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41652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新课程改革十余年了, 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可否认地发 生了一些变化, 涌现出一批批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语文课堂尤 为热闹,如: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背诵模式、情境 模式、训练模式、讨论模式、自学模式但热闹过后我们冷静 的想一想:学生学到了什么?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这是不 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诚然教学模式在一段时期某个节点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譬 如它有利于帮助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 性;有利于整合集体智慧,发挥教育团队的整体作用;1有利 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结构的快速把握。 但如果长期坚持使 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固化教师的思想,

2、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坛,理应百 花齐放。 有关专家也发出了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恢复语文的本 来面目的呼吁。一、模式化教学的形成 教学模式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形: 一是从纷繁复杂的教学过 程中抽象出某种规范的教学程序,然后博采众长、细细打磨,再 寻找合适的理论支撑。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或“10+35”模式。另一种是从 某种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出发, 构建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 教学程序。2前一种更受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因为其 出自教学实践, 出自教学第一线, 更主要的是有相当的教学实绩 供大家仰望,对于

3、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我们更有诱惑力。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大凡影响广泛的教学模 式都是创设者经过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完善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 教学习惯和教学范式。 跟自己的学情、 校情甚至当地的经济社会 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 师等都会有很大差异, 即使是同一学校班与班之间、老师与老师 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有差异。如果我们一窝蜂似地今天学 习“洋思模式”,明天学习“杜郎口模式”,统一学习、强行推 广、完全照搬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吗?显然这是不行的。二、模式化教学的弊端1.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 模式化教学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总结起来的 经验

4、,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些学校或者学校的教研组总结多年 教育教学经验, 并将这种经验模式化,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 这种模式、 体系后来往往被固化、 僵化, 一直被沿用下去。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更新的、创新的 活动,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而也不可能去使用什么模式来把它 固定化。实际上,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变化和 更新,社会和知识的变化更新要求教学实践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不断创新和开放的教学思想和内容, 也要求教师在参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并将这 些知识运用到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这点说,模式化教学在知 识的

5、更新与创新上是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2.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一个忠告是: 没有 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是有差异的个体。3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负责任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时,会对学生实行不一样的教学手段。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提 出“因材施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是有个性而又多样的生命 个体。 不同的学生有着其独特的思维特征,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去开发和培养。 而模式化教学常常扼杀学生 的这种独特个性和思维, 把学生都培养成了“相同的产品”。4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消磨学生的创造力。3

6、.扼杀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 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 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气质、形象、智慧和人格。教师根据自身不 同的知识结构和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往往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 风格。 这种教学是教师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的展现。 教师独特 的教学风格往往能将自由的教育理想和知识见解融入课堂,使教 学主体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力多元化地汲取 知识。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过程正是在扼杀教师 的独特个性和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教师的教育活动会千篇一 律,学生也会被打造成“流水线产品”,个性和创新思维被扼杀,学校也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模式化

7、教学还会使 教师对教学活动产生厌倦心理, 不能积极应对教学实践, 从而使 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三、中学语文教学去模式化的途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启动, 各地教育部门、 教育教学工 作者应警惕形式大于内容的运动式变革。 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方式。 对于中学语文教 育,我认为要避免模式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应弄清楚语文到底教什么 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不一定容易找 到答案。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可能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难道还 不知道该教什么吗?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离语文的本真很远很远了。有些老师一上课就是检查背诵、默写,要求

8、学生字句落实,将一篇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最后抓住的却只是皮毛。 这样的方式最多只是教给学生应试的技巧而已, 根本没有涉及到 语文本身。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有如下定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前句强调是“语文”,指出其工具性 和文化载体作用; 后句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即“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 具,进而运用这一工具去体悟其承载的文化, 达到“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最终形成语文素养。弄清楚了语文的定义我们再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教 什么”的问题。语文,先有“语”再有

9、“文”,“语”是基础, 是工具。“文”是载体,是文学,是表达。所以语文课堂必须是绘声绘色、有声有色的。真正的语文从基础上讲, 就是字词句篇、 语法、修辞等,从能力上讲就是听说读写。 至于由文本折射的思 想, 一些容易混淆的东西可作必要的点拨,复杂的大可留给学生 今后体会。 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 感受到语文之美, 增强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老师要精心 设计“真”语文课堂, 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去触摸语 文,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篇的语文世界, 用自己的真心和长期累 积的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和文学,沉浸其中,快乐品味,使听说 读写能力在积累中提高,在提高中积累,最终形成语

10、文素养。2.应弄清该构建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课堂有以下两点要求: 一是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6其核心不外乎:开放和创新。我认为语文课堂只要 能够抓住三个方面,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能执语文教学 之牛耳。(1)朗读,每篇课文至少要让学生读上三遍,读得没有字 词障碍,读得流利上口,读得声情并茂。“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朗读是语文教学 的基础,只有将文章读顺了、读通了,才能谈及其它,否则只能 是蜻蜓点水、镜花水月凑个热闹罢了。(2)讨论,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

11、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充分的合作 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别人的不足, 或者接受别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错误。让那些怕老师的学生, 在讨论中练出胆量,练好口才,使他们走向社会不会讷讷难言。 老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放手让学生说,小声说,大声说,你说 我也说。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增强,学生主体课堂自然形成,教学 目标自然就会达成。(3)交流、表达,比如要求学生有准备的演讲或即兴演讲。 不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地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证明观点; 不仅会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 还要会使用身体语言强化感情。 这 就是有活力的课堂。3.调整课堂评价的关注点7一节语文课上得好

12、还是不好, 不应该是所谓的专家领导说了 算,更不应该是“一头雾水”的行政官员说了算。 课堂效果到底 怎样,学生最有发言权。 这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收 获?这才是客观科学的评价。 所以我认为对一节课的评价既应有 专家评委的意见, 更要有基层教师的意见,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意 见。在评价关注点上更应该侧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能一味关 注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技术手段是否先进、课堂是否热闹, 而应 该关注教师的临场发挥、 教学机智、 教学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鼓励教师充分展现自我, 大胆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富有特 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从而走出模式化教学的误区。总之,当今的时代是发展的时代、多元的时代、创造的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需要,学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模式化教因此,只有让我们的课堂远离模式化,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丽场景。“一枝独放不是 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才是教育之幸、民族之幸、国家之 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