求 S + T I + G S + T (总需求总需求 总供给)总供给)17I = S +I = S +(T-GT-G)(4 4)4 4)式投资储蓄恒等式;式投资储蓄恒等式;3 3)4 4)式同时也是三部门)式同时也是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经济的均衡条件。(4 4)式可改写为:)式可改写为:I = SI = Sp p + + S Sg g S Sp p

18、 = S = S:私人储蓄;私人储蓄; S Sg g = T G = T G :政政府储蓄府储蓄I = S +I = S +(T - GT - G)经济增长均衡经济增长均衡I S +I S +I S +(T - GT - G)经济增长扩张经济增长扩张 18三、三、 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 总供给:总供给:Y = C + S + T + MY = C + S + T + M(1 1) 总需求:总需求:Y = C + I + G + XY = C + I + G + X(2 2)I + G + X = S + T + MI + G + X = S + T + M(3 3) 19I = S +I = S +(T - GT - G)+ +(M -XM -X)(4 4)I = S I = S p p + S + S g g + S + S f f S S p p = S= S;S S g g = = (T - GT - G););S S f f = =(M -XM -X)国外储蓄;国外储蓄;I=S+I=S+(T-GT-G)+ +(M-XM-X)()(总需求总需求= =总供给)总供给)IS+IS+(T-GT-G)+ +(M-XM-X)()(总需求总需求 S+IS+(T-GT-G)+ +(M-XM-X)()(总需求总需求 总供给)总供给)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