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841683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五课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3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重难点第二十五课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 第第1课时课时学习学习望岳望岳 中中国国是是一一个个诗诗的的国国度度,源源远远流流长长的的

2、中中国国古古代代诗诗歌歌到到了了唐唐代代出出现现了了前前所所未未有有的的繁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激情导入 【课题解析】望岳中,“望”是远远地看;“岳”,原指山,本文特指泰山。题目点明写作对象和内容。春望题意为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篇。“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人物。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

3、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品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知识梳理】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自主预习一词多义 自主预习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感时花溅泪(使动用法,“使飞溅”。)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使惊”。)听妇前致词(名词作动词,“上前”“走上前”。)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望望岳岳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春春望望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石石壕壕吏吏朗读望岳给这首诗分层:【交流点拨】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

4、形象。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自主预习合作探究1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交流点拨】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合作探究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怎样形象?【交流点拨】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什么?【交流点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

5、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什么愿望?【交流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迁移拓展 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和抱负?【交流点拨】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

6、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我们对杜甫有了新的认识。课堂小结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板书设计第二十五课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第第2课时课时学习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激情导入 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自主预习朗读课文给春望分二层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1首联首联“国破山河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城春草木深

7、”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交交流流点点拨拨】“国国破破山山河河在在,城城春春草草木木深深。”写写春春望望所所见见:国国都都在在沦沦陷陷后后已已经经变变得得残残破破不不堪堪,然然而而山山河河依依旧旧是是原原来来那那个个样样子子;春春天天降降临临到到安安城城,然然而而眼眼前前却却是是乱乱草草丛丛生生。如如此此强强烈烈的的反反差差怎怎能能不不使使人人触触目目惊惊心心呢呢!一一座座繁繁华华的的城城市市,曾曾几几何何时时,竟竟被被毁毁坏坏到到了了“无无余余物物”“”“无无人人”的的地地步步,是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

8、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合作探究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合作探究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9、。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合作探究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相信远方的凄惨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交

10、流点拨】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迁移拓展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课堂小结 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五课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第第3课时课时学习石壕吏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激情

11、导入 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交流点拨】开端(1):致词的由来烘托气氛。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展示悲剧。结局(4):致词结果,暗示老妇被捉。自主预习 1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交流点拨】本诗写了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交流点拨】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3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交流点拨】凶暴、蛮横、不可一世。合作探究4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交流点拨】悲愤沉郁。5复述课文内容。【交流点拨】根据课文内容来复述,

12、也可加点自己的话。合作探究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交流点拨】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对老妇人则用明写。但是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迁移拓展 同学们,战乱将人民带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均给人民带来一定的危害。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课堂小结 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