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8424272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4.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肌力肌张力终稿1.dps肌力一.定义肌力是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是肌肉收缩的力量。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能承受的重量来表示,是以肌肉最大收以肌肉能承受的重量来表示,是以肌肉最大收缩(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缩(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肌张力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肌张力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籍以评定肌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籍

2、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肉的功能状态。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方法之一。1、评价肌肉功能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评价肌肉功能损害的范围及程度。2、间接判断神经功能损害的情况。、间接判断神经功能损害的情况。3、评定康复治疗的疗效。、评定康复治疗的疗效。影响肌力的解剖及生理学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力大小与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成正比,肌力大小与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成正比,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也愈大。 2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 神经冲动的

3、频率。神经冲动的频率。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二、肌力测定的方法二、肌力测定的方法1、徒手肌力测定(、徒手肌力测定(MMT)2、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3、等速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检查(IKMT)isokinetic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握力指数握力握力指数握力/体重体重=100,正常大于,正常大于50 捏力(正常值一般为握力的捏力(正常值一般为握力的30% )背拉力拉力背拉力拉力/体重体重=100 (男性为体重的(男性为体重的1.052倍倍,女性为女性为11.5倍)倍)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试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试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徒手肌力

4、测定(徒手肌力测定(MMT)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置,嘱患者在减重、抗于不同的受检位置,嘱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作一定的动作,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作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阻力的情况,按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级别。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级别。MMT检查注意事项检查注意事项1.遵循测试的标准姿势标准姿势,注意防止某些肌肉对受试肌肉的替代动作。2.测试选择适当时机,疲劳、运动或饱餐后不宜进行。3.左右两侧比较,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先查健侧后查

5、患侧,尤其在4和5级难以鉴别时。4.先抗重力后抗阻力先抗重力后抗阻力,抗阻力必须使用同一强度,阻力应加在被测关节的远端(不是肢体的远端)。5.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性瘫痪不宜作MMT,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病患者慎用某些测试。6.检查前先用通俗语言解释,必要时示范。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肌力分级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肌力分级方法是1916年由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矫形外科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矫形外科学教授Lovett提出来的,提出来的,他将肌力检查分为他将肌力检查分为6级级(0级一级一5级级) 肌力补充分级法肌力补充分级法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 注意:是检查肌力,不是检查关节

6、活动注意:是检查肌力,不是检查关节活动 是通过关节活动检测是通过关节活动检测 必须知道所测的肌群必须知道所测的肌群 必须清楚必须清楚ROM上肢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1.肩关节:肩关节:屈曲:屈曲:0180三角肌前部、喙肱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后伸:后伸:050 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外展:外展:0180三角肌中部、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中部、岗上肌、岗下肌水平外展:水平外展:090 三角肌后部三角肌后部水平内收:水平内收:090 胸大肌胸大肌外旋:外旋:090 岗下肌、小圆肌岗下肌、小圆肌内旋:内旋:090 肩胛下肌、大圆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胸大肌外展:0180

7、三角肌中部、岗上肌、岗下肌3、4、5级: 2级:0、1级:后伸:050 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3、4、5级: 0、1级:2级:水平外展:090 三角肌后部3、4、5级: 2级:0、1级:水平内收:090 胸大肌3、4、5级: 2级:0、1级:外旋:090岗下肌、小圆肌岗下肌、小圆肌3、4、5级: 2级:0、1级:内旋:090肩胛下肌、大圆肌、胸大肌 3、4、5级: 2级:0、1级:2.肘关节屈曲:屈曲:0150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3、4、520、1伸展:1500 肱三头肌3、4、5级: 2级:0、1级:伸展:1500 肱三头肌3、4、5级: 2级:0、1级:下肢

8、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1.髋关节:髋关节:屈曲:屈曲:0125 髂腰肌髂腰肌伸展:伸展:015 臀大肌、腘绳股臀大肌、腘绳股内收:内收:045 大收肌,长短收肌大收肌,长短收肌外展:外展:045 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外旋:外旋:045 股方肌、梨状肌、臀大肌股方肌、梨状肌、臀大肌内旋:内旋:045 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2.膝关节膝关节 正常范围正常范围 屈曲:屈曲:0150 腘绳股腘绳股 伸展:伸展:1500 股四头肌股四头肌3.踝关节:踝关节: 跖屈:跖屈:045 腓肠肌(伸膝)腓肠肌(伸膝) 比目鱼肌(屈膝)比目鱼肌(屈膝) 腓骨长、短肌(足外翻)腓骨长、短肌

9、(足外翻) 胫后肌(足内翻)胫后肌(足内翻) 背屈:背屈:020 胫前肌胫前肌 1.髋关节:屈曲:0125 髂腰肌3、4、5级: 2级:0、1级:伸展:015 臀大肌、股二头肌3、4、5级: 2级:0、1级:伸展:015 臀大肌、股二头肌3、4、5级: 2级:0、1级:内收:045大收肌、长短收肌3、4、5级: 2级:0、1级:外展:045 臀中肌、阔筋膜张肌3、4、5级: 2级:0、1级:外旋:045股方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等3、4、5级:2级: 0、1级:2.膝关节屈曲:0150腘绳股 2级: 3、4、5级: 0、1级: 内旋:045 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3、4、5级:

10、2级:0、1级:2.膝关节屈曲:0150腘绳股 2级: 3、4、5级: 0、1级: 伸展:1500股四头肌3、4、5级: 2级:0、1级:3.踝关节跖屈:045 腓肠肌(伸膝时)、比目鱼 肌(屈膝时)腓骨长、短肌(足外翻)、胫后肌(足内翻) 3、4、5级: 2级: 0、1级:背屈:020 胫前肌3、4、5级: 2级: 0、1级:肌力评定的目的肌力评定主要目的有1、判断肌力有无减弱及其部位与程度2、分析发现肌力减弱的可能原因3、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4、为制定康复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5、评价康复、训练的效果评定原则和分类原则规范化:对患者进行肌力评定时,应使测试肌肉或肌群在规范化的姿势下

11、进行规范化的动作或运动,以此为基础观察其它完成的动作、对抗重力或外在阻力完成的能力,达到评价肌力的目的。注重信度和效度:在肌力评定时应注意减少误差,提高评定准确性,易操作性:在临床工作中,应以简便、快捷的肌力评定方法为基础安全性 :在应用任何肌力评定方法时,均应注意避免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损害等情况。分类器械分类:徒手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后者可分简单仪器(便携测力计)评定和大型仪器(等速测力装置)评定。肌肉收缩形式分类:等长肌力评定、等张肌力评定、等速肌力评定、前两者为肌肉s生理性收缩条件下的肌力评定,后者为肌肉在人为借助器械时非自然的肌肉收缩条件下的肌力评定,在等速收缩评定时,尚可进

12、行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和等速离心收缩肌力评定。评定部位分类:分为四肢肌力,躯干肌力以及对手部握力,捏力等的评定。评定目的分类:爆发力、局部肌肉耐力等的评定。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一定成角可增强肌肉的收缩力5、肌肉收缩的方式及收缩的速度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6、杠杆效率肌肉收缩力受运动阶段杠杆效率的影响。7、年龄和性别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明显。8、心理因素 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1、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响到受损神经所支配 的运动募集,导致肌力下降

13、。2、废用性肌肉萎缩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肌原纤维的减少。肌源性疾病主要是因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病所致。4、年龄增加儿童少年时期肌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20-25岁达到最高水平25岁后平均每年最大力量下降1%。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1、抗阻训练原则2、超量恢复原则疲劳度原则频度原则肌力训练方法及分类1、按照不同训练目的增强肌力训练增强肌肉耐力训练2、按照不同肌力大小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力训练、渐进阻力训练3、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肌张力肌张力肌张力:肌肉组织在肌张力: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随意

14、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肌张力分类正常肌张力的分类,处于正常肌张力的状态时,被动运动可感到轻微抵抗(阻力);当肢体运动时,无过多的沉重感;当肢体下落时,可因此而使肢体保持原有的姿势。根据不同的状态,正常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的判断。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节 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异常肌张力的分类、肌张力水平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而增高或降低。病因和机理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

15、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的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小儿急性偏瘫时在瘫痪早期可有肌张力低下,数日或数周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狭倒症、癫痫失张力性发作出现阵发性或间隙性肌张低下。锥体系疾病出现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底节病变肌张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时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临床表现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

16、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

17、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均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伴震颤)。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指由于肌张力的改变引起的持续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不随意运动。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

18、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aSyndrome)。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引起原因不明,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musculorundeformans)。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痉挛性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

19、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3麦杰综合征(Meigesyndrome)由法国HeuryMeige(1910)首先描述,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为1:23,30岁以前发病者少见。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又称指划运动、易变性痉挛(Mobilespasm),它是一个综合征,为多种神经系统疾患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由不自主运

20、动和异常姿势复合在一起的一种异常运动,临床以肌强直和手足发生缓慢不规则的徐动为特征表现。根据其受累部位可分为偏侧性和双侧性。(一)肌原性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无力和萎缩。其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平行,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力减低。由于肌肉萎缩、力弱及肌张力减低,临床表现站立和步行时特殊姿态,站立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行走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肉张力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锯的萎缩、力弱与张力减低,站立与坐位时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时

21、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手指深入至肩胛骨与胸骨之间,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张力减低所致。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入活动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kinesia):发病慢,在服有神经安定剂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甚至停药后出现。表现为刻板的、重复的咀唇、舌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肢体或躯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kinesia):发病慢,在服有神经安定剂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甚至停药后出现。表现为刻板的、重复的咀唇

22、、舌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肢体或躯干的舞蹈样动作,体轴性运动。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亦可有肌张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干的舞蹈样动作,体轴性运动。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亦可有肌张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二)神经原性疾病脊髓疾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见于40岁以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均受累,

23、因此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上肢有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和腱反射亢进。颈膨大的前角细胞严重损害时,锥体束症状被掩盖,此时上肢出现肌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被动运动肢体时动幅增大。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现肌萎缩,晚期肌萎缩可扩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两侧对称。在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急性脊髓前角炎:于肌萎缩部位肌张力减低,由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瘫痪与肌萎缩的范围较小,故萎缩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张力占优势,因而经常伴有异常体位,如马蹄内翻足、足下垂等。受累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增大,呈过度屈伸姿势。(一)锥体束病变锥体束病变于休

24、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小脑性疾患:肌张力减低是小脑病变的常见症状,由于肌张力减低,使肢体产生姿势异常,如处于过伸过屈位,除了静止时肌张力表现低下之外,被动运动时也可见到明显的肌张减低,主运动开始与终止时缓慢,自觉无力,容易疲劳,由于肌张减低,腱反射也减低或消失,可见到钟摆动样腱反射。亦因肌张力减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现“反击

25、征”。锥体疾患:锥体束损害的急性期由于产生锥体束体克,在锥体束休克期内肌张减低,瘫痪的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无阻抗感。肌张力增高(一)锥体束病变锥体束病变于休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二)锥体外系疾患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叫肌硬直。促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都有增高,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感

26、到均匀的阻力而呈“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屈伸肢体时感到均匀阻力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即:“齿轮样强直”。颜面表情肌肌僵直则呈无表情的“面具脸”,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动作而流涎,眼肌肌强直表现眼球运动减慢,出现注视运动“粘稠”现象。颈肌和躯干肌肌强直形成屈曲状态,即头与躯干前变,上肌轻度外旋,肘关节屈曲,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下肢轻度内收,膝关节屈曲。旋颈和旋体动作缓慢。Huntington舞蹈病:肌张力多为正常,但少数患者出现以Porkinson病样的肌僵直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甚徽或完全缺少。此型最后呈姿势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屈曲,两下肢伸直。这种肌僵直型的慢

27、性进行性舞蹈症状被认为是苍白球受损的结果。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躯干的徐动症,为一少见的基底节病变。在临床上以肌张力增高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自主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药物性肌张力异常: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发病急,用药后不久即出现,多见于青年人,以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主要是颈、头部肌肉受累,最常见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随意痉挛,以致咀嚼肌紧张地收缩,嘴张不开,讲话、吞咽困难,面部作怪相,或伴发痉挛性斜颈,这种反应与个体的敏感性有

28、关,应用抗震颤麻痹药、抗组织胺类药或巴比妥类药物有效。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kinesia):发病慢,在服有神经安定剂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甚至停药后出现。表现为刻板的、重复的咀唇、舌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肢体或躯干的舞蹈样动作,体轴性运动。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亦可有肌张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三)小脑疾患两侧广泛小脑病变时,有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有阻抗感,站立时躯干、四肢呈僵直状态。橄榄小脑萎缩症有时呈现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

29、有关结构损害。(四)脑干疾患脑干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以中脑最为明显,中脑病损时表现肌僵直,属于去大脑强直的一种,四肢的近端明显,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并内收。下肢伸直,内旋内收,称之为去中脑强直。大脑皮质下白质弥漫性病变,如脑炎、重度脑外伤、脑出血时也可出现四肢僵直,与去中脑强直的区别点在于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现完全与去中脑强直相同,称之为“去皮质强直”。(五)周围神经疾患周围神经疾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表现为肌张力减低。但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面肌肌张力增高,即表现为面肌痉挛。此外周围神经的附近炎症、肿瘤等病变,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现象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这种肌

30、张力增高大多属于防御性肌张力增高。(六)肌原性病变肌肉疾患虽可有肌张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减低,绝不出现腱反射亢进。僵人综合征(stiffmansyndrome):为一种病因不明的痫性痉挛。颈肌、躯干、背骨、腹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外界刺激时疼痛。叩击、声光、精神紧张等可诱发而加重,常见四肢近端开始向身发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时僵硬症状消失。(七)其他破伤风(tetanus):早期局部肌张力增高,常见的是两侧咀嚼肌痉挛性收缩,同时伴有颈肌强直,继之面肌痉挛;口角向外牵引,鼻翼上缩,眼裂大呈所谓“猥笑颜貌”。随病情的发展引起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如躯干伸张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角弓反张,屈肌肌张力增

31、高占优势时呈前弓反张,患者的体位似胎儿的宫内位:头前屈、膝与腭紧贴,踵靠近臀部。躯干一侧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身体呈现侧方弯曲,谓之侧弓反张:头肩向一侧倾斜,该侧肩下垂,身体弯向月牙形。手足搐搦症(tetany):血钙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张力增高主要见于四肢远端,偶可波及到躯干。有的学者将手足搐搦症分为三型:良性型:主要在四肢远端出现强直发作,拇指强烈内收及半屈贡状态,与其他诸指并拢,手指的中指指节屈曲明显,手的尺侧缘与挠侧缘相近贴,有时末指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显,末指常折入其余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内,即呈所谓“助产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马蹄内翻足,小腿伸直,随意运动不能,被动运动时有阻抗

32、感。中度型:早期上肢先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断之扩延到躯干、面肌与下肢,有时腹直肌、胸锁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现强直发作。当面肌出现肌强直时,呈现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内斜,牙关紧闭,舌僵,构音不良,吞咽困难,如喉肌痉挛时可发生呼吸困难与窒息。重症型:短时间内反复的发作,表现全身肌强直,伴有喉肌痉挛。痉挛的益处下肢伸肌痉挛帮助患者照立和行走;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肌肉的等长和离心自主收缩;保持相对肌容积;预防骨质疏松;减轻瘫痪肢体的肿胀;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痉挛的弊端髋内收肌剪刀样痉挛和屈肌痉挛影响站立平稳性,下肢伸肌痉挛和阵挛影响步态的摆动期,自主运动缓慢,屈肌痉挛和伸

33、肌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和屈肌痉挛易形成挛缩,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髋屈肌和内收痉挛影响会阴清洁以及性功能,下肢痉挛和阵挛干扰驾驶轮椅、助动车等,持续的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影响肌张力的因素1、不良的姿势和肢体位置可使肌张力增高,2、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3、紧张和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肌张力增高,4、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5、疾患存在的并发症问题,如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局部肢体受压及挛缩等使肌张力增高,6、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发热、感染、代谢和电解质紊乱也可影响肌张力,7、药物,8、环境温度等肌张力评定目的评定目的

34、:1、提供治疗前的基线评定结果,2、提供制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3、评价各种治疗的疗效,适应症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疾患,包括神经损害造成神经损害造成神经源性肌力减退等的评定,如上、下肢代表性肌群的肌张力评定可作为全面评价瘫痪严重程度的指标。禁忌症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肌张力的检查方法肌张力的检查方法摆动检查摆动检查肌肉硬度的检查肌肉硬度的检查伸展性检查伸展性检查姿势性肌张力的检查法姿势性肌张力的检查法病史采集病史采集视诊视诊反射检查反射检查被动运动检查被动运动检查病史采集病史采集痉挛发生

35、的频度;受累的肌肉及数目;痉挛的利弊情况;引发痉挛的原因;现在痉挛发作或严重的程度与以往的比较等。 视视 诊诊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刻板样运动模式常表明存在肌张力异常;不自主的波动化运动变化表明肌张力障碍;而自发性运动的完全缺失表明肌张力弛缓。反射检查反射检查腱反射:腱反射:0 0级级 1+ 1+级级 2+ 2+级级 3+ 3+级级典型的深腱反射:典型的深腱反射:注意:注意: 反射评定时应采用标准姿势,反射评定时应采用标准姿势, 若深腱反射难以引出,用特殊的增强方式。若深腱反射难以引出,用特殊的增强方式。腕关腕关节掌屈、背屈掌屈、背屈前臂旋前、旋后前臂旋前、旋后肘关肘关节的

36、屈伸的屈伸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外展髋、膝关节屈伸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内收外展髋关节内收外展踝关节背屈、跖屈踝关节背屈、跖屈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一手踝,一手脚掌颈旋转颈旋转仰卧位,颈部探出仰卧位,颈部探出双手把持头部。双手把持头部。颈屈伸颈屈伸颈侧屈颈侧屈摆动检查摆动检查以一个关节为中心,主动肌与拮抗肌交互快速地舒缩,使肢体摆动。如肌张力低,活动度大,振幅大。 肌张大增高,桔抗肌运动受限,关节活动度小,振幅也小。 仰卧位,下肢伸展仰卧位,下肢伸展俯卧位,屈曲膝关节俯卧位,屈曲膝关节髋膝同时屈曲髋膝同时屈曲姿势性肌张力检查法姿势性肌张力检查法正常姿势张力痉挛或肌僵硬手足徐动迟缓型无肌张力变化,关节过伸

37、展过度抵抗,姿势调整迟缓过度抵抗或抵抗消失交替出现反应迅速,姿势调整立即完成生物力学评定方法生物力学评定方法生物力学评定方法的观察指标包括:力矩阈值肌电信号钟摆试验(钟摆试验(pendulum test) 常用于下肢痉挛评定,尤其是股四头常用于下肢痉挛评定,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和腘绳肌。 评定指标包括放松指数评定指标包括放松指数(relaxation index, RI)等等。 电生理评定方法电生理评定方法 电生理评定方法也可用于评定痉挛和张力过强。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级别 评定定标准准,轻度度,中度,中度,重度,重度在在PROM的后的后1/4,

38、即肌肉靠近它的最,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位置时出出现阻力阻力在在PROM的的1/2时即出即出现阻力阻力 在在PROM的前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的,即肌肉在其最短的位置位置时已出已出现阻力,使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以完成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方法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方法 分分级表表现0级肌肌张力降低力降低1级肌肌张力正常力正常2级肌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未受限3级肌肌张力高,肢体活力高,肢体活动受限受限4级肌肉僵硬,肢体被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活动困困难或不能或不能改良Ashworth分级级别评定标准0级无肌无肌张力的增加力的增加1级肌肌张力略微增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

39、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级肌肌张力力轻度增加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肌张力力较明明显地增加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3级肌肌张力力严重增高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4 级僵直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方法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方法轻度肌张力降低:轻度肌张力降低: 肌力下降,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肌力下降,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中度到重度肌张力降低中度到重度肌张力降低 : 包括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不能进行任何功能包括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不能进行任何功能活动。活动。功能性评定量表BrunnstromFugl-MeyerFIMBathel指数指数小结小结 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致的痉挛最常见,也是需要临床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 痉挛的量化评定困难,目前主要采用的量化评定方法包括手法评定方法、生物力学评定方法和电生理评定方法等。 肌张力弛缓的评定相对较为简单,若存在肌张力低下,应进一步开展肌力测试以确定力弱的程度。思考题思考题 1、正常肌张力产生的机制、正常肌张力产生的机制. 2、肌张力增强和减弱的原因、肌张力增强和减弱的原因. 3、评定的注意事项、评定的注意事项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