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8398754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4节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第四节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心有千千结熟读子自知心有千千结熟读子自知真题体验延伸1. 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 _解题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需要找出诗歌中一些能够体现情感的词语

2、。这样,就可以抓住诗歌的情感基调。此诗中“老”“空负”“孤”“寒”“离愁”等词语都是直接或者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可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尝试解答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诗歌助读这是一首抒发个人际遇的词。词人回忆曾经的繁华生活,感慨宦海浮沉,不禁流露出凄凉与伤感的情绪。进士及第时,京城繁华,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而到滁州的欧阳修,身心疲惫,感觉自己老了许多,沦为天涯客。也许刚进士及第时,面对曲江,面对曲江中的鲜花,心中曾发过种种誓言,十年之后都已成空。上片说自己,下片说朋友。阆苑当然是一个好去处,他对朋友深情祝福,希望能

3、够同年高升。“不见君家”是一种自谦,说自己已经落魄,微不足道,不敢仰视,这句也是祝福。孤城寒日,还是像往常那样。此时此刻,在作者眼里,城是孤的,日是寒的,依旧像平常那样,西斜落山。离愁无尽,红树连至天边云霞。全词意境缥缈,富有浪漫色彩。2. 2013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_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解答理解情感类题目,既要注意全面把握全诗内容,特别是写景,也要注意

4、解读题目。通过全文写景的“山静”“日长”“余花”与“好鸟”“眠”等可得出心境的恬淡;再结合全诗以及题目中的“醉眠”,可挖掘诗人“醉”的原因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尝试解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诗歌助读醉眠首先从空间与时间下笔。群山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无思无虑,一天好像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环境渲染,更是诗人的精神状态的写照。颔联写春要去,但对着枝头残花,照样可以喝得痛快;鸟啼也不妨碍醉眠。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

5、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其中所透露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基础整合覆盖知识点一概括内容主旨(一)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二)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

6、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知识点二分析思想感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对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同题材的诗作往往体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以下几种类型:(一)送别抒怀诗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如: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

7、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借送友人辞“凤城”而去,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二)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的思想感情通常是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羁旅思乡诗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 日暮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三)闺情宫怨诗所谓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

8、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所谓宫怨诗,是闺怨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在宫怨诗中,抒写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是最常见的内容。如: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秋夜裁衣的妇人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从而联想到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一个“冷”字只以触觉感受写出内心复杂的情感,虽似简单,实则丰

9、富。(四)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如:移居(其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本诗表现了诗人感受到的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五)怀古咏史诗这类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

10、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是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的。如: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诗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六)边塞征战诗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戍边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1、七)抑郁失意诗这类诗的思想感情多是表现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或有爱国情怀却得不到重用的。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抒发了诗人被贬蛮荒的烦闷和归京无望的愁苦,表达了无法排解的抑郁与失意。(八)民生疾苦诗这类诗的思想感情主要是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借蚕妇之口,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身穿绫罗绸缎的富人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从而表达出对蚕农的深切同情。知识点三评价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秋

12、词表达的志向)等。评价,是在对诗歌进行审视后,对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高考试题中,对评价的设题虽不多,却是难点,复习时必须引起重视。看下面两首宋诗,都是借清明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它们在诗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却是不同的。如:清 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 明高菊卿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菊卿诗通过对扫墓凄凉情景的描绘,表明人一旦长眠地下,就万事皆空,不如及

13、时行乐的观点。黄庭坚诗表面看起来也说明贤愚死后同样都是“蓬蒿共一丘”,但诗的五、六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所以末句不是消沉,而是激愤,看似迷惘,实则明确。技法探究例破考点一概括内容主旨解题方法突破1诗歌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2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考点二分析思想感情解题方法突破解答分析思想情感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

14、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

15、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应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以便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

16、或本诗的思想内容考点三评价观点态度解题方法突破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去架空分析。2对诗歌作品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3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4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方面都要概括到,要

17、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1. 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 _适用方法结合诗中的意象、人物、事件分析内容法推断方法由第一首诗中的“独宿”和第二首诗中的“不成宿”可知,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第一首诗,从诗句“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可以看出,该诗孤独中又有淡静。而第二首诗,从“冷”“残”“雨”“寒”等词语可以看出,该诗孤独中更显

18、凄冷。答案示例: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 2013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答:_ 适用方法结合诗中意象来分析情感法推断方法解答此种情感类题目,除了要注意题目“钓船归”外,更主要的是要关注词中相关的景物描写与流露出的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19、便不难得出“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的答案。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鹭”“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3. 2013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_适用方法结合关键词的解释来分析诗歌推断方法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惆怅”“沉吟”“独自”这几个带有情感色彩的关键词语,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落寞惆怅;其次,结合诗中“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一句,可知作者对梅花的美好精神品质充满了喜爱之情,本想长久地与梅花相伴,然而“日落寒鸦起”,诗人不得不“独自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若有所失”。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