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8332117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5.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七章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聚落与城市化v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经济活动的类人,经济活动的类型型农业、工业农业、工业v那么,人类的居住情况怎样呢?那么,人类的居住情况怎样呢?v你家在哪里?你家在哪里?2平原地区的平原地区的乡村3牧村45山村山村6渔村78v聚落: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通常被称为居民点。不仅仅房屋的集合体,通常被称为居民点。不仅仅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和生产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和生产设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设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v分类:分类:城市、乡村城市、乡村v对聚落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

2、的重要内容。对聚落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9本章重点本章重点v聚落、城市、乡村聚落、城市、乡村v城市化的概念、进程、机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机制v逆城市化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意义逆城市化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意义v城市体系城市体系v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及发展动力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及发展动力v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v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市群、中原城市群v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10第一节第一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聚落的起源与发展v起源与发展起源与发展v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v城镇标准城镇标准v聚落景观聚落景观11 一、起源与发展一、起源与发展12v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人

3、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及外敌入侵。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及外敌入侵。v?动物都有哪些居住方式?动物都有哪些居住方式v洞穴、巢状树居洞穴、巢状树居v也是史前时代人类的主要居住方式。也是史前时代人类的主要居住方式。1、原始的居住地、原始的居住地13v穴居穴居:多分布于较易穿凿的地区。现在的非洲、亚:多分布于较易穿凿的地区。现在的非洲、亚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仍可见改进了的或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仍可见改进了的或现代化的穴居,如,我国的窑洞。现代化的穴居,如,我国的窑洞。v巢状树居巢状树居:多建于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区,便于男子:多建于森林茂密的低山

4、林区,便于男子狩猎和女子采集狩猎和女子采集14v当今世界上原始聚落仍然存在,以采集和狩猎等原当今世界上原始聚落仍然存在,以采集和狩猎等原始生活者始生活者约数十万人约数十万人。v东南亚岛屿的耐哥特人、非洲的布须曼人、卑格米东南亚岛屿的耐哥特人、非洲的布须曼人、卑格米人和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人和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1516v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植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有很大进步,植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称为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称为“小村小村”或或“村落村落”。

5、v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单位面积能够承载的人口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单位面积能够承载的人口很少,因此,这些很少,因此,这些“村落村落”呈现出分散的状态,以呈现出分散的状态,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为单位。2、分散的乡村聚落、分散的乡村聚落1718v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及提高生产力的能力都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及提高生产力的能力都很很弱弱,为,为防备防备经常袭击居住地的各种事件,人们结成经常袭击居住地的各种事件,人们结成了了较大的集团较大的集团。v为了为了防风、防野兽及外敌防风、防野兽及外敌,建起了城垣,维护村民,建起了城垣,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并在村落中修筑水路、农道,提高农的共同利益。并在村落中

6、修筑水路、农道,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都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和人力财力,业生产力。这些都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和人力财力,并成为村落共同任务和行政组织的中心工作。并成为村落共同任务和行政组织的中心工作。3、古代村落、古代村落19204、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集市集市城市城市剩余产品剩余产品 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优越地理环境优越地理环境 大河冲积平原大河冲积平原21灌溉农业发达地区灌溉农业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得以创新农业技术得以创新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22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起源的条件2.劳动分工劳动分工1.农业生

7、产技术的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23 二、城市与乡村二、城市与乡村v1 1、城市:人口集中地,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城市:人口集中地,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不同学科对其理解不同。化的场所,不同学科对其理解不同。v地理学:地理学: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v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v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24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体系体系类型型城市城市类型型行政城市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首都、税收城市防御

8、城市防御城市要塞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城市、海军城市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城市、朝圣城市、宗教城市、朝圣城市、宗教城市城市生生产城市城市加工工加工工业城市城市交通运交通运输城市城市采集城市、运采集城市、运输城市、城市、贸易城市易城市娱乐城市城市疗养城市、旅游养城市、旅游胜地、度假地、度假胜地地25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一书中的分类:v工业城市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以工业生产为主。v交通城市交通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和内河港埠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和内河港埠城市。v省和地区

9、的中心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v县城县城:县城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县城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散地。v特殊职能城市特殊职能城市: :革命纪念地、风景旅游城市、边际城革命纪念地、风景旅游城市、边际城市、特区城市市、特区城市26v2 2、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既、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192192v3 3、乡村:以农业活动及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乡村:以农业活动及农业人口为主的聚

10、落。v(1 1)一般类型: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一般类型: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v(2 2)活动型:游牧村)活动型:游牧村v(3 3)特殊类型:集体农场、经营性农场)特殊类型:集体农场、经营性农场27中国的乡村28法国的乡村29呈呈多多边边形形的的村村落落30呈带状的村落呈带状的村落31?讨论:讨论: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差异?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差异?32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城市城市乡村乡村房屋建筑特点房屋建筑特点道路修筑特点道路修筑特点从事的生产活从事的生产活动动自然景观改变自然景观改变大小大小医院、商店、医院、商店、学校

11、的多少学校的多少钢筋水泥的高楼大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分布密集厦,分布密集大多是比较简易大多是比较简易的平房的平房宽阔、平坦、密宽阔、平坦、密集集崎岖、稀疏崎岖、稀疏工业、商业、交通工业、商业、交通等行业等行业农业农业发展快、变化大发展快、变化大发展较慢、变化小发展较慢、变化小多多少少33三、城镇标准三、城镇标准202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

12、标准。34我国的城镇标准我国的城镇标准v(1) 城市: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v 1)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v 2)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35(2) 镇: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作了调整,新 的建制标准规定: 1)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 总人口在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 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

13、 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 3)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 第二条适当放宽适当放宽。 4) 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 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警惕正在消失的村落警惕正在消失的村落v中国中国10年消失年消失90万个自然村万个自然村v在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每天消失250个,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36v2012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城镇

14、化已达到51.27%。很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到来,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古国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新的发展阶段。v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成了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壮举,我们应该为此而欢呼喝彩。毕竟,城市化社会是一种进步的文明,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就像十九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一样,伴随着城市化的到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7v但是,面对城市化我们不能盲目的乐观,伴随着城市化而来的还有阵痛,而这个阵痛就是大量村落的消失。v村落的消失并不是简单的组织单位的消失,因为村落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象征。村落的消失就是农耕文村落的消失就是农耕文化的萎靡。化的萎靡。

15、v在这些消失的村落中不排除有一些具有观赏价值、在这些消失的村落中不排除有一些具有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的村落,历史价值的村落,同时,在这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中也包括一些民间传统艺术,比如曾经一度是人们茶余饭后重要精神食粮的花鼓戏、舞狮、皮影戏等等。38v自然条件恶劣或因重点项目建设搬迁倒也罢了,但事实是很多村落山川秀美、环境宜人,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却因为失却了人气,凝固了百年或千年历史的古村、老屋,在风雨的侵袭和自然的磨蚀下,正日渐一日地衰败着。39404142v2013年10月17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称,我国已完成历史上首次全国性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截至目前,在参与调查的1.2万多个

16、传统村落中,共共1561个被纳入中国个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云南最多,有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云南最多,有294个,贵州排名第二,个,贵州排名第二,有有292个。个。v全国经过调查,上报了1.2万个传统村落。其中清代以前的占80%,元代以前的占14,包含20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000多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涵盖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典型村落。43v赵良村,纯一色的明清建筑民居,属典型的古村落,晋城市赵良村,纯一色的明清建筑民居,属典型的古村落,晋城市正在为其申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正在为其申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有一口泉赵良泉,因其甘甜清冽闻名当地。记者听当地留守的老人们说,上

17、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村还居住有三百来口人,现在只剩现在只剩12口人口人。v栖龙村,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震撼和神秘,一色的青砖木栖龙村,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震撼和神秘,一色的青砖木制结构建筑,背山面水,美丽宜居制结构建筑,背山面水,美丽宜居。曾经有三四十户人家,现在仅剩现在仅剩3户、户、9口人口人。记者走进一家院落:顶层带有储物间的两层青砖瓦房,门窗十分考究,院子里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挂满了黑紫色桑葚的桑树,一棵是结着红粉色樱桃的樱桃树;两相辉映,煞是好看。然而,院内杂草丛生,一片狼藉;一派久无居人的衰败样子。44454647v2013年8月4日,国家民委综合厅,“大美村寨行”系列活动。搭建全社会参

18、与的公益平台,10年坚持,深入最美的特色村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v央视新闻视频:http:/ 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v(2 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v(3 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和集中点的增大;v(4 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的过程。54v讨论:你观察到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讨论:你观察到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v内部内部v外围

19、外围v郊区郊区v其它其它55二、城市化进程二、城市化进程(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内部市区的城市化(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3)郊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4)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56v(1)内部市区城市化:)内部市区城市化:v城心地区城市化城心地区城市化:城心,城市中心区,商业服务区和办公:城心,城市中心区,商业服务区和办公事业区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事业区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v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使得城心地区地价飞涨,土地利用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使得城心地区地价飞涨,土地利用相当节约,街区拥挤,高层叠起,而且向地下开拓空间,相当节约,街区拥挤,

20、高层叠起,而且向地下开拓空间,形成了城市中一个高密度、高能量、高效益的极核。形成了城市中一个高密度、高能量、高效益的极核。57v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是传递城市各种:是传递城市各种“流流”的过渡地带,呈现出动态性特点,城市发展的过渡地带,呈现出动态性特点,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可能使得其变为城心。规划的需要可能使得其变为城心。58v(2)外围市区城市化:)外围市区城市化:v外围市区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生长最明外围市区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区域。显见的是城市在不断推进,而乡村在不显,最迅速的区域。显见的是城市在不断推进,而乡村在不断后退,

21、城市发生着平面上的扩张。断后退,城市发生着平面上的扩张。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59v(3)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v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为密切的地域,郊区城市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为密切的地域,郊区城市化开始显现。化开始显现。60v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从中心城市向向中小城镇中小城镇转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

22、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206v一般来说,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4)逆城市化)逆城市化61v而而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的时候,

23、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区是与城市接壤的。v二者的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62v原因:原因:城市问题、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问题、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追求良得工业选址限制因

24、素减少、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v讨论:城市问题都有哪些?讨论:城市问题都有哪些?63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交通拥挤64大气污染大气污染65噪音污染噪音污染66水污染水污染67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68城市问题: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住房紧张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就业困难69v逆城市化的意义逆城市化的意义v“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对对“城市化城市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村镇来说,而言是吐故纳新,对村镇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潮流

25、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利用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由此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大。由此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搭成城市化与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

26、间布局,搭成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强对流(双向对流)正比关系。的强对流(双向对流)正比关系。70v上世纪上世纪7070年代后,美国就出现城市白领迁移的现象。当时的年代后,美国就出现城市白领迁移的现象。当时的背景是美国郊区化浪潮高涨。除了城市本身问题的因素外,背景是美国郊区化浪潮高涨。除了城市本身问题的因素外,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从人口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从人口流动的特征来看,流动的特征来看,唯有高学历者、高收入者、具有专业技术唯有高学历者、高收入者、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者的流动性最强。特长者的流动性最强。v这种现象随着美国资源的均衡发展而

27、从未间断这种现象随着美国资源的均衡发展而从未间断。他们。他们迁居的迁居的理由理由大多是因为小城市治安稳定、交通方便、房价低,并且大多是因为小城市治安稳定、交通方便、房价低,并且能在清新的空气中休闲娱乐。能在清新的空气中休闲娱乐。71中国式中国式“逆城市化逆城市化”v中产流散中产流散 逃离大都市逃离大都市 v中产人群正从大城市出逃。与美国上世纪中产人群正从大城市出逃。与美国上世纪7070年代发生的不同的是,逃离大都市这种逆城年代发生的不同的是,逃离大都市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展现出市化现象在中国展现出户籍制度、房价畸形、户籍制度、房价畸形、区域经济不平衡等鲜明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不平衡等鲜明的中国

28、特色。72v把把1212年青春都献给北京的余娜,年青春都献给北京的余娜,20092009年底无奈举家迁往成都年底无奈举家迁往成都v尽管余娜早就做好准备要离开北京,但如果不是因为尽管余娜早就做好准备要离开北京,但如果不是因为20092009年年“甲流甲流”事件,或许余娜离开北京还会延迟。事件,或许余娜离开北京还会延迟。“甲流甲流”爆发爆发以后,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却不能接种疫苗,原因在于余娜全以后,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却不能接种疫苗,原因在于余娜全家没有北京户籍,学校只给有北京户籍的孩子接种疫苗。担家没有北京户籍,学校只给有北京户籍的孩子接种疫苗。担心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的余娜,在北京有车、有房、有很心

29、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的余娜,在北京有车、有房、有很好的职业,却没有北京户口,面对好的职业,却没有北京户口,面对不宜居、没有幸福感、压不宜居、没有幸福感、压力过大这力过大这“三座大山三座大山”,她终于选择回到成都。,她终于选择回到成都。73v数字商业时代数字商业时代与数字与数字100100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在线调查显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在线调查显示,示,20102010年春节期间,在年春节期间,在611611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55.30%55.30%被访者表示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将会选择离开;至于被访者表示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将会选择离开;至于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41

30、.10%41.10%的被访者认为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的被访者认为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36.70%36.70%的人认为宜居、买得起房;的人认为宜居、买得起房;12.40%12.40%的人是因为离亲友的人是因为离亲友更近;更近;9.20%9.20%的人是因为可以解决户口和子女就学等问题,的人是因为可以解决户口和子女就学等问题,其他仅为其他仅为0.70%0.70%。74v讨论:把农村变成城镇,把城镇变成城市,讨论:把农村变成城镇,把城镇变成城市,把城市变成大城市,把大城市变成特大城市。把城市变成大城市,把大城市变成特大城市。城市化是不是一味的城市化是不是一味的摊大饼摊大饼式的扩大规式的扩大规模?什么

31、是模?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有何影响?对城市和农村有何影响?v你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你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是什么样的?75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v堪培拉坐落于格里芬湖岸边,是澳大利亚政府、国会及很多堪培拉坐落于格里芬湖岸边,是澳大利亚政府、国会及很多外国使馆的所在地。由于四周森林环绕、绿意盎然,且邻近外国使馆的所在地。由于四周森林环绕、绿意盎然,且邻近自然秀丽的乡村,令堪培拉成为优雅的现代化都市,更享有自然秀丽的乡村,令堪培拉成为优雅的现代化都市,更享有“天然首都天然首都”的美誉。的美誉。v堪培拉是个与众不同的

32、城市,并未破坏附近的环境,还与周堪培拉是个与众不同的城市,并未破坏附近的环境,还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遭环境融为一体。虽然堪培拉洋溢着田园气息,但也是澳大虽然堪培拉洋溢着田园气息,但也是澳大利亚政府的所在地,以及亚太区主要的外交中心之一。总括利亚政府的所在地,以及亚太区主要的外交中心之一。总括来说,来说,堪培拉既是世界重要的首都,又与附近的自然环境和堪培拉既是世界重要的首都,又与附近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谐融合。76777879808182三、城市化特征三、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出现“逆城市化”倾向83v城市化为什么会发

33、生?为什么会延续?推动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延续?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化今后将如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化今后将如何发展?这些很容易被人们提出的问题促使何发展?这些很容易被人们提出的问题促使科学工作者去探讨城市化的机制。科学工作者去探讨城市化的机制。84四、城市化的机制四、城市化的机制207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后续动力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力量内生决定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加速或延缓城市化

34、进程城市化进程85原生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生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v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两个方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两个方面:v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v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的农业提供。v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业从业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剩余的粮食生产能

35、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所以,只有农业发达,城市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v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农业发达地区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86v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v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v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是因为剩余粮食刺激人口劳动结城市

36、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是因为剩余粮食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构发生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显然,最初这批劳动人口全部是由农业部门提供的,因为在显然,最初这批劳动人口全部是由农业部门提供的,因为在人类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进行的是维持自己生存的第一产业,人类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进行的是维持自己生存的第一产业,之后才是为第一产业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第二、第三产业。之后才是为第一产业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第二、第三产业。v第二、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了新工具、新技术,促进农业经第二、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了新工具、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又可以

37、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人口进济发展,农村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个往复过程不断叠加上升这个往复过程不断叠加上升,城市,城市化也就随之得到发展。化也就随之得到发展。87直接动力:工业化直接动力:工业化v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近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1919世纪是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世纪是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迅速传播的时代,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迅速传播的时代,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v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8、,促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城市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88后续动力:第三产业后续动力:第三产业v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v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的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在加快。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组

39、织生产就需要想方设法频率在加快。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组织生产就需要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为用户服务千方百计地为用户服务,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能力。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要求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要求。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机构的协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机构的协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合。89v除了除了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外,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发展之外,城市居民由于

40、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对消费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乐、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v尽管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第三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尽管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第三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但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使得第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使得第三产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大规模地郊迁。三产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大规模地

41、郊迁。而且,第三产业的门类而且,第三产业的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量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力。由于第三产业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现量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力。由于第三产业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经验还证明,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经验还证明,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的比例一般也越高。在就业中占的比例一般也越高。90内生决定力量:经济增长内生决定力量:经济增长v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

42、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v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在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第三卷中发第三卷中发表了一篇名为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的文章,指出,的文章,指出,“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

43、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性。”91加速或减缓:人口与城市政策加速或减缓:人口与城市政策v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v如: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如: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进程。了城市化进程。v视频:农民如何进城视频:农民如何进城92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三节城市

44、与城市地域结构v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v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与自然环境v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93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1 在利用河流方面2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 与内港3 制高点和隘口 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94图7-1 重庆位置示意图9596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二、城市与自然环境v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v地形与城市地形与城市v气候与城市

45、气候与城市v水资源与城市水资源与城市v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的生物环境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力量大,二是突发性突发性。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热岛效应与排水。 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 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

46、设中的重要课题。97三、城市地域结构三、城市地域结构22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上的分布与组合。1 同心圆模型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 (Ernest W.Burgess)提出的。2 扇型模型扇型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 于1939年提出的。3 多核模型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和 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98v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v(1)住宅区)住宅区v(2)商业区)商业区v(3)工业区)工业区v(4)行政区)行政区v(

47、5)文化区)文化区99 功 能 区 一 般 分 布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商 业 区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工 业 区 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100图7-3 同心圆模型图7-4 扇形模型图7-5 多核模型101v同心圆:(柏吉斯同心圆:(柏吉斯1929)v1、中心商务区,城市的核心、中心商务区,城市的核心v2、过渡带,商业与住宅混合,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还出、过渡带,商业与住宅混合,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还出现贫民窟,街道较为破旧。现贫民窟,街道较为破旧。v3、工人住宅带,产业工人集中住宅区,条件虽不太好,但、工人住宅带

48、,产业工人集中住宅区,条件虽不太好,但比第二带好。比第二带好。v4、中产阶级住宅带,条件较好,多为单户住宅。、中产阶级住宅带,条件较好,多为单户住宅。v5、通勤带,高收入阶层住宅区,也是城乡交错区,高收入、通勤带,高收入阶层住宅区,也是城乡交错区,高收入阶层多住花园单户型住宅,驾车上班,在城区工作。阶层多住花园单户型住宅,驾车上班,在城区工作。102103v在不同的地带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区,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在不同的地带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区,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成的呢?v按照据市中心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出现的是:较为低级的产业工按照据市中心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出现的是:较为低级的产业

49、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上层和中上层人员的住宅带,这主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上层和中上层人员的住宅带,这主要与要与人们收入的高低和交通条件人们收入的高低和交通条件有很大关系。有很大关系。v第三个环是产业工人的住宅区,多数工人从过渡带迁来,收入较第三个环是产业工人的住宅区,多数工人从过渡带迁来,收入较低,缺乏先进的交通工具(如小汽车),不希望距工作地太远,低,缺乏先进的交通工具(如小汽车),不希望距工作地太远,所以便集聚在过渡带的外围。中产阶层的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所以便集聚在过渡带的外围。中产阶层的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和通勤带之间。因为他们的收入较高,所以住房条件较好,其中和通勤带之间

50、。因为他们的收入较高,所以住房条件较好,其中有许多政府公务人员。最外面一环是通勤带,这里是上层和中上有许多政府公务人员。最外面一环是通勤带,这里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着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因为他们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着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因为他们有很高的收入,拥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而可以远离城市中心,有很高的收入,拥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而可以远离城市中心,选择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住房宽敞的地带。选择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住房宽敞的地带。 104v同心圆模型尽管由于太过理想化而受到诸多批判,同心圆模型尽管由于太过理想化而受到诸多批判,但仍基本反映了但仍基本反映了2020世纪初

51、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特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特别是过渡带,现在仍可在某些地方看到以某种方式别是过渡带,现在仍可在某些地方看到以某种方式存在。存在。105v当小汽车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当小汽车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租金很高的高级住宅区将沿着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中等租金很高的高级住宅区将沿着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而在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而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形成低级住宅区和批发、轻工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形成低级住宅区和批发、轻工业区。这种城市地域结构

52、模式就是扇形模式。业区。这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就是扇形模式。106107v扇形模型扇形模型(霍伊特(霍伊特1939,美国,美国36个城市的住房租金)个城市的住房租金)v首先,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首先,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v其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择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离市区及其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择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要有快速的交通线与其联系。中心地区远就需要有快速的交通线与其联系。v高租金地区形成后,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

53、在其附近发展,高租金地区形成后,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已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及社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已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及社会声望。会声望。v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入交通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入交通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108v为什么低级住宅区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呢?为什么低级住宅区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呢? v这主要是受社会因素中这主要是受社会因素中收入的影响收入的影响。收入的差异会促使社会。收入的差异会促使社会阶层的产生,而高收入社会阶层的人不愿意与低收入阶层的阶层的产生,而高收入社会阶层的人不愿

54、意与低收入阶层的住宅区相邻。所以,在位置上就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住宅区相邻。所以,在位置上就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109v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市中心区由于地价上涨、交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市中心区由于地价上涨、交通、住房拥挤等原因,使得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通、住房拥挤等原因,使得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如卫星城)。核心点(如卫星城)。 这些新的核心点,在不断的加速发这些新的核心点,在不断的加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类似于同心圆模式的中心区,这就是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类似于同心圆模式的中心区,这就是多核心模式。多核

55、心模式。110111v多核模型多核模型(哈里斯、乌尔曼(哈里斯、乌尔曼1945)v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v原因:城市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特殊原因:城市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特殊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地域结构。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地域结构。v如:商业区、工业区、航空港、大学城如:商业区、工业区、航空港、大学城v多核

56、模型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多核模型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112v中心商务区并不在城市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一方;中心商务区并不在城市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一方;批发、轻工业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主要是考查接批发、轻工业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主要是考查接近方便的交通和市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近方便的交通和市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的分布正好在相反的方向上,这一点与扇形模式区的分布正好在相反的方向上,这一点与扇形模式中大体相同。中大体相同。 113v由于各种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侧重点也有由于各种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侧重点也有不同,因此都或多或少地适用于不同的

57、地区,而不不同,因此都或多或少地适用于不同的地区,而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v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其他一些模式,如沿河(河谷)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其他一些模式,如沿河(河谷)分布的城市往往呈条形模式,分布在海滨的城市有分布的城市往往呈条形模式,分布在海滨的城市有的呈半圆形(月芽形)模式等。的呈半圆形(月芽形)模式等。114v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完成符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完成符合这些模式。但是,我们这些模式。但是,我们可以以这些模式为参可以以这些模式为参照,根据每一个城市自己的特点,具体问题照,根据每一个城市自己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和发展各个城市的地

58、域结构。具体分析,总结和发展各个城市的地域结构。 115v城市地域结构是由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用形成的。v1、集聚力:中心区、集聚力:中心区v(1)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如,交通中心、商业中)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如,交通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中心。由此形成了中心区位产生的集聚力,吸引人、心、服务中心。由此形成了中心区位产生的集聚力,吸引人、物、服务向中心集聚。物、服务向中心集聚。v(2)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心理的引)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心理的引导作用。如上海外滩的金融业,因

59、码头而兴起,后码头往下导作用。如上海外滩的金融业,因码头而兴起,后码头往下游转移,可外滩的金融业却以集中而著名,使得凡是位于该游转移,可外滩的金融业却以集中而著名,使得凡是位于该地的金融业的身份都较高,业务开展顺利。地的金融业的身份都较高,业务开展顺利。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218116v但是,但是,集聚力也不是无限制的,当其作用发挥到一定程集聚力也不是无限制的,当其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反面。度时,也会走向反面。v如,人口增多,车流增大,造成人口过多,交通拥挤,如,人口增多,车流增大,造成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便利的条件转向不便利,这种变化迫使人们环境恶化,

60、便利的条件转向不便利,这种变化迫使人们离开中心地区向郊区转移。离开中心地区向郊区转移。v小汽车的普及为富有阶级离开中心,居住郊区提供了条小汽车的普及为富有阶级离开中心,居住郊区提供了条件,这时城市就出现与集聚相反的力件,这时城市就出现与集聚相反的力离散力离散力。117v2 2、离散力:郊区、离散力:郊区v(1 1)经济条件方面。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随着富有阶层)经济条件方面。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随着富有阶层的住宅转向郊区后,营业额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的住宅转向郊区后,营业额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繁荣中心带来了高地价、高工资及高消费,提高了中心地区繁荣中心带来了高地价、高工资及

61、高消费,提高了中心地区的成本。这些使得某些企业不得不搬迁,一些中心地区的服的成本。这些使得某些企业不得不搬迁,一些中心地区的服务业也随着富有阶层而转向郊区。务业也随着富有阶层而转向郊区。v(2 2)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富有阶层转向郊区,中心地区开)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富有阶层转向郊区,中心地区开始衰落,其声望开始下降。反之,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始衰落,其声望开始下降。反之,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从而加速了城市的分散化过程。高,吸引力增强,从而加速了城市的分散化过程。118v3 3、摩擦力、摩擦力v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

62、量。v城市发展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门槛。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城市发展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门槛。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v4 4、三种力的循环作用、三种力的循环作用v集聚力、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相对交通干集聚力、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相对交通干线,或一定的开发区域,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阻碍城市空线,或一定的开发区域,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阻碍城市空间增长(或衰退)运动的方向。间增长(或衰退)运动的方向。v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

63、,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及摩擦力之间的相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及摩擦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v播放视频:城市化新动力必由之路播放视频:城市化新动力必由之路119120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二、二、城市景观城市景观三、三、城市感知城市感知121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v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

64、性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等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部,不断进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及信息的交换。这物质、能量、人员及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就是城市系统(或城市体系)城市系统(或城市体系)。222v城市系统内城市如何组合与排列形成合理阶层一直城市系统内城市如何组合与排列形成合理阶层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问题,是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问题

65、,主要有三种规律主要有三种规律。122v1 1、等级规模法则、等级规模法则v19131913年,费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年,费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城市人口的1/2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1/3,以此类推。以此类推。v19491949年,济普夫更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为费尔巴哈年,济普夫更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为费尔巴哈- -济普夫法则。济普夫法则。123v他们认为发达国家较符合,个别发展中国家也有符他们认为发

66、达国家较符合,个别发展中国家也有符合的,但发达国家中也有不适用的。合的,但发达国家中也有不适用的。124v2 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法则v杰弗逊杰弗逊19391939年提出他观察到的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其他城年提出他观察到的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其他城市大很多。如,伦敦是利物浦的市大很多。如,伦敦是利物浦的7 7倍。认为一个国家在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都之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首都之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v后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后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如,华盛顿。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如,华盛顿。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v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

67、用明显。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125v3 3、农村聚落体系、农村聚落体系v农村聚落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农村聚落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的有机整体。v农村聚落体系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特农村聚落体系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可将一定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影响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影响范围越大,不同等级的村镇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范围越大,不同等级的村

68、镇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乡镇规划)系。(乡镇规划)126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二、城二、城 市市 景景 观观127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三、城三、城 市市 感感 知知128129130131132纽约的CBD曼哈顿”133134135v什么是城市群?什么是城市群?v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

69、的地域空间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 -区域系统。区域系统。v其他称谓其他称谓:城市带、城市圈、都市连绵区等。:城市带、城市圈、都市连绵区等。v城市群的构成:城市群的构成:v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

70、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构成。v意义:意义:v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补充一:城市群补充一:城市群136v城市群城市群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高级城镇空间高级城镇空间组织形式组织形式,未来将作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未来将作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主体形态。v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来推动学界普遍认

71、为应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来推动我国城市群的我国城市群的集约、高效集约、高效发展。发展。137v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著名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著名的5 5大城市群大城市群: :v以纽约为中心的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v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5 5大湖城市群大湖城市群v以东京为中心的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v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v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138139140v20092009年年1010月月1717日,全国城市日,全

72、国城市“十二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暨第六届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在朝阳规划艺术馆隆议暨第六届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在朝阳规划艺术馆隆重举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重举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说,中国将形成说,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成,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v v视频:

73、城市化视频:城市化 新动力(五):崛起的都市圈新动力(五):崛起的都市圈141v播放视频:崛起的都市圈播放视频:崛起的都市圈142v2011年9月2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其中,新型城镇化是关键力量,起着引领作用,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143补充二:新型城镇化补充二:新型城镇化v党的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仅有两次,十八大报告中则多达八次。v李克强总理近一年内更在多个场合以多种形式阐述“城镇化”相关观点,其中

74、,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城镇化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城镇化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潜力巨大。在城镇化这一主题的串联下,有利发展潜力巨大。在城镇化这一主题的串联下,有利于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和进步。于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和进步。144145v什么是传统城镇化?什么是传统城镇化?v大英百科全书定义为: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集中化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内人口规模

75、不断扩大。v一般来说,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城区的城镇化水平,通常是以城镇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表示。这种城镇化可以称之为“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实际上,城镇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实际上,城镇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复杂程度远非可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复杂程度远非可以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的。这种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的。这种“人口转移型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称的城镇化称之为传统的城镇化。之为传统的城镇化。v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什么是新型城镇化?v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

76、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146v新型城镇化的“新新”就是要由过去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

77、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147几个数字几个数字v90%: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截止到目前美国城镇化率已达到90%以上。v100年:年: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将近50%,与1910年美国46%的城镇化率相类似。落后美国100年v2.5亿:亿: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v2.3亿:亿:人口计生委2012报告,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去年已接近2.3亿v67: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共有67项城乡居民“不同等待

78、遇”。148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中国城镇化的特点v中国的城镇化与多数欧美按照市场规律自然进行的发达国家不同,主要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官员“经济参与人”与“政府参与人”的双重特性导致其往往为了追求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地方财政收入而出现“造城造城”冲动冲动。v在我国近十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建筑的建筑的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数据显示,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了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对于该问题,李克强于2013年初明确提出,城镇,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人为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人为“造城造城”。149

79、v延安削平延安削平33座山造新城座山造新城2013v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很多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正在上演。陕西延安清凉山以北10.5平方公里的沟壑里,2千多台大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轰鸣着,33座山头正被一一削平,十几道深沟正被填平。这里是延安“削山造城”一期工程的主战场150v据遥感影像对比分析,仅2006-2009年,全国84个重点城市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就从1.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9万平方公里。在全国652个城市中,市区面积增加市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的城市倍以上的城市有有147个。个。151v155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城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知名的“鬼城鬼城”,461平方公里的云南呈贡新城是规划大而发展速度最慢的“龟城龟城”,150平方公里的郑州郑东新城据境外媒体称“中国最大的空城中国最大的空城”,260平方公里的京津新城以气派最大实用性最差荣膺“伪城伪城”,55公里长的广州花都别墅群以夜晚光线最微弱称为“黑城黑城”,20平方公里的惠州大亚湾新城人静如夜成“睡城睡城”。v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