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六国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8427937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六国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17课六国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17课六国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17课六国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17课六国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六国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六国论(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第17课1作家介绍苏洵,字明允, 自号老泉, 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他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祐集权书。2时代背景简介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并经常轮换将官,致使军队战斗力减弱,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5万两,绢14万匹,茶3万斤。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

2、担,极大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祸患。为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苏洵便写下本文。3生生 字字 弊( ) 赂( ) 厥( ) 嬴( ) 洎( ) 郡( ) 殆( )bljuyngjjndi4多音字辨析 bo 暴露 sh 数数暴 p 一暴十寒 数 sh数量 shu 数目项王 dng 应当 cng 从命当 dng 适当 从 tng 通“倘” zng 通“纵”5词词 语语词语解释 率赂秦耶( ) 举以予人( ) 思厥先祖父( ) 终继五国迁灭( ) 始速祸焉( ) 洎牧以谗诛( )(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苟以天下之大( )全都、一概全都、都其 改变招致及、等到因为几乎如果6一词多

3、义 (1)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与战胜而得者(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以荆卿为计( )为 邯郸为郡(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亲近、亲附和、同,表并列跟、同,表比较丧失、丢失灭亡作为成为被治理7一词多义(2) 六国破灭( ) 灭 薪不尽,火不灭(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向 并力西向( ) 非兵不利( ) 兵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灭亡灭亡熄灭熄灭假使,如果朝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兵器、武器军队军事8一词多义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犹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4、之势( ) 或曰( )或 或未易量( ) 以地事秦( )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像、好像还有人、有的人也许、或许侍奉事情9一词多义(3)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 始速祸焉( ) 终继五国迁灭(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故曰弊在赂秦也( )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起初起初才终于、最终终于、最终用到底、坚持到底所以、因此所以、因此旧旧10一词多义(4)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较秦之所得( )得 此言得之( ) 诚不得已( )胜利胜利战胜战胜得到、获得,与得到、获得,与“失失”相对相对适宜、得当适宜、得当能、能够11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5、)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当与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勿”,不要)12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智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

6、、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能愿动问,能、能够。)13词类活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使动用法,使保全)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活用为动词,坚持正义)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日削月割(名词做状语,每日、每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4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 判断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特殊句式(特殊句式(2)省略句 举(之)以予人倒装句 赵尝五战于

7、秦(介词结构后置) 其势弱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16课文主旨课文主旨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边境的契丹与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本文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外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17课文结构课文结构 18写作特点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作者在开篇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作者以史实为据

8、,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作者又假设推论,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最后,作者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围绕中心展开论证,逻辑严密。文中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等沦证方法,特别是对比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诸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的对比,六国与北宋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和深刻性。19写作特点2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

9、赅,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名言形象地说明了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用“呜呼”、“悲夫”等感情词语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美。对”刚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20难点讲解本文的结论有何积极意义本文的结论有何积极意义?本文的最后两段属于结论部分。第四段作者只批评了六国没有很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等斗争策略的过错,虽未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认识虽有所

10、偏颇。但他对土地被秦人“日削月割”感到痛惜,并指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种爱国之心,忧国之情。还是感人的。第王段作者又或明或暗地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如六国与秦的爵位和实力的比较,北宋与契丹、西夏实了力的比较。北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劝谏北宋王朝能正确认识本国的实力。增强斗争的勇气。不为契丹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不再以贿赂手段来偷安苟且,要奋起抵御外侮。这种认识,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这也是苏洵写作本文的主旨。21对比阅读 六国论苏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 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

11、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 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12、。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以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22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 思厥先祖父(ju) 暴霜露(p) B. 暴秦之欲(bo) 洎牧以谗诛(z) 劫(ji) C. 如弃草芥(ji) 得一夕安寝(qn) 为国者(wi)

13、 D. 革灭殆尽(di) 胜负之数(sh) 率赂秦(shui)B23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加快) B. 率赂秦耶(全都) C. 二不能独完(保全) D抱薪救火(柴草)A24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B百有余年矣 C李牧连却之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25 4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思厥先祖父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D26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

14、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276选出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举以予人 C.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28 7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赵尝五战于秦 洎牧以谗诛 齐人勿附于秦 是又在六国下矣 A、相同,、也相同 B. 、不同,、相同 C. 、相同,、不同 D. 、不同,、也不同B29二、填空题二、填空题1六国论一文的作者是_,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 (现四川眉山县)人。散文家,与其子_、_均为“唐宋八大家”

15、之列,并称为“_”。苏轼苏轼苏洵苏洵苏辙苏辙三苏三苏30 2作者用_和_相比较,_和_ 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_。诸侯失地的原因是_,“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_,_”的道理,证明了“_”的观点。秦攻取之外所得秦攻取之外所得 战胜所得战胜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之地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 诸侯赂秦诸侯赂秦 赂秦赂秦 非兵不利非兵不利战不善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赂秦313. 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进一步进行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 与明日 相比,说明

16、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 :秦得“五城”、“十城”之后“ ”。说明秦的“大欲”是“ ”的,从而证明 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 ”。在这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 ”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 ”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割五城割五城 割十城割十城 大大 又至矣又至矣 无厌无厌 赂秦赂秦 破灭之道破灭之道 不甚惜不甚惜 一夕安寝一夕安寝 324上题两层运用了 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 ”,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 法来论证的。对比对比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引证引证 335补写句子。 (1)古人云:“以地事秦, , 。火不灭。” (2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3)苟以天下之大, ,犹抱薪救火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薪不尽 弊在赂秦弊在赂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又在六国下矣。 346. 翻译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来就不是由战争决定的。来就不是由战争决定的。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卜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那么秦国所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本那么秦国所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本(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侍奉秦国的诚心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

18、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35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假如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自己的土地,假如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秦国。齐人不依附秦国。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累起来的威势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累起来的威势! 所挟制啊所挟制啊36三、课内阅读三、课内阅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19、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7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不曾) B.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免不了)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 D.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消灭)B 38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是谁之过与 此言得之 较秦之所得 A、词义不同,、词义相同 B、词义不同,、词义也不同 C、词义相同,、词义不同 D、词义相同,、词义也相同B 393

20、 下列句子中存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A 404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

21、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C 41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下列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丹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智力孤危 三国各爱其地 A B C DC 426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用武不终”。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即在于它们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C 4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 甲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

22、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 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以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4

23、4 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45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责怪)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 D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C 46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秋天漠漠向昏黑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24、志 D回车叱牛牵向北A 473 下列“以”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C484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若此可以应付无穷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 B C DD 495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C 50 6下列句子中的“乃”字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中的“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没水而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 B C DA 517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25、句:未可专以罪秦也 A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B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 528 翻译句子。 (1)彼秦者将何以为哉? (2)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国也。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那秦国将要做什么呢那秦国将要做什么呢? 在那个时候,秦以东的各诸侯国,没有能在那个时候,秦以东的各诸侯国,没有能超过秦国的。超过秦国的。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539 苏辙认为怎样才能使韩、魏“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10 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有同有异。请简述它们的异同。11 苏辙、李祯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有何不同?以二国委秦,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以二国委秦,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相同点: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相同点:六国皆欲为秦所为。不同点: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不同点: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盟败约,以自相屠杀。而取夷灭。而取夷灭。 54再再 见见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